如何一点一点地走出焦虑?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焦虑具有普遍性。
在生命的不同时期,生活的不同领域,几乎人人都会感受到焦虑。
有的是为结果的不确定而焦虑。
有的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而焦虑。
有的是因为看到别人好而焦虑。
有的是为时间、金钱等各方面的资源紧张、力不从心而焦虑。
焦虑,也是种“时代病”。
不可否认: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相比起生活在1985年、1785年、或公元前8885年的前辈们,焦虑的花样更多,可谓推陈出新。
这固然有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目标与过程的因果关系复杂化,世界对个体的要求不断丰富化,以及技术恶论所主张的各方面原因。
当然,这也和我们日常对心理建设缺乏足够重视有关系。
关键是,怎么破呢?
接下来就谈8个化解焦虑感的小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方法(1):欺骗“杏仁核”
杏仁核是我们大脑中的一个非常原始的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作用相当于门卫老大爷,对外来因素进行辨别,提出预警,帮你避害趋利。
特点也和门卫老大爷差不多:
首先,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一条虫过来它会告诉你危险,一条龙过来它还是告诉你危险,饱和式救援,无差别打击。
其次,小题大做,反应神速。但凡一点微弱的信号进入它的法眼,它就会吓得跳脚,并第一时间分泌大量让你紧张、机警、甚至是焦虑的物质,主要针对你的手足,不想让你动脑子,催你火速作出行为层面的反应。
最后,它的应对方式极其单一。只有一套机制:战斗,或逃跑。一遇到状况就只会对你发出这项指令,类似复读机。
这些特点在远古时期非常有用。生存环境那么恶劣,必须得有这么一个多管闲事的杏仁核,让你一遇到不熟悉的生物就立马四肢响应,赶紧做出是打还是跑的决定。这才能大概率上确保你这条基因传递下去。
然而在现代社会,过时的杏仁核成了包袱。
因为你遇到的状况更抽象更复杂了。比如:你即将参加考试。这东西在原始社会可没有。
但杏仁核还是那老三样。你就崩溃了:因为打也不是,逃也不是。
我们为什么一焦虑时就感觉手足无措?就是因为杏仁核只会调动你的手足,然而面对考试、房价这种抽象事物时,手脚没什么发挥余地。
好,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掌握了化解焦虑感的第一种方法:欺骗杏仁核。
具体操作有两种:1.运动。2.做一些和主体大任务相关的,周边小任务。
比如:为即将到来的考试而焦虑,复习不进去。那么跑步3公里可以让你进入状态。
再如:为写论文的大任务而焦虑,很烦心。那么先不动脑子地抄写一篇参考文献,可以帮你恢复平静。
原理是:杏仁核就是想让你“采取行动“,但它分不清你采取的是什么行动,你只要动一动,它就会误以为:我的主人在战斗或逃跑,那我就放心啦。它就会消停。
方法(2):把视线拉近,把自我评判的语言搞具体。
知道为什么人类要发明出语言吗?因为我们需要描述一些很远的、很抽象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东西;我们需要抒发感慨,做宏大的总结,描绘飘忽的情绪。
这是语言的好处。但它的坏处是:非常不具体。给人思维带来的影响是:动不动就把一些具体情况归到一个很抽象且绝对化的大类别里。
比如:你明明就是第三道题不会,第五道题卡壳了。但你往往不就事论事,而是感叹道:唉我就是学不好数学。
再如:你仅仅是在今天上午和某人发生误会,但你却非得把昨天,三年前和十年前的状况与今天归结一块,并总结道:我就是永远都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你看,我们遇到的矛盾是非常清晰具体,近在手边的,但我们的思维却不在当下。这种杀鸡用牛刀的对待方式就让你感到心累,焦虑。
对治的方法有两种:
1.把状况描述得具体一点,第一道题不会就是第一道题不会,跟其它的没关系。
2.把思维和目光聚焦得近一些:不论遇到什么状况,不想过去,不想将来,只不停追问自己这样一句:好的,现在我的问题是叉叉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最起码能做的下一件小事是什么?做了它。然后,继续追问这一句。
李诞在《扯经》里写过这样一个段子:
澈丹对师父说:师父,好大风雨!
师父答:澈丹,少做感慨。
《道士下山》里一位扫地和尚也说过:我知道我有可能永远也扫不干净,但这并不影响我现在扫地。
方法(3):重建你的心理时钟,并相信,万物有时。
现代社会的节奏极大扭曲了人在心理上对时间的正常感知。
视频可以跳脱线性、剧集可以倍速快进、点餐可以盯着外卖小哥走到哪里、自媒体教你如何用1毫秒赚取私人飞机。
即时反馈造出了幻象,然而线下的真实世界并不是这样的。
现实是:粮食的获取需要春夏秋冬、第一个知识点没掌握完,你做不了第二道题、一朵花的开放需要时间、电梯门不会因为你多按几次就火速关闭,我们要等女神洗完澡,要忍耐错过末班车的风雪夜,自己一步、一步、再一步地走回到家里。这才是真实世界啊亲。
所以,给自己一点时间,也给与你关联的事物一点耐心。
我有一台用了9年的电脑,它帮我完成过280多篇文章。连杀毒都不会的我,眼睁睁看着它的开机速度从击败了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的电脑,进化到被全国九十九的电脑击败。
但我没扔掉它,因为心疼钱。每次开机,我就坐在它的对面,托着下巴看它一点点显示图标,慢慢地吞吐网页,缓缓觉得思绪平和,便也能理解事物内部的自然节奏。
渐渐地,我也能与之想吻合,它流畅时,我便噼啪打字,卡顿时,我便暂停思考。
它对我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耳提面命。
方法(4):从关系的角度看个人的焦虑
心理学领域著名的“阿德勒流派“有句经典论断:99.999%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你可能不解:我的很多烦恼,明明只跟自身发展或生存利害有关啊?关人际什么事?
假想两个场景:
场景(一):地球上只剩下你一个,其他都别灭霸清干净了。但设定是:你仍然需要学习、考试、日常工作8小时。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孤独,你有什么解不开的烦恼吗?你会对学习或工作而焦虑吗?很少。因为焦虑的一大来源就是,他人的期待,或你想象中的,他人期待。
场景(二):你入住一家小旅馆。看完房间,感觉满意。老板开价100,你杀到80。你觉得这个价格特合理,住得特别值。你开心得边吃鸡腿边唱小曲。突然,听到一位新客人到来,和老板杀价,大战三百回合,价格讲到了60一晚。你嘴里的鸡腿突然就不香了。
鸡腿还是那个鸡腿,老板也没让你加钱,80一晚仍然具有非常高的性价比,那为啥就不香了呢?焦虑感的另一个来源:横向攀比。
所以,方法1:找到在你的关系体系中,重要性高的人,对他说(或在心里对他说):我只是个普通人,但我会努力。请谅解我的普通,如果不能,我依然爱你,你也有责怪我的自由,但我不会为你的责怪而自责,因为尽力而为是我的课题,作出什么评价是你的课题,谁的课题谁负责,谁的情绪谁管理。
方法2:你在人类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作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真实生活更好一点儿;如果对方兜里的三块糖不能分你一块,那么就和你兜里的两块糖没有一毛钱关系。
比是比不完的,哪怕你攒够了5块糖把他比下去又怎样?我兜里有10块。
方法(5):从自恋与自我错觉的角度看焦虑。
马东有这么句话,说人的很多焦虑,都来自一句内心潜台词:我觉得那个东西,我本来就应该得到。
挺真实的。
然而哪有那么多应该呢?
说句刺耳的:如此执着主角光环的你,灾难来临时怎么没觉得自己就应该是难民?车祸发生时怎么没说那人就应该是我自己?
哦,合着好事就本来应该发生在你头上,平平无奇就都是别人的命运。歇了吧,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法国印制的世界地图上,中国在很边缘的位置。中国的世界地图,法国也同理。这很正常。然而比这更正常且应当视为常识的是:地球仪上,任何一个点都是,或都不是中心。
我们对自我的觉知,应当是从0开始做加法。存在本身即为意义,在此基础上,多得到点是命好,少拿点没关系。
错误的觉知是:先把理想自我不切实际地抬到100,然后有点风吹草动就做减法。那玉皇大帝也会很焦虑的。
莫不如来个崩溃疗法,对自己说:我就一草包。
在不让自己绝望的前提下,你甚至可以说:我就是个废物。
废物嘛,所有不堪就都在意料之中了,你也不用再为什么事羞愧了。你可以毫无负担、理直气壮地去做你想做的事,不用再操心是否能做成了。反正你就是个废物嘛!
如果那份伤人的自恋再来骚扰你,你可以质问它:你凭什么觉得自己本就应该得到一切,你为什么不敢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是哪一段经历给你的误会和自信?
能破才能立,打破我执,才能把焦虑化为期待,之后的每一步,都是前进。
方法(6):照见真实的苦难,给每一分贪婪都配上一份承担。
如果某位我们都很尊敬的老人家神奇复活,并看到我们提出的焦虑问题,我想,他多半会大手一挥,纵横捭阖道:现在的娃娃,怎么这么娇气哟。
老人家的话很硬朗,却不无道理。
傅雷先生在给《贝多芬传》作序时曾写道: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
当然,这并不是说,非得像贝先生那般惨,才有资格叫屈,我们真实面临的苦恼都是无病呻吟。
而是说:焦虑这东西,不是飞来横祸。它是你在追寻自己想要的一切时,所必然要承担的代价。
是的,代价。这个词在我们ask for more 时经常会被忽略掉。
然而,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你想走的路比别人长,一路上需要承担的东西,就注定比别人多。
是的,承担。仅仅感受到焦虑并说出来,不叫承担。说出来后把嘴巴抿上,把头低下去,默默地前行,并拥抱滚烫的人生,才叫承担。
你可以去知乎上关注“年轻人得癌症是什么体验“这类话题,你会遇见真实的苦难,看见真正的承担。
我记得一位先生讲述自己太太的抗癌经历,可他一路上的坚韧同样令人动容。
此期间,他得过抑郁症,因为公司倒闭而在正当年的时候遭遇职业危机,后来又一点点调理,并在37岁的年龄,经历5次求职失败后时入职国企,薪水是之前的三倍。
了解这样的真实生活,并非是单纯的比下有余,相反,就是要从这些千锤万凿仍坚劲的人生中,获得一点忍耐力。
你也可以在纸上写下三个问题,熬不住时问问自己:自己想要什么?为此要放弃或妥协什么?以及要承担什么代价?这样可以把抱怨变成清醒。
方法(7):感受时间的善意。
你可以写两个清单。
一个清单是未来一周内你为之焦虑的事情。
如:一、后天有个面试,很担心。
二、周四有个考试,很焦虑。
三、周五要完成一篇稿件,有压力。
写完后放进抽屉,7天后打开再看。
第二个清单是回忆,回忆几个你五年前特别担心的几件事。
如:某个考试会不会挂。
进入那个房间会不会被笑,并导致日后很多人都看不起我。
我会不会患上某个病。
写完后看看真正发生了几件。
最后你就会发现:很多都是无谓的忧愁啊,按部就班地走下去,时间是站在你这边的。
而更重要的是:尽管这些焦虑困扰过你,但都没有耽误你做事。人是可以带着问题走路的,请不要因为自己的焦虑而焦虑。
方法(8):真正地热爱生活,想变美好,就要先让自己成为美好的一部分。
人在焦虑的状态下往往有这样的经历:
视野窄化,对焦虑对象以外的日常领域都不上心。
如:我还没如何如何,我审什么美啊?我还没怎样怎样,我整理什么房间啊?我还没如何如何,我洗什么脸呐?我还没怎样怎样,我瞎讲究个屁?
焦虑的人总觉得:今天,只是用来打包换明天的工具。现在的生活,不叫生活,理想中的生活,才作数。目前的日子,不叫个日子,日子永远在别处,是像别人那样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平庸的过程,不算人生,只有在巅峰的刹那,一切才有意义。
可我想告诉你的是:今天的你不幸福,明天也不会。现在的日子也是你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有可能是大部分。无论现在有钱没钱、正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跟谁结婚,你都只有一种生活,那就是你现在正在过的生活。在审美这件事情上,挣扎不是理由。
事实是:正因为存在着这些广义的美,生活才值得让人为之去奋斗,为之去承受。
一个人,是不会在站到顶峰的那一刻,突然就能学会热爱生活的。成功人士含饴弄孙,和普通人含饴弄孙,都涉及不到平庸与否的问题。
当然,这些道理想让视野窄化很久的焦虑人士,一下子明白,也不太容易。
那么你可以做做这几件事:
1. 拿出一下午,做长达几小时的体力劳动。或不带手机,给自己个机会,从头到尾看一次夕阳。
2. 给在你眼中毫无意义,算不得生活的“今天“,找找意义。想一想:如果我将来换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那回眸过往,我可能在目前的这份讨厌的工作中积累了什么东西?假如我实现了财务自由,那目前的日子里,有哪些积极的元素,可以迁移过去?找到它们,并呵护、丰富它们。
3. 以“这里躺着的人是谁谁谁“为开头,给自己写一份墓志铭,归纳总结自己的一生,你会发现值得你注意的其实有很多东西。
4. 以老去的自己为主体,给今天的自己写一封信,听听摇椅上的你都对你说了些什么。也许,你的焦虑不会全都消失,但会变得温暖,柔和起来。
不信,你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