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性与哲学》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性与哲学》影评精选

2020-03-13 22:14: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性与哲学》影评精选

  《性与哲学》是一部由莫森·玛克玛尔巴夫执导,Daler Nazarov / Mariam Gaibova / Farzana Beknazaro主演的一部法国 / 伊朗 / 塔吉克斯坦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与哲学》精选点评:

  ●记忆是会自我修缮的。三星半 形式而不失律动。但就像那块离不开手的秒表,生活何必那么刻意。 无论恋爱或是单身,都是可庆祝的事。 牛奶浴女孩很美。 通片无性,应改名为 爱与哲学。 /今年我四十岁了,但我只活了四十个小时 /哭使人堕落/爱是瞬间的奇迹 /奇迹若不能持续,婚约便不能持久 /所有认真的事都是荒谬的 所有重大的声明都是诡辩 我们只有孤孤单单的命运 /我一生都在寻找爱,然而到头来还是孤身一人

  ●人间的快乐以秒表计,真是悲剧啊。

  ●吴秀波,吴秀波,看这里!!这里有你失散多年的胞弟,在伊朗!哈哈哈,“爱是瞬间的奇迹,既然奇迹不能持久,那就不能要求爱持久”,“爱就是爱,无关忠诚”金句不断,真棒~~

  ●唯美的美

  ●7。影像是不错,但还是觉得不满足,不是我喜欢的那种。

  ●男主貌似伊朗吴秀波。把噗说的土里土气极对,一出笨拙的喜剧,时不时笑出声来,恍惚间觉得葛大爷配上九十年代,或许也是个版本。蜡烛始蜡烛终,从轻挑浪漫的一男四女变成了沉重的一女四男,如果只是教化就太无聊了

  ●表演太拖后腿了。

  ●4.0。

  ●充满了形式主义的美感。不过至于哲学嘛。。。

  ●最后二十分钟加一颗星

  《性与哲学》影评(一):很美的电影

  因为喜爱阿巴斯,总是对伊朗电影有着莫名的好感。记得刚这部电影刚出世时打的标语是“伊朗首部性议题争议电影,比阿巴斯更出色的伊朗导演”,看完电影还是么有弄明白究竟和性有多大的关系,看电影海报上那轻抵的手掌,那遍地的落叶,你就会知道这真的是一部唯美到极致的电影。又是何必以“首部性议题争议电影”来吸引眼球呢?难道只有这样才会吸引我等俗人前来观瞻。这究竟是我们影迷的悲哀,还是电影人的悲哀。

  悲哀归悲哀,幸的是又找到一个喜欢的导演了。

  《性与哲学》影评(二):性。哲学。

  我自己的每晚一片活动已经持续了一周时间,把长期以来见到就买买了不看的片子慢慢消化消化。

  今天看完了朗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最具争议作品《sex and philosophy(性与哲学)》。——忘了多久以前从同济校园内知名淘碟店的[看不懂]类内淘来到。

  绝对的低成本电影。整个看下来。没什么花大钱的地方。

  四个女主角的衣服,也是几年就那一件。估计也是私人物品。

  真省钱。

  四十岁的中年男人突然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之快,而自己却总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中虚度着光阴,他感到一种痛苦,于是在自己四十岁生日那天约好四个情人来到自己的舞蹈学校……

  电影糅合了诗意、哲理和超现实主义风格,大篇幅的舞蹈,周而复始的重复音乐,相貌相似服装雷同的女人,梦境般的场景,太多催眠的要素充斥其中,让人眩晕迷幻。

  男人用时计记录幸福的瞬间,更像是他在积蓄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那些寒秋中的一个夜晚,某个夏季的几天时光,甚或为爱而献身的那一瞬,而一生中其余的时间都不过是多余的梦。

  写于2008-09-08

  《性与哲学》影评(三):四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一生

  懂得爱的人天生就懂得,不懂得的一辈子都不懂得。毫无疑问,《性与哲学》是一部关于一个懂得爱的男人的电影。因为爱既是性,也是哲学。 伊朗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镜头下的爱情是如此的纯粹。男人的四个情人相继会面的时候是默然的,没有尴尬与争吵,只剩痛苦的安静;男人出面解释是有序的,没有诘问和非难,依旧温柔如春风。他爱上第一个情人是因为一次对视,第二个是因为她走路的样子像跳舞,第三个是因为诗歌,第四个女情人同时也把男人当做第四个男情人。她说是男主让她懂得做爱的愉悦,逃避痛苦生活的窗口。所以她不是一个天生会爱的人。爱不是生活的解药,不是他人的期待,不是伦理道德的要求。 爱只是爱。爱即以眼神以微笑以言语表现出来,爱即以歌声以舞蹈以心跳传达给她。爱的时候和情人说话、交合都是值得记录下来的,生命中幸福的时刻。爱得纯粹,不论灵魂与肉体,都值得好好的平等对待。当男人和他第一个情人在一树金色的柳叶下,当男人和他第三个情人在一缸乳白的牛奶中,秒表的针都在走动着。 爱并不具有惯性,不爱就不爱了。爱的时候男人没有想过脚踩四只船有任何不妥,不爱的时候和情人们直言也未有隐藏。对他的前三个情人来说,他是无情而狠心的,像影片深秋里的寒风和落叶。事实上他确是如自然的四季一样,没有人会去问四季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我们却会问爱情为何缘起,如何发展,归于何处。我们一直试图给所有事情找个答案,然而爱是无解的。它是形而上的,如果需要把它说成形而下的话,那就把它说成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吧,如男人说的那样,出生到死亡只有一天24小时。一切都是天性,都是注定了的。我是男人,你是女人,如此罢了。 对于蝴蝶来说,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这是人的悲哀之处。在不断累积的岁月里,人的生活愈加趋同,愈加是昨日的重复。男人说他的秒表一年一定要走一分钟,不然就会坏掉。我们并不知道他是哪一年开始用秒表来记录幸福的时间,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他四十岁生日这天,他决定和所有情人分开,他也把那些秒表里的时间留在了身后。尽管这些时间加起来都没有一只蝴蝶的一天长,也已成为翻过去的书页。 一个以爱为生的人,他可以同时和很多人恋爱,也可以不爱任何人。具体的人是无法永远承受他沉重的爱的。从《月亮和六便士》到《河流的第三条岸》,世俗的爱迟早会被厌倦,真正的爱都将达到它的神圣性。 弘一法师以「爱是慈悲」回答诚子,莫森导演则以「爱是单身」回答观众。影片最后,男人开着车又遇到了街边拉风琴的艺人,他再一次载上了他们,并对他们开心的说:「今天是我单身第一天」,同时按下了秒表。 爱源于性,终于哲学。

  《性与哲学》影评(四):性和哲学

  在没有看到莫森·玛克玛尔巴夫2006年电影《性和哲学》前,无论如何,是不敢想象一个伊朗电影大师会用《红色迷情》的《车队主题》做为电影的背景音乐与主色调,去创造性的表现一个身为舞蹈教授的主角与四个女情人的关系。冷静一想,用《车队主题》再适合不过这部电影所阐扬的主题,激昂、明快又来如风去如电的奔放主旨。

  四个情人,从空中到地面,角色不同,自然表现手法与力度不同,而用不同的舞蹈去丰富其不凡的想象,也很有震撼力。因而,情感的哲学,在无尽与瞬息的盘旋中,犹如《红色迷情》旋律中所表现的“激情与哀愁”一样,既需阐发更好的情感哲学,又要在纷纷落叶所铺就的林荫道中缓缓而行。

  《车队主题》音乐,仍是十六年前陈美制造的“小提琴神话”最为飞扬与动听,而本片采用的就是这种节奏明快的和弦。影片始与终都是以主人公驾车而行为主轴,所展开的“性与哲学”也与匆匆、急促和缺乏耐心的人性相关。

  影片实在妙不可言又趣味盎然。

  除了《车队主题》音乐外,还融入中亚的美妙风情与特有的伊斯兰音乐和中国笛乐,使影片扣人心弦而大饱耳福。结尾之处更是显示出莫氏电影的惊人想象力,当男主角疲于奔命周旋中头三个女情人中回到室内时,没想到最后出场的女情人,竟带着连同他四个男情人集体亮相,直把男女情感世界的复杂、平等、美妙与无奈,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继而引发人性与情感链接的思考。

  一直以为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与阿巴斯,完全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大师,各有千秋。阿巴斯的电影讲究情节的巧妙,深谙电影之道,节奏沉静,但过于缓慢,偏向人文与哲学思考,融入其中,在故事与叙说中,耐人回味之余,却显得好看不足。而莫森·玛克玛尔巴夫则是说故事的高手,他更注重电影本身的要素,电影本身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故事要有嚼头,视野要开阔,在此基础上,他会恰到好处的渗入人文关怀。他之前的《坎大哈》、《万籁俱静》和《骑车的人》等电影,无不呈现出他对电影深刻表现力。而这部《性与哲学》,会让你想起卡洛斯的《探戈》诸舞蹈电影,也会让你想起阿根廷名导索南纳斯的《探戈,加德尔的放逐》,但他们仍是不同风格的电影。

  让导演煞费苦心的是,这部《性与哲学》是在塔吉克斯坦完成的,不言而喻,因为伊朗国内政治、民俗与现状,不可能让其在国内拍摄。好在塔吉克斯坦同属伊斯兰世界,离伊朗又很近。于是故事的主人公就像是个漫游于严谨的中亚人与浪漫的法国人内心情感的苦泅者。似乎也暗示着人性情感的不可调和性。

  其实,伊朗经历过巴列维国王亲美统治不少年,那时阿巴斯、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等电影青年,浸润着正值辉煌的好莱坞六、七十年代末前的电影高潮,加之受欧洲电影的影响,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风格,以至于1979年霍梅尼宗教革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于是这批有着深刻底蕴的电影人走了出来,还带出了马基德、潘纳希、哥巴第和马氏的女儿一批电影新锐,可谓好评如潮。

  因而,伊朗电影的深厚崛起,决非偶然,是多种文明与因素融通的结果。另外,很多人在媒体上总是误读伊朗,总是把伊朗误读成中东或阿拉伯国家,其实不完全是,而伊朗的溯源就是伟大的波斯文明古国,只不过是信仰伊斯兰的西亚国家。

  一直热爱伊朗,感佩那里的电影人。因为《车队主题》的动听,又让我平添更多的感怀。而电影人对情感的各种诠释,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人性的乖张、有趣和神秘。想来人活着是如此的无奈与长叹。凄风苦雨,也无法遮挡企盼的眼帘。

  生命在旋转中,慢慢学会一些反思得来的顿悟。剥落掉束缚的盔甲,蜕变的蝴蝶翩翩而起,虽只能活过一天,可那也是一生的光芒。你想无论是远去的人与事,留下来的虽只是片思微言,却都会是人生宝库中的闪亮钻石。正如美妙的琴音《红色迷情》与《车队主题》皆所激荡出的“激情与哀愁”一样,总是令人一往无前又幡然醒悟。

  2007、6、1

  《性与哲学》影评(五):电影-性与哲学,电影如其名

  今天看的是2005年在伊朗上映的一部电影,叫做《性与哲学》,导演是莫森·玛克玛尔巴夫。这部电影的故事围绕一个男子与他的四个情人展开:男主简在他40岁过生日的时候,打电话将他的四个女人叫到了他的舞蹈工作室,决定向他们坦白自己同时拥有4个情人的事实,和她们一一回忆过去并分手,结局便是自己仍孤单一人。这部电影拍得很哲学,整部影片都在思考何为爱,我们为何要去追随爱,爱是永恒的吗,怎样的存在形式才叫做爱。

  我们来看看这四个情人的故事碎片吧。

  简在坐飞机的时候认识了第一个女人。当时由于恐怖袭击,竟然只有他一人乘坐飞机,而空姐也只有女一。她对他微笑,并递给了他热咖啡。他说,我的母亲告诉我,世界上必须拒绝的有两件事,一件是面无表情的脸,还有一件是冷咖啡。他看着女一的笑容,说自己心动了。

  他有一块秒表,用来记录自己的心动时刻,简说在遇见女一之前,自己的心动时间只有19个小时,甚至不如一只蝴蝶活的时间那么长。他送给了每个情人一块秒表,让她们去记录自己的幸福时刻。他告诉女一,他们相处这么久的心动时刻是2小时10分。

  简和女二的相识是在一个偶然的夜晚,他和诗人朋友离开酒吧。正谈论着生命是由分秒构成,无法浪费片刻时,他看见这个俏皮的妙龄少女用滴滴答的步伐迈着台阶。简觉得可爱,美丽,他心动了。简用她的步伐编了一只舞蹈。他告诉女二,他们之间有3小时的心动。

  简说我们分开,是因为我们珍惜爱的方式不同。我享受着现在,而你享受着回忆中的爱。

  女三是简生病了在医院遇见的,她是一名医生。她和他一起点蜡烛,打坐思考,在不经意间产生对彼此的情愫,在一起了。他送了她一块斯大林儿子的秒表来记录她们之间的时刻。

  女四号在得知简有四位情人之后,悄悄离开,并邀请简在他们日常约会的晚上来她家。这次,她还叫来了三个男子。她不如简直白,却也承认自己的爱情态度。她说,感谢简的真诚,让我有了这次机会,请大家原谅。

  在女四号宣布这个消息之后,两位男士愤而离席,女四追了出去。剩下简和另一位男子。男子问简:什么是爱?是和一个人永远在一起算爱又或是同时兼有着几位女子就不算爱?他自言自语说,一旦爱到了尽头,它就会变得厌烦。

  我恐惧女人的专一。最开始爱是炙热的,最后就会变得冰冷。爱只是瞬间的奇迹,如果奇迹不会持续,婚约就不会持久。

  最后,女四号给简打电话,说祈求一个吻。简说,如果我们共享千年之爱,我们的吻尝起来是什么样的呢?故事“蕾拉和曼君的故事 ”或者“罗密欧与朱丽叶”只属于过去,我们不能再依赖那些故事。我认为我们到了自由的世界 —— 一个性自由的世界,但是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爱。

  所有认真的事情都是荒谬,所有重大的声明都是诡辩。我们只有孤孤单单的命运。

  简说,每个女人都向他展示了爱中神秘的一部分。每次爱都是瞬间的事情,产生于琐碎的细节。没有永恒的爱。

  看完整部影片之后,因为信息量其实比较大,我反反复复找了好多处对话才将情节尽可能的梳理下来。首先,我佩服导演的镜头表现功底,没有多余的场景,故事连贯,甚至于给我一种话剧的电影版既视感。简在电影里说了4次关于爱情所带来的心动瞬间来自于生活中琐碎片段的构成,其实也是1984年出版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面,托马斯在内心给自己解释,为什么会在那天爱上特丽莎,并决定和她一起生活,他说:

  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电影里没有情色的表现,只有简和几个女子认识之初的那种美好与朦胧,甚至是没有什么肢体接触的。就连接吻也像亲吻过花瓣一样。如果像简所说的那样去寻找爱,那最终嫁给爱情的不如说嫁给了最初的那份心动,长相厮守也不过是找一个人相伴终老。可惜啊,现在的爱是奢侈而且速食的。

  那些心动的时刻,你透过胸膛能感受到的,心脏突突的跳跃,血液的流动加快,甚至是泛上脸颊的红晕,是美好的,也的确是瞬间的。不过,瞬间之所以可贵,在于它的转瞬即逝,何必又要追求长久。不如顺其自然,不刻意方而为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