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伦》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巴伦》经典影评集

2018-10-01 02:0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伦》经典影评集

  《巴伦》是一部由马基德·马基迪执导,侯赛因‧艾博迪尼 / 萨拉·拜赫尔米 / 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巴伦》影评(一):“分离的烈火会让心燃起炽焰”

  巴伦没说一句话

  拉提夫时刻想着她

  在工地,在难民居住区

  德黑兰变得与众不同

  她因身份离开,他去寻她

  她用柔嫩洁净双手支撑着整个家

  他望之泪下,一意孤行倾其所有

  在逃不出的苦难温存

  但寒风吹不走他留在帽檐上的发卡

  雨水也淹不了她远行前泥泞足迹

  天堂,就在这里——

  拉提夫炽热的心

  巴伦的微笑眼睛

  《巴伦》影评(二):巴伦

  马基德·马基迪2001年的作品讲述的是在伊朗生活的阿富汗难民的艰难生活,在影片开头简单交代背景,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到塔利班武装内战,超过150万的阿富汗难民涌入伊朗生根繁衍,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生活及工作保障,影片讲述了巴伦女扮男装繁重建筑工地工作,因无法适应劳苦辗转,而男主拉提夫更多是在扮演一个旁观者,在发现女儿身之前就是伊朗当地人对阿富汗人的歧视现状,而之后则是加入了导演同情慈悲,与督查的殴斗、为巴伦筹钱而变卖珍贵身份证,在同样贫困的生活下倾注了极大的慈悲与关怀深情却不煽情

  《巴伦》影评(三):用心灵去爱恋

  女孩因为家境贫苦,不得不去工地打工,而工地是不收女孩的。于是,她乔装成男孩。干只能有男人才干得动的活,后来负责给工人们烧饭,终日独自在一个破旧的装满各种调料房间里。

  男孩从她来的第一天便不喜欢他,弄坏她的东西,唾弃她煮的饭,打击她的信心

  可当那件破房子帘子小心掀起,他看到了一个梳头的姑娘。于是,他把厌恶变成了帮助。直至最后甚至出卖当时赖以生存证件。我看到的是纯真的不计后果付出。女孩的红装只有两次,可是都很美丽

  喜欢是因为那种塌实,犹如在雨后泥泞里留下的脚印

  《巴伦》影评(四):一颗金子般的心——《巴伦》简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大批饱受战争蹂躏的阿富汗平民被迫涌入伊朗,艰难求生。影片主角之一的巴伦就是这群难民中的一员。在伊朗建筑工地上打黑工的父亲因意外摔断了腿,眼看一家人的生存难以为继作为长女的巴伦乔装到工地顶替父亲的工作。在随后的日子里,巴伦认识了一位伊朗的男孩拉提夫,命运让他们越走越近。

  《巴伦》是一部杰出的伊朗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面对冰冷而残酷现实,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反而选择用深情而温柔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在影片质朴影像下,涌动着的是炽烈而纯真的情感

  在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心中,闪耀的是金子般的光芒。影片中的伊朗人和阿富汗人并没有因为战争和贫穷而抛弃自己灵魂,他们坚强善良一如既往

  《巴伦》影评(五):尘埃里开出的花

  为什么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会生着这样的眼睛?

  记得在唐师曾的书里曾经看过一幅以色列士兵和他的女孩儿吻在一起的照片精美绝伦的侧面和睫毛长度令人震惊。也许苦难越深重睫毛的长度就会越长。当然,我不可能真正了解。这种观看是无力的。像拉提夫远处的观望,看见心爱的女孩儿跌进冰冷的河水里。

  事先知道巴伦是无声的,心想导演不会真的那么绝吧,一句话也可以啊。结果真的没有。却是心服口服了。巴伦是不应该有声音的。语言是掉进苦难之河的靴子,瞬间会被湍急流水席卷而去。

  在选择配音版和原声版之间挣扎了很久,最后还是选了原声。虽然原声版里的拉提夫听起来真是一根筋。不过是对的,不然不会有这样的锲而不舍。虽然不过是可以近距离的看一眼巴伦。晨光里的少女面庞尘土痛苦表情全部褪去,只留下短暂一刻圣女版的安宁。少女轮廓不太清晰的脸上秀丽干净五官,尤其是那双眼睛。尽管已经惊艳了太多次,还是觉得难忘。巴伦忽然拉下她绿色面纱,my god,眼睛竟还遮着一层网。但是仍然美丽。巴伦就是这样回去了,回到阿富汗,回到漩涡中心。没有怨言平静地奔赴自己地命运。不管这个民族还要经历多少的折磨,我总是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他们向往的一天,因为他们有这样勇敢可爱的巴伦和拉提夫,有这样的电影。

  《巴伦》影评(六):爱,激发人的怜悯

  艺术馆选的片子,本想随便看看,结果被深深打动。

  故事背景是在伊朗,伊朗人民生活很苦,但更苦的是战火下的阿富汗人民。阿富汗人为了谋生,偷偷去伊朗打非法黑工。女主巴伦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阿富汗非法劳工,在地盘工作摔断了腿,却不能得到任何赔偿照顾。巴伦乔装成男孩,顶替她爸爸工作。整部片子巴伦没说过一句话,但是她的坚忍,让人动容。在地盘搬水泥,到后来河里搬石头女人男人用,心难过

  男主本来很讨厌新来的这个阿富汗小男孩,千方百计捉弄他。但后来他偶然窥见巴伦梳头,才知道她是女孩。对女孩子的动心,激发了男主的温柔。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开始认识到阿富汗人的苦难,他看到周围都是比他苦的人。他偷偷看巴伦搬石头,流下了眼泪。他预支一年的薪水,托照顾过巴伦的老乡伯将钱送给她家。结果老人私吞钱回阿富汗,留下字条说他一定还。男主默默地将字条放进河里,没有责怪,因为他知道老人也很可怜。这些可怜的人做出意想不到的行为,也是生活迫不得已。人的善恶参杂,但环境恶劣,生存需要逼迫人作自私打算,也是很可悲。男主开始真正睁大眼看这世界,想尽办法帮助能帮助的人,特别是巴伦可怜的一家人。最后他卖掉自己最后唯一重要的东西,他的身份证。没有了身份证,他就如阿富汗人一样,以后生活更糟糕。但是放弃他的身份,象征着他放下虚妄自私,从狭隘的自我,走向包容人类的大我。

  他一无所有,甚至没有对女主说他的心意,但我觉得他很伟大。这种珍贵品质,好像高尔基的自传一样让我又心酸同时感到人性高贵。也让我反思:这世上每一个人都有善有恶,但多想他人的好,哪怕只是一点点,因为大家都不容易。人何必为难他人?

  片子朴素,但细节细腻,例如那小小的厨房了,那用金色泥涂成的“镜子”,男主女主分别喂鸽子镜头树林中的路,补鞋匠的几句话。

  《巴伦》影评(七):16岁的爱情

  记得在那一部谁都知道名字的电影里说到,当有一天你爱上了曾经最讨厌的人,这份感情才是最要命的。

  我们总是想要努力证明自己不会落入俗套,不会落入前人已经摔过无数次的陷阱。最后却总是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的在同一个地方又摔了个狗吃屎。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is Sunshine. 这就是人生

  青春,对于男生而言,其实说白了就是鲁莽荷尔蒙冲动、满脑子都是女孩子裙子里边是什么的同义词(这样完美描写,来自于我的偶像村上春树的描写,向他致敬)。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样的描写适用于全球所有的13-19岁的男生,不分国别,不分民族,不分信仰。即使是在充满饥饿满目战争疮痍的伊朗,也不例外。因为一部名叫《巴伦/Baran》的伊朗电影用一个名叫Latif的伊朗男孩用他的青春验证了我们所有关于青春爱情的异想,快乐的,痛苦的。

  Latif是一个伊朗的年轻人,他在建筑工地上为工人供应茶点。

  残酷的市场竞争迫使工头Memar雇用阿富汗人,因为他们没有身份但是“更卖力廉价”。一位名叫Najaf的阿富汗工人从二楼跌下摔断了腿。为了生计他把自己十几岁的儿子Rahmat送到工地上干活。Rahmat是个差劲的工人,但泡茶却很在行。后来工头Memar让Latif去扛水泥袋,换由Rahmat准备茶点。身体开始劳累心情必然会变差,更加因为男生面子损失,Latif开始处处找Rahmat的茬,想要把他从这里驱逐。如果故事继续这样进行,就是伊朗版的《十七岁的单车》了。不过导演并不想用血来祭奠青春的难忘与残酷。他想让Latif的青春用爱的伤痛结束,于是一份从天而降的爱情出现在了Latif面前,在一个巧合也是必然的机缘下,Latif发现Rahmat居然是女儿身,如同木兰一般的在对镜贴花黄。那一个Latif的世界彻底被改变了。他开始用一个18岁男孩的方式去爱那个美丽的Rahmat,爱的青涩,爱的鲁莽,却爱的那样坚持

  故事讲到这里,也许大家已经开始猜测了,结局会是怎样的,会是Happy Ending么,会是happily ever after么?答案不用在电影结束才会寻得到,我们只需要问问自己:“十六岁时我默默爱着的那个身影,此刻还能回忆容貌么?”

  这就是青春的爱情,三十岁时再来回味才体会出的味道

  最后告诉大家,导演是Majid Majidi,他的作品还有《小鞋子/The Children of Heaven》、《天堂的色彩/The Color Of Paradise》,总之都是考验泪腺的风格

  青春时的爱情,谁在辜负谁,谁又伤害了谁?来自伊朗的爱情,《巴伦/Baran》

  《巴伦》影评(八):那个梳头发的姑娘

  好吧,我不得不承认,我迷上了伊朗电影,从此许许多多的好莱坞电影在我眼中失去了魅力感觉

  在这个西方价值观橫行全世界时代里,我们似乎习惯了美国影视剧带给我们的画面漂亮的女主角,性感丰满,一定会有一两个裸露的镜头;孔武有力英俊高大的男主角,也会与女主角有一段刺激的爱情,那刺激一定带着肉欲,在荧幕上出现男女的舌吻和喘息,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仿佛不如此就不叫爱情,没有作爱,就没有吸引力。这是美国电影给我们的视觉享受赤裸裸的简单直接,深入浅薄的爱。所以,很难找到一部没有色情镜头的美国电影或电视剧。我们也习惯于被它们所吸引,最原始欲望,也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

  是的,我们似乎已经忘却了什么是“情窦初开”,难以理解“发乎情,止乎礼义”,那种“柏拉图”式的最美好感情,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的恋爱,在这个时代几乎是笑话了。于是,巴伦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没有牵手,没有拥抱,排除任何身体的接触,甚至没有一句交谈,就因为在一瞬间看到姑娘在小窗口梳起秀发背影,那颗心里满满的爱便被点燃了,于是,竭尽所能保护她,为她的生活担忧,拿出自己的全部默默地奉献,纵然姑娘并不知情,“只要你过得好,对我来说,这就够了!”我想,那个像斗鸡一般冲动的男孩子,在爱情来临时安静了,也变得如此地无私

  如此含蓄简单的感情,好莱坞怎么拍得出来呢?习惯了高科技发达商业经济社会,以为他们拥有最先过的文明,但是文化本身却与这一切无感,人性的美好需要的是一颗简单的心,朴素的感受。我不由得后悔以前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去追美剧,看那些冲击自己感官的电影,那是对自己身心可怕损耗。而得到的只有更深的空虚肤浅的认识。

  马基迪的电影里女孩子们都是那么纯净美好,仿佛脱尽一切尘俗,那个可怜的阿富汗女孩秀气面孔令人回味,我不记得她说过话,似乎从头至尾都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那没有一丝杂质眼神,带给人的洁净,足够受用了。

  女孩头上那个小发夹,被男孩别在帽幨上,最后结尾那个可爱的小鞋印,马基迪的电影里经常会有这些小物件铺垫衬托。令人想到《天堂的颜色》里奶奶胸前的发夹掉在泥水里;《麻雀的假期》里金鱼铺满地面,这些简单不费力的小细节带给人无穷的心灵震撼,艺术的感染力如此奇妙,从来就与大制作,高投入无关。

  写到这里,不由得再次像那群伊朗电影人致敬,在那个长年动乱,贫穷不安,充满苦难的国度里,却拍出了如此有力量的片子,刷新了我们对那片土地和那个国家的认识。

  《巴伦》影评(九):像巴伦一样去拥有爱情

  作者/弓长火羊

  我今晚看的电影叫《巴伦》,久违的马基•麦吉迪,伊朗在他的手里是株普通却干净的草,这草像所有或名贵卑微的花一样长着,健康顽强,善良,明亮

  故事发生在1989年的伊朗,苏联撤离阿富汗后,整个阿富汗陷入了混乱的内战中,140多万的难民涌入伊朗。这些阿富汗人在故乡与“故乡”这个概念之间为了生存挣扎和逃避

  巴伦是一个女孩子,电影的前半部分她为了接替被砸断腿的父亲在工地上的工作,化装成男孩子,后半部分她是阿富汗的一袭长纱,里三层外三层的女儿装。巴伦的力气自然无法承受水泥石灰重量,一次力不可支的意外后,工头可能出于对她父亲的愧疚决定她替换拉提夫的工作。小伙子叫拉提夫负责给工人们买烟做饭烧水煮茶,是一个清闲而且能有些小“收入”的工作,因此这个换岗引起了小伙子对巴伦的憎恨。

  巴伦把小厨房重新收拾了一下,抹了泥镶了镜子,把锅碗瓢勺摆放齐整,所有人都夸赞巴伦的茶味美色正,但是小伙子每次都把姑娘递上来的茶倒到进火力,屡屡与她作对。好奇的驱使,小伙子撩起在微风里已经变得柔美的门帘向厨房里看时,发现了巴伦的秘密——“他”是个女的,莱麦特不是莱麦特是巴伦,巴伦正放下粗布里的长头发对着镜子梳头,这个场面从而扭转了整个故事,也扭转了小伙子的生活。

  我不分析拉提夫出于什么心理原因从此开始帮助巴伦和巴伦一家,大约爱情是必然的,除了爱情一切都是偶然,包括民族命运。面对一双清澈沉默的眼睛,面对贫困,拉提夫从为了巴伦跳着高和工友打架到疯狂地用蛮力阻止检察院的人对巴伦的逮捕,直到撒谎说妹妹病了向工头结算了所有工钱,还卖掉了在阿富汗人眼里异常宝贵的伊朗人身份证,他把能换钱的东西都换了钱,能倾注的都倾注了。每次他爬在桥后面偷看单薄的巴伦,为了挣点微薄的钱她在冰冷的激流中和其他阿富汗人向岸上拖木料时心如刀绞……最后,巴伦和断腿的父亲回阿富汗了,在强大的命运面前她没有发言权,她也从不发言,拉提夫看着水汪中巴伦剩下的一个脚印笑了,雨把这这个脚印变成了湖。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的爱情充满震撼,因为世上本来没有复杂的爱情,包括生离死别。如果哪个爱情复杂了,那已经不是爱情了。

  我突然得到了一种说法,决绝而唯美——爱情的美在于相互的无保留和相互的得不到,甚至得不到对方的一个眼神,得不到一次交谈,也得不到片刻的沉默,爱情充满伤感,这伤感是世界上最重的伤感,是世界上最轻的幸福,这种伤感像桃木餐桌,这种幸福像白纱的桌布。

  看《巴伦》也像几年前看《小鞋子》一样,一种被召回的感觉,那是一种大美无言的朴实,像《小鞋子》中小哥哥为妹妹去补鞋子却把鞋子弄丢了后,兄妹俩共用一双,每天哥哥为了赶在妹妹下午上课之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在巷子里和妹妹换了,靠在墙上喘着气伤感地看妹妹像穿着拖鞋一样远去。临走的时候,巴伦把自己破屋子里那些最后的瓶瓶罐罐用篮子提出来,撒了一地,小伙子跑上去帮忙,他们对视了,一瞬间而已,姑娘脸上看不出笑,没有伤心,没有感激,没有惋惜,我不知道她那一刻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什么,她猛地撩下了面纱,只露出两只眼睛。

  我那一刻我也猛地一下,无限伤感,我从这没有任何表白和示意的眼神中看出来的,她已经是他的爱人了,一辈子都已经是了,哪怕她从伊朗回到阿富汗接了婚生了子,她都还是。我为什么能看出来呢,因为她的眼神中只有平静,不见底的生活中不见底的平静,是这种平静让我无限伤感,一种东西,他们无法掌握,无法理解,但是彻底拥有。

  就像我一直认为的那样,真正的戏剧是悲剧一样,就像一个人和我说她只敢养触摸不到的动物一样,就像最本质的爱情一样,比如那些在黑夜里偷偷哭泣的喜剧演员,比如鱼,比如鸟。

  公众号“弓长火羊”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巴伦》影评(十):彼岸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他一路艰辛找到他偷偷喜欢的姑娘,可是看到的是她站在冰冷而浑浊的河水中搬运笨重的石头。他默默的躲在桥墩后面流着泪看着,踟躇不前。这时我想起了这句诗。

  这是一个沉默的爱情故事,没有任何的一句言语表达。他们相识于伊朗的一个灰灰的工地。他,负责工地的饮食,快乐的外出采购;她,来自阿富汗的难民,迫于生计扮成男装,顶替摔断腿的父亲来到工地,赢弱的肩膀抗起生活的重担。

  善良的工地老板见她不堪此负,将她和他的职位调换。她开始做相对轻松的膳食工作;他,没有了之前的安逸,抗起了沉重的石灰。他对她充满了仇恨,寻找一切机会进行着孩子式的报复:泼石灰水,破坏刚整理好的厨房……她面对伤害不发一言。

  改变缘于一场风。风掀起帘子,他看到了灰暗工地不曾有的风景:她正对着浑浊的镜子盘着她的秀发。有什么东西轻柔拂过心,他再一次的改变:他开始时刻追随着她的身影,她外出,她归来,他都偷偷在天台守望;他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哪怕干活会很快弄脏;他在她为难的时候立刻挺身而出,即使得罪了工友……他站在远处深情的凝视,默默的关怀。

  他为这场青涩的暗恋倾其所有:检查官发现她是阿富汗人,他尽力奔跑帮助她逃脱哪怕自己被抓;身份暴露,她不能留在工地了,他请假到处寻找;他看到她的艰难,执意找老板要了一年工资,因为腼腆托人转交却被携款逃走;他最后不惜卖掉了自己的身份证沦为跟她一样的黑市户口,送钱去的时候却说是老板给的。

  蒙蒙细雨中,她即将踏上回乡的旅程。她打翻了篮子,他默默帮她捡拾,默默的将她卡在泥里的鞋捡起,默默的替她穿上。她放下面纱,默默的透过帘子凝视,和车子一起消失在迷蒙细雨中。留给他的是泥泞中贮满雨水的浅浅的脚印。

  自始自终,他与她相互没有一句交谈。她的名字叫巴伦,波斯语中意为“雨”。

  在伊朗这样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选择“爱情”这一题材,委实很危险。导演却从两个青年男女心里暗生的情愫切入,不同以往那些充满迷乱情色的喧嚣世界的爱情,带给我们的是久违的温暖和清新,一切都是那么毫不张扬,干净而纯粹。影片中有很多导演擅长的细节处理:路上发现了一枚硬币,他踩住硬币缓缓蹲下身捡起它。在灰尘弥漫的工地,一方土墙上,一个盛满清水的小玻璃罐,插着一蔓绿意昂然的枝条。躲避检查官追捕的时候的快满镜头的切换及清晰的喘气声。镜头中慢慢推进的他的帽子,帽檐边别着工地上捡到的她的小黑发夹……

  影片拍于2001年,那一年战争不断的阿富汗是国际政治形势的焦点。大量的阿富汗难民涌入伊朗,也成为一个城市难题。那一年伊朗拍了三部和阿富汗相关的电影,除了这部还有没有剧本边走边拍的《坎大哈》。保持了一贯的伊朗电影风格,类似DV自拍的形式,下层平民就是最好的演员,他们的生活经过镜头被赋予了丰富的语言。听说《巴伦》战胜了《坎大哈》代表伊朗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尽管最终未能折冠,但是通过镜头我们再次看到了借着爱和正义的旗帜的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

  “情变使人成长,家变使人成熟”,什么可以让社会成长,让世界和谐?

  2007.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