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塑往昔》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重塑往昔》读后感摘抄

2020-03-13 23: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塑往昔》读后感摘抄

  《重塑往昔》是一本由练春海著作,九色鹿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8,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塑往昔》精选点评:

  ●带钩的考证;艺术考古对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指导作用

  ●感觉作者是在写社科基金申请书

  ●作为对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整个内容的架构完整、有逻辑,文笔也很清晰。内容更多是对方法的讨论,第一章对所谓观念与学术内涵的讨论陷入一种抽象概念的游戏而终究没有落到实指的层面,作者着力想给出的一个学术定位并不算成功,读完仍没搞清楚作者认为独立学科的艺术考古到底与考古学艺术史有什么区别,只觉得艺术考古就是用艺术史的方法研究考古材料、研究中借鉴了考古学类型与编年等的研究成果,所以其实还是艺术史吧。

  ●关于艺术考古的研究,已有将近十多年的沉寂,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这些年来的又一力作,相比此前的就理论而理论的讨论,或者前面讨论艺术考古,到后面又回到考古学或艺术史的虎头蛇尾,本书实在做到了学术性与可读性的高度,推荐。

  ●练春海的新作《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一书,是艺术考古学领域的一大重要作品,其最大的特点是重于对研究观念与方法,在鲜活的实践案例中完全展示。对于研究观念与方法大多数人的著作是概念化说教,并不示范怎么做。练老师的这本书刚好相反,整本书中渗透着鲜活的可操作的方法论的东西,可以说是一本满是研究经验和心得的著作,又因其是有很高的理论性、课程意识和国际前沿视野,是一本很丰富的著作。听过练老师一些讲座,看过车马研究专著,非常受益,许多方法论的东西使人茅塞顿开。

  ●艺术考古研究指南

  ●做的案例

  ●作者对艺术与考古研究方法的介绍与探索,对于艺术考古学的发展有一定意义。但直观感觉,书稿写得有些浅,没有发现那种振聋发聩的创见性观点。

  ●充满敬意! 为什么没到7分?是大部分中国的考古和艺术史的学者和学生都很适合看的书呀-----艺术考古的确就是一个很tricky的概念, 然而中国美术史和考古学缺乏理论创建,就更需要方法论的重新梳理,才有再创造的可能嘛

  ●练老师介绍艺术考古时强调的是寻找隐藏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讯息,我认为这种对文物作社会学解读的方式,贡献更侧重于更新人们对既往社会生活的认知,也即重塑往昔。那么艺术考古能否从艺术本体出发,在审美层面上更新人们对既往艺术的认知?

  《重塑往昔》读后感(一):深入浅出的方法论著作

  关于艺术考古的研究,已有将近十多年的沉寂,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这些年来的又一力作,相比此前的就理论而理论的讨论,或者前面讨论艺术考古,到后面又回到考古学或艺术史的虎头蛇尾,本书实在做到了学术性与可读性的高度,推荐。尤其是作者,因为多年的研究,且力作不断,体会深刻,论述严谨。读他的书,最好结合他的其它书一起,也可以和巫鸿、郑岩等人的书一起读,就可以感觉到这本书的价值了。

  《重塑往昔》读后感(二):题外话

  给练师的新著《重塑往昔》写的书评。练师的著作干货满满,读之获益匪浅,无学术暮气。练师平和低调。我在学术上小虾米,野生派,也不知天高地厚就说写就写。不管那些规规矩矩和哈数讲究。练师到是对我怎么写都没意见,不同读者有不同的认知和解读嘛。这篇书评最早写了近六千字,后投《中国美术研究》,要求压到4千左右。后来因学历等原因,人家是C扩不发。最后投《中国书画》,国家级艺术核心刊物。文章转到刘光兄手中。根据版面,又调整至二千多字,发于品书栏目。也是十分不易,刊物发文章太难了,有时想何必浪费人家的学术资源,咱发这个与职称没一点用,人家倒有用。以后得慢慢转向报纸发东西了。短文章难写,这篇存在着许多问题,也请师友们批评指正。

  《重塑往昔》读后感(三):读后感

  非科班出身,在读到本书之前我压根不知道在中国的学科体系中还有艺术考古这个专业。因为常去博物馆看展,自己公众号写的文章内容也同博物馆展出的出土和传世文物有关。

  三年多的写作经历让我体会到:文物的时间跨度很大,上起三代,下迄明清,需要参考的材料必须要根据具体某件文物来选择,部分偏重考古,部分需要历史文献和考古相结合,并且综合性强、弹性大,所以自学的内容以艺术史、考古学、历史文献为基础,包括文化人类学、图像学、哲学、社会学、神话学、美学、宗教学、建筑学,甚至文学、动植学等等,在实际写作运用中常常自由组合。虽然我总结了一些经验,但对于这类写法的定义、理论却是一头雾水,一直不确定这类写作是属于哪门学科,而这本书的出现恰如其分的给出了一个定位。

  本书明确了艺术史、考古学、艺术考古等学科的划定,艺术考古理论与方法的架构完整而清晰。作者对材料利用、研究应用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比如我一直不确定民间收藏文物材料是否可以作为研究材料,为了避免“民间材料可靠与否”的争议一直是拒绝在文章中使用。作者告知凡事不要绝对化,对民间材料的解读需要具体研究和分析。

  另外最喜欢的还是作者从个案入手,用具体的实例(如一件藏于哥本哈根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带钩、战国秦汉裂瓣纹豆等)分析材料真伪、等级,探讨动因与文化背景等,不过个案的分析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和吃透,所以打算再看一遍琢磨琢磨。

  虽然这是一本讨论艺术考古理论与方法的学术书籍,但整本书深入浅出,就算非专业者阅读也不费劲。作为艺术考古入门的初学者我给五星好评推荐。

  《重塑往昔》读后感(四):「 场域考察与艺术本体 」书写艺术史的两个维度

  前日参加了一场关于艺术考古的读书会,练春海和曹星原二位老师的分享与交流,让我对艺术考古从不甚了解到有了整体印象。在现场问答中,我抛出的两个问题得到了二位老师非常认真的回应。不过就观点而言,我们还是存在分歧,关于艺术本体。可能是我当时的表述还不够准确,总所以在此又整理了下我的观点。

  练老师介绍艺术考古时强调的是寻找隐藏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讯息,我认为这种对文物作社会学解读的方式,贡献更侧重于更新人们对既往社会生活的认知,也即重塑往昔。那么艺术考古能否从艺术本体出发,在审美层面上更新人们对既往艺术的认知?

  比如艺术考古能否解决今人对上古时期青铜器纹饰的理解困惑。我就是那种欣赏不来青铜器纹饰的人,虽然是有一种繁复瑰奇的美感,但还是辨认不出那些图案所表现的究竟是什么。所谓雷纹、云纹、蟠螭纹等,对我而言甚至都比康定斯基的画作难以欣赏得多。

  李泽厚先生认为它是一种狞厉之美,是统治者用来威惧恐吓的符号。我不仅没有感受到被恐吓,甚至连它能否算作狞厉也很怀疑。

  而张光直先生则认为这些纹饰所呈现的是狂欢之美,是人在致幻的状态下产生的幻象,是螺旋纹、振动纹,而不是一个具象事物的抽象表达。

  我更倾向于认同这个观点,但我没有吸过麻,饮酒致幻的程度又远远不够体验这种狂欢之美(往往是尚未致幻而人已先倒)。

  曹星原老师对我所提及的艺术本体不大感冒,所以后面的讨论是纠结“艺术本体”这个概念到底有无意义。我还是坚持认为艺术本体是艺术研究绕不开的话题。

  艺术研究有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分野,探讨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氛围、个体遭际、思想感情等都属于外部研究,而基于艺术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的研究,如表现形式、表达方法、艺术风格等则属于内部研究。

  如果只是单方面强调艺术史的外部研究并漠视艺术本体,那艺术史研究则会被消解为社会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史,唯独不是艺术史。而艺术首先是作为审美活动,至于社会意义则是附带夹杂的,所以再怎么强调艺术本体都不为过。

  曹星原老师对国内的艺术史的书写惯习有所批评,即只聚焦于艺术家的生平介绍与作品鉴赏,而缺乏广阔的视野和强有力的综合把握能力,来把艺术家及作品放到时代与社会的整体格局中加以考察。 我完全认同曹老师以上的观点(不过我不确定概括得是否正确),略有不同的是,我认为这种画地为牢的研究方式并不是因为坚守艺术本体而导致的。

  鉴于我对艺术史不甚了解,我仅以相对熟悉的文学史为例尝试说明一下(也顺带吐槽几句)。 国内的《中国文学史》以袁行霈主编的版本最为权威,也无非是作家生平介绍以及代表作鉴赏大全,未出既往文学史的书写窠臼,也就几篇绪论稍有新意。看似作家生平介绍属于外部研究,代表作鉴赏则属于内部研究,也即坚守了文学本体。但实际上前者只能算作资料汇编,后者则干脆是读后感,全然描述阅读的印象与感受,而不是分析作品的文学性究竟体现在哪里。

  对于这种艺术史的差点意思的局面,我认为学术训练的不充分是导致无力分析的根本原因。走出画地为牢的资料汇编式的考据,可以通过引入多种学科形成新视野来开辟新的场域(曹星原和练春海二位老师也都是这样身体力行且成果斐然),而走出观后感式的艺术鉴赏,则需要就艺术本体做深入分析(今人的古典诗文鉴赏,独服吴小如先生)。

  所以无论是跨学科作外部研究,还是从艺术本体出发从而在审美层面上深入分析,我认为二者并不相悖,并驾齐驱也未尝不可。只不过当下的艺术研究热点,大有文化(甚至社会学)理论遮蔽艺术特性的趋势,所以尤需对艺术本体的关注。

  当然,如何深入到艺术本体的肌理当中,去探究艺术家对于世界的观照、体验、想象和思考,也是我的困惑。

  本文是一些不成熟的肤浅思考,如有不认同之处,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

  谢谢阅读

  《重塑往昔》读后感(五):评论

  挑战与反思:艺术考古方法论研究范式的考量 ——评练春海《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 原创/ 李安乐 艺术考古学是当下热起来的一门时尚学科,但它又是边缘的和高冷的。艺术考古学并非考古学框架下的艺术考古(关注材料、年代、等级等),而是一种借助于考古学的方法论而展开的艺术史研究范式。它应该同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一样,在艺术史架构下进行考古性的研究,对古方法进行借鉴和吸纳。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练春海的新著《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可以说是对当下艺术考古学的深度思考,其中某些观点对传统艺术考古学提出挑战并展开了反思。作者认为,传统金石学是中国艺术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及方法与艺术考古学有很大的重合度。这个应是艺术考古学的中国传统的源头,只不过侧重于案头考证,更多的活力伴随着西方考古方法的植入而获得新的发展。 《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一书,从艺术考古的学科界定、研究方法论、成果的处理、如何使用各类材料以及应用价值方面进行论述。整本书的架构非常严密,从问题提出到方法论,再到具体操作,形成了环状结构。论著从研究观念与方法出发,又落实在研究观念与方法上,具有很强的学习实用性和实践操作性。作者认为,艺术考古学只有成为综合性大学中人文学科的重要角色之后,才标志着中国艺术史中文化使命的完成。另外,作者提出的“云树系统”大数据、对研究中“想象”价值和意义等构想,非常富有启发性。 时人论著是越写越长,但对读者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却不透亮,或微言大义,或顾左右而言他,让人读后不知所云。大多谈“是什么”,并不讲具体要“怎么做”。虽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但并非指明如何来实践操作,更遑论具体范例的指导,因而缺乏鲜活性。这种戛然而止,让学习者一头雾水,很难去上手进行实践。正是对当下学术中研究中这种时弊的反击,《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一书中,对艺术考古学方法与观念的探究和传播极为重视,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和方法操作。无论是在专门章节讲艺术考古研究方法、艺术考古重要的图像考证,还是讲研究材料的使用与辩伪以及应用价值等方面,方法论自始至终贯穿全书,都在以应用具体的、看得明白的范例来演示具体的研究方法,使学习者能够透过研究实例掌握研究方法,而不是云里雾里的一通玄幻大法。因而这些从大量实践而来的方法,更易学懂而且具有可模仿学习的操作性。如在列举的“电转”榜题画像砖的研究中,作者展示了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图像文字的研究,到类比研究、文献爬梳,再到大胆设想、求证,最终解决了研究的主要问题,附带出次要问题的过程,示范了从研究思路、研究细节到研究调整等的研究全过程。“在整个研究中,对未知信息进行解读的过程与证明画像砖的真伪的过程合二为一”,证伪也贯穿在对未知信息的解读之中。对于研究的方法,作者综合前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分类,即基础研究方法(传统的研究方法)与前沿研究观念。值得一提的是,其提出的“前沿研究观念”,站在国际视野及全局意识的宏观历史观上,从方法论上提出了整体研究法、试验研究法、问题导向法,构建了从基础到前沿的方法论框架体系。另外,作者提出的问题导向法,非常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价值。由问题而设计研究思路,进而选择研究方法,这种研究需要全天候的研究方法的储备,需要掌握艺术与考古之外的美学、精神心理学、民俗学、图像学、人类学、金石学、古文字学、简帛学、考据学、符号学、历史地理学等知识结构及灵活而擅熟地组合选用适宜方法。整本书中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课程意识,是带着问题而来的,这对于即将投身于其中的学习者而言,是一本非常乘手的研究手册。透过该著能够理解艺术考古研究的国际国内动向,理解、掌握艺术考古的方法和观念,更重要的是能够如法炮制进行艺术考古的实践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一书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构想。其一,是关于“云树系统”的大数据。“云树系统”,构想了“研究领域的主干线、大动脉以及由此构建的知识框架、关联、层次、影响之间的关系”体系化了的“宏观框架”。这种大数据非常有用。其二,对研究中“想象”的价值和意义的推崇。“想象力在对任何未知领域的探索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研究亦是如此,没有想象力,学术就无法推进”。想象有某种“原境”复原的构建力。需要大胆想象,谨慎求证。但在想象的求证中,确实要避免“主动误读”,避免先入为主,要从打开套路的角度看待“想象的力量”,看待数据。 当然,在笔者的思考中,《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一书还存在几点值得商榷的问题。第一,对艺术考古学及学科建设的梳理稍显不清晰。事实上,自滕固至今,艺术考古学科建构仍是不甚明晰,似乎仍陷在一种草创的蒙昧之中,仅限于一种提法而已,而且还混同在与“美术考古”概念论争的纠葛之中。此外,对滕固以后的艺术考古学构建及缺憾论述不甚详明,一笔带过。第二,对写作方法、学术规范可单章列出,构成主体的一部分。研究必然涉及出成果,写作显得尤为重要。第三,本著是一部较轻松的艺术考古学论著,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其在某种程度上看来,其结构上缺少更加细密的问题。第四,认为艺术考古基本与审美无涉。这个可能是从艺术考古学研究界定中从“古代艺术品”到“古代器物”理解中的后发性问题。在艺术视界下,对“古物”,应“有美审美,无美审形”,不应剔除美学的存在。事实上,艺术考古学也不应回避美学问题。如果缺失了美学这块,对艺术史框架下的艺术考古学而言,是有缺憾的。 《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一书虽有些微的不足,但瑕不掩瑜,这是一部推陈出新的著作。作者以国际视野对传统艺术考古学的陈说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刷新了目前国内艺术考古研究的新高度。其特点在于方法论的鲜活展现,用方法来说话,用方法来引导,用方法来推动,现场感非常强。书中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作者在文章著作中对研究方法的毫不保留的公开,鲜活而生动,弥散着许多从实践而来的洞见。这些在学者中是不多见的,这也是本书动人的特点和闪耀的价值所在。 【详见《中国书画》2019年12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