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100字

2020-03-13 23: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100字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是一本由[美] 埃里克·R.沃尔夫著作后浪民主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元,页数:5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精选点评

  ●理应在风雨交加的今天读完这本终极大作

  ●一本跨越了历史、经济人类学巨著(无论深度还是厚度)。作者生产关系主线考察了1400-1900年间资本主义如何从欧洲扩展世界。这是一个借助世界各地已有的生产贸易社会网络,不断升级扩张过程。最终,欧洲借资本主义重塑了世界的面貌同时把被这个过程包裹进来的各种边缘人群原住民奴隶劳工变成了没有历史的人。 生产关系,即社会如何生产与如何分配,是经济同时也是历史的核心问题

  ●这本书是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融合物,本质上很难对学科属性进行归类,更像是从“生产方式”这一概念出发,对人类历史和政治经济发展脉络梳理。作者重点讲述了宗亲制、贡赋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以及欧洲的扩张不断将历史上“没有名字的人”不断卷入全球经济的连接中,改变他们的居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而特权阶级和这些没有名字的人则因此而遭遇共同的命运

  ●商业与资本生产的差异,欧洲与非洲的区别种人与其他色种的遭遇,一部全球史,回到马克思主义,就是资本生产与生产关系构成的,它被一种动力因素推着,那就是改善侵略进攻自然,以一种前所未有质变的人类力量行动,所以历史、地理等人的学科是关于人的,所谓保护自然的出发点也是人类自身,这是理解所有的现象关键主体在兹。且追问,谁的主体?那些没历史的人,那些没有代言的人,他们的主体在哪里?

  ●Very hard to go through

  ●没有历史的人

  ●慢慢理清1400以后资本主义在全球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和扩张,历史点好多,不过看完以后很痛快

  ●封面好看也么得用诶,这个翻译实在是太烂了,读的人冒火。跟着旅者浏览资本发展的过程,也许是想管中窥豹,却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3/4弃,寒假两本后浪都没有读完,有点失望,对书)

  ●主题书名的关系在哪呢?

  ●没看完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一):#2018·阅读记#53《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无论是那些宣称他们拥有自己历史的人,还是那些被认为没有历史的人民,都是同一个历史轨道中的当事人。” 这是汗青堂的系列丛书豆瓣评分8.9, 翻完之后, 我认为它完全无法吸引我。 以前我们说起历史, 能想起来的都是著名人物, 作者作为人类学家, 整本书力求告诉读者, 世界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整体, 每个种族、文明、事件以及每个个体的所有行止, 汇合成了现今的世界。 作者通过12个方面阐述因果, 但因果太复杂, 在作者竭尽全力的叙述中我看到的是无可奈何的乏力。 无论评分多高, 在我的认知中, 它很一般。 不推荐阅读。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二):不伦不类,抛弃了人类学谈生产关系

  读完了《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整体上看有点《欧洲霸权之前 : 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一书的“1400-1900年版”的意味,人类学路径的分析比较淡,主要研究工具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宏观讨论集中在最后三章。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汇集了全球史叙事的典型缺陷:大量依靠二手材料,随着时间推移和研究深入,叙事很容易过时,变得充满史实错误。其实本书的“参考文献综述”部分本应很有看头,作者自陈“对资料的讨论,也有几分是我智识历史的自传”,然而作者时读到的文献大部分过于陈旧(不少二战前的文献),甚至涉及部分主题(例如中国)的文献只能用“可怜”来形容。当然,本书因其马克思主义取径,在西方世界仍颇有价值,2010年加州大学出版社又重印了本书,还请著名人学家Thomas Hylland Eriksen写了一篇新序,但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的分析工具实在是过于熟悉,读起来颇有几分高中历史教材加强版的感觉,至于其中讨论诸多近代历史现象,无论是美洲的皮毛贸易,供应英国工厂的全球棉花生产,还是铁路的发展,几乎都已有各自领域前沿研究的中文译介,也许本书对于没有时间一一了解这些史实的读者较为受用。 翻译也只能给个及格分,抛开一些专名和术语上台译与大陆译法的差异,仍有不少翻译欠妥,还有把美洲驼译作“骆驼”这样的粗失误。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三):系统马克思主义

  序言:

最终,问出正确的问题并找到满意答案,要求我们回归基础的理论问题。所有的社会科学,包括人类学在内,都横跨在两种真实之间,即自然世界的真实与人类借由技术与组织对它做的转化,以及人类彼此之间沟通习得的层级化、有组织的知识与象征操作的真实。两种真实的对比困扰着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的观点在内,并持续在人类学浮出水面,不论我们如何变着辩证的戏法希望跨越两者的区分。面对这个僵局的方法之一就是忽视它。某些人类学视物质世界的行为为首要,对于人类自己的心灵活动报告并不照单全收。另一些以人类界定自身的心灵图式为优先,把物质世界的行为看作是理智世界的短暂现象。还有一些人务实地赋予行动与理念同等的重要性与价值,尽管他们推迟任何关于二者如何协调的讨论。解答这个争议的关键或许仍未掌握在手中,但是,借由聚焦特定领域内物质与心灵活动的交会,我们或许能得到部分的答案,并将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在《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的终章,我提出了一个建议做法,即应该更仔细地探究权力关系,因为它是社会中社会劳动力的调配,以及规定劳动分工中哪些人做哪些事的心灵图式二者的中介。这个建议有几个意涵。其中之一是,让我们注意到社会分工与心灵图式都随着男性与女性、年轻者与年长者、富裕者与贫穷者、定居者与移民、有权势者与无权势者,以及得为精神代言者与无法做到者变异。这一点反过来将我们的注意力导引到使得这些社会分布与理解和想象变得协调一致的各种过程。由此,我们或许可更清楚看出知识如何在言语与非言语表达中累积、沟通或受到禁制。而普世的秩序又是如何增进、诉求建构和积累某些形式的权力,并使另外一些噤声、再不被提及。还有,为何某些心灵图式相较另一些在性别、阶级与族群构成中取得主导地位,尽管也有另外的图式试图挑战主导权。这些相互联结的疑问,应该会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问题上,而非随意地关注有限的社会与文化实体。关切历史的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的历史学二者都有必要,文化分析与田野的民族志二者亦然。已有部分工作此刻正在进行,还有更多亟待我们去做。

  批判了一下目前学习到的历史图式:

把空泛的词汇当成实在的历史, 可以创造出错误的模型。 如果我们说国家/民族、 社会或文化像是一种内部同质而外在特殊和有界限的实体, 那么我们所创造的世界的模型, 便是一个全球性的撞球场, 各个实体像又硬又圆的弹子球一样彼此撞来撞去。 这样便很容易把世界分类为不同颜色的球, 而宣布“东方是东方, 西方是西方, 二者永不相逢”。 这样看来, 一个典型的西方便与一个典型的东方对立起来。

  后记:

人类学家称这种实际用法和意识形态合理化的特定结合为“文化”。意义并不是生来就被铭刻进事物的。 它们是人类发明和强加的。 由这一点可以衍生出好几件事。 赋予意义( 给事物、 行动和构想命名) 的能力, 是权力的来源。 可是我却认为意识形态的创造, 不是在“赤裸的人”思考“赤裸的自然”时的对抗中产生出来的, 相反, 它发生在一种生产方式的有限范围以内。 人们用这种生产方式驯服自然以为自己所用。每一种生产方式在人与人之间都引发了基本区别。 由这些区别所造成的社会对抗, 是建造意识形态的强制背景。 意识形态认为这些区别不仅是社会关系非常重要的方面, 也被认为是建筑在宇宙的本质上—在自然、 人性和社会的性质上。 意识形态的创造, 因而使阶级之间的区别变成品德与价值之间的区别。正如贡赋性的生产方式同时引发阶级对立和想要纠正不公平的反抗一样,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同时引起劳工的不满, 以及想要改变品德与缺点定义的意识形态运动。意识形态可以调解矛盾, 但不能解决矛盾。 各种生产方式自身的运作, 会不断滋生“构想”与“富有意识形态的行为”的替代制度。 这些制度是许多群体与阶级相互作用所造成的。 而这些群体与阶级又使用意识形态替代物, 去定义他们在由一种生产方式所滋生出来的力场中的位置。因而, 构想系统的形成有其经济和政治的方面。 而构想系统一旦产生, 便成了社会利害关系冲突中的武器。 然而, 成套的构想与特殊的群体利害关系, 不是一对一的机械性关系。 如果一种生产方式产生构想系统, 那么这些系统是多重的, 并且往往互相矛盾。 它们形成了一种集体表征的“生态学”。 本书认为我们不能再视诸社会是孤立和自我维持的体系。 我们也不能认为诸文化是许多整合的整体, 其间每一部分出力维持一个有组织的、 自主的和持久的整体。 只有实践与构想的文化丛, 在明确的情况下才能被坚决的人类行动者调动, 从而发挥作用。 在行动的过程中, 这些文化丛永远在集合、 拆解和再集合, 以可变的音调传达诸群体与阶级的分歧路径。 许多相互作用的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了决定, 而这些路径不能在这些决定中找到解释。 它们由社会劳力的使用中产生。 动员社会劳力是为了约束自然的世界。 动员的方式决定了历史的条件。 在历史的条件下, 那些宣称与历史有特权关系的人和那些被否认有历史的人, 遭遇共同的命运。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四):分享一本和你领略过的风格完全不同的全球史

  从斯宾格勒到汤因比,到巴勒克拉夫,再到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一代代西方历史学家突破“欧洲中心论”(这个理论“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性,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运用全球观点为我们讲述全人类的发展史。

  然而,有这么一位非历史学家的学者,也为我们撰写了一本全球史《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这位学者就是埃里克·R.沃尔夫,美国享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人类学家。

  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人类学的基地,沃尔夫在28岁时就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沃尔夫曾在1968年说:“人类学应该发掘历史,尤其是解释当代世界的社会系统如何演变为现今面貌的历史。”

  为了这样一个理想,沃尔夫在1973-1974年在英国进行了一年的研究。从1974年春季投入写作,到1981年才完成书稿。这就是《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这本书。

  要更清晰地理解现在,就要更深的理解过去。要理解欧洲在近代以来的扩张,就一定要理解欧洲扩张以前的世界。《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开篇以1400年为参照点,详细阐述的欧洲扩张前欧洲及欧洲以外的世界面貌。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以欧洲的扩张为主线,分工业革命前和工业革命后两大阶段,详细叙述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变迁。

  从表面上看,《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是一本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史,其实不然。沃尔夫实际上是通过欧洲的扩张过程,说明人类世界是彼此联结、相互影响的整体。这本书融合多学科内容,知识量丰富,论证严密,被称为“文化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后殖民和全球化论述诸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接下来重点分享三点精华内容:

一、人类世界是相互联结的整体

  1.1400年的世界各处,各民族间相互联系

  说及全球化,一般而言,我们都把全球化的开端溯源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因为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而正是由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才开始出现,世界开始成为联系日益紧密的整体。比如,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在这个时候引进中国,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品种,也缓解了当时的人地矛盾。

  而沃尔夫却把全球联系的时间往前推移到1400年,即15世纪初。除去我们熟知的丝绸之路,1400年的旧世界还存在着其他贸易路线,贸易网络由东亚到地中海,横跨撒哈拉大沙漠,再经非洲东部到印度洋、东南亚列岛。而且在即将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新世界”,东西半球诸民族间也存在着频繁的交流。

  沃尔夫的这一观点,拓展了我们认识欧洲扩张之前1400年的世界的视野。1400年的东亚、非洲、美洲在沃尔夫的笔下是一幅生机盎然的全球画卷。

  2.欧洲扩张进一步加速了世界的联系

  沃尔夫在《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着力描述了欧洲扩张进一步加速了全球联系。

  沃尔夫讲到,工业革命前,通过海盗式抢掠、屠杀土著居民、贩卖黑奴等血腥、残暴的方式,欧洲人对美洲白银、皮毛贸易、奴隶贸易和对亚洲茶叶、香料等商品疯狂追逐,积累财富,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工业革命后,欧洲人通过工业生产侵略扩张,促使整个世界市场商品流动规模迅速扩大。无论是工业作物的橡胶、棕榈油,还是刺激物像糖、咖啡、茶叶、可可、鸦片,亦或黄金、钻石等商品,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流动,并且出现了专业化的区域生产,像南非采矿业,中国云南的鸦片种植,西非的可可树、棕榈,东南亚的橡胶等等。

  沃尔夫对欧洲扩张两个阶段的划分跟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划分是一样的,都以工业革命为界,毋庸置疑。但沃尔夫最让我惊叹的是他丰富的知识,史料密集到可以把这一部分内容单独成书。

  当我看到“由于欧洲的奴隶贩子只是将奴隶由非洲海岸运往美洲,奴隶贸易中供应的一方完全操在非洲人手中”时,我对非洲人出卖自己同胞的行径目瞪口呆;当读到“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所签订的条约,取消了中国人向外移民的障碍,也允许外国企业家做苦力贸易,直接发掘中国的劳力市场”时,我对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看到了这一政策在防止中国劳工沦为奴隶上起到了作用……无论是丰富我们知识,还是打破常规认知,沃尔夫都做到了。

  二、欧洲扩张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欧洲能够通过对外扩张迅速发展,进而带动全球联系增强,并不是因为传统“欧洲中心论”下认为的欧洲民族具有优越性。关于为什么对外扩张的是欧洲这一问题,沃尔夫明确指出:“欧洲一语可看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捷径。此生产方式孕育于欧亚大陆欧洲半岛,并逐渐支配其他各大洲的广阔地域。”

  这便是《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的第二大特色,沃尔夫把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的概念作为工具来研究历史。也因为这一点,他被成为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中尤为重要的一种类型,它在18世纪才开始发展起来,主要包括资本家、生产资料、劳工、生产手段之间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上体现的是雇佣关系。

  沃尔夫目标是通过运用这一概念“展示商品的生产与贸易如何与生产出这些商品的群体发生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商品生产、商品流动过程中各群体间的关系。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运用这个概念可以更好的解释人类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三、那些“没有历史的人”,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欧洲在扩张中,把亚、非、拉美地区拉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个大体系中,使这些区域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亚、非、拉美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成了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廉价劳动力供应地。他们成了弱者,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边缘地与陪衬,他们被称为“没有历史的人”。

  然而,在沃尔夫的笔下,这些所谓的“没有历史的人”是不存在。沃尔夫认为,他们都是统一历史轨迹的参与者、创造者。从这个角度讲,《欧洲与没有及时的人》是反“欧洲中心论”的。

  沃尔夫在书中特别关注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对非洲奴隶的描写,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讲述都体现出他对这些人的人文关怀。尤其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工人阶级,沃尔夫专门用一章内容讲述,对南非矿场上的劳力、欧洲各工厂的劳力,中国劳工贸易等都进行了详细论证,对他们在全球化发展中做出的牺牲与贡献都给予了真实的讲解。

  虽然欧洲在整个近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领者,但如果没有这些所谓的“没有历史的人”,欧洲的发展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些“没有历史的人”,提供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须的资金、劳动力、市场等条件。没有殖民地提供充足的条件,英国不可能成为最早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无论是《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中1400年到20世纪的人类世界中的殖民者与殖民地,还是当今信息时代人类世界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处在相互联系中。尤其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无论资源、环境、还是贸易,共护、共享才能共繁荣,才能共发展。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五):82年旧书。欧洲殖民者中断或改变了无数原住民社会的发展:4星|《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作者是人类学家,全书从人类学的角度看16世纪以来欧洲人的全世界扩张与殖民活动,写了许多原住民社会,写了他们在欧洲人到来之前、之后的社会基本形态和期间发生的巨变。他们原本有多种多样的社会组织方式,也还在逐步演化中。比如说所谓的印第安人,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其实是多个语言与文化差异极大的原住民族群。再比如奇昆达人,是在参与奴隶贸易的过程中,由几个不同的族群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同。

  书中提到的这些原住民部落,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听说。看起来实在是眼花缭乱。

  书中也简要叙述了欧洲主要国家在工业革命前的海外扩张与殖民的历史。

  书最后24%的篇幅是参考资料清单。比较专业。

  第一版是82年出的。出版社非常欠缺的一个工作是找业内专家写前言或后序,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学术地位,出版后到现在学术圈有那些共识已经推翻了作者的观点。

  翻译稍差,长句子太多,读起来有点费力。

  总体评价4星,非常专业,但是可读性比较差,另外书太旧了不知道学术圈怎么评价。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关于“没有历史的人”一词,我不敢掠美,其发明须追溯至19世纪。马克思与恩格斯以此语表述他们对于东欧的国家分离主义运动缺乏同情。我的用意是反讽的,但这层意思并没有为某些读者理解。我意在挑战那些认为仅有欧洲人造就了历史的想法。#132

  2:对佛罗里达的占领关闭了南方奴隶的主要逃脱途径。与墨西哥的战争使得西南部成为奴隶制度和棉花的安全之地。美国在向太平洋推进的时候,受阻于西班牙的地主。这些西班牙地主在抵抗说英语的新来者,想要保卫自己的土地时,便成了土匪。#289

  3:战败的“南方”一度成为战胜的“北方”的殖民地。后来,各区域间的顺序改变,工业地带“东北”的影响式微,“阳光地带”逐渐发达。显然,美利坚合众国既非不可分割,其疆界也非由上帝赐予。#292

  4:因此,彼此相距遥远的农耕链,形成了一个大弧形,由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一直到中国的甘肃。交通和贸易路线将农业区域联结起来。这条长链子在政治和宗教上只统一过一次,也就是在7至8世纪伊斯兰国家的军队由阿拉伯半岛向东面和西面做扇形出击的时候。#705

  5:照希斯特曼的说法,它是“穷人应付帝国的办法”(Heesterman,1973:107)。莱曼认为种姓制度模式将有组织性的服务与文化技巧引入印度乡村的结构,制衡了因长期有效中央权威的崩溃造成的漫长时期的紊乱(Lehman,1957:151—152)。#1085

  6:不过,这个莫卧儿王朝(MughalDynasty)只是一连串起自中亚草原地带的精英中最晚的一支。就其特征来说,他们根本不代表“传统的印度”,其实他们新赢得的势力,建筑在比他们自己更古老和坚实的社会构象之上。#1096

  7:从十字军东征中真正受益的是意大利的港市。这些港市由于在十字军东征中担任载运工作而获利,又出售它们得到的战利品,战后还在拜占庭和黎凡特地区建立有治外法权的殖民地。#2065

  8:西班牙的绵羊和美洲的白银,加起来支持了西班牙在欧洲大规模的战争。它造成皇家官僚政治的成长,远超过西班牙经济的终极能力。寅吃卯粮的结果是向外国金融业者举债,而以未来进口的白银和出售羊毛的税收为抵押。#2208

  9:在地球的另一面,“英国东印度公司”又面临1664年成立的“法国印度公司”猛烈的竞争。1769年,“法国印度公司”因庞大的战债而破产,英国遂在这场竞争中获胜。#2465

  10:人口凋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旧世界的病菌传播到了新大陆,而新大陆的人对这些病菌没有抵抗力。天花与麻疹,往往再伴随呼吸器官的疾病,在许多地区造成决定性的影响。1520—1600年,中美洲有多达14种严重的流行性传染病,安第斯山区或许有多达17种严重的传染病#2496

  11:在短短一段时期以后,欧洲人也为了自己的农场、作坊和牧场,开始将土地和水源据为己有,并且征召原住民工作。在中美洲许多地区,也像在西班牙一样,绵羊开始“吃”人。#2527

  12:造成西班牙经济衰退的原因是国内食物生产的减少,为支付外国的廉价进口货而导致木材增加输出,以及大量进口在西班牙和西印度群岛使用的外国制造品。因而,美洲白银的到来无助于解决王室财政上的问题,但却使西班牙工业的衰退加剧,无法与外国竞争。#2595

  13:白银虽是西属美洲主要的输出品,但是胭脂虫红、靛青和可可粉也相当重要。胭脂虫红是以吃仙人掌的胭脂虫为原料生产出来的一种红色染料。每生产一磅胭脂虫红染料需要消耗7万只干虫。于是,美洲原住民村落的领主和地方官员迫使美洲原住民群落(尤其是墨西哥瓦哈卡的美洲原住民群落)采集和加工处理这种昆虫。#2608

  14:甘蔗栽种扩散到加勒比海诸岛,其结果之一是欧洲大西洋沿岸诸国在进入卡斯蒂利亚王国西印度群岛属地的大门口,建立了许多先头基地。尼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在西印度群岛的推进,正发生在西班牙国力式微的时候。#2830

  15:事实上,在整个18世纪中国贸易已有两条路线:一路向西以中国的茶交易印度的鸦片;另一条路线逆向而行,以中国的纺织品交易美洲的白银。一直到西班牙在南美洲的统治结束以后,这项中国—南美洲的贸易才得以终止(Cheong,1965)。#2865

  16:造成这个世界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是海盗。海盗大半是法国人,也有一些英国人。他们在一开始是狩猎西班牙人丢在圣多明各的野生牲畜的人,连他们的名字也是从熏烤兽肉的木质烤架得来的,他们将兽肉和兽皮卖给过路船只的水手。#2878

  17:古那人组成几个有阶级组织的贡赋性国家,各有其王朝统治,并以精深的冶金术和长途贸易的专长著称。随着欧洲人的征服,他们失去了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组织,放弃了金属品的制造,愈来愈以采集的食物果腹,而成为斯图尔德和法龙(Faron)所谓的“历史文化解体”的经典案例。#2896

  18:易洛魁联盟大约成立于15世纪,其目的是减少各族群间的冲突与战争。可是日益发达的皮毛贸易不久便成为各族群间凌驾一切的共同利害。虽然在易洛魁人居住的地区河狸并不常见,但由于狩猎越发频繁,河狸的数目更为稀少,他们旋即明白,他们族群各自和共同的未来有赖于河狸。#3056

  19:阿帕切人于1630年左右由奇奇梅克人处获得马匹。犹特人(Ute)和科曼奇人(Comanche)在1700年左右由阿帕切人处获得马匹。怀俄明和蒙大拿东部的东肖肖尼人(包括斯内克人〔Snake〕)在18世纪最初30年开始骑马。#3276

  20:然而和北美的情况一样,为了满足皮毛贸易的需求而滥捕滥杀,造成成群产皮毛动物的毁灭。黑貂在15世纪曾漫游到远在西方的芬兰,但是1674年只限于在西伯利亚才有,1750年更只限于在西伯利亚的东南部。18世纪,贸易的焦点由黑貂改为海獭。#3400

  21:由于葡萄牙人大批参与,欧洲的商品和枪炮也不再只是经由刚果的皇家世系群之手流通,而是任何地方的酋长和实力强大的人只要能交出奴隶便可取得。因此,刚果王国的社会政治组织,以及其母系世系群的阶级组织和妇女与赠礼的流动机制,全部都崩溃了。国王的势力也随之崩溃。#4097

  22:另一个人口群奇昆达人(Chikunda)也加强贩卖奴隶,并开始向西沿赞比西河抢劫奴隶。奇昆达人原是几种不同民族的混合群体,但是在进行奴隶贸易的过程中,他们却成长为一个“新的”部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民族认同。#4194

  23:因为奴隶贩子及其受益人所写的历史久已抹杀非洲的过去,说非洲人是野蛮人,是欧洲人让他们接受文明的洗礼。这样的历史一方面否认了欧洲人到来以前已经存在的复杂政治经济,另一方面也否认了非洲人在奴隶贸易开始以后,在这种贸易中所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4217

  24:18世纪末叶以前,印度的纺织品是主要的外销品,可是在此之后印度的纺织品禁销英国市场,而印度照规定又得允许英国制造品免税流入。这种情形使得专业化的印度纺织手工业生产迅速崩溃。#4600

  25:鸦片绝对是输入中国最重要的商品,但是欧洲人还想竭力找出中国人感兴趣的其他东西。其中一样便是檀香木。中国人用檀香木的油制供神所焚的香。在檀香木贸易发展的初期,一艘从澳洲悉尼驶出的“檀香木贸易”船,可以获得25%的赢利(Furnas,1947:221)。为此,欧洲商人在太平洋各岛大肆搜索檀香木,几乎将它们砍伐殆尽。#4707

  26:为了支付茶叶的费用,北美西北海岸的海獭皮、太平洋的海参和檀香木、美洲的白银以及印度的生棉都开始流向中国,商业活动一时大盛。水路商业的增加也在遥远的内陆地区造成了影响。它减少了陆地上的商队贸易,降低了商队商业中心区的重要性,并且改变了游牧民族与定居人口之间的均势。#4743

  27:种植棉花不是引起美国奴隶制度的原因。可是美国奴隶制度之所以延续到19世纪中叶以后,棉花的种植却是一个重要因素。造成奴隶制度延续的是对棉花持续的需求,尤其是英国人的需求。#5034

  28:然而,最初的工厂主人却可以雇用到很多失业的劳工。从历史上来说,他们是圈地和外包工制度下工作的家庭大量增加所造成的。由于这些有利的因素,英国的纺织工业得以雇用自由劳力克服尼德兰人和印度人的竞争。#5311

  29:班昌在人类学的文献中很重要。它是“结构松散社会体系”的一个典型事例。约翰·恩布里(JohnEmbree,1950)最初发明这个“结构松散社会体系”的概念去描写泰国的社会。#5790

  30:由妇女所达成的木薯增产和由男人进行的长距离扩张战争,不仅造成男女两性间更明确的分工,也影响到穆杜卢库人的居住和继嗣关系模式。20世纪中叶,当罗伯特·墨菲(RobertMurphy)研究穆杜卢库人的时候,他们代表民族志学上的一个特例。他们一面是父系继嗣,一面又是从母居。#5889

  31:人类学家不常能找到一个比较充满活力的文化转型例子。祖鲁国家的形成,便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丁吉斯瓦约和沙卡回应他们周围政治立场的变化,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实体。他们在这样做时,援引了自己所熟习的过去组织的模式,但是却大力对此加以改动。#6235

  32:英国人在统治马来诸邦时,做了一个政治决定,它尽量保存马来的社会秩序,尽可能对它们不做改变,为此而每年收免役税。其结果是,大多数的马来人仍然被锁定在传统社会的体制中,这个社会只是慢慢地在变化(Roff,1967:122)。#6700

  2018左其盛好书榜(截至9月15日)

  2018左其盛差评榜(截至9月15日)

  2018读过评过的书321本(截至9月15日)

  我的686篇图书点评(截至9月15日)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