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近代朝鲜与日本》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近代朝鲜与日本》读后感100字

2020-03-17 23:1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近代朝鲜与日本》读后感100字

  《近代朝鲜与日本》是一本由[韩] 景达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19-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近代朝鲜与日本》精选点评

  ●略有点流水账感觉,很多地方点了一下又没展开说,算是大概领略了一下岩波文库风格整体感觉不错

  ●朝鲜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消亡史。

  ●与字体现在哪里!视角还是不错的 也比较

  ●虽然有些文体明显残留翻译的感觉,读起来或是跳跃或是晦涩,但叙事清晰篇幅不长,颇具可读性……整体感觉来说,朝鲜自以为摆脱了宗主国变身正常,将迎接一个光明未来,谁知竟是小跑奔向全殖民地封建社会,而且死相异常窝囊外交制衡终竟不是弱国的救命稻草,日本当年在朝鲜的思想侵蚀政治欺诈、外交恫吓、军事杀伐各条战线展现手段与日后对中国伎俩如出一辙万幸,中国够大、够难啃,足够恢复实力本钱底气

  ●从朝鲜王朝建立说起,止于1910年大韩帝国被吞并。

  ●简略的朝鲜近代史短小精悍,看的依然感同身受,还需要扩展阅读丰富这段历史

  ●有些历史细节颇为震撼

  ●面对十九世纪外国势力的袭来,大清受限于传统天下主义守旧观没有成功转型,朝鲜在此基础之上更是深负小中华执念也与近代失之交臂且迎来了本民族乃至整个东亚民族里最灰暗的一段时光,唯独自视“神国”的日本完成了转型然而却走上了一条世界带来灾难歧途,近代东亚三国的命运真是可悲可叹作者身份特殊,在日韩国人,或许这种特殊的身份才让他的文字饱含一种说不清情感。作为简明了解朝鲜近代史以及近代朝日关系史的著作,此书相值得推荐。但是,翻译的文字有许多错误可以参考书评的那位豆友做的勘误。

  ●以韩国人的视角来对近代朝鲜的历史进行了一个梳理,也算是对近来日韩交恶的一个回应吧。梳理的线索还是很清晰的,原本仇日的东林党会在后期变为一进会而媚日,而大院君和闵妃的争斗将中日俄都牵扯了进来。这让我更相了一点,没有永恒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扎实上了一课

  《近代朝鲜与日本》读后感(一):可怜可恨

  作者赵景达对近代日韩关系的立论点是,“一君万民”儒教民本主义的朝鲜被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日本凌辱。但是抛开带有温情主义的上层朝鲜视角来看,朝鲜被吞并带有一定程度上的必然性

  从中古到进世的朝鲜,现实中推行的并非纯粹儒家政治。打个不太恰当比方,是一个由宋明理学粉饰的东晋南朝政体辅之以春秋小国国防思想。

  李氏国王与四色臣子贵戚小翼翼地保持着合作与制约的关系;两班大臣口颂大义,实行残酷的政争和剥削;中人良人数量萎缩,大量劳动者以人身依附关系为两班阶层进行雇佣劳动。以上这些才是李氏朝鲜的本色。

  李氏朝鲜的国体自建成以来,几乎没有受到内外两方面大冲击,躲过了倭乱胡乱,社会结构在真空层中愈发稳固。所以在近代变革中,朝鲜的反应是最缓慢而保守的,社会上层、中层和底层彼此之间根本没有像样的共识与合作。

  无论是处理与中俄日的关系,还是大院君与閔妃摇摆的政治策略,根本上不脱“事大”论,与事蒙事明、事明事清的逻辑是一致的。不幸的是,原先华夏中心观的朝贡体系已经被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取代。作为帝国主义的后进生,日本正迫不及待地在东亚创造自己的殖民体系,此时的朝鲜欲得朝贡国臣邦的地位也无法了。

  不难想象,自太祖李成桂开国,社会结构已稳定甚至僵化近500年的朝鲜,在新风吹入时会激荡起多少变革。这些变革反映在弱小国家的身上,便是政治实体权利被分割肢解消灭,社会政治观念大换血,亡国之民的思想里埋下了社会进化论、革命观、西化论、基督教思想、国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种子。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在现代社会中与根深蒂固的门阀政治相融合,构成了今日“民主”韩国和“独裁”朝鲜的图景。

  说李氏朝鲜之亡是咎由自取,也许残忍,但正如谚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也适合满洲朝鲜败亡时如丧家之犬的日本拓殖者。如果说日韩并合有历史必然性,那么日本丧失朝满,或许也有一点偶然性。如果当时的日帝国满足于止步朝鲜或满洲,没有后来侵略事态的扩大化,今天的东北亚版图又会是怎样的呢?只能说是军部政治的狂妄失控,挥霍了帝国主义理性战略的战利品吧。

  《近代朝鲜与日本》读后感(二):夹在大国间的可怜朝鲜

  关于甲午战争的书国内出了不少,但是基本都是引用中国和日本的史料进行阐述,而对这场战争的争夺对象-朝鲜,基本言之不详。这本书补充了这一空缺。

  对于现代朝鲜人的历史观点来说,中国和日本对于近代朝鲜来说并未有本质的区别,对于他们来说,中日双方都是压迫朝鲜的对象,他们的战争就是争夺势力范围的不义之战(北朝鲜的朝鲜通史)。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论述也是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中国在朝鲜拥有仁川租界,并拥有其他列强在华拥有的治外法权。所以韩国电视剧中的袁世凯和中方往往也是以一种小丑的形象出现。

  当然,中国的情况和日本还是有所区别,不同于日本极力西化的努力,大清帝国还是尝试在传统朝贡模式下结合一些新元素对朝鲜进行控制,而这些控制手段在朝鲜开化派眼里作为殖民手段当然也是不能忍受的,

  朝鲜的悲剧在于其身处大国之间,却固守儒教国家的传统角色而无力改革,这点在大清身上也表现出来,但在两班制的朝鲜上表现的更是保守守旧和倒退。近代文明西力东渐,谁不全面学习西方改革自己,谁就走向衰亡。对于后进国家来说,由于失去了西方列强在早期开辟殖民地进行掠夺然后转移物资原料发展自己进行工业发展的能力,那么唯一自强方式就是压榨自己的农民底层广开财源去建设工商业,经济政治上迅速采取西方的近代体制,发起起来然后通过战争扩张方式加入列强阵营,攻击弱势方抢夺殖民地,掠夺财富发展自己,从而走上和西方列强一样的道路。日本在近代就是走向这么一条道路,从经济方式上看,明治维信后的日本的农民承受税收远远超过清朝和朝鲜,日本通过广开财源扩税的方法实现了资本积累,然后通过战争打败大清和沙俄,占领朝鲜。实现了西方列强所走的路。而清朝固守永不加赋传统的农业帝国的角色,经济上还是依靠农业,而对于新兴的工商业却屡屡实行恶政,这种不病农的保守心态导致清代转型失败。而朝鲜比清朝更远远不如,所以最终只能做殖民地。

  朝鲜在近代外交中也是足够纵横外交的,游走在中日美俄等列强之间维护自己利益,保障自己独立,但是如果自身无力发展,再怎么智慧的纵横外交也不会导致好的结果。清朝由于体量大,所以纵然这种李鸿章式的外交在中俄密约上被毛子玩惨,但还不至于亡国。但朝鲜就不同,只能随着日俄战争的结束毛子打败退出朝鲜,结果日本在朝鲜一方独大,最终走向灭亡

  《近代朝鲜与日本》读后感(三):看近代日本左右的朝鲜历史

  在亚洲的版图上,作为临国,日本和朝鲜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过往。当然彼时的它的名字还叫朝鲜,还是更为广阔的一个国家之一。我们读历史,会读中国的历史,日本的历史,朝鲜的历史,在历史的某一个时刻,他们有着一定的交集,而那些彼此参与到他国历史进程中的国家又会对其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已经窥看一二。日本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是需要铭记的,那是鲜血染色的路,是名族同胞铺就的路。历史不能忘,落后就要挨打给我们的是血的教训。然而社会文明需要进步,和平的社会我们也不可以去仇视曾经伤痛的实施者。日本的历史有着侮辱的历史,侵略的事实是他不可抹去的污点。日本与中国,日本与朝鲜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参与着彼此的历史。 《近代朝鲜与日本》是在居住在日本的韩国人赵景达所著,多年来从事史学研究的他以独特的身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部跌宕起伏的近代朝鲜史,从朝鲜的视角出发,看日本的政治经济对朝鲜的影响,朝鲜如何从一个小国划分为大韩民国。而在这场博弈中,中国又有着怎样的角色位置呢?在一段时间内,侵略战争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光荣,也是其他国家不可遗忘的屈辱史。甲午战争的爆发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开端,而中国作为大国,它的屈辱也会影响着邻国朝鲜。 作者的身份为韩国人,久居日本研究历史,更多的是日本对朝鲜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交流中,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往来,贸易经济,到侵略战争的爆发,韩国在各国的利益之中的帝国化的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牵扯到每一个国家,尤其作为主战场的亚洲,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成为历史不可遗忘的悲歌。一直以来我也以为这场战争只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美国对朝鲜的侵略,却不知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也曾发生过。日本对朝鲜的野蛮态度在中国又一次实施。在占领朝鲜后他们掠夺军事用地,征用役夫,整顿货币,俨然一派君王之姿。 读朝鲜近代的屈辱史看到的便是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对于日本的憎恶源于他们的侵略战争,日本自私自利的殖民者。中国人时刻铭记着那一段屈辱,韩国人也不会忘记。对历史的研究是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信念,不可遗忘过去,却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

  《近代朝鲜与日本》读后感(四):内容勘误&史料原文

  此书的名字似乎讲近代日朝关系史,其实就是简明的朝鲜半岛近代史,或者改名为《韩末五十年》。作者赵景达以研究甲午农民战争起家,此外还在朝鲜开化史问题上提出了“大国主义”、“小国主义”的独到见解。同书还有续版《殖民地朝鲜与日本》,国内没翻译。另外台湾那边翻译过日本著名学者冈本隆司的《朝鲜的困境:在日清之间追求独立自主的历史》(原名:世界のなかの日清韓関係史-交隣と属国),这个更偏外交史,可对照看。

  扫了一遍中译本,发现硬伤若干,但似乎也无大碍。由于暂未看到日文原版,所以无法推断是原文就错了还是翻译错误,抑或是印刷时的手民误植,总之还是指出来比较好,恕我吹毛求疵。

  此外,许多引文原本是汉文,但遗憾的是译者没去查核,而是径照日文倒译,弄得半文半白,非常别扭。感觉还是得原汁原味。兹将所引史料的原文附之,以备查证。

内容勘误

  1、P.10 “庶孽(庶子)阶层“,在朝鲜,庶子(良妾之子)和孽子(贱妾之子)是两个概念,不宜简单把“庶孽”解释为“庶子”。

  2、p.12 “公仪(幕府和蕃国)”,“蕃国”应为“藩国”。“蕃”一般指异国,如“蕃书和解御用挂”、“蕃书调所”等。

  3、p.29 “谥号翼宗”,“谥号”应为“庙号”。

  4、p.32《近世朝鲜政鉴》的作者“朴斋炯”,实为“朴齐䌹”。

  5、p.35 “南钟三的上奏”,南钟三只是上书于大院君,因此用“上书”更合适。说点题外话,其实在诸侯国体制的朝鲜,哪怕对国王用“上奏”一词也是僭越的,高丽在元干涉期就改“奏”为“呈”,李氏朝鲜改称“启”。

  6、p.40 “闵致录”应为“闵致禄”。

  7、p.45 “崔益铉甚至在上疏中说,那些主张‘倭洋一体’,实施‘主和卖国’的人应该被处极刑”。其实了解朝鲜近代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崔益铉正是高呼“倭洋一体”的人,他在上疏就针对那种分离日本与西洋、认为可以与日本恢复“旧好”的论调而主张“倭洋一体”(“托名倭人,其实洋贼”)。正确应为“崔益铉甚至在上疏中主张‘倭洋一体’,说那些实施‘主和卖国’的人应该被处极刑”。疑为翻译错误。

  8、p.46 “于2月26日签署条约,此即《江华条约》(日称《日韩修好条约》)”。两处错误:签约时间是2月27日(26日只是文本上记载的时间);日本对该条约的称呼是《日朝修好条规》,该条约原名本来也叫“修好条规”。

  9、p.56 “洪在鹤因此被处以凌迟”,洪在鹤只是被处斩。同页“安骥永”应为“安骥泳”。

10、p.61 “李宪永”应为“李

  《近代朝鲜与日本》读后感(五):赵景达:如果用一方的文化去否定另一方的文化,那就是文化侵略

  所谓文化,即使在其前面冠以“政治”,也未必能以善恶论之。如果用一方的文化去否定另一方的文化,那就是文化侵略。

底片和正片

朝鲜半岛和日本经历了数千年的交流,国家诞生以后,两国的历史也一直跌宕起伏,既有和平时期,也有战争时期,双方人民心中都混杂着憧憬、憎恶等复杂情感。近年来的韩流现象让人惊奇不已,但“嫌韩流”、抨击当代朝鲜的势头也很猛烈。朝鲜半岛的日本观也是如此,有憎恶,有憧憬,甚至还有正在萌芽的“对等意识”。无论朝鲜还是韩国,人们似乎都没有从复杂的情感和认识中彻底走出来。

  不消说,这种相互间的爱憎大多起因于近代以来的不幸历史。日本不但侵略了朝鲜,还散播一种“朝鲜的历史是停滞的、他律的”历史观,使侵略合理化和正当化。这种自私自利的殖民地史观认为,朝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近代化,如果弃之不顾,整个国家会被他人窃取,因此日本必须出手相助。有些人从日本古代曾经统治过朝鲜部分地区的历史认识出发,大v肆宣扬“日鲜同祖论”,认为吞并大韩帝国不是侵略,不是出自邻里之爱,而是出自“同祖”之爱的日韩一体化。这就像两面对照的镜子,朝鲜被动地成为日本的底片,而朝鲜越是这样的底片,日本就越能作为正片散发光芒。

战后的朝鲜史研究

  战后的朝鲜史研究将克服以上历史认识作为最大课题。这导致20世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兴起了一种描述朝鲜民族坚韧抵抗侵略的历史观。但是这仍然无法克服殖民地史观。后来,所谓的“内在发展论”风靡一时,即认为朝鲜已经内在地走上了近代发展的道路,而日本阻碍了这一趋势。

  20世纪80年代后,有人对这种历史观产生了怀疑。这是因为“内在发展论”一面强调“统治与抵抗”的历史,一面描述近代化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历史观不仅过于强调一国的历史,而且还在谴责近代日本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同时,鼓吹朝鲜民族主义。它所强调的是“殖民地近代化论”。这种论调的特征在于试图论述日本统治下的朝鲜资本主义发展。由于这种论调有为日本统治做合理性解释的一面,因此直到现在也是争论的焦点。

  与此相对,如今盛行的是“殖民地近代性论”。它不像“殖民地近代化论”那样以近代为是,而是从批判近代的角度出发来立论。即认为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朝鲜人无论愿意与否,都不得不将恶性的近代价值内化。这看上去似乎非常顺应当下的历史学大潮,因为当下的历史学大潮是极力主张国民、国家相对化的。不过,这种论调虽然批判了近代,可实质上却是把近代绝对化了。这种观点认为,人们根本无法抵抗渗透力超乎想象的“近代”。

  一般认为,对近代的批判与对近代日本的批判是相通的,但两者很难并行。“内在发展论”虽然对近代日本展开了尖锐的批判,但它将朝鲜和日本的同质性当成了前提,认为朝鲜和日本在通往近代的速度上没有多大差异。如果果真如此,那么从逻辑上来说,近代也就未必应该被批判了。而近代日本应该被批判,只是因为它阻碍了朝鲜的内在近代化。在朝鲜近代史的研究中,摆脱近代的束缚并不容易。

着眼于政治文化

  那么,要想将近代相对化,究竟需要怎样的历史认识呢?所谓历史,其实有多条发展道路。认为历史未必会朝近代化方向发展的史观不仅可以使近代相对化,还会成为批判近代日本,批判追随、模仿西欧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日本的理论依据。

  因此我想从政治文化入手。所谓政治文化,就是在开展政治、进行抗争时,决定其内容和展开方式的意识形态、传统、观念、信仰、迷信、愿望、惯例、行动规范(规则)等有关政治进程的一切文化。政治文化一般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所共有。若不共有,国家、政府便缺乏稳定性,处于危机状态。比如在前近代社会,王政会得到普遍支持是因为国王不单单是征税者,还是赐予领民慈悲与幸福的高贵存在。即便事实并非如此,但至少人们在观念上是这样认为的。国王可以住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是因为臣下和领民之间有这样的共识。但是,再三违背人民的期待,随意实施恶政,统治者便会面临革命危机。

  传统社会由于不存在“人民本身即实施政治的主体”这种思想,因此革命后依然会有新的救世主作为国王君临天下。在这样的政治进程中,人们会对国王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而且很多关于改天换地的迷信、流言,抑或愿望、民众起义等因素也会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社会喧嚣混乱。改天换地的机运萌发时往往很容易诞生义贼,这是政治文化上的问题,同时也强烈反映了民众的愿望。

  这样的政治文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还包括政治思想和政治理念,但二者有别于前者。就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则而言,政治文化必然包括政治思想和政治理念,但在现实的政治世界中,政治思想和政治理念未必能得到忠实地反映。有些国家标榜民主主义,却非民主主义。在前近代社会,许多国家以儒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为基础,将建立在这些宗教之上的政治思想作为根本法则,但这些国家的政治世界、民众世界的状况依然因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国家而千姿百态。即便是同一个根本法则的政治思想,其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

  发端于西欧的“近代”的确依靠绝对的力量、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整个世界。但是,它并未创造出同样的社会和国家。受制于各个地区、民族、国家的传统政治文化,一个个独特的政治世界被创造出来。“近代”不只有一个模样。有些国家和地区即便不能超越近代,但也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近代产生纠葛,并在现在、将来一直持续下去。比如,不丹不追求过度的GDP 增长,而将政策的基础放在增进国民幸福总值上,这与不丹的传统政治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对政治文化史的讨论具备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从发展阶段论中提供一种自由看待历史的视角。

本书的目的

  本书试图从以上这一点来概观日朝近代关系史。朝鲜近代史在一国史的角度上是不成立的,尤其不能抛开与日本的关系。日本近代史也应是如此。二者分别以怎样的社会为前提,怎样闯进了近代世界,以及想要建立怎样的国家?本书试图以政治文化为突破口来阐明这一过程。

  本书的范围始于19世纪中叶,止于1910年大韩帝国被吞并。但既然是把政治文化作为问题对象,那么就需要有长远的视野,因此本书从朝鲜王朝建立时说起。为了对朝鲜和日本进行比较,有时也会言及日本的政治文化。本书以朝鲜为主线叙述日朝关系史,因此比较史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所谓文化,即使在其前面冠以“政治”,也未必能以善恶论之。如果用一方的文化去否定另一方的文化,那就是文化侵略。但在历史的某个阶段,文化往往会带来福祸,而且得福者会唾骂得祸者。这就是历史的负面性。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加需要关注在背后左右历史进程的政治文化。日朝近代关系史确实存在日本侵略朝鲜的一面,但是是什么让这种侵略成为可能?这就需要在政治文化史的维度上冷静地思考。今天的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仍然横亘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相互理解就是要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以及政治文化。既然是邻国,那么无论二者愿不愿意,都只有培植交流的土壤这一种选择。本书不论述普通文化,而是抱着为相互理解做出贡献的些许希望,从政治文化史的观点出发来书写日朝近代关系史。

  选自《近代朝鲜与日本》作者序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