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思悼》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思悼》经典影评集

2022-04-05 03:04: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思悼》经典影评集

  《思悼》是一部由李濬益执导,宋康昊 / 刘亚仁 / 文根英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悼》影评(一):关于 "思悼

  2016-10-15 16:34:10

  如今吾欲去

  独留伤悲于世

  纵有千语 未能与君诉

  托付浮云 就此别去

  难了劫 君之所愿

  泪如雨 潸然落

  空留歉疚 孑然离

  如花开花谢

  虚空飘荡浮游 委身于清风别过

  曾空虚凌晨时分 与星作伴

  如今吾亦别过

  纵彼此念念不忘

  纵然相对 仍难触碰

  缘何未能相见

  兴许君心深处一隅

  吾之体温仍残留

  清风吹 消散前

  就此一次 轻抚吾之脸庞

  高墙华锦为君臣

  来生麻衣愿父子

  时过境迁 才思量 何故如此

  命运使然 你我皆是.

  《思悼》影评(二):饿死柜中的朝鲜王子:继承者,还是夺权者?

  我是来科普的,澎湃私家历史也刊载了我此文。

  澎湃链接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2870

  在中国历史上,年迈的皇帝与年轻的太子争夺政治权力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朝中大臣们考虑到自己的政治未来,自然多多少少会对太子有所算计。康熙年间废太子胤礽就是一例。胤礽最后被废,在高墙圈禁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与胤礽差不多同时期的朝鲜思悼世子与其命运相似,但结局更为悲惨。有关思悼世子和其父英祖的故事,在韩国影视剧中多有演绎,最近代表韩国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的大热电影《思悼》,其剧本也改编自这一历史故事。

  1762年,朝鲜国王英祖在徽宁殿(今昌庆宫文政殿)殿前,将世子关入柜中,几天之后,世子活活饿死。这一惨剧发生在农历壬午年闰五月十三日,因此也被称为“壬午祸变”。朝鲜王朝第21代国王英祖(1694-1776)为何一定要将亲生儿子思悼世子(1735-1762)处死呢?

  祸起何处:打娘胎里就引发的党争

  壬午祸变何以会发生?韩国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说法认为当时朝鲜激烈的党争是导致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英祖与世子的性格矛盾导致了壬午祸变的发生。尤其是后来世子行为乖戾,为了国家的未来,英祖不得不处死世子。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观点。政治斗争是壬午祸变发生的主要原因,父子间的性格差异是次要原因,而世子的乖戾行为则是壬午祸变发生的催化剂。

  朝鲜王朝后期的政治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党争史。朝鲜后期的党争,常常被称为“四色党争”。所谓“四色”,即当时活跃在政界的四大政治势力,即老论、少论、南人、北人。到了英祖时期,北人与南人已经式微,北人基本上早已被逐出中央,而南人则气息奄奄,只是偶有几个重要人物在中央活跃一下罢了。可以这么说,英祖时期的党争主要发生在老论和少论之间,当然,老论和少论也不是铁板一块,老论里也分东党、南党、北党,少论里也分为峻论(强硬派)、缓论(稳健派)等,其自身内部的斗争也非常激烈。

  1724年,英祖以王世弟的身份继承了其同父异母的哥哥景宗(1688-1724)的王位。这一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背景,事实上也绕不过老少党争。景宗身体虚弱,一直没有后嗣,老论提议立当时还是延礽君的英祖为王世弟,而少论则极力反对这一提议。虽然中间曲折重重,但王世弟册封最终得以成行。

  也就是说,英祖的继位,有老论“择君”的嫌疑。登上王座的英祖,深感于党争的弊端和强化王权的需要,在政治上实行了平衡各党派的“荡平策”,通过平衡牵制各党派来强化王权。不过,虽说是“荡平”,但国王很难对各党派实实在在地做到一碗水端平,而且各党派的实际斗争并不会因为“荡平”而弱化,私下的斗争反而变得愈加激烈。

  1735年,暎嫔李氏生下思悼世子。思悼世子的出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老论主流所乐见的事情。在英祖第二子思悼世子出生之前,英祖曾册封长子为世子,不过在1728年,这位年仅九岁的孝章世子突然被毒死,而英祖又无其他子嗣,世子位一直空悬。孝章世子死后,老论提出过继宗亲的儿子立为世子,而少论则认为英祖正处壮年,尚可期待新的世子的诞生,极力反对老论的提议。思悼世子的出生,意味着在立嗣路线的斗争上,少论赢了。

  父子不同阵:一团乱麻的关系网

  随着世子的渐渐长大,各党派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算计世子的政治地位。在此简单介绍一下亲世子和反世子势力的主要人物构成,就可知当时的党派斗争形势有多么复杂。亲世子的人物有:英祖原配贞圣王后徐氏,英祖父亲肃宗的继妃仁元王后金氏,思悼世子同父同母的亲姐姐和平翁主,老论重臣世子的丈人洪凤汉,还有老论大臣李天辅、俞拓基,以及少论大臣赵显命、李光佐、朴文秀、李宗诚、赵载浩,南人大臣蔡济恭。反世子的人物有:淑仪文氏(英祖后宫),世子同父同母的亲妹妹和缓翁主,老论重臣世子亲姐姐和协翁主的公公申晚,老论大臣英祖继妃贞纯王后的兄长金龟柱,以及老论大臣金尚鲁,洪啓禧,尹汲;少论大臣有徐命膺。

  看完这些人名,估计大家已经开始头晕了。这些人物一个个拿出来解释的话,又是一篇篇长故事,本文按下不表。为了理解的便利,大家只需看看这些人是属于少论还是老论。显然在重臣中,支持世子的少论人士相对较多。当然,这不是说少论就一定支持世子,老论少论内部围绕支持还是反对思悼世子的问题,也是分裂重重,加之王室人物的介入,整个情势犹如一团乱麻。

  显然,世子身边集结了相当分量的政治势力。标榜“荡平策”的英祖在明面上还是维持了“荡平”的政治局面,从1749年开始代理听政的思悼世子,大致也沿用其父王这一政策——毕竟这政策符合希望压制臣权,扩大王权的王室的整体利益。虽然父子之间有过不少不和与争议,但大体上还是维持了一种相对和缓的局面,直到1755年罗州挂书事件(也称己亥狱事)发生,父子关系开始恶化。罗州挂书事件之后,由于亲世子的少论势力遭到巨大打击,老论得势,世子的地位随之发生动摇。

  罗州挂书事件,即有儒生将写有呼吁举兵清剿奸臣的文书贴在了全罗道罗州客舍。事件处理过程中牵扯到相当数量的少论大臣。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时任政丞的少论大臣赵载浩(孝章世子嫔之弟)带领百余名少论人士上自辨疏,声讨当年主导辛壬狱事(注:发生在1721-1722年间,围绕王世弟册封问题,少论对老论的肃清事件)的少论人士,并且要求向涉事其中的少论大臣崔锡恒,李光佐等人问罪。在老论看来,少论这种上自辨疏的行为,颇有以退为进,故作姿态的嫌疑。当时代理听政的世子以英祖的成命为借口,反对向这些少论大臣问罪,对上自辨疏的少论人士们的批答语辞和缓。因此,老论大臣们普遍认为世子偏袒少论,对他多有批判。

  对此,英祖并不希望将事件扩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英祖会站在少论这边,不要忘了,当初反对册封英祖为世弟的正是少论。

  当年景宗突然死亡,世间纷传是英祖所为。到底是不是英祖所为,尚无定论,但英祖是王位继承的最大利益获得者确实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到了英祖四年,即农历戊申年(1728年),还有一部分少论激进派与没落的南人联手,主导了一场反对英祖,逼其退位的军事行动,史称“戊申乱”。

  英祖生平最忌讳有人在他继承王位的正统性上做文章,让世子代理听政,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为了表明自己对王权并无眷恋,更以此委婉表明自己和景宗的死亡毫无干系。罗州挂书事件牵扯出戊申乱与辛壬狱事的老账,而世子对少论又比较宽容,这很容易引发老论的反弹——老论坚决维护英祖继承王位的合法性。所以,世子亲少论的行为一方面容易招致英祖的反感,另一方面也破坏了“荡平”的政治局面。

  壬午祸变:是性格不合,还是权力争夺?

  壬午祸变的导火索是罗景彦告变事件。罗景彦有个弟弟叫罗尚彦,是思悼世子的下人,被世子处死了。罗景彦在壬午祸变发生前的二十来天向英祖告发世子诸多罪状,历数其各种乖戾行为。当然,这只是个导火索,壬午祸变终究还是与党派斗争脱不了干系。

  壬午祸变发生之后,英祖自己也承认朝廷之中形成了父党与子党,根据实录记载,英祖自己感叹道“景彦岂是逆乎? 今日朝臣之偏论, 反为父党子党也, 然则朝臣皆是逆也。”对当时的英祖来说,思悼世子与其说是王位的继承人,不如说是王权的竞争者。似乎是预料到祸变可能会发生,世子曾秘密向告病隐居在乡下的赵载浩求助。虽然赵没有施以援手,但世子在如此情势之下求助于他,可见危机的时刻世子内心倚重的还是赵载浩一系的少论势力。

  当然,世子越来越乖戾行为也给壬午祸变的发生提供了口实。根据事变发生当日,即闰五月十三日的《英祖实录》记载,“自丁丑戊寅以后,病症益甚,当其疾作之时,杀宫婢宦侍,杀后辄追悔。上每严敎切责,世子疑惧添疾。上御庆熙宫,两宫之间,转成疑阻,且与阉寺妓女,游嬉无度,专废三朝之礼,上意不合,而即无他嗣,上每为宗国之忧矣。”值得注意的是,除思悼世子之外,英祖并无其他儿子。所以,英祖就算想要改立世子,也无其他选择。不过,思悼世子之子,即后来的正祖(1752-1800)在学问上相当出色,颇得英祖欢心。壬午年三月底的一次经筵上,英祖就对尚为世孙的正祖非常满意,实录评论此事说,“吾东方亿万年无疆之庆, 孰有大于此哉?”可见,出色的世孙让英祖在继承人选择上有了另一种可能。而原本支持世子的洪凤汉一系的老论,随着世子乖戾行为的加剧,也渐渐放弃维护世子的立场,而将精力用于保护世孙。

  世子之妻世孙之母的惠庆宫洪氏写有谚文随笔《恨中录》(又名《闲中录》、《泣血录》),其中将壬午祸变归因于英祖和世子之间的性格差异。洪氏这样写道:“父子品性相异。英祖大王品性英明仁孝,详察敏熟。而世子则言语沉默,行动之间难以迅疾敏捷,虽德器宏伟,然诸事常与父王品性相违。日常之中,父王相问也无法即刻应答,常犹豫再三。即便是父王问话之时,哪怕并无个人私见,仍徘徊不决,半晌无答,每让英祖大王气闷。此事亦成一大过失。”(引文为笔者自译。)随着父子矛盾日益激化,世子逐渐患上惊悸症与加虐症,最终导致其行为乖戾,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

  《恨中录》通篇未提政治因素,为何不提?

  考虑到《恨中录》的创作背景,不能排除洪氏故意隐去这一内容的可能性。《恨中录》一共有四篇,提及壬午祸变的是第四篇,为洪氏于1805年所写。此年年初,垂帘听政的英祖继妃贞纯王后去世,纯祖(正祖之子,1790-1834)得以亲政。以壬午祸变的解释权为中心,各方政治势力再次展开权力争夺。当时洪氏的娘家丰山洪氏一族正处于危机之中,早已去世的洪氏父亲洪凤汉被朝廷舆论指为逆贼,被认为是英祖处死思悼世子的教唆者,是献上柜子的奸人。洪氏写道,当初英祖下令处死思悼世子,主要是因为世子罹患精神疾病,英祖为了国家和王室的安宁,不得已才处死世子。洪氏还特别嘱咐嘉顺宫朴氏,即纯祖之母常读此篇给纯祖听。考虑到洪氏为娘家辩护而写下《恨中录》,那么就有可能会隐瞒对洪家不利的事情。

  作为宗主国,清朝对于壬午祸变也有记载。《清高宗实录》中记:“朝鲜国王李昑奏称,臣世子緈(即孝章世子)早亡,复蒙天恩,封子愃(即思悼世子)为世子,今又身故。臣年及髦,储嗣久虚,宗祀孤危,旦夕伤悼。愃生有子(即后来的正祖)算年已十二,国计人心系此一线,伏愿曲加矜察,颁降封典,小邦君臣感激无地。”对于思悼世子的死亡,朝鲜仅仅是用一句“今又身故”而简单带过,而对于朝鲜的内部事情,清朝其实也没有太多关心,就按英祖所请,顺势同意了册封世孙的请求。

  从父子亲情来说,作为父亲的英祖,当然还是爱着思悼世子的。《英祖实录》也明确说,“初孝章世子即薨,上久无嗣育,及世子诞生,天资卓越,上甚爱之。十余岁以后,渐怠于学问,自代理之后,疾发丧性。”可见在世子还未长大且直接参与政治之前,父子感情还是不错的。然而,王室之中永远是政治大于亲情,对于逐渐年迈且不愿撒手政治的国王来说,年轻世子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王权的威胁,何况在世子周围还聚集了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虽然英祖命世子代理听政,但他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政治,大事的处理,朝臣们看的还是英祖的眼色,世子承受的高压可想而知。二人性格上的差异在政治斗争的环境里被进一步扩大化,引发世子心理上的疾病也不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了。

  《思悼》影评(三):英祖将李愃视为世子,李愃却将英祖视为父亲

  上次因为电影哭成鼻涕眼泪一把抓,还是看忠犬八公的时候。最开始关注思悼是想观摩一下刘亚仁的演技,看了剧情介绍知道这是一部悲剧还有点不敢看,尤其在公交上看到电影初期李愃自裁就惊得落泪了,我就知道,药丸,今晚眼睛得肿,就有点心生退意,毕竟生活已经这么艰苦了干嘛还看悲剧折磨自己。然而好的电影不是你想停住就停的住的,看到中后程眼泪就没有止过,直到结束,满心的感情无处发泄,遂写下这篇影评。

  电影开始便是李愃“刺杀”英祖败露,英祖将其关至粮柜之中,随着剧情的推进,英祖李愃及世孙之间的伦理关系才展现给大家。

  老年得子的英祖将还是婴儿的李愃册为世子,并任名臣督课,年幼的李愃表现出绝顶的天赋,英祖甚至半夜挑灯为他编书,可惜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愃喜好画像玩耍,导致英祖对他深感失望。为了锻炼李愃掌控朝臣,以假退位为借口,英祖将李愃推到风口浪尖,代理听政意见一旦不合便严声苛责,甚至主观的否认了李愃的一切雄心壮志。这时李愃已经对王位失去了兴趣开始自暴自弃,唯唯诺诺听从英祖安排。

  从始至终,李愃都是渴望亲情的,不能与母亲同住时的沮丧,对因英祖喜怒无常而选择保全世孙的妻子说“你真是一个冷漠的女人”,为儿子画画做折扇,违抗礼法为母亲举办中殿礼数的寿辰,即便大妃服丧期已过也一直感恩她对自己的恩情穿着丧服,无一不表现了他对人情的憧憬。

  也正是因为如此,英祖一次又一次的行为让他心灰意冷。所谓的君王之家父子为仇敌让李愃深感不解,朝堂上将他当做傀儡并恶言相向,一旦认为李愃无能就开始从衣着到喜好的苛责辱骂,因后宫纷争逞口舌之快刁难死大妃后却指责李愃罚跪长桥。不用说父子关系,哪怕是“君臣”“王世”也会因这样的相处模式而崩坏。巧的是此时世孙的才能见识,让英祖觉得有了新的期待,便召集门臣有预谋得去陷害李愃,直接将他作为弃子而舍弃。任命三位丞相“上谏”,其中一位不愿领命甚至自缢,有一处细节便是他死前写了一封遗书劝谏英祖对李愃应更友善鼓励一些,可是英祖深陷在“王”这一身份中不可自拔。不懂为父之道,甚至就不愿做父亲应做的事情,一步步将自己的最后一个儿子,逼上了死路。

  “为何你和我,要到了生死离别之时,才能敞开心胸地说出这些话。”

  李愃临终之际,两人之间的对话终于说明了父子之间最大的矛盾:英祖将李愃视为世子,而李愃将英祖视为父亲。

  英祖时刻关注自己的下一任继承人却忽视了李愃的渴求,而最后才觉醒了身为人父的情怀,望着粮柜内僵硬的尸体,失声痛哭。他爱李愃么?爱,若不爱也不会在李愃死后恢复他世子身份,封号思悼世子并大办丧礼。但是他的这份爱却觉醒得过晚,生前的李愃只被他看做是自己政治统治延续的躯壳,是“世子”不是“李愃”。直到一切结束,他才明白自己的过错可惜为时已晚,为李愃起了“思悼世子”这一封号,思考、悼念。

  从李愃的角度来说,他如果不是世子,大概过的会更轻松快乐一些。天生被赋予重任,却无力承担,不理解父亲作为王身份的处事,同时被英祖恶劣的性格所累,才演化了最终的悲剧。但是某些方面来说,他也确实是不够刻苦努力,若是能像自己儿子一样,也不至落得被困粮柜活活饿死的结果。然而作为父亲这一身份,他是要比英祖好的多得多的。

  电影最终,世孙继位并为李愃重新布置了葬礼,他应该是这部电影中最完美的君王了,聪明,会察言观色,也善待自己的亲属,双商绝对很高。他眼中的李愃是那个为人正直,对所有善待自己的人回以涌泉之报,在烈日下将自己寄托在箭上向往着自由的李愃,他理解李愃,懂得李愃的孝心,所以李愃在“刺杀”当天才会放弃,毕竟他还是爱着自己的父亲的,纵使英祖做了什么李愃也不会杀了他的父亲。世孙以一场折扇舞,追忆了李愃对他的爱,也让我们明白,李愃死也是不带着遗憾的。

  最后的最后,不要这么沉重啦!让我来感叹一下,果然刘亚仁的演技实在是太赞了!还有世孙的小演员,每次他哭喊着父亲请你出来!我也跟着流眼泪!我国电影的小鲜肉们,不用像刘亚仁那样,做到小演员这样我都满意了。

  这篇影评全是我瞎瘠薄写,想到啥就说啥,思路还比较混乱。所有人物剖析仅是我自己的观念,谢绝撕逼谢谢~

  《思悼》影评(四):这种事情在任何时候都会发生、任何地点都会发生

  原本只是关于学习和青春期的问题,只是因为皇族的身份反而不简单了,其实他们能够好好谈谈,就不会反目成仇了。正是因为两个人不去理解地方,不去体谅对方,不和对方说出心里话才会出现这出悲剧。可是,这种悲剧却总是上演,很多都是源于家庭的问题才出现的,父母强制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逼至离家出走、逃课甚至自杀,父母一味的认为孩子只要听自己说的就能成才,却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心。

  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的方法不同也是不会一样的,溺爱式和斯巴达式都不是应该对孩子用的,慈爱关爱才是最重要的。世子和英祖最初的关系就是如此,父慈子孝一家和睦,但是在看到世子的玩世不恭后,英祖希望能望子成龙却失望至极,就像剧中最后的阴阳岔路才能说出这些话。

  有时候,好好理解孩子在想什么,会比让他去学习更有效。

  《思悼》影评(五):吾去之后,独留伤悲

  射空那一箭,攒满了英祖的不舍,攒满了世子的不甘,攒满了世孙的无奈,攒满了,帝王家的辛酸。

  红颜未老恩先逝,最是无情帝王家

  是呀,但凡是有些人情味的人呀,谁有愿意诞生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帝王家呢。

  ”寡人若不是君主,你若不是君主之子,又岂会发生此事。“

  雨夜之中,站在锁着亲身儿子的粮柜面前,英祖压抑着自己的悲痛,强逼着自己亲手送走了儿子。对于一个父亲,无论如何,这都是过于残忍的一件事。全片只有在开场和结尾的时候透露出英祖的悲痛,恰是如此,才真正点出了英祖的无奈,不舍以及恨铁不成钢。作为一个帝王,社稷才是第一位的,自身的幸福,家人的幸福,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吧。也许,英祖才是这部片子,或者说这段历史里面最悲情的人物吧。

  流血的叩头,雪夜的长跪,雨夜的竭力嘶喊,世子这个身份给这个曾经充满抱负的年轻人带来的终究是放弃,终究是自暴自弃,终究是那一股投身在皇家的一辈子的不甘。世子这个年轻人让我想到了明朝的正德皇帝,一辈子的叛逆,一辈子的不安,幸运的是,正德终究是个皇帝,终究坐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而世子,一生只能够在父王的阴影下生活。无论是为人子,为人臣,亦或是为人父,哪方面都有让自己不容于世的规则,到最后还是只有唯唯诺诺,疯魔放荡,浑浑噩噩的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若只是平常人家的孩子,大可以嘻嘻哈哈,轻松平和的度过一生。可惜帝王家这三个字太重,太重。肩上的担子绝不仅仅的挑起自家的兴亡。高墙华锦为君臣,来生麻衣愿父子,片尾的父子之间的对话,是全片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跳出了君臣的关系,从世子出生到最后,终于有了一次父子之间的对话,然而,也是最后一次,父与子的沟通。

  世孙的扇子舞,凄凉绝美,舞尽沧桑。早已失去了父亲的世孙,只有在王祖父去世之后才能光明正大的祭扫父亲,纪念父亲。哪怕是对于帝王家来说,也是残忍的过了头吧。世孙悲痛欲绝的哭声,哀求着王爷爷救救自己的父亲,殊不知,英祖也想救自己的儿子,他也想放弃所谓的祖宗社稷来换回自己儿子的一条性命。然后一日帝王万年愁,英祖终究还是顾大家而舍小家。他自己也是恨自己的吧。

  暎嫔和世孙都说,世子是自己害死的。一个为人母,一个为人子,他们是背负了多少的内疚才能悲痛欲绝地说出这句话。暎嫔戏中反复的在问洪氏:“不是我害死的吧?我的孩子。不是我害死的吧?我的孩子。不是我害死的吧?我的孩子。”

  一个母亲,心要碎了多少次,才能问出这样的话,问旁人,问自己,问天,问地。

  虽然拍了一段朝鲜史实,然后从头至尾没有什么大开大合的剧情,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就是这般缓缓而又饱满的将观影人带入到了整部影片,祖孙三代的爱恨纷争,终究化作了雪夜长跪,石桥嘶喊,悲愤空射,擒扇起舞。韩国导演,演员的叙事,煽情能力,可见一斑。

  满分十分的话,五分影片,五分音乐。사도这首曲子接连听了三日了。

  如今吾欲去

  独留伤悲于世

  纵有千语未能与君诉

  托付浮云

  就此别去

  难了却君之所愿

  泪如雨

  潸然落

  空留歉疚

  孑然离

  如花开花谢

  虚空飘荡浮游

  委身于清风别过

  曾空虚凌晨时分与星作伴

  如今吾亦别过

  纵彼此念念不忘

  纵相对

  亦难触及

  缘何无法相见

  兴许君心深处一隅

  吾之体温仍残留

  清风消散前

  就此一次

  轻抚吾之脸庞

  《思悼》影评(六):只因身在帝王家?

  我最喜欢的俩个人物都是很可悲的。

  第一个:世子,世子是全片贯穿的一条线,他的一生,有自己的喜好,唯一不喜就是读书,前几年,为了父亲还是可以忍受,后面,当父亲把希望一点点的毁掉后,他选择疯癫,不愿意成为被臣子挟持的傀儡,于是选择反抗,只不过这个反抗是不容存在的,结果就只能够走上毁灭,于是他只能死去。

  第二个:世孙,世孙有才有德,悟性极高,典型的早熟,一般的早熟状况都是因为环境所迫,而世孙则是目睹自己父亲的可欲不得的经历而选择听话,于是他丢失了自己的美好,儿时的欢笑,从未玩过。

  这俩个人物我心里感到深深的心疼,主上的心机与猜测,我不会说对与错,我只是不喜,不喜身为一个君王而让奸臣当道,不喜一个父亲未曾善待自己的儿子,不喜一个儿子未对母亲尊重,更不喜身为一个丈夫未对妻子尽责,他,唯一尽责的就是让朝廷平衡,这也能够说是身在帝王家的悲剧。因此世子与世孙的存在就是凸显这种悲剧。

  只恨身在帝王家,世子只希望的是一份父爱,可是我又怎能希望他生活在平常百姓家呢,毕竟在哪里都会有悲剧发生,我们不应该希望如何,而是如何避免悲剧。

  这部电影的奇妙之处在于用了倒叙插叙等镜头的切换达到对比、强调的功能,因此也成就了这一部好电影,演员的演技在线,能够让观众融入其中,感受其悲欢,故事的完整叙述线加强了这部电影的感染力,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而是连基本的故事叙述不清楚,又怎能去要求其他的优势性。

  《思悼》影评(七):“吃人封建礼教”的完美注解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吃人的封建礼教”,但有多少学生能理解这句话,历史老师讲不清楚的概念,一部韩国电影居然成了完美的注解。看懂了电影,也就能理解《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所谓何来。电影中从主角世子、到配角大妃娘娘,乃至世子的师傅、陪侍、僧尼,可以说无不是封建帝王政治的牺牲品。

  部分评论里提到英祖对世子的教育及约束不近人伦、难以理喻,其实了解些中国王朝兴衰史就不难理解。当世子对父亲说自己每年想读书的时候只有一两次时,当世子对着小狗兴致勃勃的画了无数张画时,当世子听政时轻易触动利益集团的毒瘤时,我们吃瓜群众看到的是世子的闪光点:诚实、艺术细胞、敢于任事等等。但对于熟知帝王权谋的英祖来说看到的是丧国灭族的危险,想到的是南唐后主、宋徽宗、隋炀帝、商纣王的故事。世子对此始终不自知,一再强调要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结局只能是走向死亡,某种意义上也是自掘坟墓,所谓何苦生于帝王家、何苦成为皇太子是也。相对于自己的父亲,世孙是聪明而且幸运的,一来从小就懂得帝王政治的残酷及隐忍,二来幸于英祖的新中宫未再给其增加子嗣,三来幸于自己的父亲未真正弑父,否则必然是被斩草除根、随父同亡,安得继位。

  之前从未在豆瓣写过长评,今日居然为了一部韩国电影啰嗦如斯,实在是因为颇多感慨:一叹国内文艺工作者受限于内外因素,放着如斯宝山无法利用,反而一窝蜂的热衷于穿越架空,需知最大最本源的IP就是中国历史本身啊,究竟有多久没有看到一部优秀的国内历史题材作品。二叹我国之前的所谓优秀历史剧,往往为了突出主角的高大全及领袖光环,对于这些黑历史往往讳而不谈或暧昧搪塞,并没有深入挖掘传统政治制度对人性的扼杀。三叹韩国电影工作者对传统历史的领悟、对电影手法的把握及几位主角的演技真是甩中国同行不知几许啊。四叹我们往往谴责辱骂韩国棒子窃称多少天朝文化发明源于其国,但我们自己真的能记得我们自己的历史、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批判我们自己的丑陋吗?

  《思悼》影评(八):借政治的外壳父讲子冲突

  韩国电影将故事向来是强项,尤其擅长打乱时间线索,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交叉叙事,营造出一种古今差异的对比效果,比如阳光姐妹淘,奇怪的她(这个是靠科幻来实现年轻和年老的对比)太极旗飘扬等等。本片开篇就是弑父的场景,从父子冲突延伸到刚开始的父慈子孝,然后一步步展开父子冲突,中间又穿插着当今场景。在影片进行到快结束的时候,过去顺利接上现在,最后完美终结这个父子冲突的故事。

  其实刚开始父亲让位,到最后监政,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围绕着韩国政治问题展开的皇帝和太子的政治斗争剧,进而发展出太子党和皇帝党,进一步又牵涉到皇太后,后宫的家庭冲突,但是影片随着皇太后死去,集聚地伦理化,政治问题基本上不存在了,一面是父亲不断地对儿子发牢骚,最后废黜皇后,一面是儿子满腔怨恨,放浪不羁,为母亲讨公道,为自己的名誉辩白,但是父子的关系已经彻底搞糟了,最后被逼谋反。相反他的政治理念则没有得到展现。

  最后,韩国还是那个韩国,孙子顺利即位。政治问题本来就不存在,即位也就是为父亲正名,当然,爷爷是没有错的。

  其实,刚开始儿子摄政时,已经看出了两种政治统治的不同,一个是大刀阔斧的改革,一个是因为篡位的嫌疑,不断在大臣之间平衡。这其实很有看头,但最终还是缺少内忧外患,导致政治戏没有玩起来。

  影片大量地为太子奉献同情心,对他的放浪,专横和郁闷等照单全收,看不出任何的批判意思。父亲这一面,虽然有些同情,但更多地还是不理解和暗暗地批判,说好的放手让儿子干,又处处掣肘,上下不讨好,谁也受不了这种儿皇帝的感觉,最后逼疯了也是必然。儿子的这种生存状态,展示的也不多,最后就完全浪漫化,没有了节奏感,唱歌跳舞,放浪形骸,在太子宫里一个人大哭大闹,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思悼》影评(九):一部东方绞肉机

  《思悼》是一个典型的东方故事。电影以完美的制作和精彩的表演展示了古代东方王权思想。简单说就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朱熹“伦常乖舛,立见消亡”那一套。

  《思悼》是一个儒家道德背景下施虐狂与受虐狂的故事。父王是施虐狂,世子是受虐狂。父王对儿子的爱体现在不停地施虐,而世子对父王的爱表达在不停地受虐。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父王越多苛责,世子越不知所措,言行举止没了准头,于是毫无悬念地受到更多苛责,连忘了系鞋带都是罪名。直至父亲将奶奶的死都怪罪在儿子身上——这是最大的施虐;儿子也拿出命来,你冤枉我谋逆不就是看我不顺眼嘛,好我给你借口我把谋逆坐实——这是最大的受虐。《思悼》就是这样一部综合了政治倾轧、亲情纠缠、伦理道德和自由抗争的绞肉机。木心对孔子的评价也适合这部电影——“他想塑造人,却把人扭曲得不是人。”我们看到无论老王还是世子都有赌气的一面,这其实是长期将人性抵押给道德律令所产生的必然性格。韩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极端,这要是日本片子,思悼早就自豪地剖腹而死了。也不像中国人那样绵柔,要是中国片子,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宫斗剧。《思悼》的韩国分寸是现实里拿命赌气,却把自由的心化作箭射向虚空。

  当然世子有埋藏很深的弑父之心,这种弑父和西方不同,俄狄浦斯王恋母弑父,是因为欲望,或者按帕索里尼的解释,是因为对权力的贪婪。而世子弑父是为了沟通,为了冲破传统的桎梏,这种弑父本质上是送死给父亲,有点像哪吒,有赌气的意思。

  《思悼》影评(十):《思悼》,成王成父

  “好事走万安门,凶事则是景华门。”

  关于朝鲜历史上的那个米柜,之前的印象似乎是来自《双面君王》,但一查发现不对。光海君比英祖李昑早了100多年,但关于米柜的印象也确实来自宇宙国的古装电影。尤其这次是由宋康昊来演绎这段朝鲜王朝历史上的真实事件,那今年的《思悼》就完全没有不看的理由了。

  宋康昊就不多介绍了,一张大饼脸展现出万千个时代的缩影。而在这部《思悼》中,除去稍显庞杂的历史因素,观众能看到一个炫酷到没朋友的开场,一段极具矛盾的父子情缘,一出文化底蕴厚重的历史剧,一首说唱摇滚和那不绝于耳的电影配乐,当然还有宋康昊跨越四十年的超神演绎。

  而既然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也不好定义剧透与否。只是稍作梳理,方便理解。

  推荐观影之后再看以下内容。

  成王。

  由宋康昊饰演的英祖成王着实不易,就算是掌权之后,依然有人告他弑兄夺权。而在世子代理听政时期,也透露了英祖与手下军政大臣定了协议,才稳住了当时朝鲜王朝的根基。英祖人前为王,人后更需制衡各党派纷争,当王不易,所以让世子早早代理听政,以便日后为王。而朝中的各个党派势力,也一直在算计着将谁扶上王位,扶对了王,那再好不过。站错了队,则不止粉身碎骨。

  剧中英祖对世子所说,“我死的话,国家将覆灭。但你死,还能保住300年江山”,英祖先让世子自刎,后让世子进入米柜,为的都是保住自己的王位,儿子是逆贼,当爹的也会是逆贼。而世子不带着逆贼之名而死,还能保住世孙的王位。世孙成王,自然为死去的世子正名。

  世孙一生背负了太多残酷之事,为父亲卧薪尝胆去庆熙宫请安,因爷爷的期望而努力学习。成王之后借母亲大寿,才能稍作玩乐。而所谓的玩乐,也不过是模仿父亲向天空射出一支自由之箭,来取悦母亲。可见成王之路十分艰辛。

  成父。

  英祖四十岁时得了世子,自然是高兴的脸都笑的更大了。为了世子的未来,英祖半夜不睡觉写书,督促其学业,还让世子早早就代理听政。“但在帝王之家,孩子就像是仇人”,一方面要督促孩子早日成王能独揽大权,另一方面,则是要防止自己的孩子与自己夺权。

  世子却不是一个能成王的人,世子就像是影片中那射向天空的箭,生在帝王之家的他渴望自由,渴望亲情,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但在英祖这样极具压迫力的父亲之下,世子终于变得郁郁寡欢,直至最后妄图弑父,想挣脱这帝皇庭院的束缚。

  片中世子在米柜中拿的扇子,则代表着世孙的未来。世子得世孙之时,所画的青龙,是世子作为父亲的期许,也是作为父亲甘愿死在米柜之中的理由。世孙成王后说,“父亲是儿臣害死的”。

  不谈宋康昊与刘亚仁这对戏中父子。

  “好事走万安门,凶事则是景华门”,还有起轿奏的凯旋歌,行礼中的四拜,无一不体现出朝鲜王朝的浓厚文化。而影片中的配乐也极富感情,触动心灵。

  至于两位影帝级演员,各个时期的妆容都不能阻挡面部表情的发挥,眼、口、甚至是鼻孔都能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甚至是英祖年迈时的说话声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