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原产地·潮汕》的观后感大全
《风味原产地·潮汕》是一部由胡志堂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味原产地·潮汕》观后感(一):溯源归本
牛肉丸、鱼饭、腐乳饼、腌蟹、擂茶、卤水、薄壳、菜脯、鱼丸、粿条、普宁豆酱、紫菜、牛肉火锅、生蚝、潮柑、南姜、鱼生、橄榄、鱼露、益母草
十分钟左右一集虽短小精悍,但因减少了那些煽情段落,使得片中内容更集中、回归于食物本身。可惜各集间质量仍有参差,尤其旁白让人听着尤为不习惯、不贴合。
《风味原产地·潮汕》观后感(二):希望多关注中西部食材,美食
潮汕有些被神话了,各类美食节目的品评已然过剩,过于聚焦,风味每集很短,pick一种食物,其实中国很多地方的小吃都很独特,食物之美,之味不仅仅在于食材的珍贵,很多地方至简的普通材料也能做出令人称道的美食,比如有些城市仅仅早餐汤粥的种类就有十几种,有些南北交接处的城市,美食杂糅南北东西各地精华,非常独特
《风味原产地·潮汕》观后感(三):记录一下要去吃的店
第一集,牛肉丸,软浆牛肉丸就是要加很多冰水搅打吗,那硬浆呢?
第二集,鱼饭,先用海盐腌制,然后放入6%浓度的水直接煮,有些鱼都不去鳞不去内脏,感觉就是盐水煮鱼,会好吃吗?这次去要试一试,不光有鱼饭,还有虾饭,蟹饭,凡是这种做法的都是叫某饭。
第三集,酥皮腐乳饼,好像在佛山吃过一次腐乳饼,但不是酥皮的,吃的冷的,酥皮的感觉口感会更好一些,热的估计更好吃,就像我个人喜欢上海苏州的鲜肉月饼,即酥皮肉包。
以下是凑字数待补充的
第一集,牛肉丸,软浆牛肉丸就是要加很多冰水搅打吗,那硬浆呢?
《风味原产地·潮汕》观后感(四):只谈个人小小感受与心情
2019年3月3日晚一口气刷了9集,看完还特别激动地发了长微博写下对每一集的感受。所写的也不过是作为一个离家在外求学的潮汕人被纪录片勾起味蕾后自然而然的对食物的一种感慨和想念。
一直觉得看纪录片很看心情,所以大概2019年后来都没有找到当晚类似的心情接着看完后面11集。直到今天其实也没有找到当初看它时的心情。所以2020年3月16日这天在家无聊把它看完后也没有当初的激动心情。不过出于有始有终的念头,我还是在微博又写了一条长微博写下对每一集的感受。
对于一个对于书影纪录片鉴赏能力一般的潮汕人而言,本片确实把潮汕的常见美食做了一个很好的介绍,甚至是我所不了解的食物或制作工艺;画面精致,解说动听,甚至因为这美妙的拍摄我对这些食物的自豪更添几分;偶尔出现的乡音也让我顿觉满满的烟火气和亲切感。所以,不俗的拍摄以及情感的加持,我会给五星。
潮汕美食还有很多,我觉得值得再被好好挖掘与介绍。
《风味原产地·潮汕》观后感(五):于是乎有了一个小短假去潮汕拔草美食的flag
对于美食节目的热爱,不知从何而起。日常也不爱做美食(一方面是不喜欢洗洗刷刷、另一方面做完了也没有合适的人来吃),但是就是很爱看美食类节目《舌尖上的中国》、《锋味》,要么边吃边看,要么晚上饿着肚子看。
陈晓卿出的《风味原产地·潮汕》,又一次满足了我的“食欲”。
从整体美食故事风格来说,还是一贯的舌尖的feel,一集11分钟左右聚焦一种美食,从几个不同的人物对某一种食物原汁原味的坚持来彰显美食背后所代表的历史与文化,看起来很简短、轻松。
20种美食牛肉丸、鱼饭、腐乳饼、腌蟹、擂茶、卤水、薄壳、菜脯、鱼丸、粿条、普宁豆酱、紫菜、牛肉火锅、生蚝、潮柑、南姜、鱼生、橄榄、鱼露、益母草,每一种都想拔草,只是心里的OS是潮汕人吃这么甜、还吃这么多肉、经常吃夜宵都不长胖吗?!羡慕嫉妒恨啊~在我的家乡例如菜脯、粿条、普宁豆酱小时候家里也做过的,只可惜现在都没有了也挺可惜的。美食真的是文化非常好的传承方式之一。
于是乎有了一个小短假去潮汕拔草美食的flag
《风味原产地·潮汕》观后感(六):赞赏中带着遗憾
我只想写个短评,却啰嗦成剧评。
作为一个非潮汕团队,能在家家味不同的潮汕吃圈提炼出这样20集内容,并且拍得蛮有美感,确实值得给多星星。但是!作为酝酿了两年的节目,应该有深入调研过的,却仍然出现了颇多明显的硬伤,就非常不应该了,从而严重降低了可信度。。。。。。你说橄榄核敲出来榄仁的,广东人民都不肯啊,别说80后往前的几代潮汕人,哪个小时候没存过乌榄核解馋的?!还有说巴浪骨头多的,文案同志你真的尝了鱼饭吗??类似这样的硬伤,得误导多少流口水的娃儿呀! 不过从节目窥得某些司空见惯的食材制作,倒是让我暗喜,毕竟吃不到新鲜鱼饭的,可以依瓢画葫芦搞啊(ಡωಡ)hiahiahia。 最后感慨一下,作为曾经较长时间经济文化中心的潮州,有着不少有点年纪的潮汕人记忆里的共同味道,如今却丢失了许多传统小吃的领先地位。平心而论,确实不少汕头揭阳的后起之秀做得更好吃也更符合现代需求。 另外,作为东方犹太人族群,在如今浮躁而功利的氛围下,本该保持的优良传统——匠心,却在逐渐消失。聪明才智用来赚游客们的快钱,仿佛让我看到如此不易建立起来的形象在不久的将来崩塌。 再给节目组挑个刺,这二十集的节目里,你们居然不提猪油,也就是潮汕人的朥!你知道不知道没有这玩意儿,潮汕人的餐桌茶配得少一半的风味啊!
《风味原产地·潮汕》观后感(七):做一枚认真记笔记的吃货。
《风味原产地·潮汕》 《牛肉丸》 牛肉丸、牛筋丸、牛肉卷、牛肉丸粿条汤 《鱼饭》 带鱼饭、红哥鲤鱼饭、那哥鱼饭、秋刀鱼饭、黄墙鱼饭、红鱼饭、虾饭、鱿鱼饭、墨仔鱼饭、蟹饭、银鱼饭、大眼鱼饭 《腐乳饼》 传统腐乳饼、酥皮腐乳饼 《腌蟹》 生腌蟹、生腌虾、生腌虾姑、生腌生蚝、生腌血蚶、生腌膏蟹、生腌大闸蟹 《擂茶》 蜜兰南瓜烙、鲜茶泡鱿鱼、茶香焗明虾 《卤水》 潮州卤鹅、卤蛋、卤鸭爪、卤鹅肠、卤水火锅、卤水老鹅头 《薄壳》 金不换炒薄壳、苦瓜薄壳汤、葱炒薄壳米、薄壳米卷、薄壳米炒饭 《菜脯》 菜脯煎蛋、菜脯排骨汤、菜脯炒粿条、菜脯炒鱿鱼、菜脯炒带鱼、菜脯煎排骨、菜脯粥、老菜脯炖虾 《鱼丸》 潮汕鱼丸汤、笔套鱼册、鱼册汤、金砂鱼册 《粿条》 干炒粿条、包粄、桐坑粿条 《普宁豆酱》 豆酱空心菜、豆酱麻叶、豆酱蒸鱼、豆酱茄子煲、豆酱焗蟹、豆酱焗鸡 《紫菜》 肉末炒紫菜、紫菜煲、紫菜炒饭、油炸紫菜、紫菜虾胶、紫菜蔬菜羹 《牛肉火锅》 牛肉火锅 《生蚝》 腌生蚝、炸生蚝、清蒸大蚝、豆腐鱼蚝烙 《潮柑》 潮州柑饼、金钱酥柑 《南姜》 南姜炇鳗鱼、南姜末咸菜、南姜末炒糕粿、南姜麸拌水果、南姜鸡、卤鹅、鳖蒸羊 《鱼生》 鱼生、象拔生、虾生、龙虾生 《橄榄》 橄榄菜、橄榄猪肺汤、橄榄萝卜汤、橄榄角螺汤、橄榄酒、橄榄糁蒸鱼、橄榄粉肠煲、乌橄榄蒸鱼 《鱼露》 百花酿鱼鳔、蚝烙 《益母草》 益母草猪血汤、益母草汤
《风味原产地·潮汕》观后感(八):下载在手机里,想家了就拿出来看一看
作为一个潮汕人,很感谢陈导给家乡拍了这么一部诚意满满的纪录片。也许不完美,也许有些小纰漏,它没有风味人间那么强的叙事性,也没有舌尖那么深刻的人文关怀,但对于一个在外漂泊10来年的游子来说,已经是最好的慰藉。 看着哪些熟悉而又亲切的美食,看着看着眼睛就湿润了,这就是我儿时的那个味道啊。
然后就是有几个特别著名的潮汕特色美食没选进去有点可惜:
第1个是粿。关于粿,潮汕有上百种,就粿条那一集轻描淡写带过去总觉得还是太简单了 。
第2个是粥(糜)。风味人间宵夜那一集说的白糜说的可好了,这边怎么都没讲到,潮汕大部分家庭早餐其实在家是喝白粥,宵夜也是喝白粥。白粥加点配料用砂锅熬煮就是砂锅粥,这是除了牛肉火锅之外另一个全国各地都有的潮汕美食,很有代表性。顺便也可以把杂咸一起说了。
第3个是肠粉。虽然广州也有,但是潮汕的肠粉差别很大,而且普及度也特别广,也很有内容可以讲。
第4个是沙茶,我觉得有鱼露沙茶没有有点可惜,潮汕人爱沙茶那是爱到骨子里,不仅仅只是蘸牛肉,炒菜炒肉,蒸制美食都会用到,腌制有些也会放。我个人觉得比鱼露影响更深远。
第5个就是益母草了,我觉得要么把西洋菜和真珠花菜一起说了,因为这几个确实都是在煮这些砸碎的时候会放的,而且据我所知,益母草现在吃的不多了,西洋菜什么的还是很多。
其他大部分选题是很满意的,除了擂茶,擂茶只是在潮汕的部分客家人吃的,其他大部分潮汕地区都没有饮用擂茶的习惯,普适性特别小,还不如换成功夫茶,功夫茶这个都成了潮汕人的一个标志了。。。其他的食物基本是都是潮汕出了名的美食,选得很恰当。
最后,还是要再谢谢导演们。
《风味原产地·潮汕》观后感(九):笔记,嘿嘿
大学时候有个同学是潮汕人,会从家里带好吃的来学校,记忆中有一种甜甜蒜味的面食,特别好吃,忘了叫什么名字,好像是他们过节时候才会做的。用两个晚上看完这期,简单粗暴,回归食物本身,少了煽情,特别爽,因为是北方人,看的时候觉得很多饮食习惯还挺不一样的,学到了一些知识,现在就等去潮汕地区一一打卡美食。最期待的是鱼册,柑饼,金钱酥柑,橄榄汁,南姜麸拌水果,腐乳饼和腌蟹。
《风味原产地·潮汕》观后感(十):最熟悉的陌生地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潮汕人,是没办法做到不带家乡滤镜去看这部纪录片的。
虽然经常自嘲不像潮汕人,但直到看了这部纪录片,才意识到自己就像个“家乡的过客”。每年匆匆回家,待上那么五六天,就又奔赴广深,这些熟悉的食物,竟有好几年没有尝到了。
对家乡味道,除了牵动味蕾的肠粉和卤鹅,似乎就没有其他的印象了。(但相信我,五天里几乎顿顿都是卤鹅也绝对会让你发疯的)
但在这部纪录片里,所有记忆深处的味道又复苏了。
很多习以为常的食物,在细细了解后又陌生化了。生蚝、薄壳、鱼饭,特别是看到薄壳米只有我们镇上有,我有点震惊,再听到那特有的潮汕话语调,看到那熟悉的房屋,想家的念头就油然而生。
小时候不爱吃薄壳米,偏咸,而且总感觉带沙。但吐净沙的薄壳却是夏季的独有风味。和蚝烙的做法相似,有点烫嘴的薄壳烙,我们专爱挑里面的薄壳肉,不一会面前就堆起了一座薄壳小山,对比起来,旁边的薯烙就更显无人问津,只能就着金不换将就吃一些。
生蚝也因为太常见,无法引起我的食欲。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家里面的烹调方法重油而不注重去腥,因为在外,蒜蓉烤生蚝可是令人食欲大动的存在啊……
鱼饭里面只记得秋刀鱼了,煎过会更加美味,强烈推荐的吃法!配粥送饭都是很好的搭档。
除此之外,鱼丸一集里的鱼册,是比味道和口感单一的鱼丸更加美好的存在。口感层次丰富,味道鲜美,不知名小店卖的就很好吃了。(差点因为不喜欢鱼丸错过这一集……)
卤鹅不是陈鹏鹏专有,每家每户过年过节都能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卤鹅大师,道路上往往也会溅上很多鹅屎,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但是随着卤水沸腾,卤鹅捞起,再切分后送给亲朋好友,难闻的味道就会被温情味所取代。
走进一个普通市场,随便一家杂咸摊上,就可以看到乌橄榄、橄榄菜、生腌蟹、血蛤、菜脯、南姜麩……不过这些就像它们的统称一样——太咸了,往往一小份就要配很多粥。小时候我妈会经常跟我们讲吃太多腌制杂咸的坏处,不知道从何考证,但如果吹毛求疵的话,这部纪录片也许可以把氨基酸的出镜率分一些给这些长期腌制食物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