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读后感锦集

2020-03-19 23:0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读后感锦集

  《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是一本由王这么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读后感(一):在人生的回望或者希冀回归生活真谛

  请恕我孤陋寡闻,在接触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1月份出版的王这么散文随笔集《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了解王这么这个作者,也没有读过该作者任何文字。 在见到这本书名的时候,乍一看上去,这书名怎么这么怪?细一看,这句话在哪里见过?这么眼熟!再一想,可不是吗?这是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句名言,语出他的书信集,是在他的父亲去世一个月之后写给他母亲的,原文是这样“告诉妈妈,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夏天过后还会有冬天,青春过后还会有衰老幸福后面跟着不幸,或者是相反;人不可能辈子健康欢乐,总有什么不幸的事在等着他,他不可能逃避死亡,尽管曾经有过马其顿王朝的亚历山大大帝——应该对一切都有所准备,对一切所发生的都看成为不可避免的,不管这是多么令人伤需要做的是,根据自己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其他的不用去操心。”这本来是契诃夫抚慰他母亲的话,结果抚慰了全人类

  王这么是70后,她的这本《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的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旧山、闲花草凡人歌,共计24篇散文随笔作品

  在《旧家山》里,开篇第一篇就是《槿花一朝》,是借木槿花,写作者童年姥姥家里生活的过往经历趣闻旧事。作者用了25页的篇幅,大量的细节阐述一个人年岁越长,他关于童年的回忆就越多。并没有刻意去想,在生活正常行进的过程中,那些往昔的片段,会自动闪现,就像电影突然出现闪回镜头,但更有力,更细膩。那种感觉,像一束又一束阳光突破乌云猛烈投射大地上,将这一片、那一片的景物照得无比清晰,每一片草叶脉络,每一只草间蚂蚱的跃动轨迹,都鲜明显现眼前。很快,名为遗云烟,又移了过来,将一切重新笼罩阴翳里。”不是吗?我们个人都是在这遗忘的阴翳里,寻找自己的过去,咀嚼生活的艰辛。人生真是一个苦差事,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与生离死别作斗争。最终失败的是人,赢了的是岁月。在岁月里,每个人都伤痕累累。幸亏有遗忘,有选择性记忆,这记忆里永远存在着童年的美好亲情温馨。而那些对于生活中坎坷无奈、人生的不如意都随风飘逝在时光中,只是在人们得意忘形的时候,才会跳出来警醒一下。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篇作品中,作者借扫墓,描写了找不到祖坟的尴尬,扫墓过程中食映山红的细节,引出采食野菜的快乐。是的,在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重压中,我们需要放松,需要短暂的快乐,虽然清明祭祖时的说笑有失对祖先的恭敬,但是除了这一点点可怜的时间,我们还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去踏青呢?韶华易逝,春光无情。

  后面的四篇《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谈到家乡的食物》《小时候吃过很多奇怪的东西》《你这只咸鸭蛋》《努力加餐饭》,都是对自己童年时期家乡饭食的怀念。作者是安徽人,这里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既有江南水乡的细腻,又有北方大地的粗犷;这里有张恨水的言情小说,有如在风中飘来的清新的黄梅戏;这里百姓杂食米面,南北方的水果都能在这里找到身影,觅到足迹,这一切都可以在作者的这四篇文字中找到细腻的描写。 而《载酒买花年少事》、《笑问客从何处来》,前篇借参加姨夫葬礼,回忆在姨姨家与表弟在一起的快乐日子,后一篇则纯粹是对自己童年生活过的地方的描摹怀念。是的,当下我们不会对自己所居住或者生活的地方有感觉,但是一经过时间的淘洗,往日生活的地方就多了亲切,有了诗意,在记忆中回环。

  以前我片面地认为这在作家中尤其突出,但是经过与朋友们聊天,才知道,人人都有这种感觉,只是作家更善于表达罢了。

  书的第二部分为《闲花草》,作者分别描写了月季、虎耳草、合欢花、牵牛、牡丹、紫藤以及枇杷等。作者以《立春是个顶要紧的日子》开篇,描写了在养护藤本月季中的点点滴滴,中间涉及到了作者含有本书名中契诃夫的名言,借以告诉人们月季花的耐实,如生命顽强的人们,在严寒中迎接春日的到来。在此后的几篇中,作者分别涉及到虎耳草中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描写,枇杷中此枇杷非彼琵琶的辨识以及当代商业社会对枇杷品种的选择、淘汰,其实何止枇杷,在中国的水果种植过程中,总会有些好吃的水果品种会因为产量低、管理繁杂等原因被淘汰,留在记忆中。

  在彼岸花这一篇中,作者借彼岸花,浓墨重笔描写了既参加过抗日战争,又作为艺术家出现的日本人小津安二郎的故事,这篇文章中涉及到的两个地方桐城与蚌埠,既是小津安二郎侵华所值守的地方,也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作者通过对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作品的分析,对电影中所展现的彼岸花的描写以及该花的另外两个别名“小津红”“雁来红”,阐述了曾经的战争的阴魂不散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恐惧。 在作者描写牵牛、牡丹花的篇目中,从古代历史人物对牵牛花、牡丹花的态度,作者自己在养护过程中的感悟,给这些花赋予了历史的风尘,现实的无奈。是的,世间所有植物,本是自然一份子,其所蕴含的意蕴,皆是千百年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赋予他们的或者喜悦、或者吉祥,但都是表达百姓向往美好意愿的,花儿还是那些花儿,还是生长在大自然中的花儿。但正是被人们赋予了含义,才被人们的好恶所左右,被人们种在家里、院里、阳台上,被人们养护,于是,花儿就有了灵魂。

  第三部分《凡人歌》是最有烟火气的一部分,其中描写的都是作者生活的小区或者身边的人物或者故事,这里有卖水果的、有看大门的、有收拾小区的“老弱残病”的老头,有饭店里的服务员以及摘菜老人,还有作者在拆迁前空房子里的感悟。是的,社会在进步,生活在继续,经济的发展和人的欲望裹挟着我们身不由己地朝前奔。在前行的过程中,偶尔,我们会歇歇脚,会停下来擦擦汗,回望回望过去,想念想念曾经的生活,于是就有了一大批怀旧的书,就有了这本《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的书。

  这就是我羡慕知识分子的原因,只有他们能够用文字记录历史,能够用思想留住岁月的曾经,让后人在他们的文字中找寻我们生活的足迹。

  这本书中作者的语言非常干练,感情非常的节制,她在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文字以及现实主义思想向她喜欢的现实主义大师契诃夫致敬,在寻找生活的真实,享受岁月的醇香,感受艺术的魅力,让人生在回望与希冀中回归生活的真谛。

  《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读后感(二):与家乡和解,是需要很多年月去酝酿的事

  一直以来,王这么笔下的文字都浸染着一种博识智趣、犀利幽默的通透气质。之前出版的多本文化随笔,像《大好河山可骑驴 》《簪花的少年郎 》等,以其快意山河的真性情,和不俗的隽永才思,已经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读者。

  这一次,王这么不仅延续了一贯的写作风格,还将笔触延伸至现实生活。她以敏锐的触角,捕捉到“一地鸡毛”的生活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暖意与温柔。犹如一位既天真又通达的生活哲学家,在充满烟火气的讲述中,将生活有常与人生无常之较量,作了充满禅意的回望与记录。

  读罢全书,才知道书名“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原来是取自于契诃夫——王这么最爱的作家。在父亲去世后,为了安慰母亲,契诃夫在给妹妹写道:

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夏天过后还会有冬天,青春过后还会有衰老,幸福后面跟着不幸,或者是相反……不管这多么令人伤心,需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

  19 世纪的契诃夫的一封家书,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生活的本质。幸福与悲伤的循环,就如自然规律一样,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直面生活,怀揣希望,依靠自身的微光点亮每个平凡的日子。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世界总在那里,而眼前的生活是最紧要的。

  正是因为带着认真生活的力量,王这么的文字才散发出动人的光芒。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旧家山”、“闲花草”和“凡人歌”,从家庭琐事、市井生活,写到日常饮食、山水花草、文化掌故。

侯孝贤《童年往事》剧照

  在城市化进程仍在推进的今天,“返乡与离乡”、“城乡间的差异”等话题,已经成为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热门议题。而今年,因为疫情这一特殊事件,为了“诗和远方”离家往大城市走的旅人们,前所未有地,有了大把时间与故乡和父辈相处,于是,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才猛然发现自己对“家”有了更深的体悟。

  在“旧家山”里,王这么来回穿梭于往日时光与此刻生活之中,注视着家乡的故人、旧物。许多擦身而过的温暖细事被作者一一俯拾:老屋里,那些熟悉却渐渐消失的老物件;与姐姐以及同龄小伙伴在小镇田野里消磨的那个暑假;那些虽称不上稀奇,却永不会忘记的家乡食物……所有这些都储存在记忆深处。

  此前所不曾注意到的细微枝节,突然在某一些时刻,与梦醒时分的现实相互重叠,“从此再也没有摆脱过它”。

  正如作者所说,“对家乡的体谅,达成和解,是需要很多年月去酝酿的事”。多年后,我们才终于发现,那个渐行渐远的故乡,用其独有的方式,从味觉、生活习惯到处世思维,时刻影响着自己。它早已在身体里生根发芽,而在不断地回望和追溯中,“也让人渐渐想起了来时的路”。心中有家,诗和远方才不再是一种飘渺与孤单的追求。

  全书的第二部分“闲花草”,从我们熟知的花草丛木出发,却又远超出植物学的领域,旁逸斜出,将古典诗词、文人掌故、历史评说,与现实关联融为一体。娓娓道来的文字里,不仅展现了王这么的博闻强识,也能感受到她所承继的明清士大夫以来“文人散文”传统,一种从容、平易的品格。

是枝裕和《步履不停》剧照

  不过,平静水流下也藏着一抹欢畅、亮丽的底色,这大概来源于作者本人对人生苍凉底色的了然与通达。例如,由花及人,她从牵牛花写到郁达夫、齐白石,从月季写到契诃夫、里尔克,更是从短暂的花期和花期里旺盛的生命力,延伸至种花之人从周而复始的劳作、日日夜夜的期盼;又如,翻看小津安二郎的战地日记与书信时,她看到“鲜红的彼岸花”,和中国战场上恣意盛开着的雁来红——从花草的特性和小津的艺术风格中,王这么发现,其实“将人生的虚无翻转过来,另一面是饱满鲜活的尘世生活”。

  最后一部分“凡人歌”中,王这么直接将笔触对准俗世生活,对准那些在热气腾腾中生生不息的芸芸众生。

  她对于人物的描写,往往是寥寥数笔,或着意于某一神态,或单提某一动作片段,就将一个人的品性特质勾勒出来,并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在寒夜中精神抖擞地高声吆喝的卖水果的男人,有些许古怪、但不乏温情的看门老头老陈,还有独自运垃圾、搭花架的不知名孤独老头,等等。

  这些人都是凡俗生活中常见之人,也正是他们,构成了生活的底色。他们都努力地在这纷繁的大千世界里立足。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人生在世的光亮,并因此有了前进路上的动力。

  王这么曾说,美食街和菜市场,是两个“极有生之欢愉和充实感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每个人都在认真地生活——让人鲜明地感受到,这就是活在人世间呀。

  “匹夫匹妇,在天地间茫然无依,渺小身姿,慨然长叹之态,却有恒久的人性之光芒,纯粹的诗性之美。”

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剧照

  将我们往往忽视的、庸常的烟火气尽收眼底,是年轻作者难能可贵的入世的悲悯心。也正是基于此,“一地鸡毛”的生活中的某一个瞬间,在王这么笔下,显得如此意蕴深长而情致动人。

《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一本点亮平庸日常的生活之书书写平淡中的光怪陆离和嘈杂中的诗意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生活就在那里努力地将日子过下去,就是我们的坎坷征途与星辰大海

  《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读后感(三):这么的这么生活

  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其实也就是,不管生活怎么闹腾。这一书名取自契诃夫的家信。契诃夫对生活的态度是:“需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其他的不用去操心。”王这么的生活,在现实主义中过出了诗意的味道,一种接地气的诗意。

  这是一本封面看起来很青春的散文集,里面描写这么的生活。文字的外表是恬淡怀旧的,骨子里却还是青春的。读之前我还欣赏了这本书美丽的环衬页,浅淡的粉色格子,摸起来凹凸不平,与此书的精神相得益彰。

  散文集共有三部分。“旧家山”讲述童年的人事与家乡的美食,“闲花草”谈论作者侍养的花草及相关的文化掌故,“凡人歌”则记叙都市中的众生相。这三种不同题材记述混合成一种迷人的生活味道。一个人的童年回忆、口腹之欲、精神愉悦、都市生活,以一种饶有趣味的笔致展开。

  茫茫文海,写生活的文章有许多,可若要把生活写得有趣、有厚度、有味道,还能使读者生出共鸣,是不易的。

  王这么的文章是有趣的,短句多,长句少见,譬喻精妙,说话一点儿不拖泥带水,也没有端起来的架子。在“旧家山”一章中,面对家中的美食,作者自称是“净坛使者”。她把家乡的特色食物写得令人食欲大开,还与接人待物的风俗联系起来,使食物与地域文化形成完美的结合。

丰糕(来源网络)墨子酥(来源网络)

  她写丰糕、墨子酥、麻油蛋糕等,写得叫人立刻打开淘宝。接人待物也十分有趣。三个鸡蛋泡炒米来待客,但客人可不能全吃掉,最多吃两个鸡蛋,第三个要留给主人家的孩子。街上拉拉扯扯像是在打架的,其实是在留客人吃饭。中国文化中的礼数在现在看或许有些迂腐了,可看起来可爱又有人情味,是一种令人感到满足的仪式感。食物一边滋养生命,一边承载人们的爱。

  读到一些关于花花草草的新鲜知识,也是有趣的。读时有些不懂的名词就去查查,不断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感叹。香橼原来是香水里很常见的佛手柑;“榴莲”原来还有“榴梿”的写法,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的华人多使用第二种写法;情人节里艳美的“玫瑰”,其实都是现代月季,是中国古老月季流传到欧洲,与西方古典玫瑰的杂交后代,契诃夫家里广植的就是它们。花花草草的故事,背后也有一堆历史。

月季(来源网络)

  她的文章也是有厚度的,还带着活泼泼的灵气。“闲花草”一章是极为耐读的,作者将虎耳草、枇杷、牵牛花、牡丹、紫藤等花草放置在古人的诗词逸事之中,描写得美,也颇为新鲜,譬如把牡丹写作熟女。有文化的底蕴,文字也显得有厚度。她由彼岸花而谈到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再到战争,她认为战争把人抽象化、物化,方能进行,又论及群体性不义。由花草发散开去,作者还谈到徐渭的生平、齐白石的画、“万物皆关己心”的诗人之心等有意思的事。其实写作者本身,也是“万物皆关己心”的,如此才能成就此书。

  她笔下的生活更是有味道的,传递出一种生活微妙的当下感,令人边读边觉得,自己是在富有意义和生趣地活着。她笔下有美食街、菜市场的场景,参加工作的年轻女孩、卖水果的男人、小区的看门老头等人物,还有废弃的老屋前的小桃树——“想到它那么小小的一棵,独个儿站在那里认真地开花、结果,就无由来地,心里异常难过”,生命的欢愉和韧劲都在其中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人、事、物,都写得亲切而动人。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人、事、物啊,都诠释着不同的生活样貌,耐人寻味。

  文字背后,想象得出作者观察生活的眼睛,一种带着好奇心的注视,这样的心灵是不会老的,由这样的心灵写出的文字也是不老的。王这么喜爱的作家契诃夫,大多都写普通人,除了知名的《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美洛夫,《新娘》《歌女》等不知名的作品,里面的人物也都刻画得极丰满、鲜明、有人情味儿。二人的写作精神和生活态度都是有相通之处的。

  这么还在生活本身和生计之间取得了难得的平衡感。譬如有这样的描写,她心里想着——“努力,努力,明天就要开始努力了!”可以想象得到头顶仿佛有个黄色感叹号在一闪一闪,她又一边踢掉鞋子,扎进沙发,一边看美剧,一边理直气壮地用叉子吃甜蜜的凤梨。这样的描写给读者极大的认同感,人性总是在两面摇摆。

  当然,我相信作者一定是努力的,不然不会有如此的学识和作品,她也是会享受生活的,气质中有着文人的天真。努力和享受,都是生活的一体两面。这种生活化的记叙,是不隔的,在“凡人歌”一章里,“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语语如在目前。

  书里和后记里,也不是没有谈到焦虑,这无疑是个普遍的时代特征。但生活如契诃夫所说,“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夏天过后还会有冬天,青春过后还会有衰老,幸福后面跟着不幸,或者是相反;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健康和欢乐,总有什么不幸的事在等着他,他不可能逃避死亡,尽管曾经有过马其顿王朝的亚历山大大帝——应该对一切都有所准备,对一切所发生的都看成为不可避免的,不管这是多么令人伤心。需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其他的不用去操心”。不让焦虑把自己压得那么狼狈,生活总会有可爱之处。

  好文章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索。我一边读这么的生活,一边回忆着自己的童年和生活轨迹,想起自己小时候也像作者一般爱翻姥姥和妈妈的旧东西,旧时的书,纸折的玫瑰花,快乐玩耍的片段,都是回忆矿藏里的珍贵财富。人是不能忘记回忆和历史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五味。正如我相信人们不会忘记这个难忘的寒假里自己的些微改变,我也不会忘记自己读这本书时那种微妙的生活当下感。

  我一贯爱读富有传奇性的小说,比如李碧华的小说,荡气回肠,写得过瘾,但终究与现实迥异。我也爱生活类的散文,读起来觉得生活质朴可爱。王这么的散文,如同她笔下的家常食物一般随和可亲,可以随时翻一篇来读。这两种文章,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如同家常食物与美味外卖,交替着抚慰人们的心灵。

  《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这本书,字里行间有着对时间的通透感,写回忆不显得哀怨,写现实不觉得老成,如同家里熬煮的温润绵长的银耳粥,沁人肺腑。

  《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读后感(四):后记:生命这好家伙何时我也觉他不错

  人到中年,容易失眠。

  不是因为现实生活所引起的焦虑,当然现实生活也让人疲于应对,但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所有的一切,都是现在进行时,急风暴雨一样兜头扑下来的进行时,根本来不及思考。

  焦虑是因为思考而引起的。焦虑,是因为还没有发生但料定会发生的事情。恐惧也是如此。

  六岁的时候,我家搬家了。一家四口,从一间十平米的职工宿舍,搬到了单位新盖的福利房。房子建在县城西边的小山上。都是普通的平瓦房。我家的房子就在山脚往上一点。房前是一片野枣树林,房后是往上延伸的山坡,山坡上还各依地势,安放着几户人家。再往后,有一个小型的解放战争烈士墓群——这里后来成为孩子们的游乐场。我们站在坟头,扮演电影里的革命烈士,“砰砰”,残忍的敌人开枪了,我们高喊口号,捂住胸口,用各种姿势倒下去。倒在柔软的草地上,舍不得爬起来,青草和泥土的气味教人快乐无比。

  搬家的前一个礼拜天,单位里分到了房子的人们,结伴去看房子。人来了以后,房子就一间间被点亮了。每一间房子都很大,白得刺目的水泥墙壁从地面往上升,消失在房梁深处,又从那里,顺着电线垂吊下来白炽灯泡,灯光明亮,使四周的夜越发浓黑,夜风和虫子的鸣叫声都停下来了,只有这几间屋子里是光明的,和喧闹的。灯光和人声,快乐地膨胀着,从打开的门窗里溢出去……

  将要成为我们“家”的房屋,此刻就像一只怀揣珍珠的河蚌,在黑夜的中心散发着莹润的光。让人浑然不觉它所处环境的荒僻。

  大人们每个房间都去查看,摸一摸墙壁,检查窗户,各处敲叩。屋子里忽然没有人了。只剩下我,独自站在那里,望着头顶上的电灯泡,莫名地被它迷住了心窍。它孤零零的,高悬在我不能企及的地方,散发出那么强烈的光亮。它让这间屋子显得更空旷了。脚步声和笑语声,依旧从住宅各处传来,却听不真切了,仿佛人在水下听着岸上的声音。

  一根针不知从哪里来,剌破了童年意识的混沌。我突然感觉到了一个无比锐利和清晰的事实:我在活着。那么,“好多年以后,我会在哪里?我会记得现在的事吗?”这些疑问,将我钉在了那个仰望的姿势上:“是的,人都是要死的。”

  关于丧失、关于死亡的恐惧,关于时间流逝的焦虑,从那时候起,就扎根于身体里了。

  时光飞逝,我成了一个平庸的人。平庸的中年人,体力与精神都在走下坡路,在这个生活节奏和压力都在加速度的现实世界里,不堪重负是经常性的。辞职后的这些年,收入不稳定,没有福利保障,做一日得一日食,像只走地鸡一样疲于奔命,当然也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但我为之焦虑不安的,并不是这些。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面对,那就是——“生而为人”的事。

  用佛家现成的话来说就是:生老病死,有情皆苦。人生实苦,不分国界,不分肤色人种,不分贫富贵贱,人身上那些本质性的东西,人的根本性命运,并不会有所不同。

  生命,正在流逝,你爱的和爱你的人,你珍视的一切,都将消失,永远不再。只有人类才能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为之迷茫、痛苦……怎么说呢,这才是真正不得了的大事件啊!

  想一想,生命在宇宙洪荒中出现,已经不可思议。地球也许是宇宙中唯一拥有生命的星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中,只有人类才拥有思想,痛苦的时候会哭泣,欢乐的时候会笑,为会了他人而哭而笑,会创造音乐,会绘画,会写诗,会奇思妙想,会制作出许多精密好玩的物件。人每次射精的精子总数大约在四亿到六亿个。精子们昂扬出征,十次里头,难得有一次不是受骗上当,误入歧途。终于走对了路,其中又只有这么一颗,才能冲破女方体内的重重生物屏障,去和卵子组合,然后要躲开流产、停胎的风险,无染色体缺失,无发育异常,不早产,不难产,出生成一个健健康康的小婴儿。

  不管成为了什么样平庸的人,属于他的“生命”,都不是平庸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是独一无二的,绝无可能与他人共享。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仗要打。一个人来到世上,一头被抛进他自己的命运中去,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大家都一样,却谁也不能代替谁。明明已经是全球化的时代,肉身距离那么近,人与人的心灵,却仍然像岛屿与岛屿隔绝在茫茫的海上一样,只能各自在雾与浪里点亮灯塔,可以相望,永远无法泅渡,直到灯塔熄灭。

  对于个体的人,再平凡短促的一生,这其中发生的一切,不都够得上惊涛骇浪吗?一个人想泅渡过这生命的海,其难度,绝不亚于让舰群做一次星际跃迁吧?

  所以我觉得,再平庸的人,都有他自己要征服的星辰大海。再伟大的人,也终有一日,将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渺小。即使是横扫六合的秦始皇,“天下人敢怒不敢言”的帝王,也曾在最后的时刻,为生命的无常而战栗。区区的民妇孟姜女,却把万里长城哭倒了,她心里的热爱、悲伤、思念、愤恨……这人类独有的炽热情感,难道不比“世界几大奇迹”之类死物更具有价值吗?

  我觉得是更有价值的。我爱这心里怀着哭倒长城愿望的、平凡渺小的孟姜女,尽管她并没有真的哭倒长城。哭泣提醒着生命个体鲜活的存在,和必将在生命中到来的苦痛,和面对这苦痛我们能够爆发出怎样的精神力——

  同样的,焦虑,恐惧,它们让人不得不正视自我,和直视生命。列夫·托夫斯泰在他晚年的日记中写道:“只是徒然不假思索地想起死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正视它:认识并接受死在一步步接近我们的事实,却又能平安、喜悦地活下去。”

  怎样平安、喜悦地活下去呢,他的答案是:“去生活”。去生活,而不是为了去“成就”。“他一辈子一事无成。”“我今天什么事也没有做……”怎么!您不是生活过来了吗?这不仅是最基本的活动,而且也是我们的诸活动中最有光彩的。”法国作家蒙田也说过相类似的话:“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专注于生活本身,生活是值得的。

  每周三天,雷打不动,我要坐公交穿过城市,到另一头去看望父母,路上看到白玉兰开了、蔷薇花开了,然后是桂花香,枫叶红,腊梅黄,一年过去了。每次敲开那扇门,看到因为经常见到所以并没有觉得变得更苍老的父母的脸,心里特别开心,还有一种温柔的哀伤,让人不禁语气变得别扭起来:“怎么,今天没有到外面乱跑吧?”“苹果要记得每天都吃一整个!”

  立春的那天,修剪月季的枝条,用三角铲翻动花盆中的泥土,让它们变得松软,然后埋下黑色的羊粪颗粒。扶着酸痛的腰站起来,打量茶花与红梅的花苞,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些关于园丁的诗和小说。

  梅雨季,从外面走回家,雨水总会从伞尖滴到地板上,鞋把泥土带进来,看着地上混成一小片的泥水,与其说浑浊,不如说是半透亮的,反射着从窗户那边射进来的天光。打开窗子,凉湿的空气进来,带着让人捉摸不定的栀子花香。这样的时刻,应该坐下来,什么也不做,只听时间在墙上的挂钟里一分一秒地走去。

  站在路边等车,偷听路人的交谈。激愤地与伴侣争吵,又和好了。

  突然来了劲头,毫无理由地做一顿丰盛的饭。阳光很好的下午,不出门,钉在厨房里咬牙切齿地打发全蛋液,不锈钢盆在掌中溜溜转,柔黄色的云朵,在盆中缓缓升起。没来得及吃完的菜苔,一夜之间,就在窗台上开了小小的花。

  假装手机没电了,收不到微信。在沙发上躺一整天。偶尔伸手去拽一下猫的尾巴,在它经过的时候。

  一事无成、乏善所陈的日子,我没觉得它是白白过去的。是特地停下来,细细品尝事物的滋味,是端起小瓶子,一点一滴,敝帚自珍地收集着生活。就算有一天,世界变了模样,世界没有变得更好——我们这一代人,生于和平,长于变革,尽管多有不如意和抱怨,但和我们饱经患难的父、祖辈们相比,实在算不得什么。正该暗自庆幸,又何德何能,居然以为能够随随便便,就能免于祖辈们的境遇?

  但生而为人的感觉,生活的滋味,是我自己的,谁也抢不走。我的小瓶子中,装载的事物越多,讨厌的东西,就越不容易挤得进来吧?要尽力地不让它们挤进来。

  我最爱的契诃夫,写过一个故事:

  一个饕餮者,无所用心的小官僚,在吃晚饭。面对满案佳肴,他忍耐着,等待着厨娘端来今晚最不可或缺的那一碟油煎薄饼。刚刚烤好的、焦黄、酥软的薄饼,他要浇上滚烫的油,抹上鱼子酱和酸奶油,够了吗?不,再来一点肥鲑鱼、小鲳鱼、沙丁鱼,把两张饼夹起来,合成圆筒——可以吃了吗?不,还差一步,他又“津津有味地喝下一杯白酒,嗽了嗽喉咙,张开嘴巴”,终于,迎来这完美的瞬间,在这瞬间,他中风了。

  如果是做语文阅读理解,这个故事,我想极有可能会被解读为对腐朽阶层的辛辣讽刺。但我呢,坐在路边小店里,也是非要等千层油酥烧饼端上来,才肯喝第一口牛肉粉丝汤的,一口饼一口汤,除此之外绝无选择。所以真是非常理解他,为他感到难过。即使只是口腹之欲,即使是庸俗之人,他也有自己关于生活的想象,他为美食所付出的专注,毫无保留的热盼,也是充满人性的可哀与可亲的。

  契诃夫很少批判,也从不歌颂。他对伟大与不凡没有兴趣。他笔下所写的,都是普通人。贵族老爷、农奴仆佣、知识精英、少女、老人……所有的人,不分贵贱贤愚,都是处在当下状态的人,他们奔波,叫喊,寻找,被莫测的命运裹挟着,他们哭,他们笑,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灵魂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读者,也不知道这些故事带来了什么启迪。生命的意义?我们该向哪里去?作者不给答案。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一件事在确实发生着:生活在人们的看不真切中,流逝了。

  在他笔下,俄罗斯的人们总是发出这样的叹息:“我想要生活啊!”我觉得,这也是契诃夫自己的声音。

  契诃夫身体不好。很年轻就染上了肺结核病。死亡的阴影一直在追随着他,像黑袍的修士,鬼魅般的身影穿过金黄的麦田。四十四年的生命,契诃夫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本来学医,而且从未放弃过医学。他在成为著名作家的日子里,仍然履行着医生的职责。乡间霍乱流行,他日夜守在染病农夫们的身边。他身上有种向死而生的意志力。与那些激情洋溢、天马行空的作家相比,他更倾向于是一位理性的智者。在亲人与友人们中间,他是大家的“主心骨”。我手边常翻阅他写给亲友的书信集,他的话总是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

  他说:“我认为少了悠闲时光,真正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对我来说,极致的快乐便是散步或者坐着什么也不干。”四舍五入,同样热衷于坐着啥也不干的我,就和契诃夫享受着同样的极致快乐了。

  “假如我不是一个作家的话,我觉得,我可能会做一个园丁。”他热爱园艺。高高兴兴地布置自己的小庄园,种各种树,挖小池塘,请朋友们夏天来游泳,但因为水质不好被朋友嫌弃。春天到来的时候,在外地来不及赶回来,写信给妹妹说:“玫瑰花等我回来修剪。”他买了很多品种的玫瑰,种出来却都是白色的,很可能是上了花商的当。他妹妹玛莎安慰他说:“这是因为你的心灵纯净。”

  1898年,在给妹妹的信件中,他说:

  “你告诉妈妈,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夏天过后还会有冬天,青春过后还会有衰老,幸福后面跟着不幸,或者是相反。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健康和快乐,总有什么不幸的事在等着他。他不可能逃避死亡。尽管曾经有过马其顿王朝的亚历山大大帝——应该对一切都有所准备,把一切所发生的都看作是不可避免的,不管这多么令人伤心,需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段话,和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的:“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我觉得是有种殊途同归意味的。

  距离第一次读契诃夫,已经三十多年了。距离第一次读王小波,也已经……快三十年了。比起快速刷过的时间,世界变化之大,才更令人吃惊,让人困惑。记得两千年前后,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深入人心,文艺青年还在传唱着崔健那首《无能的力量》。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全民在网,众声喧哗,可是……

  “浮生好比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这就是作为普通人的宿命,永远如此。水流有它自己的方向,拍打过多少险恶的礁石,摇曳过多少丰茂的水草,别人不知道没有关系,我自己要认真地去品尝,清醒地啜饮这冰下的暗流。

  很多的时刻,细小的时刻,千真万确属于自己的时刻,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些想法,这些文字,都是如此。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和她敝帚自珍的生活。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与朋友们,居然认为它有出版的价值,并让我在书上市的时候写点什么。

  然后就有了这篇算作后记的东西。借机整理了一下开年以来的复杂心情。“生命,生命这好家伙,何时我也觉它不错。从没怨命,何日我也对它尊敬。”林子祥的这首《生命之曲》,创作于一九八八年,那是香港音乐与影视的黄金时期。小时候我很喜欢唱它。现在还是喜欢。有时会哼哼起来,给自己打个气。管它未来怎么样,去活,不要让生命沉默,去生活!别让它茫然地溜走了。

  《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读后感(五):温情的抗争 ——评《不管狗与茶炊怎么闹腾》

  温情的抗争

  ——评《不管狗与茶炊怎么闹腾》

《不管狗与茶炊怎么闹腾》

  你多久没有遇到这样一本书,可以在喧嚣落尽的夜晚打开台灯细细品味,隽永的文字与脉脉的温情,就像眼前橘色的灯光流动于纸面一样流动于心间,却又后劲无穷,叫人心越揪越紧?阅读王这么的散文随笔集《不管狗与茶炊怎么闹腾》正有这种久违的感觉,正好周六下午拿到书,周末的晚上可以肆意交给文字,交给灵魂。吃过晚饭,看着孩子睡下后来到书房,泡一杯茶,轻轻打开便再也放不下,一口气读完,已是凌晨2点。

  全书分为旧家山、闲花草、凡人歌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回忆,是在时间的洪流里打捞出的一枚枚贝壳。第二部分写花草与艺术,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古今中外作家的句子信手拈来,是一条游弋于艺术之河的鱼,搅动的粼粼波纹里满是花草的倒影。第三部分写当下市井生活里的众生百态,笔下饱含满含悲悯。

  时间的洪流中打捞贝壳

  第一部分《旧家山》包括8篇回忆性散文。

  《槿花一朝梦》以槿花为引子,回忆童年时期在外婆家愉快的生活,以及时间给人带来的巨大伤害。小镇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正如外公一直手捧的紫砂壶终于在与外婆的争吵中摔碎了,就连外公外婆也去世了。时间究竟是什么?似乎并不是随时都能感受到它的威力,但总有一瞬间猛然发现它是那样残酷。作者这一段对于时间的描写让人惕然一惊后背发凉:“在那新旧木料气息交糅的阁楼上,在流转光影里,在窗外隐隐的蝉嘶鸡啼声中,时间开始向我显现出它的魔力与凶险。从此我再也没有摆脱过它。它曾经借由一种情欲的激烈与抑郁,在青春的高远天空投下滚滚闷雷。而我永远记得,在二十八岁那年的一个冬夜,它现身为夜色中一只小小潜兽,有雪亮的牙齿和黑漆的眼珠,蹑随K歌晚归的我。我在防盗门前掏出钥匙,忽然肌肤战栗,感受到那种芒刺在背,恍然明白了它是什么。如今,它成长为无形巨物,在每个焦虑不能入眠的夜晚撕咬我。”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看标题就知道是清明踏青上坟的故事,作者却依然用一种花——映山红为引子。由清明上坟时遇到的映山红回忆起童年时期每到清明家家户户出门上山踏青的情景,虽然当时物质生活并不充裕,但采野花、挖野菜,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那样和谐,山谷间流动着的是一声接着一声的笑声,与现在扫墓找不到长辈坟墓的尴尬境遇形成强烈对比,引人深思。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谈到家乡的食物》《小时候吃过很多奇怪的东西》《你这只咸鸭蛋》《努力加餐饭》四篇都写吃,中国人总是讲:“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所以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美食,人们总是对饮食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但凡作家大多数也总是要写到“吃”的,无论是雅致精巧讲究食材烹饪以及食用步骤的饮食文化,还是粗粝肮脏狼吞虎咽背后的人性与苦难,都是通过描写“吃”来表现。作者在这几篇回忆童年小吃的散文里写到了丰糕、炒米、山芋粉、“老鼠屎”、酸梅粉、糖粑、牛屎糖、人梦子、拐枣、“宝塔糖”以及咸鸭蛋等多种童年常吃的小吃,这不仅是对这些小吃的怀念,更多的是对童年、对故乡、对时间的洪流裹挟而去的再也不会遇见的曾经的怀念。人什么时候开始谈到家乡的美食,我想大概都会是在突然发现时光在自己身上雕琢过的痕迹,突然发现母亲鬓角的白发,突然发现一直讨厌的唠叨变得如此亲切的时候吧。

  《载酒买花少年事》与《笑问客从何处来》两篇,一篇由参加姨夫的葬礼回忆起童年时与表弟一起的日子,一篇由小学门口的一群小女孩回忆起童年的老街以及街边的商铺。时光匆匆,当年那个小男孩早已长大成人数年不见,曾经形影不离的玩伴如今就像参、商二星一样此出彼没,而熟悉的街道上奔跑也早就不是当年的小女孩,街边的小吃也再难吃出当年的味道。

  游弋于艺术之河的鱼

  第二部《闲花草》分包括9篇谈花草与艺术的散文。

  《立春是个顶要紧的日子》体现了作者对气节变化的敏锐感。从立春联想到赏梅,“梅花像侠女”的观点更是可以看出作者的脾性。由赏梅又写到月季,写到月季的种植与修剪,可见对于种花这件事,作者也是极为用心。若生活就是种花,那么大多数人只是关注开花结果,极少有人能像作者一般观察到笋芽。也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交代了本书书名的出处:

  “契诃夫的父亲去世以后,他写信给妹妹,教她如何安慰伤心的妈妈:‘你告诉妈妈,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夏天过后还会有冬天,青春过后还会有衰老,幸福后面跟着不幸,或者是相反。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健康和欢乐,总有什么不幸的事在等着他,他不可能逃避死亡……应该对一切都有所准备,把一切所发生的都看成是不可避免的,不管这是多么的令人伤心,需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其他的不用去操心。’”

  《花事忙于农时》写种花之事的“用力”“焦心”和“喜悦”,写花盆摆放的“高低错落,谐调有序”。用花草蓬勃的希望以及对花草的温情对抗生命的虚妄。

  《虎耳草是怎么答复的》由作者在自家露台南墙根下一株虎耳草开始,写到虎耳草的习性,写到沈从文的著名作品《边城》里翠翠在悬崖半腰采虎耳草,最后,因看到一盆虎耳草的盆栽而对自家疯长的那株发出了疑问:

  “你们呢,是想就待在这儿,好吃好喝,长得肥头大耳,爱怎么生娃就怎么生娃,但是没人欣赏没人赞美,还是愿意到屋子里住着,帮主人我搞点面子工程呢?毕竟就算只是植物,白吃白喝也不太好对吧……嗯嗯,生活条件肯定要差一些,没什么土,也不好上肥,当然,计划生育也是要的,场子小嘛!总体来说,比较受尊敬哦……”

  虎耳草到底怎么答复的呢?我想到是两千余年前濮水之畔的另一声询问:“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合欢花的香气》由雨后一朵合欢落花的香气联想到一九九五年蚌埠张公山菜市边上以合欢花为行道树的整条街,以及树下的烧饼夹里脊。年纪越长,总是越容易怀旧。

  《夏首荐枇杷》自然是写枇杷,由枇杷的不易储存不易运输,写到明朝首辅李东阳因宫里赐下新鲜枇杷而感激涕零所作之诗,又写到“枇杷”与“琵琶”的关系。然后作者回忆了几次吃到枇杷的过程,“记忆中的鲜美,思之惘然。”

  《彼岸花、雁来红、小津》从小津安二郎的战地日记中提到的两座小城——桐城与蚌埠开始落笔,因为这两座城正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再由小津安二郎战地日记中提到的“彼岸花”联系到他的文学与电影艺术,从历史与战争遗留的民族仇恨到艺术上的理解相通,是对“人生”更深入的思考的结果。“‘生而为人,生老病死,不能解脱’的人生困境”是我们都要面对的,小津安二郎用日记与电影,作者王这么用文字,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人生的虚无进行斗争,“将人生的虚无翻转过来,另一面是饱满鲜活的尘世生活”,我们用什么来抗争这虚无,走出这困境,看到饱满鲜活的生活呢?

  《道旁的牵牛花》从自家所种的几棵牵牛花引出描写牵牛花的诗句,牵牛花的栽培历史与品种,最后由中国第一位系统开展牵牛花品种培育的梅兰芳大师,写到梅府牵牛花,写到齐白石所画的“梅府牵牛”,以及梅兰芳与齐白石两位大师之间的情谊,两位大师艺术成就背后的人格魅力。“这两位身上,都有股子来自草根的朴质、执着劲儿,真有点像路边的牵牛花一样。出身不雅,然而终于成就大雅。最难得的是,一个没有名角气,一个没有墨客骚人气。”

  《牡丹是熟女》从自家老院一株牡丹,牵引出牡丹的种植与咏赞牡丹的诗句,以精妙的语言和视角别有见地地评论诗句背后作者的性情,更是引出了大唐真正的牡丹——杨贵妃,从史料到民间传奇,剥开历史的僵壳,细说血腥与政治掩映下的人的温情。

  《紫藤里有风》题目出自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文章,作者以此引出紫藤入画入诗,又谈到古人诗句中紫藤形象截然不同两个面,其实这跟紫藤有什么关系呢?无非文人墨客借紫藤抒发自己的情感。终于引到了本文的重点——青藤居士徐渭。作者用极为简练的语言写了徐渭一生的遭遇与他天才的艺术。《墨葡萄图》不仅是徐渭的作品中,甚至在无数的中国画中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恣意豪迈,墨色酣畅,正如作者所言:“徐渭的气象,是大而雄浑的。”而能听到画家笔下紫藤里鼓荡的长风,能看见徐渭疯狂之下异于常人的雄浑之气,作者亦非常人。等深,方能理解。

  市井生活里的百态众生

  第三部分《凡人歌》包括7篇描写市井市井众生的散文。

  《我自己的征途与星辰大海》写父母住的养老社区里人,腿脚不好的母亲、智力发育只有三四岁的双胞胎姐姐、常常不在家的父亲,看见老头们健身而趁左右没人也去练两把却出糗的老太太,打麻将厉害的八十四岁老奶奶……生活没有什么高大耀眼的意义,却也拼尽全力活着,与时间抗争,“平庸、凡俗如我辈,这一天又一天的日常,一天一天努力地把日子过下去,大抵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坎坷征途星辰大海了吧。”

  《在美食一条街上》写了两个“极有生之欢愉和充实感”的地方,小吃街与菜市场,写各种小摊小贩对客人的称呼,写尝试每一种小吃的心理以及与水果小贩的“斗争”,记录平凡人的百态人生。

  《水果摊子》《看门的老头》《说件励志的事儿》每篇都写一两位总是被我们忽略的普通人。卖水果的小贩9点以前在这个街边,9点以后以为他收摊回家了,偶然发现其实又转战另一个地方;看门的两个老头,耳朵背的老刘当班总是关紧门且用椅子顶上,小区人找他总得敲窗户、手脚并用比比划划,而衣服总是细致得体却很少跟人说话的老陈总是在阴天雨天将自己的椅子搬出来坐在院子里;中风瘫痪的老头坐着轮椅将小区里早已被人当作垃圾场的绿化区清理出来种上各种花草,艰难地浇水,艰难地越走越远,却一直坚持着,且依然有笑容。

  《小区生活》却写了很多人,写作者住了十六年的小区里形形色色的人,刚搬来做销售的姑娘,被追债抵押房子却又开着簇新奔驰出入的三零三女主人,四零二的租客,全小区最痛恨的那家饭店里的厨师、择菜工……这些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让人心里总有一些不喜欢,但若是突然身边没有了这些人恐怕会更加不安,“现代都市生活,一个人跑遍天下,到末了,总要落进一个小区里头去。这波荡大世界里的小世界,再浇薄的邻里关系,多少的不便与抱怨,最终还是凝固下这点点滴滴令人心中安定的好。”

  作者具有敏锐的感触,对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变化往复的四季节气、对于古往今来的艺术作品均是如此。文中多处古诗词引用,且能够分辨不同版本,可见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更难能可贵的是对每首诗每个诗人都有独到的分析与见解。文字隽永娴静,饱含温情,却又有着坚韧的力量,很是耐读。

  突然想起清代吴汝纶《百字铭》中的一句话,聊作结尾:且挨过三冬四夏,暂受些此痛苦,雪尽后再看梅花。

  曹文学

  2020年3月16日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