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中有无尽繁华》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38: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经典读后感10篇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是一本由韩少功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读后感(一):睿智的独语

  韩少功的文章是耐读的。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总是让人有不虚此读之感。家中有一些韩少功的作品,以前也是陆续读过,只是没有细细回味,没有留下一些相关的文字。这次读到他的这个新选本,有所感,就稍稍写点读后感,算是一次学习的心得。

  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他的一篇报道,在这篇报道中,读到他对写文章的态度,大意是,想明白的写成散文,想不明白的写成小说。想不明白、想得明白都能成文,也真行啊!这里当然也不排除他自谦的成分。但从他的行文来说,无疑是真诚的,我们读不到他敷衍了事的文辞。只是在写故事时,他把一些比较模糊、比较多义的情况写成了小说,加入一些虚构的成分,这样更接近他真实的思想状态,同情里面可能含有批评,批评里面可能含有同情。生活中很多情形是复杂的,不是白纸黑字,一清二楚,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他的散文多着眼于一些比较严肃的话题,反映了他的文化态度,不少是他对流行文化的冷峻的批判。这些文字充分展示了他身上涌现的理性的力量和睿智。韩少功先生的视野是开阔的,外文基础也不错,如果我们说他具有国际视野,也不是什么溢美之词。

  曾经在《读书》杂志中读到过韩少功先生的几篇文章,当时就很为人的文字折服。这次在阅读这本选本时,再次相遇,像是遇到了老朋友,分外亲热。《世界》一文,我就记得多年前已经拜读过。在不动声色中,作者反思了我们这个民族自清末以来,为什么一次次失败的原因,除了缺少工业,还缺少另外一些东西。什么东西?作者没有明白,而是先讲了一个故事。1989 年在法国巴黎的一个酒会上,来自中国台湾的一位文化高官,明明可以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也明明知道他的主宾们听不懂英语,但更愿意用英语致词。沉默的人群有听不懂的,但没有人退场,也没有一个人站起来,用这种双方都听得懂的语言说一句:“先生,请你说中文。” 由此,作者猜想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侵略者从来明白,攻城莫若攻心,而一个人的心里只有语言,精神唯语言可以建筑和守护。“对一个人,对一个民族的语言出产,希望有更多独特性的创造,这永远不是什么苛求。”对于这样的感慨和呼吁,我们只能是感慨、汗颜和自醒。在文章中,作者还谈到了语言和民族精神。他指出:语言是精神之相。一个民族如果出现了下贱的语言潮流,如果一个民族的大报小报都充斥着官腔和流氓腔的语言繁殖,那么必定已病相深重。诚哉斯言!我认同作者对语言的看法,语言承载和沉积着人的经验,人的思维和情感,推动了人脑的发育和进化,完成了人群的联系和组织,使人具有人性。作为先民的遗赠,语言守护着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可能,也担当着人类文化共同性的可能,使人们得以在差异中融合,在交汇中殊行。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韩少功很多的睿智的见解,听听他的说法,可以为你一些启发,这样的书籍是值得一读的。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读后感(二):孤独中有无尽繁华

  很喜欢这个题目《孤独中有无尽繁华》,读过此书,放觉得不仅题目好,里面的内容更好。干净,干净得不染尘埃。这样的书读起来,可以清楚内心里许多灰尘,就如彻底打扫一下心房。韩少功,一个有活得有滋有味的人,不在乎外人的目光与话语,活出了自己。这样的人,本身就是故事,能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保留出自己的一个有限的空间,并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发挥。这样的人,写出的文字就是招人爱读。

  本书里的文章节选自《山南水北》和《马桥词典》,(这两本书只听过,却没读过,遗憾中)不是作者新出版的书,不过我认为都是节选的精华,读一本书,差不多等于读了两本,窃喜中。

  很喜欢韩少功描写的农村的生活,能透过那些最笨的,最基本的,最本能的一些事情,禅悟人生,参透人性。这些人性中,有着质朴,有生存的本能,一个瓜,一条鱼,一对兄妹,一个独居的人……都成为作者笔下的有灵性的一员。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人性的美,即使这人有着一己私念,都觉得在情理之中。你看那瓜,就那么肆意地长着,为所欲为。你看那湖水,一对小兄妹,因为多收了那么一点钱,竟然不顾诸多困难,硬是要送回来。那房子,破得年年修的房屋,只为能得到一点补助,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事情,每一个都有着质朴的情怀!

  生活就是如此,并不能事事顺心。买了砖不能用的情况也会常有,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作者的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如此。

  他能选择一处世外桃源来作为修身之地,并能将这些行诸笔端,成为一种修炼。点赞。

  再读,发现他的确是想摆脱那诸多繁琐,只想有一处宁静。太喜欢这种处世之道了。看介绍说他不去当官,宁愿当一普通人来生活。自己一个人也不觉得孤单,正如题目中所说,孤独中有无尽繁华。从字里行间,我的确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丰盈,他生活中的“繁华”所在。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读后感(三):寻找心灵净土——读韩少功的《孤独中有无尽繁华》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是作家韩少功面向广大青年读者的一部文摘选本,内容选自其《山南水北》和《马桥词典》等小说和散文。韩少功的文学表达,在当代文学中独具风格,广大青年读者通过这个别出心裁的文学选本尝鼎一脔,从中不难窥见韩少功文学创作世界的艺术特色。

  在时代的喧嚣中,人们常常表现出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每个人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展读韩少功此书,宛如一缕清风吹入心田,让现代人麻木、倦怠的身心,从天籁的呼唤中获得解放。无论人生还是艺术,美无处不在,我们常常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将眼界打开,让耳朵苏醒,我们才能够感悟与理解生命中存在的纤细与精微、辽阔与丰盈。让以往的人生经历在记忆与叙述中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从城市到乡村,从当知青到入大学,围绕着韩少功的人生似乎不过是从地图上的一个微点驶向另一个微点。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湘楚文化、知青生活、西方文化与世界文学的滋养,使韩少功的作品既传统又先锋,既进步又回退,既张扬又归隐,在融合与创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发生在马桥与八溪峒的那些故事与人物,那些鲜活的口语,那些沉淀在文化深层的民族心理,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撞击与融合中,韩少功是清醒的观察者与记录人。

  韩少功曾说,想得清楚的事写成随笔,想不清楚的事就写成小说。我觉得韩少功的创作特点之一是“打通”,从中国的“文学之根”到西方文学的“现代性”,都融入了他文学创作的艺术王国。这种深层次的思考与表达,体现了他理性、开阔的艺术视野。这种清醒而不是迷失的创作主体性,让他的文学表达,既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又高扬人性立场,关注人类的普遍境遇,形成一种世界性的平等对话。

  韩少功追寻着乡村的月光,大山里的白云,在鸟声村语、晴耕雨读中感受乡野田园纯朴而恬静的心灵。这个从马桥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蓄谋已久的隐居不仅是为了回归山野与精神疗伤,更是对大自然与劳动本身的敬畏与热爱,是对寂静中有无边喧哗的感悟,是对无声诉说却无处不在的历史文化的沉思。

  很多时候,打开心灵之门,寻找心灵的净土,我们需要一种通过风声和鸟语来洞察世界每个角落的能力,需要静听花开的声音。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读后感(四):孤独中有无尽繁华-“画”中景,众生之相

  文/Arier

  书目:《孤独中有无尽繁华》

  韩少功·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三十年前飞鸟各投林,弹指之间已不觉老之将至—他们此刻的睡梦里是否正有一线突突突的声音飘过?”

  当我想离开这个喧嚣繁华的城市之时,朋友慰藉我说,有情的地方才长久。是呀,这里有我多少的情感寄托呢?不过是我为了生计忙碌白昼的身影,恍恍惚如风吹过,一拍即散。这里到底还是有情的,不然我为何迟迟不愿离去,大多是随口说说罢了?世外桃源的美丽“画框”,或许我们只能像听韩少功先生说故事一样饱饱眼福,耳福,但真要是自己去寻找历史的足迹,体验陈旧古老的风情,或多或少会是另一番情景呢!不是所有东西在世人的眼里都是可以用“真、善、美”来形容的,还有一味词义——煎熬!

  “生活还是这样,历史还是这样。及时的道德表情有利于心理护肤,但不会给世界增加或减少一点什么。”韩少功先生的作品较之于十年前,更丰富了许多,幽默了许多,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没有那么的较真,人生变得很开阔,大凡是归功于哪一种说法呢?是生活给了他另一双看待人世的眼睛,还是眼睛给了他另一片看待生活的角度?我不知道这里有多少故事饱含了心酸苦楚,但肯定是有的,我读出来了,也完全想象不了小时候读韩少功先生文字时候的表情,偶然一个机会翻阅班主任书桌上的《爸爸爸》、《女女女》,那时候只有对文字的崇拜,没有对生活的思考,许多东西读不懂,也不想读懂,总觉得那个时代离自己很远,还有些不美好,往往于哽咽处便将文章的阅读戛然而止了。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好友的推荐,拿来韩少功先生的文字,细细读来,满是追忆的风景,再没有时代的隔阂存在了。

  这种感觉,真好。文字与我,犹如声音,听别人的心意,也是一门学问。

  《回到从前》选文中写道:“我喜爱远方,喜欢天空和土地,只是一些个人的偏好……我愿意在那里行走如一个影子,把一个石块踢出空落落的声音。这与上帝没有关系。”韩少功先生笔下的灵魂还是享受孤独的,因为自己乐在其中,孤独便不会伤害到任何一个人,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常常在热闹的聚会上无端陷入悲伤,只能匆匆离开,便像解放了自我一样,浑身自在。远方的风景有多美好,我们谁也不知道,不要将画框成为一张期票,只有自己走上去,成为画框里的美,人生才圆满。

  “天并不是“空”,从来也不“空”……想一想:如果一个即将关闭和黑屏的大脑里没有一片浩瀚无际变化多端的深远天空,是不是显得过于贫乏和荒芜?”选文《在天空》把一副裹上面具的城市面孔打回原形,我们多久没有仔仔细细看看身边的花草树木了?逛绿化公园、散步小区,绝对不能算是欣赏大自然,这里的天空没有你的故事,也没有丰富大脑里的故事,这就不算是回归本心,作者回到满是泥土的乡下,除了让自己投身美景,更是寻找真我的心愿,当然,我们可不都非要到乡间田里去寻找,这只是一种心境,说多了,你又要较真了。

  《马桥词典》里有许多倔强的面孔,“三毛”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主,马桥的男人倔强的耿直大气,马桥的女人倔强的真实善良,马桥的花草动物一并倔强的有性格,有义气。作者写到“文明”,写到庞贝的文明演化,我是很喜欢探究庞贝的故事的,所以印象很深。但没想过文明背后都是与黑暗不断斗争的结果,这一切我们都会承认,但往往希望只字不提。韩少功先生很乐意为读者们写书,写我们爱看的书。他深爱着这生养他的土地。看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他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是怎么理解的,以及这份深沉的感情是如何理解的。我总觉得,一个好的作者,都是有生活的,接地气的,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让我们感同身受,也能真正从阅读中受到启发。《孤独中有无尽繁华》这是一本文摘选本。内容节选自《山南水北》、《马桥词典》等小说和散文,作者用自己苏醒的耳朵倾听着这个不尽完美的世界,引导我们走向文化的长廊中慢慢欣赏。

  作者说:“人世间有很多事情我们并不知道,何况萍水相逢之际,我们有时候连对方的名字也不知道。”但是我们一路走来,看见的人,不管是富态端庄还是衣衫褴褛,不管是浮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不管是开放文明还是保守落后,都是我们经历过的风景,你不会因为吃惯了西餐、咖啡而忘记了咸菜疙瘩和糖葫芦的味道,只要你一回到乡土,总会有人敲锣打鼓的欢迎你,这些正是对幸福最好的回忆和诠释。理想者就是理想者,我们不能指望所有人的心思都能够理解任何一位文字工作者,文化说的高雅就是心灵的碰撞,说得通俗就是能否引起共鸣,读读韩少功先生的《孤独中有无尽繁华》,体会如鱼之感,冷暖之意。

  所有的一切都开始于那个下午。来到八溪小镇的那一刻,一片无垠的山地,稀疏的人流,空旷的山谷,两三鸣鸟啼……

  文系原创,转载使用请告知,谢谢。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读后感(五):三毛

  书中各个章节的文本,看完给我的感觉就是伊朗电影《小鞋子》给我的内心涌动是一样的。同样的质朴、真实,而且带有善意。本书的内容是选自笔者此前《山南水北》《马桥词典》等小说和散文,由千年读者们来编选,确实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创意。由读者选读者自己喜欢想看的,何乐而不为之呢?

  第一章我在湖边落草

  最惊艳的是“雨读”这篇,一辈子什么都不怕就怕狗的山民贤爹在一个雨天,披一件蓑衣,呱嗒呱嗒踏一双破胶鞋,每次来笔者家,一口暖茶入腹,不出三句说出的诗联。

  打开天窗说话

  扯个篮盘做天

  这是何等的有趣。扯个篮盘做天,竟有如此奇思妙想,赞!

  东山寺死个和尚

  西竺国添一如来

  哈哈哈,如来佛祖莫不都是东山寺的和尚变来的?那假若东山寺一年死十几来个和尚,岂不是有一箩筐的如来?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朝东放

  从上至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超乎想象,天衣无缝,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全包,可以胡牌了耶。此情此景,只左传方能往右翻,其他书只能往左翻阅。况且那个坐北朝南吃西瓜,皮朝东放。也是绝了。遗憾的是,身在南方的我,只能辩出个上下左右前后,那东西西北方位是断断做不到的啊。不过幻想自己在某个夏日,坐北朝南,晒太阳,吃西瓜,瓜皮朝东放,妙哉!妙哉!妙哉!

  而且天才贤爹在笔者书房里翻了翻基本理论书,咋舌到:“碰鬼!这些字我个个都认得,就是不晓得是什么意思。你说说,这是何理。”可爱至极啊!因为大家习惯了不懂装懂,别人都不懂才洋气着呢。哈哈哈!

  第二章生存是一种丑陋的神圣

  最感人的是“犟牛”。犟牛本名,三毛。性子极其烈,脾气臭的跟茅坑里的石头一般,只听从志煌的管教。或许是他赶牛的“溜-溜溜”跟其他赶牛的“嗤——嗤——嗤”不同,反正这位任性的主子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听他的话。志煌的牛功夫极好,鞭子从不着牛身,一天犁下来,身上干干净净,泥巴点子也没有。不像我,吃个西瓜都可以把白T恤染成红T恤。而且他犁过的田,翻卷的黑泥就如一页页的书,光滑发亮,细腻柔润,均匀整齐,温气蒸腾,给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收放自如神形兼备,不忍触动不忍破坏。这感觉恰如天上的神牛被仙人所执鞭犁的天田。

  秋后,石场里的活比较多,志煌去忙。笔者不信邪,就用了三毛。结果那天下着零星雨点,闪电在云层里抽打,笔者被那电闪雷鸣吓得腿软。但三毛淡定自若,优哉游哉。后来,事情的发展超乎了脑海里的剧本,在三毛停在电线下面时,它突然大吼一声,拉得犁头一道银光飞出泥土,锋利的犁头直插三毛的一条后腿。而后整个犁架散架了。三毛有种获得解放的激动,以势不可挡的万钧之力向领上呼啸而去,不时出现步伐混乱的扭摆和跳跃,折腾着从未有过的快活。有种猴子逃脱五行山的乐蹦劲。当它停止奔跑时差点造成两人归天的景象。

  队上决定卖掉这头孩子气般的三毛,志煌用那他自己脖子上的脑袋保下了它,说这畜生要是在伤人,他就亲手劈了它。

  结果,某天有个穿着花袄子的婆娘路过,三毛眼光发直,向前撒腿狂奔,将她撞翻落地。志煌在路边发呆,三毛在不远处怯怯吃草,像一个知道自己犯错的孩子一样。落霞时分,志煌把三毛捆在枫树下,从家里找来半盆黄豆塞到三毛的嘴边。三毛此刻好像明白了什么,朝他跪下,眼里流出了眼泪。可是,他说出的话,不得不做。于是他守在,三毛的前面,一直等三毛把黄豆吃完。

  三毛还是在流着眼泪。

  志煌提着斧子走近它,沉闷的一声。牛的脑袋炸开了一条血沟,接着是第二条,第三条……牛还是没有反抗,甚至没有叫喊,仍然是跪着的姿态。最后,它晃了一下,向一侧偏倒。

  三毛血红的脑袋一阵阵剧烈地抽搐,黑亮亮的眼睛一直睁大着,盯着一身鲜血的志煌。

  志煌喊了声:“三毛。”

  牛的目光一顿。

  志煌又喊了一声:“三毛。”

  牛眼中有幸福的一闪,然后宽大的眼皮终于落下,身子也慢慢停止了抽搐。

  笔者的文笔,让我真的眼前出现了三毛和志煌相处的一幕幕,而且还是带有色彩感和画面流动感。眼睛忍不住也哗啦啦流下一条长河来。我觉得,故事的感人,不在于场景多么花哨,不在于形式多么复杂,不在于言辞多么华丽,而是带着一颗真心,简简单单的把它发自内心讲出来,这样,就直接连接了一条桥直通读者心里。我想,我记住了这条名叫三毛的臭脾气牛,他真的是个小孩子,永怀善意,清澈明朗。

  书中后面的第三章 沉默是对喧嚣的抵抗&第四章 痛苦让生命更丰盈&第五章 莫道人生的羁绊,内容也是极其有趣,仿佛进入了时间长流的缝隙里,遇见了千万个五彩缤纷的事情。值得翻阅!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读后感(六):韩少功眼里的人生

  “寻根文学”的主将谈人生,自然不是浮华的,而是直射很多我们不能正视不能面对的问题,戳开了那层我们或是没有能力或是不去努力又怕别人指责而自己带上的遮羞布!

  韩少功笔下的生活、笔下的事情都是生活中所常见的,但是若不是他写出来,我们却永远不会意识到:哦,生活原来可以这样!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我们不会舞文弄字,也不是因为我们看不到美景,而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却总是不着痕迹地去看这个世界。韩少功带着“一双从城市喧嚣中抽出来的耳朵,是一双苏醒的耳朵……还有各种天籁之声的纤细、脆弱、精微以及丰富”,一个人身体从城市到农村,都会感受到景色的变化,感受到喧嚣与宁静的区别,却仅仅只是感受罢了,韩少功则不然,他将其归结为人生。人需要改变,一直生活在一个环境中,就会熟视无睹,就会对生活失去热情,而适当的环境变化可以让人体验到不同的生命感觉,甚或能够重新充满生命的激情!

  敢于提出“寻根文学”,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进行挖掘,韩少功自然不会在散文或者说心得中抛弃这一点,于是生存在他眼里、笔下就成为了“一种丑陋的神圣”。职场有潜规则,市场摊位有潜规则,人生自然也有潜规则,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面子,就算没有与这个世界的文化知识有所牵绊,也自有一番智慧。《中国式的礼拜》《面子》等等无一不让人沉思。文学是人学,并不仅仅在于他描述人的社会,人的心理,而在于它能够通过自己影响读者,指引读者向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韩少功文章的魅力就在于此!看似写景,实则写人生。写人生却不直言,一切意蕴只在字中,你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体会,只看你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智慧有多深!

  想起自己最近总是写一些回忆的文章,文章里自己曾经痛恨的苦与难,似乎都成为了自己今天得以回忆的资本。甚至是一起经历过幸福的人都已不记得,而是那些与自己一起历过痛苦的人一直铭记在心。原来,人,真的是经历过磨难,才能有记忆的丰收,否则,即便有回忆,却没有咂摸的味道了!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用五章,将韩少功的散文分为了生命的不同历程、感受,逐层推进,水到渠成!人生的文章,不需要强烈的感慨,人生所有的意蕴其实都在平凡的生活中,脱离生活的人生感受,哪里来的真实呢?大抵最终只是文字游戏而已!

  趁着还不到四十,趁着还有机会对生命对生活做出新的思考新的修正!多读一点书吧,即便是孤独,想必里面也会有无尽的繁华,因为我想韩少功先生是不会骗人的!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读后感(七):错落有致人生谈

  “任何文学都是由后人‘读’成实际上那个模样的。”作为文摘选本,《孤独中有无尽繁华》的内容选自《山南水北》和《马桥词典》等小说和散文,且由青年读者们来编选。而作为作者,韩少功也乐于接受这种裁量和取舍,让历史重新定义其文学表达,而且还特别贴心地指出“已经熟悉那些作品的人大概不必再耗费时间”。这自然是诚恳谦逊之词。

  翻开《孤独中有无尽繁华》,一下子就被“我在湖边落草”、“生存是一种丑陋的神圣”、“沉默是对喧嚣的抵抗”等大小章节篇目所吸引,书中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回忆七十年代“我”的知青生活;一类是讲述现在“我”重回山村后的见闻经历;还有一类,谈文学、谈历史、论文化,以及穿插其间为数不多的几个小短篇。

  开篇的《扑进画框》里,韩少功提出:“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对于都市人来说,墙头所挂的画框里的山山水水并非真的遥不可及,“扑通一声扑进画框里来”的“我”正是意义的追寻者。《耳醒之地》、《月夜》、《激流》、《遍地应答》、《空山》,回归山野的兴奋与愉悦犹如牵引读者的绳索,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淳朴自然的世界。

  韩少功说,他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因为他身处自然之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而这样的寂静中有无边喧哗,令人无端的惦念、想往以及感动。

  不过,回归山村生活也并非理想中那么顺利无忧。本想盖个朴素房子的“我”却被山民们豪华的房屋给震撼了,好不容易托人买来的青砖又因为质量不过关一块都不能用。上访者四海、垃圾户雨秋、雨秋的父亲笑花子,那些人和事甚至比城市中的更令人悲泣无奈。当然,也有电脑能上网,村民间一夜遍传,买板栗,没有秤,也没有升,要顾客到园子里摇一摇树干了事的趣闻。

  正如韩少功的描绘,山民们的生存智慧无处不在,“既无耻奸猾又可歌可泣”。看似毫无章法的文章排序中有隐隐的时间线索和人生脉络。时不时出现的《马桥词典》中的词汇故事冲淡了回忆与现实的浓度。或许这就是编者想要刻意追求的效果,让读者在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层峦叠嶂之中品味人生的真正况味。

  在韩少功的文字之中,随处可见对历史的追寻,对文化的反思,对现实的客观警醒,对“根”的挖掘叩问。无论是谈民族、语言、世界、文明的大话题,还是论瓜菜外交、草药治病、师傅理发的小生活,无畏的批判与深邃的哲思在他的笔下又被表达得格外清透睿智,入耳入心,温暖细腻的感情和不乏幽默的语言又让人忍俊不禁。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风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现代工业正在加速一切人造品进入垃圾堆的过程,正在进一步削弱人们与人造品之间稳定的情感联系。”原来,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追求“过一日山间生活”的轻松,其实只不过是在寻找个异,寻找永恒,寻找共和的理想。

  好的文章总能令读它的人发现可取之处,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又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候会感慨身边少有年长的智者,不能从他们的人生阅历中窥探生活的真谛,也无法得知不一样的生活轨迹中蕴藏着怎样的命运玄机。不如去阅读一下《孤独中有无尽繁华》这样的文集吧,可以在文字中触摸智慧的思想,感受不同的生命,反思自己的生活。

  那些看似孤独的人,或许并不可耻可怜,他们拥有的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淡漠与繁华。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读后感(八):这种“孤独”感并不孤独

  随手翻看这本讲“孤独”的书,一开始以为是描写乡村生活优美画卷的怀旧书,觉得很像英国吉米哈利的《万物有灵且美》一类的书,当然正好合我胃口,看到开头韩少功在船上接到电话,对电话中的朋友直接的说:没错,我就是要回八溪乡定居了。没错,我不是来乡村几日游的,我是想在八溪乡终老的。在坚决自信的语气下能听出是经过了尘世的洗礼后深思熟虑下的最终决定。同时,也听出了一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我想说这种“孤独”感并不孤独,起码我自己很多次忙碌的工作后回到老家,看着老家的日落日出,云卷云舒,对比着在外打拼时的各种苦楚委屈,也多少次想打个电话给我的好朋友说,是的,我回老家了,就住在老家里,不回去了。好想好想。

  当然,这本书最大的惊喜是最后一段,韩少功讲了自己经历的苦难,有点像《浮生六记》中的结构,讲了自己为何孤独,当面对着内心想要革命且无法改变的现状时,孤独感就产生了,这才让读者明白前面的闲情逸致只是假象,内心中依然有无数的被现实刺痛的伤口,只能自己在山水人文中安慰自己:孤独中有无尽繁华。

  不管如何,韩少功至少真的走了回去,做了他想做的事,而我看看了老家日渐暗淡的晚霞,想想在老家也没有可以有成就感和知心的朋友,安慰自己说还是等退休后吧,然后,第二天还是屁颠屁颠的回大城市上班了。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读后感(九):关于时代与自我的思考

  韩少功是一位非常值得人敬佩的作家,他的《马桥词典》亦是当代小说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讲述了一个个马桥的词语之下隐藏的故事,犹如密密织就的网一般,串联出精彩的关于马桥的故事。在小说中,作者不动声色地隐藏了自己,只留给我们温暖幽默讽刺而有力量的文字,而在他的散文中,他却毫不犹豫地展现出了真实的自我。

  文章选自作者的《山南水北》、《马桥词典》等作品,由青年作者选编完成的,既能看出作者写什么,从中也可看出青年读者对于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可说是一次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作品分为五部分,分别讲述了作者对于自然、乡村、现实、文化、人生、社会形态的观察与思考。作者的文字非常硬朗而有劲道,其中也不乏幽默风趣,依然是我们熟悉的那个韩少功,作者敢于诚实地写出自己对于社会的针砭,也不回避自然与乡土的美好,作者用一双属于作家的敏锐的双眼观察着这个世界,为我们描绘出的亦是一整个现实世界的画卷。在这个世界中有快乐与美好,同样有丑恶与痛苦。让每个人读者的眼睛与心灵都能看清现实世界,也能认清自我。作者同样注重对于内心美好世界的营造,现代社会中的浮躁与庸俗,舆论的媚俗与浅薄,我们该如何面对呢?以沉默,以眼泪?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在文革那百废待兴的年代,即使在战乱甚至是危机四伏的时代,幸福依然存在,对于知识与世界的渴求依然如星星之火,而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如何清醒看待他人与自我,个人利益与价值,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议题。

  作为“寻根文学”的发起人之一,韩少功身体力行,住在“画框”里,且依然秉持着对于自然与乡土的热爱,也不吝惜用最美好的文字来描写自然中的万物景色,当人类营造的一切迅速出现与迅速消退的时候,只有自然永远保持着恒久原生的状态,并且激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与想象空间;而当规范文化逐渐从主流社会消失的时候,它们也可能默默潜于乡野之间,保持着微弱的生命力,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自然与乡土既是我们天性所归之处,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之地。

  这是一部非常适合现代青年人阅读的书,这既是一本让我们找到自己根基的书,也是一本让人可以仰望蓝天伸展枝叶的书,这是一本带你看清世界的书,也是一本令你学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书,这是一本帮助读者形成独立思维的书,也是带你走向应许之地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