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往事与随想》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精选

2020-03-21 23:3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精选

  《往事随想》是一本由[俄] 赫尔岑著作后浪四川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0元,页数:18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往事与随想》精选点评

  ●久久不能平静

  ●对老毛子的文学服气了,我最的几本居然四分之三是他们的作品。《往事与随想》《卡拉马佐夫兄弟》《静静的顿河》。

  ●七年前,赫尔岑是我俄罗斯文学的引路人

  ●太多历史评论 用喜马拉雅听的 片段式 有点晕

  ● 回顾过去,记录今天,是为了更好地预见将来。

  ●伟大思想者,光耀后世。伟大的作品,超越时空

  ●1月17日开始-1月30日凌晨4点30分读完

  ●#一个自由思想者的一生# 这本书是俄国文学的伟大纪念碑,赫尔岑影响了俄国、欧洲乃至世界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与革命者

  ●终于读完了这本像一个人的一生那么长的书。光是读一下赫尔岑对屠格涅夫、别林斯基、巴枯宁、加里波第、马志尼、密茨凯维奇、雨果欧文、蒲鲁东、路易·布朗马克思这些同代人的描写也很有收获。赫尔岑在经历1848年革命失败后,面对独裁者稳坐于皇位之上的种种心情想法,对我们下的处境也有微妙参照借鉴意义个人部分,有的地方(如私奔)写得也很传神,不亚于19世纪的俄罗斯小说

  ●反应人性深刻,很有思想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一):20190811 上册

  上册中,作者记载了从自己的出生到他大儿子出生的人生经历——童年孤独大学志向、流放的旁观,爱情的私奔。

  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在俄式的荒诞社会沙皇专制统治下,是什么使作者经历着苦难同时又能够乐观地面对苦难,虽说性格塑造形成是多样化的,但我想这之中最重要的是“想改变”的精神。自出生就目睹着高压所带来的扭曲——社会和人性的扭曲,在书中占用了不少篇幅的是作者所经历的真实事件可以看出在俄罗斯特有的社会背景下,其真实的荒诞也非一般故事所能及,又由于作者从小受到了十二月党人的影响,故而想从根本上改变俄罗斯社会,他的这种有温度刚强的性格也终究得以塑成。

  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的私奔婚姻,流放丝毫没有阻挠他们之间的感情,往来的信件可爱,没有计划的私自见面是冲动,而这就是青春

  在大儿子出生的那一段对于宗教圣母的思考,值得回味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二):一个俄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回忆录

  这个周末在路上读完了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现在思绪仍还停留在书中情节里。 看完本书,时间段可以分为1848年之前与之后两大部分作为一名小资阶级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赫尔岑一生追求个人自由,不主张盲目极端的流血革命,他笔下描述的一批早期奉行民主共和主义的革命者个性鲜明,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们。这本书是一部文学性书籍,书里没有大篇学术性论证的文字,没有空洞的社会主义革命口号,它只有对身边人事物的细微叙事以及总结评论,本书写作年限跨越很大,赫尔岑的情绪波动也可以很明显体现出来。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赫尔岑的形象有了具体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他所处那个时代动荡多乱、新旧思想交替;大众个体意识尚未成熟;民主共和派系众多、没有统一思想,但是唯独赫尔岑与少数他的追随者能够清醒认识到流血民主革命的弊端并加以批判,对加里波第、马志尼等人的革命思想提供了系统性的反省。 阅读永远是一种好奇使然,最初先读《伯林传》,而后接触到《伯林文集》系列,随后熟悉了赫尔岑、巴枯宁、奥加辽夫等俄国思想,然后把收藏已久的这套《往事与随想》读完,阅读过程是愉悦的,这是一种好奇心不断被满足、求知欲不断在驱动的结果反馈。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三):名为《无奈》的人生之书

  读完了赫尔岑的大部头《往事与随想》,这本书给了我强烈的穿越时空的感觉,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将自己的经历描述的充满了画面感,另一方面也是随着我自己人生阅历的增长,看到的越来越多,对作者的许多经历也感同身受了。 其实赫尔岑这个人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很大名气,虽然在当时应该算是个左派风云人物,现在看只能算是欧洲近代革命里的一个参与者。但我看他的故事远比卢梭,托尔斯泰等大牛的自传有感触的多。赫尔岑并不是天才或者英雄,只是一个聪明人,他终身反对沙皇暴政,却又为了个人生存做过许多妥协,他其实已经比我们这些普通人做的好得多了,可能也是他所能支持的上限了。 今晚和一位当年共去英国的同学小聚。那些当时在北爱尔兰沙滩上肆意欢笑挥洒青春的小伙伴们,回想起身上似乎还带着那金灿灿的夜晚的余晖。当得知他们大多陷在考研读研的既定轨道里时,我有些失落,我其实也知道,读我们这专业哪有不读研的,哪能不在实验室医院里熬资历,无论是多么的优秀独特,最后不都是医院和社会的螺丝钉。就像在赫尔岑的笔下,每一章都记录了他熟识的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人人都在世俗生活里浮沉,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也经历过高光时刻。但不论是赫尔岑自己还是他那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都不过是俄皇尼古拉随手赶走的嗡嗡作响的苍蝇罢了。 我不反对这社会和体制,因为我也想不出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我只是愤懑,可爱的人变得平庸,美好的情感变得枯燥。曾经那个我看了一眼都会心动不已的人儿,我现在甚至都没有了解其近况的勇气。 这是本写着人生的书,“无奈”二字就是书的基调。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四):趁年轻去读一次往事吧

  这是一部跨越时间的著作吧,甚至宏大到很多人被它的厚度吓到。它虽卷帙浩繁,但读来还是颇多趣味,反正我是当一窥当时欧俄风情社会百态来看,一些作者经历的大事件,让我也试着得从个人微观维度契合宏大叙述,也算是另一个角度看见历史,但是并不能第一次就看懂全部。个人传记一直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是花了将近半个月读完这本大书,上册主要写的是他童年的回忆,讲述其家庭成员和社会事件,故事性强些,读起来顺畅,所以很快就结束了第一本。中册写流亡欧洲时期,里面的内容有很多对政治和社会的讨论,有观点有追问有引典,文字犀利智慧,也见着了许许多多那个时代的人。中册尾声着重写到家庭的悲剧,德国诗人黑尔韦格夫妻的无耻纠缠、母亲和儿子的沉船遇难、妻子的病故(我在这段哭了),往事真实,让人唏嘘不已……下册是欧洲流亡的过程中接触的人物和随想,给我感觉更多的是政治话题,在我看来就开始费劲了,故事性少于前两册,又涉及太多的人与事,都是我不了解的,因此读得就慢了些,也更无趣一些。总之真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另外赫尔岑和奥加辽夫之间太真了,赫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友谊:“青年间的友谊,就其本身而言,便具有爱情的全部炽烈性和它的一切特点:那种不敢用言语吐露感情的羞涩感,那种对自己的不任,那种无条件的忠诚,那种离别时的凄侧惆怅,那种充满嫉妒的独占欲。”这不禁让我想起来柏林墙上之前的一副涂鸦,画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高管有名的礼节,表达兄弟之情的“致命之吻”。

  巴金先生也曾翻译过这本书,嗯,大概会再读一下他的译本。另外接下来也想读一下书中一再提及的《死魂灵》。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五):《往事与随想》《新京报》获奖感想

  《往事与随想》《新京报》获奖感想

  赫尔岑出生于1812年,当时拿破仑正入侵俄国,《往事与随想》作为一部回忆录,即从这一时期写起。赫尔岑的父亲曾被迫觐见拿破仑,并为他转交沙皇亚历山大一封劝降信。这件事或可为全书定调,家庭逸事与历史事件交融一处,历史人物以格外鲜活的面貌粉墨登场。

  赫尔岑出身贵族家庭,但在他十三岁时,便受到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影响,发誓反抗沙皇专制的暴政。可以说,后来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皆源自对此誓言的坚守和履行。亚历山大死后,尼古拉一世继位。这位沙皇可谓书中头号反派人物,他大概也是文学家们最为著名的对头,因为他不仅流放过赫尔岑,后来还流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流放历程远比赫尔岑艰苦,因为后者仍受到贵族阶层的保护和照拂,但是赫尔岑对于沙皇的反抗却极为彻底。

  赫尔岑写到:“亚历山大统治时期,政治迫害并不常见。确实他为了几首诗流放过普希金,也流放过拉布津……但这种迫害不是一贯的。秘密警察还没有发展成专横暴虐的宪兵团,只是由德桑格伦的办公厅管辖的机构……但到了尼古拉时期,德桑格伦本人已被当作自由思想者,落在警察的监视下了。”

  对于沙皇的仇视与反抗,落笔于赫尔岑的文字中,往往表现为文学性很强的刻画与讽刺。譬如,他写到“尼古拉无时无刻不在试探,他的目光能不能产生响尾蛇的效果——使血管中的血停止流动。”而后,他在下面一则脚注中讲述了一件令人捧腹的小事,尼古拉有一次用冰冷的目光注视其女儿,而“这位女儿酷肖乃父……对父亲的注视,她毫无惧色。父亲的面额发白了,两颊颤抖,眼睛变得更凶;但女儿用同样的目光回敬了他。周围的人全都吓得脸色煞白,身子哆嗦着。御前女官和御前将军们给这场残忍的皇家眼睛大决斗吓得噤若寒蝉……”

  1833年,赫尔岑与其他一些进步青年一同被逮捕。虽然赫尔岑长期与其父不睦,或说他一直反抗“父权”,但是当他被捕的一刻,他笔下一贯冷漠尖刻的父亲却流露出对儿子的爱,读来催人泪下。请恕我整段引用:“父亲跟着来了。他脸色苍白,但仍竭力扮演他那种冷漠恬淡的角色……老人在与局长交谈,净讲些无关紧要的话,但他的声音发抖。我怕我不能坚持太久,又不愿流泪,让警察们看了得意。/我扯了一下局长的衣袖。‘我们走吧!’‘走吧。’他高兴地说。/我父亲走出房间,过一会儿又回来了。他拿着一枚小小的神像替我挂在脖子上,说他父亲临终前曾用这神像祝福过他。我很感动,这个宗教性礼物向我表明,老人心头的惶恐和震惊达到了什么程度。我双膝跪下,让他挂神像。他扶起我,拥抱并祝福了我。”

  赫尔岑始终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反对神权、君权和父权,但他也是一个感性的人,不是那种将政治理念放置在情感之上的人。他虽然坚决,但一点也不冷酷。所以,他接受了父亲的神像,而这仅是出于亲情。

  限于篇幅,他后来的遭遇,在这里只能简短截说:赫尔岑经历了九个月的羁押,然后是流放,这期间出现了全书的另一个主题,也就是爱情主题,他与堂妹私奔、结婚。1840年他终于回到莫斯科。但仍在严密监视下,不久再次遭到流放,1842年才获准在莫斯科居住。赫尔岑并未放弃斗争,1847年,他离开了俄国,来到巴黎,见证了1848年革命,经历了许多悲喜剧。再以后,他几经辗转流亡到伦敦,与来自各国的流亡者相聚,创办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向俄国传播进步思想。1870年,他在巴黎去世。

  《往事与随想》写了十五年,记述、批判了错综复杂的历史与思潮,同时充满真挚的感情,尤其对各色人物的描摹刻画妙趣横生。以赛亚•伯林称赞此书是“俄国文学与心理学天才的伟大纪念碑之一,堪与屠格涅夫及托尔斯泰的伟大小说并列”。

  巴金先生曾翻译《往事与随想》,但未能完成,后由臧仲伦先生续完。在这期间,项星耀先生独立完成了本书的另一译本,也就是我们所再版的这个版本。此译本得到了巴金本人的认可,并广获好评。《往事与随想》是一部不朽的巨著,我们相信,在任何时代,将其重新出版,都将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以及文学上的享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