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往事与随想(全三册)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往事与随想(全三册)读后感100字

2022-03-17 18:5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往事与随想(全三册)读后感100字

  《往事随想(全三册)》是一本由[俄] 赫尔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25元,页数:423;696;6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往事与随想(全三册)》精选点评:

  ●传记总不如小说精彩

  ●第二次读,这次重新捡起来读,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注意的细节。终于看完了

  ●文学理论的作业,写完论文后,我在要还的书里插了一张纸条:下一个,你是我知音。

  ●至今仍能记起的细节与片段,欢笑与泪痕

  ●前面两本都很喜欢,因为里面写的是生命和生活;最后一本让我越读越烦躁,因为生命变成了“革命”。

  ●耐心读完,会喜欢的

  ●有人推荐

  ●只看了第二册家庭悲剧的部分。对破坏家庭的黑尔韦格的人格剖析很典型:自怜,利用妻子并且踩她像奴隶,对自己无能为力。

  ●令人激动的回忆录

  ●人物,自身与家族的故事,哲学上的有感而发,历史的宏大背景和细微事件,对祖国乃至西方世界的体察,当然也有无关紧要的流水账,每一样都太多太复杂,读起来太累,需要提前补的历史课太多,否则流亡史部分的夹叙夹议读起来不会有太多收获,项星耀的译本如果再版肯定不能错过,这书太需要反复读。

  《往事与随想(全三册)》读后感(一):相遇恨晚

  初读此书,我就被他深深的迷住,竟然会把我震撼的流下眼泪,脊背掠过一阵阵颤栗,这是一本多么伟大的著作啊,我只是遗憾和他相遇太晚,如果早点相遇,是不是就会早点铸就自我,是不是就会在人生的路上有更多的勇气,少犯一些错误,是不是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少浪费一些时间!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一切都还不晚。

  《往事与随想(全三册)》读后感(二):往事与随想

  此书可算是皇皇巨著,作者赫尔岑是俄罗斯著名的进步文学家、革命家。其生平上接十二月党人,下接马克思,可称得上左翼革命的重要的中间环节。   作品是他和传记,但并不是我们所接触地一般意义上的传记,文章包罗万象,即有自己的生平、见闻,也有所接触的人与事,还有思想、观点、想法等,林林总总,纷繁复杂。   赫尔岑出身大贵族,这点到是与克鲁泡特金类似。可是小时候受到十二月党人影响走上了反专制、革命的道路,而后一生不悔,奋斗终身。在尼古拉沙皇的黑暗统治下,他算得上是革命领军人物,也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入狱、受监视、流亡出国、财产被没收等等。另外还有着被人诬陷、受人妒忌等(由于算是革命党人中富有资财者,所以更受人“注目”)。当然这些对于真正的革命者来说也算是家常便饭了。   而作者本身也拥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和学识,其实他的革命工作也更多倾向于此,致力于办报、开启民智、宣传进步思想。不仅有着大量的文学作品,其实此书也有着类似的目的,不是为自己立传,而是总结自己的思想、观念等,以宣扬革命思想。从书中可以看出,他不愧于一个为人类文明进步奋斗一生的革命者。

  《往事与随想(全三册)》读后感(三):往事与随想

  回忆录是西方著名的文体,其中大名鼎鼎的为数甚多,著名的两本《忏悔录》,《昨日的世界》《墓后回忆录》以及《人岁月生活》等,我也非常喜欢这种文体。但这种文体有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写?是如实的记录还是穿插其他,甚至有些文不对题。

  比如卢梭的《忏悔录》是走的是如实创作之道。而《人岁月生活》(爱伦堡)则两者穿插,即有着自己生活的过程,也有着接触的人与事,算是比较全景式的。而与本文非常相似的则是《墓后回忆录》(夏多布里昂),虽然也有着生平,但似乎是一段一段的文章组成。说实话更多是美文散文杂文的集合之作。而本书也有些类似。

  当然对于回忆录,作者的生平有趣或者说有无大动荡有着重要作用。爱伦堡和夏多布里昂都是历史大动荡时期的生平,所以非常吸引人。而赫尔岑则更多是由于自己的身份。

  俄罗斯的革命非常有独特性,刚开始时几乎都是由于贵族们发起的。第一代是十二月党人,而赫尔岑由是处于第二代的关键性人物。本书的上卷由作者的生平为主。讲述作者由一个富裕贵族子弟成为革命者。而成年后他离开了俄罗斯,成为了在外的流亡者。后两卷则是各种人与事的集合体。包括大家熟知的巴枯宁、加里波第以及马克思等。另外还有着许多散文篇章等。本书还是相当具有可读性。

  在特殊的年代,经历特殊的事件,才能展示人的灵魂的高尚与渺小。有些人别看他现在大权在握,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旦他从金字塔的顶端跌下时,世人的态度,会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弯。所以我觉得,一个人要想体验世态炎凉,去看别人的传记,身边人的经历,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的方法是自己去经历。成功(暂且用这个词,或者可以换个词,得势……)时,大部分人对你的态度可能是非常顺从,你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当你失势的时候,你再去看看你身边的人对你的言行举止。我相信,这时的你,才能真正体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我一直在想,要是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去迎合权贵,还是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要知道,我的选择,可能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佩服在黑暗中仍能坚持光明的心灵,当被黑暗折磨时,却始终如一。直至肉体被毁灭。每当看到这一惨目时,眼泪在瞳孔里挣扎。那些英雄,好贵的灵魂,难道只能是束之高阁,供人膜拜的吗?我能做到吗?可能做不到。也可能选择另外一条路,当你没对邪恶时,你的力量远远达不能摧毁它,即使你无论如何用功苦练,也练不成将妖魔打败的神功时,你无法忍受它时刻践踏你的尊严,自我灭亡可能是个选择。

  读《往事》时,让我想起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那里面详细对中国人的人性描写相当详细。但《往事》却让中国人的有些人性刻画地淋漓尽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有些东西始终在变化。

  最后引用文中自序的话来结尾“从前的人什么都相信,相信……,后来突然又啥都不信了。”

  《往事与随想(全三册)》读后感(五):往事与随想读记

  第一册:

  最好的人,是记得自己童年的人,记得越清楚,就越好。

  赫尔岑幼年就经历了拿破仑对俄国的战争。儿时玩伴有农奴家的小孩,而他真的是一位很可爱的贵族少爷。第一段吸引我的文字,便是他对所谓贵族在道德上优于农奴的驳斥,“如果仆人必须具备这一切优良品质,老爷中间恐怕也找不出几个人配当仆人吧”。旧俄时代关于农奴天性爱占小便宜,懒惰,酗酒,小偷小摸的这类用于阶层区隔的话语,和今天大行其道的“德匹下”说辞,没有什么分别。“我们不过因为有钱,度着温饱的生活,这才可以自命清高。”

  赫尔岑对政治的热情最早来自于自由地阅读,他会偷偷问自己的法文老师,绞死路易十六是正义的么?而他的法文老师则对他说,您虽然难成大器,但是您的高尚情操将拯救您。

  他隐秘地喜欢过的自己的表姐,她因为父亲再娶而借住在赫尔岑家几个月,并暗恋上一位军官。赫尔岑在这种时刻的反应简直是个小可爱。

  在女奴同他说你将来长大了,和那些老爷有什么不一样呢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感情上受到了伤害。以至于在回忆时还要补上,我没有变成那样。

  他和尼克的的友谊。

  和堂兄化学家冷硬的科学唯物论观念尖锐的分歧。他对父亲以及叔叔们的负面评价。都充满了反思性。

  他是如此善于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面对那些恶劣的层面又丝毫不事隐瞒。他形容父亲与当时贵族那种浮华堕落的享乐作风不能一致。然而他转而走向孤僻,鄙夷一切事物。对他人严苛,然而自身又毫无建树。刻薄、顽固,一生充满无尽的疑虑,斗争和烦恼。是一个多么不可亲近的人啊。

  然而对大学里优秀的老师,他也毫不吝惜赞美。他因为反抗不公和发表言论被流放,但是并没有被打磨损热情。

  面对后面平静的十五年,以及认为青年人抗议并无实际用处的嘲讽时,他也会反驳,正是这种无人关心社会命运的十五年,败坏了俄国。上一代人继续堕落,而新一代的青年人醉生梦死。

  我想可能第一册是最好的赫尔岑,因为这里有他早年的时光,而没有过多的政治记忆。

  他不仅记得自己的童年,还能始终保有善良、好奇、同理心,并且总是不吝惜纯真的感情。这种人格放在今天也一样讨人喜欢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