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33场革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33场革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3-23 23:5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33场革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33场革命》是一本由[古]卡内克·桑切斯·格瓦拉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33场革命》精选点评:

  ●作者真是个鬼才,每一篇的风格都不一样,文字间的节奏很棒。 封面精美,很有热带古巴的感觉,与内容严丝合缝。照片上的绿色在灯光下有点发黄,实际上是很葱茏的绿。

  ●卡内克看上去不认同外公追求的理念,但他对自由的追求却与切的精神不谋而合

  ●被革命重塑的国度,被文学解构的国度。一本混杂、迅速、激情的小说集。

  ●2019年,第一遍

  ●浓郁的拉美风,压抑的史诗梦:“这里满是贫穷,但却有庄重的尊严;这里视牺牲小我为生活方式、视艰苦抗争为超越之道;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无比痛苦,他不明白为什么贫穷也能成为一件艺术品,或是成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选择逃离跳针唱片式的生活与社会,以“我不会压迫任何人”的宣示进行“危险”的决裂,哪怕按每分钟三十三转的速度被卷进海洋飓风的漩涡……

  ●本书是古巴传奇革命领袖切·格瓦拉的外孙卡内克·桑切斯·格瓦拉的中短篇小说集,包括9篇作品。小说以革命后的古巴为背景,将社会比作每分钟三十三转、不断循环播放的跳针唱片,人们日复一日面临物质和精神的困境。小说风格多样,富于实验性,展现了古巴社会的众生百态:普通职员、毒贩、皮条客、嗜血艺术家、投机分子、摇滚青年……他们游离在现实与虚无的边界,或默默忍受,或奋力挣扎,再现了革命激情与理想失落交织的年代。

  ●作者极力摆脱外公格瓦拉带给他的影响的焦虑,于是写下了这本像摇滚唱片一样的书。译本抓住了这个精神,封皮直接设计成了唱片的包装,封面上还有唱片中间的圆孔,封底的9个小说的名字排列的像唱片歌单。而小说的内容,则是通过性,现代艺术等青春叛逆的方式处处与古巴意识形态唱反调,特别是最后的那篇33场革命直白地宣告革命失败并以偷渡美国为主线。但这恰恰说明了作者受外公的影响有多深,一是他笔下的反抗姿态是模仿外公的,二是其它几个短篇又在批判资本主义的体制与文化,只不过是以音乐,艺术的方式。所以,作者成为了格瓦拉在后现代和后革命时代的变体和继承者,对左右均表达了徒劳的绝望。我个人最喜欢嗜血艺术家那篇,才气很足,倒是33场革命略感普通,像是让一个南美人改写米兰昆德拉。

  ●读到了古巴的混乱与贫穷。

  ●读的时候《我是古巴》的片段不断闯进脑海,《一位嗜血艺术家的独白》想起抖森的《摩天大楼》。又激起对古巴的向往。(暑假回家的火车上终于读完,最近又想看《我是古巴》忽然想起这本书)

  ●不错

  《33场革命》读后感(一):分隔符

  杜富国由于他吞吞吐吐人人人非人人人人人非反反复复杜富国由于他吞吞吐吐人人人非人人人人人非反反复复杜富国由于他吞吞吐吐人人人非人人人人人非反反复复杜富国由于他吞吞吐吐杜富国杜富国由于他吞吞吐吐人人人非人人人人人非反反复复由于他吞吞吐吐人人人非人人人人人非反反复复人人人非人人人人人非反反复复

  《33场革命》读后感(二):疏离逃离宿命

  这是一部近些年出版的旧书,旧在是卡内克花费二十年写就的。 作者的身份提供了更加独特的角度来审视古巴革命后的现状和革命氛围下人民的思想。 本书作用多种写法,怪诞的,荒诞的食人角色,全部用第一人称呈现一种所处环境下内心的癫狂,篇幅较短,就像是一场梦中和自己的疯狂的对话一般,用奇崛的情节快速切割成一个个电影镜头闪过。 然后,短篇中人物开始转变视角,用更加现实的社会变革,社会动荡思想碰撞下的小人物在街头巷间,在狭小的房间里的高谈阔论来表现挣扎和叛离,同时又用父亲的角色和所谓的法律的压迫力来提醒所有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政治荣光。 最后几个较长篇幅的小说,包括《33场革命》用写实和隐喻的手法,其实是道出作者自身的思考,人们开始逃离,国家开始处于松散无序的状态,法律开始没有了约束力,真正的变革势不可挡,思想的革新迫不及待,瓦内克虽是革命领袖的外孙,却表现出疏离后的冷静思考,用跳出围囿的立场讲述直观的感受,直至真正的离开。

  《33场革命》读后感(三):作为一个标本的困局

  1.这个格瓦拉是个诗人,搞乐队的,也是个理科生,著名的切格瓦拉同志的外孙,40多岁就死了。小说写的精彩,塑造的人物有力量,有大师气质,只是气质,只是矫情起来宛如一个古巴许舜英,透着刻薄和孤僻。桑切斯有一个相对宏达的个人困局,他作为切的外孙,年少旅欧又在南美生活多年,这个困局本身具有时代标本的特性。

  2.求生之人有两部分,古巴的小城市经历,另一部分是一本书的内部爆炸,以一种ai编程的逻辑书自己写的书。用语言来表现ai的逻辑,碎片式的思辨和哲学推演,华丽,整个看不懂。两个部分交叠进行,遇到书本内部爆炸的部分,两三页以看图片的方式看两眼就够了,这部分就应该这样阅。那些乱码一样的描述,不是用来理解的。这让我想起《我们在此相遇》有一章里,老右问老左,你想给自己写什么样的墓志铭,老左说伦勃朗的《波兰骑士》。是啊,谁说墓志铭不能是一幅画呢。

  3.不过写《我们在此相遇》的约翰伯格是个学者,跟桑切斯格瓦拉的才华风格不同。桑切斯不算是个老左,他太疲倦了,他的独特身份和成长背景,以及他深埋的领域,都在不同程度的切割他的意识形态。

  《33场革命》读后感(四):真·切·格瓦拉外孙

  “革命”二字,容易让人跟切·格瓦拉联系在一起,这位生于阿根廷的革命家,一度领导了古巴革命。他刚毅、俊朗、多谋、果敢,女孩们为他痴狂,男孩们视他为偶像,短短39岁的生命结束之后的50多年间,他最负盛名的肖像照,出现在全球反主流文化、流行文化的各种周边产品上,他是20世纪后半叶最受追捧的Ikon。

切·格瓦拉

  恰巧,写这本书的人和切·格瓦拉有关。作者是切·格瓦拉和第一任妻子所生女儿的儿子。他叫卡内克·桑切斯·格瓦拉。我不明白的一点是,卡内克一直想尽力摆脱外公对自己的影响,不想被贴上“切·格瓦拉外孙”的标签,怎么不把“格瓦拉”仨字从名字里删掉?

  这本书汇集了卡内克从1997年至2012年游历各国期间创作的故事。《娱乐中心赢了》他一口气写完,出版时几乎只字未改。《瓜卡纳科的螺旋式生活》是他在1997年的奥哈卡的某个午后开始创作的,却直到2012年才写完。《33场革命》是他最用心写的一篇,花了几年时间反复揣摩人物,雕琢形象。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嗜血艺术家的自白》中食女人片段:“我崇拜女性。她们是特别美味的食物,肉质细嫩,适合养肥了吃”,“我坚持认为从食人的角度来看,所有人类或者说哺乳动物都是平等的”,“我在种族和性别方面是一个平等主义者,还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道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刚好相反,他们真的让人难以忍受”。

  后面的举例佐证了他的观点:“有次我在会场出口处用刀捅了一个女性主义者,她开始大喊大叫起来,我差一点就开始厌恶起所有女性了,为了向她证明我不是那种人,我特意给她展示了我藏在飞机棚里还在处理之中的一大堆男性尸体,然后我又开始捅她了,一刀又一刀,她喊叫着说这不公平,说我不该杀死她:‘我是女人’,她这样喊道,就好像这对我意味着什么不同似的……”

  这描述,真·切·格瓦拉外孙。

  透过以上类似光怪陆离的故事,凝视古巴社会的斑斓世相,感谢译者的付出,完全没有翻译腔,阅读体验五颗星。如果你想看更具冲击力的内容,推荐《我是古巴》,震撼的,冲击的,绚丽的,动听的,超前的,是这部电影。也是这本书《33场革命》。

  《33场革命》读后感(五):反抗反抗者——解构切·格瓦拉 ——评《33场革命》

  “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

  一个出生富贵、学习优异的青年,步行千里来到了他乡之地,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反抗美国、反抗独裁的革命道路。经过无数出生入死的游击战,这个青年与他的同志们竟真能击败政府军,建立起了真正的革命政权。然而当革命胜利,大全在握时,他却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国家领导人的职务,继续投身于茫茫森林之中,投身于国际革命之中,最终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国际主义“,何为“不断革命”,何为“革命到底。这个强大又不失浪漫的男主角就是为无数左翼人士与文化所推崇的切·格瓦拉。

  然而,数十年之后,切·格瓦拉的亲外孙卡内克·桑切斯·格瓦拉却用一本《33场革命》的小说却将这场浪漫的革命进行了残酷的解剖,解构这场震惊世人的古巴革命,更是解构了他的外祖父切·格瓦拉。

  全书共有9篇短篇小说,作者用时而敏锐、时而荒诞的手法刻画了这样的一副古巴形象:毒品成风、卖淫猖狂、种族歧视、街斗不断,无处不在的是谎言与欺骗,绝望与贫困是人民大众的常态。革命就如同永久循环的唱片,永远在发生,却永远不过是重复,荒诞的语言表达的正是对现实荒诞的刻画。

  作者对领导者(革命者或者说国家权力)没有丝毫肯定,腐朽与堕落就是作者给予他们的评价。在《娱乐中心赢了》这篇短篇小说中,作者就以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一个人靠着情色业征服一个国家的故事,“把姑娘们排到他们的驻地,就地征服,摧毁了他们”。而《怪咖们》一文则用一群音乐痴狂者的口中道出了对作者的古巴感受:“你给我说说,伙计,什么样的父母会给自己的儿子们起名叫菲德尔和劳尔,你说操不操蛋,这些父母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们生活得更苦一些啊……”菲德尔和劳尔正是统治古巴的卡斯特罗兄弟。

  在其他的篇章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的则是底层民众的绝境般的生活。毒品成为了人们最大的快乐源泉,“后来我吸了两排洁白无瑕的白粉。白粉中蕴藏了许多事先从人身体中偷窃出来的假能量,可又有什么关系呢,又没什么区别,生活还得继续,我这不是活得挺好的吗?”除此之外则堕落与绝望,生存与毁灭并无二致,许许多多人为了逃至美国不惜乘船闯关,尽管十分之九的概率是船毁人亡。沉默是民众的常态,但沉默的人却能用脚去投票。

  书的正面摘取了《33场革命》中的一句话:这里满是贫穷,却有庄重的的尊严。译者对此认为他对古巴是爱恨交织,荒诞的描述下有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戴。然而,通览全书,我们感受到的尽是贫穷,却并无庄重的尊严。如果说有,那也只能是绝望的反抗。但这种反抗(革命)却如同唱片一样,永远循环……

  “一群暴民对抗另一群暴民,水管和石头都被当成了武器。战吼连连,头破血流,眼瞎耳聋。人命……几个小时后,领导人坐在吉普车上,在层层保护中现了身。原本躲在暗处的拥护者们占据了街头。万岁的吼声再次在大地上回响起来,火焰熄灭了……“

  这便是作者对古巴革命的解剖,是一种对于不断革命的绝望,也是对其祖父、左翼革命的象征——切·格瓦拉的嘲弄与解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