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10篇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是一部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德米安·比齐尔 / 桑地亚哥·卡布瑞拉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一):造反教科书
切在人格上,可谓完美,此人在古巴革命成功后竟抛弃高官厚禄,又钻进刚果、玻利维亚等地丛林里面帮助他人革命,正是这样毫不利己的牺牲精神,使得他感动激励无数青年,成为世界级偶像。
但他在手段方法上,并不尽成功。切在古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巴广泛的革命基础,和另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卡斯特罗的共同努力。他带兵打仗有一套,但上台执政并无亮点。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通过战斗取得自由后,如何巩固革命果实,才是最大的难点。如果古巴没有卡斯特罗撑着,切走后,难免又再陷入党派纷争的内乱中。就目前来讲,古巴虽然有了统一的政权,但由于美国长期经济封锁和图谋颠覆,古巴人这几十年来过的也不是什么好日子。
谈到革命手段之老辣,还得回咱们中国看看,因为共党就是一个成功典范,毛、周等人,都可说是切的师范,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等等战术战略暂不提,只说战后政权的巩固、处置派系纷争、土地改革、经济建设、外交手段等方面,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者确实堪称典范。
这番话,确实是点中了切的要害。
片中革命军打跑了独裁者后,一个士兵跑来跟切请假,说要回去看老婆。但被切驳回,他说:我们只是赢了战争,革命现在才刚开始。
可惜到最后他自己也没能做到革命到底。为革命而战斗总是充满着浪漫和激情,但为革命而建设,则需要长久的坚韧。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二):《切·格瓦拉》:天上派来的那个人
可以不知道古巴危机和卡斯特罗,也可以不知道美国对古巴进行长达五十年,直到如今就算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反对的经济封锁,但不能不知道那个从天上派下来的男人。儿女情长不仅对他毫无吸引力,连高官显贵也被他视如粪土。他的人生信条只有一个,“不独立毋宁死”,他要在有生之年让所有受压迫受欺凌的国家和民族独立起来,就算他是个阿根廷人。
面对忍饥挨饿枪林弹雨都是小菜一碟,甚至于不惜以肉身之躯独自一人对抗世界上最霸权的美国。经过多年的出生入死组织策划,在古巴独立后,没有留恋被英雄般拥戴的荣誉,而是很快投入到更需要他的弱小国度,开始艰难的抗争之路,被杀害时,年仅39岁,他就是---切·格瓦拉!
影片以切·格瓦拉的日记为蓝本,由《性、谎言和录像带》的美国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波多黎各演员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领衔,分上下两集。上集振奋人心荡气回肠,各种丛林偷袭游击战到古巴独立举国欢庆,其中穿插参加联合国会议的黑白片段和各种访谈画外音,以多线索形式为叙事过程。下集比较枯燥无奈,没有得力的搭档,穿梭落后山区训练不开化人员,直到被出卖倒在枪口之下,很是悲悯苍凉,让人感叹英雄末路的悲催情怀。
尽管扮演者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过于老气横秋,没有切·格瓦拉本人那么青春靓丽,也还是把这个传奇人物活灵活现的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演绎出各种艰苦窘迫的遭遇和与势力集团之间的顽强争斗。马特·达蒙和胡狼卡洛斯的扮演者埃德加·拉米雷兹在片中的出现让人意外不少,尽管影片还有诸多瑕疵之处,但总体并不妨碍我们对切·格瓦拉的顶礼膜拜,感观“世上最完美的人”的真实面目和立体人生。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三):恋爱的犀牛
刚刚进校园不久,当时学校最火的就是话剧《恋爱的犀牛》,小小的大学校园里一度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而钟吕剧社也一炮走红,而懵懂的偶其实对话剧这种文艺青年玩的东东实在不感兴趣,所以大伙都挤着去看恋爱犀牛时,偶最大的享受就是趴在自习室睡大觉or约着老驴和振振去CS/warcraft.
当犀牛褪去恋爱的色彩不久,钟吕剧社就推出了接下来的一部话剧《切-格瓦拉》的选角活动,而暑假中一天逛街时无意闯进了家重金属风格的T恤店,而又莫名的买了件超酷的深黑色T恤,切-格瓦拉的头像红白两色分外抢眼。这种风格的衣服其实偶也是基本不穿的,基本上就压箱底了,然后就跟选角有关了,选角的那两天,一天去自习时刚好路过中文系看到好多人围在一起,也晃悠悠的凑了过去发现是钟吕剧社在选演员,虽然至今仍不知道犀牛讲述的是个怎样的故事,但买T恤时的无厘头念头又主导了我的身体,填下了报名表然后就去面试了...
面试很简单,(副导演挺漂亮一女生,忘记名字了),念了三段切-格瓦拉的台词,后来才知道,三段台词代表了三种性格的切,切的演员也要先选三个。我:忧郁型的切...
而后的每个周末下午及晚上就贡献给了话剧事业,也总是在排练结束后冲冲跑过去CS,就当革命吧
台词当时还真是认真的记了,而因犀牛而走红的导演也意气风发希望重掀高潮,但成名后的导演却把大部分精力贡献给了场外,大学里面的通病吧,刚开始还蛮认真的来,然后带着GF不断的骚扰,偶也还挺适用,经常能搞到些零食,后来就是副导演上咯..而切-格瓦拉也因中文系人事调整而流亡..
谨以此文缅怀切有关的这段经历以及流亡的T恤..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四):为人不知格瓦拉,识尽名流也白搭
一直以来,小资和愤青在审美情趣上几乎是水火不容,其趣味始终朝向分岔的方向,但在他们开列自己的偶像排行榜时,常常会难能可贵的出现一个交叉点:切•格瓦拉。套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来总结:为人不知格瓦拉,识尽名流也白搭。
在死去三十多年间,切•格瓦拉演变为世界最知名的肖像,那幅带有红星贝雷帽、坚毅眼睛和长头发的肖像,在世界内在的影响力,远远比雷锋和梦露头像更为知名。以至于肖像成为一种具有神祉意义的符号,使切•格瓦拉的革命史本身被有意无意的忽视、遗忘。这样看来,电影《切•格瓦拉》在纪念切•格瓦拉的同时,也起到了“钩沉”古巴革命往事,普及切•格瓦拉英雄事迹的作用。
在切•格瓦拉偶像崇拜的累积过程中,传记曾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我自己在前些年就读过两三种版本切•格瓦拉传记,其中有美国人写的,法国人写的,也有古巴人自己写的,还包括切自己所写的日记。当然,这种热闹的事,肯定也不会少了中国人,陶竦在写格瓦拉传记时,为之冠以“完美的人”的称号,《凤凰周刊》的师永刚做了一系列的画传, 图文并茂地将切•格瓦拉加入了流行明星之列:邓丽君、雷锋、梁朝伟、蒋介石……流行性与话题性是他们共有的特点。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中国导演张广天也曾拍出一部话剧《切•格瓦拉》,该话剧的台词时而像温柔如抒情散文,时而又激昂如战斗檄文,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张广天并没有把世人对切•格瓦拉的两种普通误解消化掉,并调兑好。
史蒂文•索德伯格在26岁那年,凭借《性•谎言•录像带》一举成名,并被誉为电影金童之后,拍了一些诸如《毒品网络》、《卡夫卡》、“罗汉”系列之类的二流电影,从独立到主流的路途中,他迫切需要一部作品来证明自己,因此筹备五年,选取了切•格瓦拉的题材,可谓是一次精明的选择,占尽了先天优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消费主义的甚嚣尘上,切•格瓦拉身上所代言的那种理想主义气质,几乎可以隔代相传地,成为物质时代文艺青年的迷幻药和镇定剂。
《切•格瓦拉》也顺应了近几年来多集电影的趋势,上下两集分别被命名为“阿根延”和“游击队”,分别对应格瓦拉的与卡斯特罗一起推翻古巴独裁统治和他离开古巴在拉美地区推行游击战争最终死于玻利维亚的两段历程。电影开始于切•格瓦拉在墨西哥结识卡斯特罗开始,也就是说,电影的重心着力表现切•格瓦拉“革命家”的一面。而他的成长过程,或许是为了规避巴西导演沙利斯所拍的《摩托日记》,完全没有展示。
或许是为了配合切•格瓦拉的革命性,电影中,索德伯格的叙事方式也充满“革命性”,他并不按照编年体的方式老老实实的讲故事,尤其是上半卷,所有的情节,似乎都只是切•格瓦拉在出席联合国大会后接受西方记者时回答的闪回。电影的某些镜头,可谓是切•格瓦拉知名肖像的投射与放大:雪茄烟、高腰皮靴、浓密胡须、坚毅眼神、贝雷帽……
除此之外,对切•格瓦拉的命运的讲述,总处于一种“断断续续”的状态,情节的跳跃之下,留下很多空白,需要影迷引用自己对切•格瓦拉的了解来填空。之所以出现这样纠结的局面,或许是因为索德伯格过于自信世人对切•格瓦拉的熟悉程度,但是他弄错了,即使每个人都对切•格瓦拉在生命史了如指掌,想在看电影的同时重温对切•格瓦拉的崇拜,但谁都想一帆风顺、舒舒服服地看完一部,而不是磕磕碰碰。对比之下,几乎让人怀念起《摩托日记》里那种叙事的简洁和清新。——即使像我这样,拥有几件印有切•格瓦拉头像T恤的人也不例外。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五):你好,切
切在西班牙語中是大哥的意思,往往表示尊重。
切的出現或許不是偶然,但是結果卻成了必然。這個現實的社會或許不會讓浪漫主義存在下去,但是你卻成爲了眾多青年的精神偶像。據說,全世界被印刷頭像次數最多的就是切的。
李白,苏东坡,还有切,我所喜欢的人无不是豁达开朗心中有理想有抱负之人。生活本来就不易,又何必没事找事的顾影自怜暗自神伤呢?
套用老罗的一句话:剽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我想你的人生是剽悍的,至于理由,呵,who cares?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六):你是我所能想象的最酷的生命
仅仅是上半部分 如切格瓦拉说过的 战争胜利了 而革命却才刚刚开始 切标志性的大黑靴子出现在屏幕上时 一切开始了 他不着西装不进革履 即使是联合国全体会议上 他看上去永远是清醒自省的 即使是他哮喘的时候 他的脑子在不停的运转 他的笔不停的书写
我不否认 上集我用了两天才全部看完 因着第一天看到一半昏昏沉沉睡去 在西班牙语和英语字母中文字幕交织之时脑子反应总是跟不上 醒过之后发现革命进行到自己全然不知的部分 便倒回去重新看 另剩了一个小时左右放在第二天 竟觉得一天无法消化
电影里的切格瓦拉 是个只想称呼他为切的凡人 是索德伯格精心挑选了某些历史剧情 用257分钟全西班牙语描述的一个平凡的阿根廷人 以古巴人的身份死去 历史给了他一个名字--古巴革命的大脑 或西方国家畏惧的神邸 再或是卡斯特罗的得意助手 切对这些称谓毫无感觉 他的一生都存在于革命需要的地方 除了革命还是革命 除了勇敢还是勇敢 或他自己都不能明白也不会琢磨他逝世后竟成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标志商品 革命里他是一部里程碑 一个经典的符号 贯穿于理想信念信仰灵魂 肉体消逝永存的精神竟成了被倾销的偶像
关于切的争议众说纷纭 历史出了一大道选择题可不给答案 有人觉得他神圣有人觉得他手染鲜血 无论是哪种都是偏执 切和我们一样 相信了自己愿意相信和信仰的东西并且终其一生为之奋斗 他信仰的力量竟非无与伦比可以形容 谁能对谁的信仰品头论足呢 并无对错 有信仰好过于无信仰 切受到过大量的诋毁诽谤 甚至是偏颇的妖魔化 可这不打紧 这样的人物要是没有点反面片花就平白无奇了
全加起来电影大概是四个多小时 对于切的一生 太过短暂 想必索德伯格精挑细选忍痛割爱了一阵子 也带着很多谜团和疑惑模糊了一些历史概念 这就是电影的艺术性了 比如索导还是回避了切格瓦拉当政期间的内容 这容易使索导选材遭到质疑 对于观者这是个遗憾 而或是难于不带感情色彩来拍摄切的执政 他可能残暴专制可能睿智谁又说得清 电影里的切非常质朴 棉布衣服头发毫无修饰 唯一的嗜好大概就是雪茄的享受 这倒是容易令人质疑索德伯格是不是刻意美化了切的朴素 更大的谜团便是切和卡斯特罗的关系 切曾否认自己是卡斯特罗的左膀右臂 电影里扮演卡斯特罗的演员声音太过尖细 不是我想象的浑厚坚定 便显得那些关于战争或革命的决定都不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他们像是拥有友谊 又像是命令与被命令 对切的刻画实在不能求全责备 电影是艺术 他能还原一些真实但它不能完全真实 我们需要有能力自己来剥离事实和艺术 毕竟索德伯格并没有歪曲什么
切希望士兵学文化学写字 行军途中休息叫他拿本子出来复习做题 他为穷人看病尽管他们都是营养不良 他努力营救每个战场上中枪的同胞 他看着他们死去脑袋不听使唤的耷拉到一边他觉得愤怒他也压抑着这种愤怒 他要求敌人付出代价 他关心病号 他严厉的命令士兵把偷偷没收来的跑车还回去 切知道生命里该拥有什么 如果不是他该拥有的 他一分都不会奢求 他处决了强暴幼女以革命军之名敛财的人而毫无怜惜 喏 这就是切了 他给了索德伯格深深的疑惑-----
某种程度上 我们都会被一些事情激活 但是我们的热情会起伏 而切不是 他能每天早上起来就继续下去 或者他不睡就继续下去 不论你喜欢他与否 他总是为别人牺牲自己 甚至包括那些他从未谋面的人
所以切能在所有逆境面前 不管多深多艰险多痛苦 都无比强大的坚持着信念 电影里 我从未从他身上感到恐惧 或是对自己怀疑 我只觉得他每吸一口雪茄 就代表他又要出发
切是这么活生生的 切是这么酷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七):浪漫进程的还原
边看边写,趁热打铁。
古巴的热土种咖啡豆,打铁皮鼓,在这样的文化和技术程度不高的群众中间选拔队伍,给他们左轮手枪和小口径武器,边行进边教导,要他们“像对待女朋友那样地对待自己的武器”。古巴就这样开始了拉美革命运动的进程。初时论谁都不会看好这样一场拔地而起的赤膊运动。然而它就是成功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场无限浪漫进程的还原。
格瓦拉在这片丛林里当医生,做指战员,做精神导师。他是神奇的吧,他作为浪漫主义的化身,他知不可为而为之地导演了自己半生的奇迹。
古巴代表在UN会上发言,指责美国让过多的虚妄蒙蔽了双眼。格瓦拉在电影中说,一场真正的革命是由伟大的爱来引导的……人性之爱。正义和真理。一场不具备这个特征的革命运动是无法想象和相信的。他说,我宁愿战斗,也不愿接受采访。他是真诚的代表,心中的那个理想纯洁又无私,浪漫的他用自己的努力为共产主义的梦想作出贡献。格瓦拉穿朴素的军装,找寻志同道合的那位战友,开始了人民支持的武装斗争以夺取政权,归还古巴的土地。
彩色和黑白的两段格式很有新意。格瓦拉的天地永远是在军队中,在群众的门槛上的,彩色的片段很好地还原了格瓦拉的生命轨迹,还有他甜蜜的爱情。
黑白的会议上,是严肃的格瓦拉,对于革命,非此即彼,没有中间地带,为古巴争取尊严和主权,也是无法有丝毫的退让和谦逊。
星星和草原,就像格瓦拉和古巴。美丽,浪漫又和谐。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八):高贵的活还是理想的死
切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是人的气质与理想,革命者的勇气和责任,以及在美国人的后院搞社会主义的绝对反叛,都是我们崇敬。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段,遇到菲德尔•卡斯特罗钱,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幻想着整个美洲乃至世界的独立与发展,遇到菲德尔后,他是一个有着民族解放思想的理想主义者,为了古巴的解放开始了在古巴的游击战。游击战结束,他成为了古巴的三巨头之一。当改革出现阻力时他成了一定要为改革失误负责的人,这是的他离开了古巴,又成了一个理想主义者。
这个上部主要就是讲的切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他为古巴的民族解放和古巴在世界地位奋斗的故事。追随菲德尔乘坐“格拉玛”号而来的81人都是抱着一颗为理想而死的心抵达古巴的,而切的这颗理想之心更浓,因为他是阿根廷人。无数的战争让这个患有严重哮喘的战士更加坚强,也让这个异乡人成为了菲德尔可以依靠的几个人中,最得力的一个。
整部电影给我印像最深的两个场景,一个是招募新士兵,两个小孩因年龄不够但能写会读而把手举得高高的,并因落选而耍了脾气,坐在了地上。这让我下意识的想到了以前看到的我们国家的革命电影,唯一地不同就是他们的农民穿的都还不错。第二个场景就是在联合国大会上,灰暗而摇动的画面,画面中间切做着充满激情的演讲。灰暗和摇摆也许正暗示着切的未来。而联合国大会却是这个理想的者理想得以传播和破灭的祭坛。
放弃了高贵的生活,追逐理想,这就是切,古巴的解放者,南美的游击队长,时间的精神圣徒。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九):如果好莱坞不拍主旋律片,会怎么样?
看到的现在的好莱坞片都是主旋律的。连酷似布拉克皮特的人主演的《切瓦拉》也是这样。导演尽量要往艺术片靠,靠来靠去,还是靠成了主旋律:梦想、自由、为大多数人服务。丛林绿和城市黑的色彩处理也没整出什么新鲜来。人斯皮尔伯格早用过了。在我看来,和这个侠那个侠的电影比较,除了节奏缓慢,故事拖沓外,本质上没一丁点区别。好莱坞什么时候能不拍主旋律呢?恐怕永远不可能。谁让好莱坞代表先进的世界文化发展方向呢。
不过,弗洛伊德,又是弗洛伊德,其实也很主旋律:当人们解决了内心冲突,就不再将心理能量耗费在无意识上捣乱造成的混乱上,就能to love and to work。我很喜欢这样的结论,但不知道他老先生到底说过没有,反正美国佬的教科书上说他说过。
看了那么多好莱坞电影,留在记忆中的场景并没有几个,大概我已经被主旋律化了。
《英国病人》,为了私情出卖国家,第一次挑战了我的价值观国家观,从此我开始想国家到底是个啥东西;《宾虚》,被迫害的人压抑愤怒也能在上帝的指引下得到拯救,第一次挑战了我的历史阶级观,因为我一直期望宾虚反抗残酷的统治阶级,电影却在4分之3处告诉我坏人会自取灭亡,宽恕能拯救灵魂和身体。还有《纯真年代》,我曾经以为喜欢的是那压抑而火热的爱情,现在知道自己所敬佩的是承担。这三个都是我用自己挣的钱在师大的图书馆花5块钱看的投影。首因效应,如同我第一次吃怡口莲,第一次喝椰树牌椰汁,第一次读奥尼尔的剧本,第一次看《死无葬身之地》,第一次看到北京的新绿。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十):革命的目的还是革命?
切·格瓦拉一直以来就是个热点人物,作为一个“纯粹的革命者”,他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自己的崇拜者,近十年来犹火。在影视中,他也是一个广受关注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记片也拍了不少,其中名气比较大而且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部:一部是《摩托日记》,另一部就是去年拍的《切·格瓦拉》。这部电影是由索德伯格导演的,分为上下两集,上集叫作《阿根廷》,下集名为《游击队》。作为一部传记片,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历史感很强,演员的挑选与表演都还不错,看完后能对这个不断革命的传主有个基本的了解。
《阿根廷》将格瓦拉如何参加古巴革命与他在纽约的活动交叉进行,纽约的活动以黑白纪录片的方式穿插于故事之中,显得更加真实,但对故事叙述的流畅性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游击队》则可看性更强一些,突出了故事性,人物的刻画则不如第一部。在《阿根廷》中,我们看到了切·格瓦拉对革命的执着,革命他人生的理想及生存的意义。在影片中纪录片部分,切·格瓦拉在他的发言及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不断地为他纯粹革命的理想赋予理性的逻辑,他的革命还让人觉得有那么一些让人信服的东西。同时,在古巴革命中,他只是作为卡斯特罗的配角而存在,他的纯粹革命的理想在与卡斯特罗夺取政权的现实要求的不断磨合中,逐渐也有了现实的基础,他的革命理想成为卡斯特罗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好帮手。
在帮助卡斯特罗进行古巴革命时,他就与卡达成了协议,待古巴革命成功后,让卡帮助他离开古巴,到拉丁美洲其他地方去进行他的革命。在第二集《游击队》中,他独自来到了玻利维亚,进行他革命的理想与实验。少了卡斯特罗的现实映衬与纠偏,切·格瓦拉的纯粹革命就进行得有些磕磕绊绊了。他得面对着一个问题,即为什么革命?也就是革命的目的何在的问题。革命的目的难道还会是革命?不断革命,那么何处是革命的尽头?他是难以回答这些问题的,所以他的纯粹革命也就有了荒谬性。
对于他的追随者们来说,革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理想,但激动之后呢,总会有现实的诉求。这也是人性,而人性却不是纯粹的,人性正是由于其多样而让世界充满了色彩,谁与人性对抗,就像是堂吉诃德执予与风车战斗一样,虽然充满了理想与激昂,但未免让人觉得荒谬可笑。切·格瓦拉不能许追随者们一个现实的未来,那么空洞的口号就再也无用,他的失败就也是必然的了。在影片的最后,他被逮捕,关在黑屋子里,只能躺在地下,虽觉英勇,但也未免让人伤感。在他死后,直升机载着他的尸体飞过玻利维亚的天空,下面依然是郁郁青山。山河依旧在,但他纯粹革命的理想却随着他的逝去,而烟消云散。这不是一个极大的反讽吗?
卡斯特罗在电影中镜头并不多,但他正好成为切·格瓦拉的一个参照。他对革命的追求与理解,可能并不如切·格瓦拉,但他很现实,知道古巴需要什么,他需要什么,理想是为现实服务的,纯粹只能作为理想,革命充满了残酷。在卡斯特罗的眼里,理想得为现实让路,所以他成功了。而在切·格瓦拉的眼里,理想高于一切,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必须坚持自己的理想,所以他得为自己的理想献身,成为一个悲剧人物,成为一个英雄,成为纯粹革命的化身。在古巴是这样,在中国难道不也是如此吗?英雄倒在了理想的面前,而现实主义者却享受着牺牲者的成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切·格瓦拉才超越了意识形态,成为全世界那些小资们的偶像,因为英雄总是充满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