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伊朗式分手》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伊朗式分手》经典观后感集

2020-03-27 22:0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伊朗式分手》经典观后感集

  《伊朗式分手》是一部由戴思睿·阿卡万执导,斯科特·安第斯 / 戴思睿·阿卡万 / 克里斯托弗·贝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伊朗式分手》精选点评

  ●喜欢最后的片尾曲

  ●同性片无感,比男同好接受

  ●分手阵痛有长有短感情真挚

  ●轻松小品 只是我这么觉得还是导演就是长得像个trans woman

  ●“我要在这里躺会,慢慢忘记爱的感觉。”干脆利落循序渐进。看片就能感受到导演是同性恋,因为第一次看同性题材的电影能捕捉到那么多相似情绪

  ●忽然觉得B好讨厌啊,跟男人搞也不爽,跟女人搞也不爽,简直难搞。

  ●故事其实挺有趣的,不甘情不愿的分手,感情和事业都不如意瓶颈,双性恋的身份搭上一个会以乱石刑处死同性恋的祖籍,这应该是个都市小品的节奏。 但我的关键点不喜欢这个女主,首先脸太长~~~不好看呢,原谅我是外貌协会终身会员,其次个人觉得这位女主太作,跟任何人的交流过程都透露着社交上的自

  ●我想说女主好像变性人。。。

  ●能理解她的出柜有多难

  ●看不出片中的同性恋题材与“伊朗”有多大的关系,没有“伊朗”元素也不影响片中的内容剧情。

  《伊朗式分手》观后感(一):别给自己紧箍咒

  故事其实挺有趣的,心不甘情不愿的分手,感情和事业都不如意的瓶颈,双性恋的身份搭上一个会以石刑处死同性恋的祖籍,这应该是个都市小品的节奏。

  但我的关键点是不喜欢这个女主,首先脸太长~~~不好看呢,原谅我是外貌协会终身会员,其次个人觉得这位女主太作,跟任何人的交流过程都透露着社交上的自私位子,她总是想给自己先找个安全高点文化背景不经意碰撞处理不错,比如出柜,maxin明显是很早出柜后跟家里人闹翻,shirin认为大心照不宣是互相尊重,shirin的朋友则觉得明摆的事需要说出来吗。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固有存在的,但shirin的伊朗裔背景对她那略让人讨厌的社交面孔到底起了多少作用呢,我觉得是她给自己套了个紧箍咒,也许其他圈内圈外人都没有多在乎,文化背景不能定义一个人,也不可能永远成社交和做人挡箭牌我们应该尊重自己血统和文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闪光点而不是禁锢

  hirin最后向妈妈出柜,妈妈很平静的当什么都没发生过。她为孩子们做了一出莫民奇妙但却真诚有趣的小短片,虽然结果都不完美,但她总算不用端着过日子了,她可以平静的举手和前任告别,和过去告别了。

  《伊朗式分手》观后感(二):自导自演自恋双性恋宣传影片

  机缘巧合看了这部电影,本以为是讲伊朗第二代移民在美国文化中的感受到的冲击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的有深度的电影,看了之后才知道完全是自导自演的自恋双性恋宣传影片。

  自恋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剧本编写+导演+电影主角Desiree Akhavan本身就是公开的双性恋,电影是基于她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其次,在电影中也是处处体现女主self-certerness。如何恋如何莫名其妙分手而又不了对方,想方设法让对方吃醋迫使前任回来。分手后也是各种迷失,男人,3P。其实对主角的刻画或者说故事本身是可以叙述得更有深度的,但是所有的点-出生在传统伊朗家庭而成为女同-内心的挣扎;分手后的迷失和不适ETC都被导演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一笔带过。

  观影后Desiree Akhavan还举行了影后座谈会,一眼望去电影院里十有八九都是queer。这个女人是真自恋,观众提一个问题她能叽里呱啦说上一个小时,而且全都是自己身为双性恋的私生活细节= =完全不顾和别人交流。

  ANYWAY 虽然小有才华但是想拍出更好的电影,觉得导演还是需要多经历一些生活,多一些胸怀。

  《伊朗式分手》观后感(三):一个平凡人的故事,一段充满尴尬的成长历程

  为什么总会有些奇怪的翻译呢,好好的“恰当举止”被翻成“伊朗式分手”。其实“恰当举止”这个片名才能很好地概括这电影的主题,不是吗?

  从表面看的话,说这是一个关于分手的故事也没什么不妥;但是往深处想,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吧。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恰当的行为”。

  女主就是一个大孩子。在很多很多事情上她的行为都不够“恰当”,所以电影里很多情节都尴尬得让人不忍直视——尴尬的约会,尴尬的3p,尴尬的小孩电影放映会等等。女主是一个很随性的人,她那副神态气质很容易被误解为潇洒不羁,但其实她并不潇洒,她只是有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真正的的不羁与自由是成熟的,不会是一再让自己不舒服啊。

  电影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女主的伊朗移民家庭后裔身份。但是,其实女主是一个地道米国人。她自己似乎很把移民后裔身份当回事,而且家庭出身给了她天然的重担,让她不敢对家人出柜。虽然我并不了解伊朗文化,我倒是感觉她的父母和哥哥也和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很多美国人没啥两样。父母都是担心子女的,不管他们是不是伊朗移民。电影里女主和女友同居时,父母突然造访,纳闷为什么女主住的地方只有一张床,女主好不容易才搪塞过去。事后女主的朋友讲:你爹妈肯定已经知道了,只是没表现出来罢了。我觉得也是,她父母比她淡定多了。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女主先是跟哥哥坦白自己自己是双性恋,哥哥毫无惊讶的反应,还说“这是个事儿么?”同时哥哥也说了一句很中要害的话:“你就是个自恋狂。”女主担心着父母能否接受,哥哥却说既然事情过去了就根本没有必要再提。当女主含着眼泪跟母亲说自己“有点同性恋倾向”时,母亲一脸淡定,一句“你不是”就把对话终止了。母亲不惊慌也不着急,也不打算听女主的倾诉。

  那么,母亲如此这般的反应,我该怎么评价呢?我觉得母亲的这种反应正是很恰当的行为。不管女主是不是一个同性恋,也不管她的父母有多反对,这都不是父母惊慌失措哭闹上吊能解决的,所以终止对话反而好一点。沟通?交流?这些好听的词在现实生活里很可能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女主的烦恼很简单——失恋,而不是性取向,她并不需要向家人坦白什么,她需要做的是亲自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反省自己在恋爱和其他事情上的得失而已。

  所谓“恰当的行为”,基本要做到的是不让自己尴尬。电影快结束时,女主在工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带领孩子们做出了电影。这电影是成功与失败参半的,成功之处她试着听孩子们的想法,也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把孩子们从游戏中拉回课堂完成了作业,失败之处就在于这作业恐怕无法让家长完全满意。但是毕竟还是有人认可她的,她圆满完成了任务。作业的内容也或多或少隐喻女主的成长历程——梦中想放屁却不能放的小僵尸,被一群妖魔围攻,但最后又从这噩梦中醒了过来,屁还是能放出来的——普通人生活中的多少不如意,无非是场迟早会醒来的噩梦罢了。

  成长就意味着或多或少的孤独,女主最后肯定懂了,她得承受那份孤独,不能紧攥着回忆不放,也不再身体在外游荡精神却依赖着父母,她就长大了。

  电影看了好多天才看完,断断续续,其实也并不觉得自己看懂了什么。但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以前个哈姆莱特,其实每个哈姆莱特都是读者自己。我看了这部电影,还蛮喜欢这电影,也算有点感想,哪怕是误读,也无所谓对错了。

  《伊朗式分手》观后感(四):一部让人放下偏见的勇敢之作

  当之无愧是我看过的除了Saving Face之外最棒的queer movie。

  知道这部电影,还要归功于听Nancy (WNYC出品的podcast),采访这部电影的导演兼女主演——Desiree Akhavan。主播称赞她,是历史上首个公开承认自己是bisexual的电影主角。相当勇敢!Desiree出生在伊朗,小时候随父母移民到美国,在纽约长大,有一个循规蹈矩、孝顺且成功的哥哥。这部电影是她的处女座,极大程度上是一个自传式的表达。她是现今大都市里年轻queer的样本,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她的经历中看到一些自己的碎片。

  往简单了说,这部电影就是a story well-told;往复杂了说,这部电影映射了很多尖锐、敏感、甚至有点尴尬的话题:性取向(straight v. gay v. bi)、移民生活(immigrant life v. non-immigrant life)、文化差异(asian v. white)。每一个层面,女主角Shirin都在尽力一边做自己,一边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电影的海报完美反应了Shirin的生活状态,她的脸在画面正中间,睁着漂亮的深色眼睛,一左一右分别是那一对跟她3p的伴侣。她靠在沙发上,看着这一对在自己面前亲热,眼神里透露着迷茫和诱惑。到底哪一边才是我?还是,都不是我?Shirin被夹在中间,她一直如此,被异性恋和同性恋夹在中间,被移民的亲戚和非移民的朋友夹在中间,被亚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夹在中间。在这没有任何陈规可依托的自由里,Shirin感到无比孤独。

  究竟什么才是appropriate的behavior?

  hirin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她有些格格不入,心直口快,爱憎分明,满脑子机敏的讽刺幽默,有着一针见血的穿透力、古灵精怪的点子、和棉花糖一样柔软娇嫩的心。Shirin is perfectly flawed, like all of us。Shirin爱上了Maxine,观众渐渐发现她们俩并不合适。除了对欲望都市有不一样的看法,她们两人的核心矛盾在于Maxine想让Shirin大方出柜,成为一个”独立“的queer女性。这本身只是一个看法,但却引发了一系列的争端。

  - 首先,Maxine不喜Shirin与家人的关系。Maxine是一个传统白人女孩出柜的典范,被家人拒绝后,自己选择自己的家庭(朋友)。"Chosen family"是queer世界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词,也是Maxine眼里莫大的安全感。而Shirin则是一个伊朗移民家庭的女儿,亚洲文化是家本位,与父母关系很亲近,有一堆同为波斯人的亲戚朋友,每年一起参加新年聚会。Shirin虽然经常跟哥哥互呛,但那只是不把对方当外人罢了,毕竟哥哥是一个移民孩子的成功典范,一路好成绩,最后成为医生。Shirin是家族里的“反叛者”,但她仍然深爱着大家,也被大家深爱。在Shirin看来,她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和计划跟父母出柜,因为父母对她而言是重要的,她没有准备丢弃她的家庭。这让早早就彻底独立,将过往家庭抛之脑后,自行建立自己的社交圈的Maxine如何理解呢?所以Maxine说Shirin是”co-dependent on her parents",伶牙俐齿的Shirin马上反击说Maxine快不要拿出你那套“lesbian orphan propaganda”。

  - 其次,Maxine这个女人gay得彻头彻尾,而Shirin是双性恋。Lesbian看不惯双性恋,直人也看不惯,都觉得他们似乎太贪婪、太摇摆了些。我一直听说双性恋的struggle,但总是不能relate,直到看完这部电影。Maxine在生日那天跟Shirin大吵一架,前面两人的尖刻互呛,都可以暂归为气话,直到Maxine脱口说出”don't worry about telling your parents, it's just a phase"时,这一句她真的逾界了。这一句是对Shirin最狠心、最无礼、最不尊重的攻击。那一刻,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Shirin整个人都凝滞了。Shirin既喜欢女生也喜欢男生,这不代表她的爱就比任何人的爱差,不代表她爱的女生就只是一个片刻。直人曾用“it's just a phase”来攻击同性恋,如今,同性恋又用一样的词攻击双性恋。同为queer,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了结in-group hate?Maxine作为一个lesbian,心里肯定明白Shirin是真心喜欢她的,所以她将这句话刺进Shirin心口时,她就是故意要她受伤。

  本来这一段故事就画上了句点,但Shirin像无数个忘不了前任的都市男女一样,又心心念念着曾经这一地玻璃渣。我在屏幕前大叹,如果有任何人像Maxine那样对你如此不尊重,拿你的取向开玩笑故意伤害你,这种人坚决一辈子都不能回头。叹,Shirin大概是唯一一个心存拧巴和嫉妒,但却让我觉得特别可爱的人了。上一秒还搂着新男友在Maxine面前耍酷的她,下一秒看见Maxine居然勾搭上了她的同事,她气势汹汹冲过去质问。自己在厕所难受时,Maxine进来看她,她气哄哄地讽刺“you wanna replace me with that fetus?" Shirin的性格真辣。不过,谁敢说你没有在分手后想对前任的现任甩出同样的判决?

  我们都是一步步摸爬滚打,在感情的迷雾、尘土、硝烟、一地鸡毛中成长起来。终于宠辱不惊,终于不再为了别人的偏见和错误惩罚自己,终于学会既谦逊又自信、既温柔又坚定,终于把自尊自爱摆在了第一位,终于可以波澜不惊地拥抱、可以心怀希冀地放手。

  新一年的波斯新年聚会上,熊熊的驱邪之火灼灼燃烧,而斯人已去。Shirin是她自己的幸运之火。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可以拯救自己。Shirin给了自己closure,她不需要任何人了,从那一刻起,从她潇洒地扔掉送给Maxine的礼物起,她就已经做回了自己的主人。什么才是appropriate的behavior?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喜好,过好自己的人生。

  电影的最后,Shirin与最好的闺蜜坐在行驶的火车上,阳光从窗外洒进来,照映两人年轻的脸庞。Shirin看到了Maxine,轻轻打了个招呼。车门关上,她驶向未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