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钞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乡钞》是一本由[日] 松本清张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乡钞》精选点评:
●近日佳作』 故事冲击力不容置疑,我们常常强调人物的时代烙印,但个体恰恰在历史的洪流之下如壮士如蝼蚁如英雄如鸿毛,附着于历史之中,自我救赎的观念未来得及形成,便在历史潮流中快去发芽快去消逝。
●松本的短篇时代小说比推理更有味道啊
●每一篇看完以后都不禁一声叹息。#2017年看完的第128本#
●清张老师的江户浮世绘,社会变革下的个人命运真是令人唏嘘啊【可算是明白为啥霓虹金不喜欢德川家康了
●西乡钞这一篇的结局一直没搞懂呀
●《西乡钞》里雄吾的最后一招是什么?没想到……26/50
●【藏书阁打卡】清张的时代小说很有味道,文字平实,有画面感。一个人的命运、情感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之中的抉择与转换。文字背后都是对那些人物的悲悯。《西乡钞》作为名篇最能体现出这特点,在这飞速变化的世间,两个微小的身影挣扎其间,努力抓住那一丝希望。《枭示抄》类似。《人力车行》《流言始末》则有种藤泽周平的感觉,普通生活被打破后的传说。《啾啾吟》《相貌》着力慨叹一个人无法改变的命运。《战国权谋》则是写本多正信正纯父子玩弄权谋术数最后遭到天谴报应的故事。《妾》也有报应不爽之感。《酒井家杀人事件》《两代人的殉死》算比较正统的武士道味道。《恋情》分明是连城三纪彦的感觉啊。恋情随着时代流转的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白梅之香》有些捕物帐的感觉。看松本清张如何从素材构思出整个故事一定大有收获。翻译校对上有些地方微妙。
●不愧是大师,时代小说依然引人入胜。人文社这套短经典装帧、排版稍逊新星社清张系列。
●松本大师的幕府时代与明治时代的历史小说,很凄美~
●其实一直不太在意历史小说和历史叙事的区别(而且松本清张写什么都好看)。
《西乡钞》读后感(一):不仅仅是推理小说家的松本清张!
松本清张,很多人的意识里,都把他仅定位为“社会派推理小说家",那就太局限了。成名作《西乡钞》入围直木奖,紧接着,《某〈小仓日记〉传》入围芥川龙之介奖,这两个都是日本纯文学的大奖。松本清张初入文坛,起点就很高,题材风格多样,写尽人生悲凉,小人物的挣扎心酸,哪怕是他的推理小说,也具很强社会性,写实并直指人心,非一般单纯的推理小说可比。
这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松本清张短篇小说集,非常值得一读,可惜真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几乎每一本都有错别字,实在让人遗憾!
《西乡钞》读后感(二):挺喜欢这种历史推理短篇,不厚重,但可回味
总感觉松本清张这个名字很熟,第一个故事《西乡钞》看了个开头,终于想起来之前看过他的那本名叫《驿路》的短篇集,当初对《驿路》的印象一般般,前几个故事很惊艳,但渐渐就产生了审美疲劳。不过这本《西乡钞》几乎没有这个问题,似乎历史+推理+情爱,更合乎我的胃口。幕府和明治,让我想起了我国晚清那段积贫积弱的历史,但松本清张笔下没有对政局做过多的渲染,而是着墨于个人在乱世之下含泪隐忍的恋情、细思极恐的阴谋、悲伤无奈的复仇。每个短篇的故事都是独立的,但在历史大背景下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得不折服于作者缜密的思维、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视角。
My Vote = 8.8
《西乡钞》读后感(三):不仅仅只有推理
1950年,尚在为生计奔波的松本清张参加了《朝日周刊》举办的“百万人小说”征文比赛,41岁的他以处女作《西乡钞(西乡纸币)》获得三等奖,并得到了了10万日元奖金,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国内书商现在介绍清张先生时,多用“世界推理三巨匠”、“日本推理文学三大高峰”之类的来形容他,实际上这样的简介太过于狭隘,社会派推理固然是松本清张开山立派的,但是推理小说仅仅是他写作生涯的一小部分,他还创作了其他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并一直追求与探索日本小说创作的新道路。这一本《西乡钞》就是这样一本包含成名作在内的以江户、幕末时期为背景的小说集,没有一篇是所谓的推理小说。最近也在看藤泽周平的小说,两者对比,藤泽周平笔下多为大隐于市的侠客,而松本清张这本书中人物则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既有高官显贵,也有普通的士农工商,阴谋和权术,无奈与辛酸一本小说集写尽百态人生。每一篇都不长,但文笔厚重构思奇妙,相当的有趣,虽然是时代小说,但是古时之人的苦乐哀愁在文字之中又与现代的我们相通,这也许就是我喜欢的原因吧。
《西乡钞》读后感(四):几句话简要介绍《西乡钞》的历史背景西乡隆盛叛乱
松本清张的出道作《西乡钞》是个历史题材的推理小说。西乡钞,顾名思义,就是指西乡隆盛发动叛乱时在其控制区私自印刷、发行的纸钞。理解这段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部小说。
之前有一个蒙古朋友就日本这段近代史给我打过一个比喻。我转述一下:
清代养了一大批特权阶层,叫做“旗人”。“旗人”的祖上们是很早就随清帝攻打天下,立过战功。战争时期,旗人编制成军参加战斗;和平时期,旗人世代享受赋税优惠,他们可以不劳而获。
日本的德川幕府时期也养了一大批特权阶层,叫做“武士”。“武士”的祖上们很早随着各地大名攻打地盘,立过战功。战争时期,武士就是军队里的佼佼者;和平时期,武士世代享受赋税待遇,他们也可以不劳而获。
19世纪中叶,清和日本先后都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破国门。统治者丧权辱国,威信尽失。清末,资产阶级背景的革命党人用现代化武器造反了,把封建社会统治集团推翻了。旗人一直受清政府优惠措施庇护,他们的特权被剥夺了——这些是历史真实。
接下来,我们做个假设。
假设旗人当中的一部分,看穿了清的腐朽统治,并对清的丧权辱国反感了,他们勾结了革命党人,和革命党人一起把清推翻了。但是,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最终目的是要废除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合理,废除种种特权。最后,革命政府废除了旗人的特权。于是,先前那部分和革命党人一起推翻清帝国的旗人们后悔了,觉得被骗了。他们怒不可遏,于是二度叛乱,又反了革命政府。他们尽管是旗人,但是因为参与过革命,所以他们持有一部分现代化武器。所以这场叛乱看似是局部的,但是性质非常恶劣,镇压他们花费了不少时间。
好了,现在解释西乡隆盛和他的叛军。
我们把上述比喻中的“清”换成“德川幕府”;把“革命党人”换成“倒幕派”,把“旗人”换成“武士”,把“先和革命党一起反清,再反革命党的旗人们”换成“西乡隆盛领导的原倒幕武士叛军”,日本当时是怎么个情况,西乡隆盛是怎么个情况,就清清楚楚了。
《西乡钞》读后感(五):通俗小说中武士的群像
松本清张为人熟知的是推理小说家。不过想不到却是以历史小说起家的。
《西乡钞》是他历史小说的代表作。这部短篇小说集全部都是松本创作的历史小说。读过后真的感觉松本的确是一位通俗小说创作者——至少在历史小说上如此。
大体而言,集子中前几篇的印象比较深,《西乡钞》有留白,不过我现在还是想不明白大结局,也许是年岁的增长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在豆瓣讨论帖中也没找到合理的解释。人物中让我读后唏嘘的大概是《啾啾吟》中的石内嘉门,《枭示抄》中的江藤新平,《人力车行》的山胁伯耆守。个人感觉山胁伯耆守形象最为完整突出。石内嘉门和江藤新平在描述中都有缺憾。石内嘉门遗憾在于细节的缺乏,其中有一段嘉门学习理学的情节,但松本的确笔弱,因为理学的确很考验脑力,细节清晰后就能让作者明晰嘉门的聪颖,并且理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嘉门的人生抉择或许与其相关。而江藤新平则因为最后情节的拖沓减弱了对其的塑造。没有庭审,江藤新平本来是一个光芒不减的失败者,然而,庭审减弱了这道光芒,不过也可能是我习惯了我原来对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范式。
大体而言,作者对明治革新前后的武士塑造更出彩,《战国权谋》是小说背景在明治以外,让我印象深刻者。主角应该是德川家康、上野介正信、上野介正纯三人,尤其是前两者。这三人都算得上是意志力顽强者。
总体而言,松本确实是通俗小说创作家。笔耕不辍,还是在数量上更优。这样评价松本,有些刻薄。不过,按照毕飞宇在《小说课》中所言,相比严肃作品,通俗作品欠缺的就是精确。这一点在此表现得非常突出。作品描写往往比较粗疏,不过也可能是译者的能力。相比我同时阅读的汝龙翻译的《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这种落差就很明显。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不过也偶尔有出彩的地方,见于末篇《白梅之香》
“每当白石兵马走过来的时候,少女们都会羞答答地偷眼瞟向他,少妇们则热辣辣地盯着他瞅个没完,而那些寡妇们则用湿漉漉的目光直勾勾地纠缠着他的背影。”
不过呢,这个,我欣赏这,是不是多少有些恶趣味?
读本书后,多多少少让我有了了解日本历史的欲望。所以,近期把《世界通史》中日本中世纪和明治维新的历史看了一遍。这也算这部集子带给我的另一部分获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