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来访》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来访》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0-04-25 22:3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来访》经典观后感有感

  《来访》是一部由贾樟柯执导,廉毅锐 / 梁嘉艳 / 贾樟柯主演的一部短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来访》观后感(一):贾樟柯的空间艺术

  《来访》要求是在室内拍摄,但依然感觉到了贾樟柯作品的空间艺术。

  狭窄私人空间里,不只是掩于口罩个体互动麻木交流,而通过大自然鸟鸣和窗外旖丽的春景让观众和所有生活在这一阴霾之下的人重新归璞于自然

  除了贾樟柯作品中惯用的关二爷影像符号和墙上明显海报外,我们再难发现一些细节

  直到最后一幕,我才感慨贾樟柯还是那个贾樟柯。被空间限制人们,依然渴望用电影的方式去追溯我们所向往人海涌动时的澎湃。

  《来访》观后感(二):这次波涛汹涌问候,我们来简单谈谈

  老朋友见面,总归是要恢复礼节

  来访着重在于“来”,而不是“访”。访大多要有踏青的访,此处的茶待唏嘘感颇浓。

  在乡村建设讽刺直白明朗

  纸上谈兵手指布阵(PS),不愧是“建设”,指腹的按压也能称得上劳动改革

  黑白洗手,彩色醒目

  使黑影像达到惊喜的基本操作色彩(在此处是自然、生命自由冲击

  人海的自我致敬,进一步怀想吧。

  人心有山,人体成海。山河故人迷惘,午后也迷惘。怀念这份波涛似的情怀涌动,怀念这份人潮中交流触碰没有隔阂,无需戴口罩的迷惘。

  半小时后第二次关于制作层面的观看记录:前半段,音效和构图配合加分;后段明显感到氛围刻意结构升华必要)。无可厚非,本片至少达到了某种哲学层面上的成功—对于任何的文本我们的观看就是一次合“题”的来访。

  《来访》观后感(三):影像思维与文本思维

  疫情导致个体隔离在家,亲近自然和出门共聚成了两类最响的呼声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实现不了的潜在愿望可以通过得到替代性的满足

  电影无非是造梦;于是一场意淫之梦由贾樟柯代为创造,并引发了狂欢(“神来之笔”?)。

  《来访》的结尾安排了两幕让人印象深刻场景主角透过窗户看到户外的蓝天,并与来访的友人同看电影,画面呈现人潮汹涌的镜头

  由不能外出,想到大自然,再到涌动的人潮,这是直线的文本思维。

  隔离在家即意味着与大自然的脱离,与亲友无法相聚,两者可以画上等号

  看来,这一切都出自机灵头脑,只是这颗大脑只能思维,而无法感知

  电影真正需要的是影像思维,而非文本思维。

  这是默片永远伟大原因,因为默片开发的正是电影的影像思维。

  只有在电影加入声音后,文本思维强势地侵入影像,从而败坏了电影。

  《来访》如果拍成一个梦,会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作品;它实践着梦的逻辑:潜在愿望的满足。

  但被拍成写实的作品,遭遇到了难题:充满刻意、生硬和矫揉造作。

  贾樟柯的电影越来越远离影像思维,而坠入文本思维的陷阱,最开始并非如此。

  最近的几部电影不正是如此吗?《山河故人》和《江湖儿女》。

  我们仍然要铭记梅洛-庞蒂为电影做下的断言:电影不能被思考,只能被感知。

  《来访》观后感(四):是谁造的因,谁去承担果

  这个计划约定:片长3分钟左右,必须在室内拍摄。

  科长用 phone11 Pro拍摄、收音,Final剪辑。

  头语言就成了区分优劣的关键。疫情期间,我也拍了些3分钟以内的短片,和科长用一样简单的设备和软件,一样非职业的演员,却只能是抖音视频与大师作品的天渊之别。

  从敲门开始,到落座交谈,一步步表达着疫情期间的社交尴尬。拒绝握手、进门消毒、接触洗手、戴口罩以及脱口罩喝茶。

  全片用黑白色调表达疫情笼罩下的人们的灰暗状态,而人们视线中花瓶里的花和窗外摇曳的树枝却用了彩色,来展示它们的依然如故,或艳丽或充满生机。

  想起疫情期间,野生动物大摇大摆走上马路,水里鱼虾成群,好久不见的珍惜鸟类也出现在原本人群聚集的水面。

  是谁造的因,谁去承担果。你们那变天了,我们自然界的生灵活法依旧,准确地说是终于恢复了原本的安宁。每只动物里大概都这样暗戳戳地想着。

  客人在社交需求下,谨慎地褪去口罩,润一口茶,再戴上,换科长重复此动作,褪去、喝茶再戴上。都是漫长的大特写,疫情让时间变得仿若停滞,我们的时间都用来做这些让人忍俊的繁复动作。这短片存档到30年后给后人看,只会觉得像卓别林的电影一样搞笑。没经历过的人,一定无法理解。

  据说,影视和演艺行业正式恢复往日的热闹要到2022年,戴着口罩在影音室看片,是影人的无奈,也是他们对市场复苏的美好期待。片中人群如潮,依然无色。

  唯有他们入口的热茶好似汩汩地流入了我的心窝,滋润了心底每一个褶皱——会好起来的呀。

  《来访》观后感(五):不仅仅是疫情短片,还将是疫情电影呢?

  5.0.

  1.贾樟柯说过疫情后世界上的导演将分成两类,经历过疫情的和未经历过疫情的;

  2.这部片子的意义并不在于剧情内容的优劣,而是观众在产生“观看”这个行为时,对这个片子自发的评判;

  3.这个评判是完全自主的,而且是有可能达到完全自由的;

  4.因为疫情在全世界“正在发生”,每个观众都置身其内;

  5.相比于以前的剧情片也好,纪录片也好,疫情内容就上升为观众的生活,即我生活里的内容在电影里正在发生;

  6.“观看”这种行为就区别于以往的功能,因为艺术的假定性在“疫情短片”里完全消解了,举个例子,即荒诞被理解时已经被前置的真实性,“大家共同在演戏”,不解释。再举个例子,科长的片子里的九十年代的内容很多是不解释的,因为在九十年代已经是二十岁左右的人“已经经历了”,对于我们,这部便是如此;

  7.“贾樟柯”在这里,是对电影的理解的先设,因此我不赞同将这部短片与快手视频抖音视频等进行比较,虽然有些流传的视频着实不错,但“理解性”的不一样,也就决定了讨论的分野;

  8.由此部片子引开的更多是对于电影这种题材触及疫情时,我们的感受,因此这一部由科长首先进行尝试的疫情创作,近乎于一场行为艺术;

  9.创作者着手疫情内容创作时,如果将“自然发生”的想法换一种审视,那就是最高的荒诞;

  10.至于疫情期间的社会性与社会议题,3分钟的时长根本没办法说清,因此不需要苛求。生活才是每一个人的,改变了的生活方式,相当于改变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物理空间。它意味着的不仅仅是接触方式,还有我们与世界的距离。

  《来访》观后感(六):四分钟,谁能拍得更好?

  由于很多人拿这部短片和抖音比,和朱一旦比,为了方便对比,我替贾科长写个“说明书”吧。其实电影很忌讳写“说明书”,尤其是导演,导演的脚本一发就没有其他解读的余地了,但介于该短片几乎没几个人仔细看,所以还是粗糙地写一下吧:

  1.全片几乎全程都是黑白画面,只有两个镜头是彩色的,不难想到这两个镜头一定有所用意。首先,全片基本都是采用客观镜头拍摄,带着观众时而看向角色,时而看向场景,只有这两个镜头是主观镜头,瞬间将观众代入到角色中,和角色一起进行了一个“望”的动作,而“望”见的画面却是彩色的,寓意即使病毒导致生活变得无聊和压抑,但眼中依然能看到彩色的未来和希望,展示个体生命的乐观与坚强。其次,“望”的内容是两株植物,展现出的是植物们在春天里的生命力,而春天同样是希望的象征,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陈家大院儿,一年四季里唯独没有春天,隐喻大院里的人们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也暗示了每个角色都将悲剧收场的命运。 上述应该是该短片的主题了,贾导也说了,他希望通过此片展现生命的力量。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内容: 2.压抑的氛围不仅通过黑白画面来展现,还有各种压抑,甚至恐怖和诡异的音效。开片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跟正常舒缓的敲门不同,突如其来,不仅让人心里一惊,还会生起防范心理,正如这次疫情,突如其来,让无数人举起“武器”,与其进行斗争。所以片名“来访”,不仅仅指片中的客人,还和让人始料未及的新冠状病毒的袭来相呼应。 3.客人进来后,两位男主进行交谈,女主以一种端着“茶水”的姿势端着“消毒水”进来了。茶水象征传统礼仪,消毒水象征生命安全,病毒当前,后者都没有保障了,谁还有心思惦记前者,所以,消毒水代替了茶水,生命第一代替了传统礼仪,与今年不串门的春节形成呼应。 4.两位男主面对着平板搞家乡建设,还为自己呆在屋内的不作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特殊时期嘛”。而当自己的手指被触碰,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立刻起身处理。一方是老乡们的利益,找个理由搪塞过去了,而另一方是自己的利益,立刻就起身去处理,两相对比,讽刺且真实得荒诞。 5.短片最后,两个领导端坐在舒适的房间里,带着口罩喝着茶,看着外面的百姓人挤人,没有口罩可带,没有茶水可喝,百姓画面伴随着的是海浪的音效,在领导眼中,所谓的人民不过如海水一般,潮起潮落,没人关心这海浪具体是由哪些小水滴构成的,个体生命就是这么不值得被关怀。同时画面其实是致敬自己的《山河故人》,墙上的海报也是,所以说含涛量不为零哦。

  《来访》观后感(七):主与宾

  细节,其实仔细看,多看几遍,肯定还是能看出一些的

人海

  不太理解最后的人海,可能是3分钟时间说不大清楚,只能让观众自己去猜测吧。是为了说明人的心思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疫情前待客礼貌不已,疫情期间待客条条框框,毫不信任,人心惶惶?还是为了单纯说明羡慕和希望能够早日像疫情前那样聚集在一起,在人海里感受世间温暖?我看了4遍,得出两种假说,希望能得到真正答案吧。

洗手液

  女助理拿来免洗洗手液,客人先用,挤了两次,还把挤压口往手上抹抹。主人只挤了两次,没有抹的动作。这里就有两个奇怪的点,为什么客人用的时候要抹那么一下呢?如果说客人用洗手液是因为从外面来,怕携带病毒,那么主人一直在家里,按说是不需要用,那为什么也用了呢?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可能是两人社会,贫富地位差距导致。虽不知两位职业,但从后面浏览平板电脑图片的情景可以做一番猜测。客人有啤酒肚,图片又是关于农村建设的,所以他很可能是农村官员。抹一下,大概是因为长居农村,节俭,爱贪小便宜的习惯所致,不想浪费洗手液。主人家中不仅宽敞,还有电影放映厅,这样的人很富有,希望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根本不屑于省这点洗手液。

  第二个问题,就要从平板电脑说起。主人可能是料到客人和他都要触碰屏幕,两人坐在一处,也很可能会有手上的接触,为了保险,也这么做。

  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导演想借这一场景呼吁大家勤洗手,这也符合各国政府所倡导的。

客人的变化

  客人触碰屏幕和主人的手有了接触,于是连忙去洗手,这与开头他友善地想与主人握手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主人的种种行为,如:拒绝握手,助理还没进门就用体温枪对着人等。导致客人可能产生条件报复心理,或是他感到自己受到羞辱,有些生气,想借洗手平复心情。

景色

  太少看黑白电影,以至于第一遍还没有注意到,全片只有窗外的蓝天白云和刚冒新芽的绿树,以及洗手台上的花和肥皂是彩色的。导演的用意很好猜:春天已经来了,疫情很快就会过去。黑白,代表世界如今的水深火热,彩色,则代表了人们共同的希冀——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看到了这一场景。

  彩色的景致,也许是两人能够在无声的火药味中坐下来一起看电影,摘下口罩品一口茶又戴上口罩的原因吧。他们,也被美景感染着,但可悲的是,依旧不能完全放下戒心。

  本文仅为个人猜测,不代表影片真正含义,欢迎指正批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