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方红》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东方红》经典影评1000字

2022-04-10 03:32: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方红》经典影评1000字

  《东方红》是一部由王苹执导,剧情 / 歌舞 / 历史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红》精选点评:

  ●六十年代国产舞台纪录片还是比较牛逼的。

  ●这份热情和态度是笑贫同志的时代无论如何学不来的。

  ●其实还真的不错,当年在课上看的,后来又看了现在制作的一些史诗,尽管技术发达了,却始终没有当年的气势。

  ●洗脑美学

  ●【1】0东方红1东方的曙光2星火燎原3万水千山4抗日的烽火5埋葬蒋家王朝6中国人民站起来(7祖国在前进8世界在前进) 【2】开头,似悲惨世界。 【3】歌曲《东方红》《家在东北》

  ●其实本片算不上经典,尤其是对所谓革命史的叙述简直是一塌糊涂……僵硬呆板的走位,流于形式的动作……要不是前二十分钟和后面连串的少数民族歌舞及其他从四处扒来的老歌来救场的话,本片只能当作政治任务让群众观看……离金家的十万人《阿里郎》还有差距,跟《意志的胜利》比简直就是一残次品……

  ●极致了,不管舞曲还是精气神,评论说跪舔的,他祖上不知道是不是中国人,或者是地主乡绅反动派?

  ●一分为二地评论本片的艺术和政治固然能显得你公正,但公正地说,本片艺术上也不怎么样,虽然确实有几首很好的歌。不用比《意志的胜利》不用比朝鲜红歌,比《长征组歌》都差得远。我党的极权主义美学还差得远。

  ●艺术为政治服务,影像记录了60年代的舞台盛况,以及那时的美学概念和社会状况。尽管政治性很强,对党和毛的过度赞美也让整个舞台变得谄媚,最后的国际歌让人看到了当时“英特纳雄纳尔”的国际视野。

  ●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影评(一):本是巅峰,奈何时过境迁

  单从艺术性,来说,很美。

  所有演员如此真情实感地投入地来演出自己最好的状态的作品,不说绝迹,也是罕见再难寻。

  批评的人,是觉得这个东西是搞个人崇拜的工具——伟大领袖被神化了——但要知道,新中国不是那么愚昧的,被神化也是有基础的,谁能一手用兵如神,一手北国风光?——潇洒的人格魅力,空前的历史功勋,换做现在出现这样一个高大形象,你佩不佩服?仰不仰慕?

  再说,就算从政治批艺术,也没必要拿后来的事批评前面的事。

  《东方红》影评(二):东方红,太阳升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尔嗨呦,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尔嗨呦,

  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尔嗨呦,

  哪里人民得解放!

  如今,很多公知败类反革命分子以及走资派,给这首歌扣上一顶极端个人崇拜的帽子,但,这首歌,句句都是实话。没有毛主席,就不会有新中国的诞生;没有毛主席,人民还会继续被剥削;没有毛主席,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昌盛。毛主席,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东方红》影评(三):借《东方红》谈谈《奋斗吧中华儿女》

  《东方红》影评(四):看得热泪盈眶

  不是套话,是发自肺腑。没有苦过的人,不知道甜的滋味。没有被资本家剥削压迫过的人,不知道解放前的老百姓有多苦。看着里面的穷苦人,我就在想象外婆那一辈的人,她们曾经历过的苦难。我为那一辈人的遭遇流泪,既是为剧中人,也是为我自己家的祖辈。

  看,码头工人步履沉重地背着一箱箱货物,他们背着的是供资本家们奢侈挥霍的丝绸,自己却衣衫褴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谁让他们处在这样的境地?难道是他们工作不勤奋,不认真?不,是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他们也想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好从事待遇更高的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旧社会的上层贵族们垄断知识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渠道,使大部分穷苦的普通老百姓成为文盲,成为轻易被他们操纵控制的生产工具,为他们当牛做马。

  日本侵略者刚刚投降,蒋贼就仗着美帝的支持,发动了内战。战乱的年代,哪里能有一个安稳的家。我爷爷居住的地方,老百姓就被四处流窜的国民党军队抢了东西。这是我们家的人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解放后,老百姓才有了人的待遇。

  《东方红》影评(五):导演说

  在中国电影史上,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时期被称为社会主义电影的创建初期。这一阶段,以1965年拍摄的被称为“音乐歌舞史诗”的《东方红》为结尾。这之后,就开始了中国电影史长达十年的禁锢时期。这部巨片诞生于1965年9月“文革”风暴前夕,这一点看似偶然。而实际上却恰是最富历史意味的一刻。它仿佛为“文革”前十七年的中国电影艺术史画上了一个圆润而闪亮的句号。但它并未因指涉一段历史无奈而凄惶地终结,《东方红》提供了一个不可被忽视的姿态提醒后人曾经发生过的历史。

  动容于被贬低和压抑已久的艺术尊严在人们的印象中,这部电影和《东方红》的旋律早已远远超越了它们自身的存在,而被沧桑的岁月和急遽变幻的时空沉淀为一段关乎我们这个民族和她的每一位个体的某种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

  这记忆不是飘浮于人们大脑皮层的那种似是而非的视听表象,而更像是一道被烈火与青铜所铸就的历史铭文,深深地镌刻进我们的肌肤和血液,交融于我们的骨肉和灵魂。它就像童年某个清冽的早晨,在人们耳畔奏响的一首辽远而明朗的晨曲,与那些写满了虔诚的笃信和炽热的憧憬的纯真年华紧紧缠绕在一起,让人咀之而低徊,嚼之而沉湎。

  记得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岁月里,被尘封了10年之久的影片《东方红》,在一块块陈旧得有些泛黄的银幕上重新闪烁显影的时候,郭兰英那一曲《南泥湾》曾使无数巾帼须眉为之泪洒沾巾。或许人们并不是仅仅感怀于这首久违了的优美的民歌,而是动容于一种被贬低与压抑已久的艺术精髓与艺术尊严的蹒跚复归。那些历经时代的锤炼和汰选而屹立不倒的音乐歌舞经典,曾经与它们的演绎者一道被无情地打入另册.一去十余载,生死两茫茫。一个怀疑与否定美的年代,最终必遭人们的否定与唾弃。而那些美的创造者、传播者与欣赏者,却总是能够披沥风霜,傲视冰雪,即使辗转成泥,也依旧芬芳如故。正是由此,“文革”阴霾初散之际,包括《东方红》在内的一批旧片才得以重见天日。

  影片《东方红》具有宏富阔大的篇章架构和沉郁激荡的叙事品貌,不仅源于它包蕴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革命音乐舞蹈的累累硕果,同时,亦源自它荟萃了从军队到地方16个专业文艺团体共计3000多名新中国优秀艺术家的珠玑精华。尤其值得今人唏嘘称道的是,这部尊为史诗的文艺巨片,在创作、排练与拍摄的过程当中,并未因“诗”而废“史”,而是以一种严谨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准确把握住了“诗”与“史”的审美表现关系,以“诗”证“史”,“诗”“史”互见,从而使影片既准确深刻地传达出一份厚重而苍凉的历史追怀感,又抒发了作为胜利者的对于自身辉煌业绩的欢欣和满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