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旺扎的雨靴》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旺扎的雨靴》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0-05-01 22:18: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旺扎的雨靴》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旺扎的雨靴》是一部由拉华加执导,儿童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一):很好

  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该片由北京电影学毕业生拉华加担任编剧、导演,著名导演万玛才旦担任监制,著名摄影师吕松野担任摄影,青影厂陈中国和文学系孟中担任制片人。 改编自才朗东主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生活在藏地农区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拥有一双漂亮的雨靴。然而,等他拥有了一双雨靴之后,却一直没有下雨。他盼望下一场大雨从而能够在雨天穿上这双雨靴……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二):过时的故事

  北京电影节的开幕片.....片子很安静,但故事太旧了。也许是广电投资的片子,看导演一直想做小鞋子一样的故事,但没太多的新意,音乐特别尴尬,奔跑时不时出现民乐,音乐的点也不是特别对。包括开始的那个段落,大晴天,一小段泥巴路,周围都是干的,男生害怕不敢过去,这个开头的设定,真的是不可理解。中间还冒出一普通话,身边的人已睡大半。什么都可以模仿,唯有艺术不可。打五星的朋友,摸摸自己的良心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三):贫穷而幸福 安静而深刻

  相当可爱的电影,看的全是家长和孩子,电影里也全是天真的儿童视角和成熟的大人视角。孩子的心里只有可以用来炫耀的玩具和雨靴,大人的心里却是天公作美方便收获,这种不可化解的矛盾比一味强调西藏有多穷的台词要高明许多。

  影片以旺扎和姐姐偷了Aku shakdor施法阻雨的法器为结局戛然而止,观众只能听见滚滚的雷声和儿童的欢唱。最后的最后大概还是下雨了,旺扎应该如愿得用上了雨靴,旺扎的父亲应该会很生气,但观众居然丝毫不会感到悲伤,反而会觉得有种幸福感,这种感觉就像看王兵的《三姐妹》时一样,不过这里的是一部带着滤镜的故事片。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四):关于“融入”的故事

  海报上说这是一个关于愿望的故事,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关于“融入”的故事。当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情况下会被他/她的家庭自然地认可和接受,而当一个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不再只是一个家庭的一员,他/她需要进入新的群体时,那些个群体却不会很自然地认可和接纳他/她,他/她需要融入。影片中那个铁皮青蛙和雨靴其实都是旺扎融入学校群体的道具,铁皮青蛙使他交到了朋友,也给他带来了“敌人”,但最重要的是让他吸引了群体内其他人的注意。旺扎之所以那么渴望有一双雨靴,也并不是没有雨靴就无法走路上学,而是只有他没有雨靴,他感到被群体排斥。当他在大晴天这样不合常理的时候穿雨靴出现在学校,也被当做异类排斥,融入再次失败。他所想的其实很简单:变得和其他人一样,走在他们的队伍里,不显得突兀,可以被群体接受。人都是这样走进社会的。这让我又想到了教育,家庭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其实应该是在把孩子扔到另一个群体中前,要教教他们怎么去融入一个非血缘关系的群体。而我们似乎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话说回来,大人尚且笨拙地在群体中生活,就如旺扎的父亲,又怎么去言传身教于孩子呢?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五):寓言故事

  片子本身没有太多内容,我觉得半个小时就够了,如果这是一个文本故事应该是3-5分钟就讲完的寓言,开放式结尾并不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和答案。 电影整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没有雨靴/得到雨靴。雨靴是一个物质符号。 在【没有雨靴】的部分,对于旺扎首先它具备切实的使用功能,其次它是融入群体的身份认同。自尊被寄托在物质化身上,物质条件本身也奠定了旺扎的自尊。资源有限,父亲只给旺扎一个选择。铁皮青蛙这个物质符号满足玩具的使用功能和【全校唯一】的炫耀功能,满足虚荣心。父亲是非常理性的,如果让旺扎充分认识到欲望并不能被无休止的满足,人应该妥当地处理欲望,就不会有坑爹熊孩子了。 此处慈母上线,败儿养成,影片进入【得到雨靴】的下半段。得到物质却不等于欲望的满足,妄念起心魔生,没有雨靴时期待晴天,有了雨靴期待下雨。这是人人都经历过的心态。没有理智克制的欲望就会使人迷失。看到旺扎晴天穿雨靴上学被同学笑老师批,心中不由得警铃大作。这是被欲望蒙蔽的初级非理性行为,目前只危害自己,如果能意识到并挣脱妄念回归理性,就问题不大。对我来说影片到这里就够了。所有的欲望,都必须经过理性检验。物质就是物质,不要附加过多含义,使用它而非被它役使。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六):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铁皮青蛙

  观看《旺扎的雨靴》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导演本身是诚恳的。但因为影片简介和画风很像《小鞋子》,而且影片的前半段也几乎和小鞋子相差无几。这就导致了对其的期待值大大降低。

  小演员的出色演出和吕松野老师的摄影把导演的诚恳维护了下来,影片的故事也在旺扎得到雨靴后有了更多的灵性。从前半部分讲述旺扎渴望得到雨靴,转到后半部分旺扎得到雨靴后的生活变化。

  影片所探讨的东西也因此升华到“得与失”中来。有趣的是,旺扎无论是得到雨靴还是渴望雨靴,都在和成人世界对抗,没有达成和解。我们可以发现旺扎同这个周围环境一直处于格格不入的状态,而他的铁皮青蛙成为了他唯一值得守护的东西。

  有几个地方的处理存有疑议:

  1.铁皮青蛙在影片中是个重要的道具,但是似乎并没有和雨靴的主线串联起来。而且中途有一次丢失,后来又自己捡了回来。感觉处理的比较随意。青蛙本身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但是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

  2.在旺扎第一次没能换成雨靴的时候,他耷拉着脑袋去上学,走过一只牛旁边,然后此时的配乐是一段呼麦。一般呼麦用于超现实的场景中,或者增加神秘感,但是此时与旺扎失落的情绪好像不是很搭配,有些出戏,没能和导演交流这个疑惑。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七):旺扎的雨靴

  #旺扎的雨靴##玛妮观影团# 首先感谢玛妮观影团提供的观影机会。旺扎的雨靴 讲述的是一个藏区儿童为了得到雨靴 和得到雨靴之后的心路历程 孩子纯真的求雨 完全不顾大人的悲伤和生活的艰辛。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吧 小时后对某些东西有执念 攒钱很久去买心仪的东西 但长大之后 即使有再多钱 能买到所有东西 也没有当初小时候那种感觉了。我们现在最缺失的 就是这份纯真 现在的孩子 要啥有啥 对什么也没有新鲜感 了 整体故事比较简单 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也是耐人寻味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八):朴素而简单的童趣

  关于雨靴所带来的困扰来源于旺扎所生活的现状,但是影片却稀释了背景和身份对于角色本身所带来的困境 ,转而通过对于小孩有限视野的表达表现出了童真与童趣,旺扎并不为生活的窘迫而困扰,因为窘迫是相对的,而旺扎的阅历和眼见还没有足以支撑他感受到这样的相对,只有爸爸和妈妈知道事物相对的价值以及担心家庭的收入是否可以维系生活,所以困扰旺扎的只是那一双雨靴而已,而没有雨靴背后的家庭和社会因素,这就是童真的世界,然而影片并没有避开故事本身所需要的现实困境,仅仅只是为旺扎这个角色所避开了而已。可以说旺扎的父亲身上集中体现着旺扎所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外面的世界里为了不关紧要的事情而奋力挣扎,在旺扎的世界里父亲是说一不二的唯一权威,这样的差距可以让人做一场无忧无虑却清楚知道会醒来的梦。现实主题的消失使得影片得以返璞归真,土屋、瓦房、山野、牛群和泥泞,小小的世界里却充斥着旺扎最单纯的渴望,体现着小孩的自尊自爱还有虚荣心,旺扎的诉求在我们这些从未缺少过“雨靴”的孩子心里面是那么可爱又可怜。又简单又质朴的故事即使是放在我们陌生的语境里也能够传达最自然的幽默的感受,有关下雨与不下雨的祈求在故事的主线里制造了充分的化学反应,把旺扎不切实际的童真幻想与村民们对于丰收的现实渴望放在一起对比,开放性的结局没有把这样的差别当做矛盾处理,而是选择了更加和谐平淡的处理。拉加华的长篇处女座温柔敏锐地洗礼着藏族地域文化的外在隔阂,展示了藏语影片与众不同的创作路线。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九):Love your son,buy him boots.

  #鲜映##旺扎的雨靴0719#

  节奏上有点像日本的小品电影,清淡而隽永。光影特别美好,比如旺扎和同学坐在走廊上吃午饭的移镜头,还有旺扎在洗雨靴时候吹泡泡,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上一次看民族题材电影,还是《米花之味》,讲的是母女关系。《旺扎的雨靴》有很大的篇幅,都是在讲旺扎和他爸爸的关系。旺扎得到雨靴的过程,就是和他爸爸博弈的过程。旺扎花费了很多功夫,最后还是妈妈心疼儿子,给他买了雨靴。爸爸的形象在电影中,比较无力。

  面对儿子,他无心参与儿子的成长,觉得给儿子买一个铁皮青蛙,就值得念叨一整年了,并且可以用来搪塞儿子以后提出的需求。

  面对抢水源的乡人,他选择用打一架来捍卫自己的优先灌溉权。但是在面对防冰雹的大师时,旺扎爸爸又变得十分恭顺,坚信做法可以防止下大雨下冰雹。

  面对晴雨不定的大自然,旺扎爸爸经常站在麦田里遥望远方,当乡人都建议跟乡政府报备可能导致受灾的天气状况时,旺扎爸爸说“不,我们还是请法师做法吧!”这种顽固和执拗,导致对于旺扎来说,爸爸是一座大山,但是是一座老是“背对着他的大山”,爸爸没有走进孩子的成长轨迹。

  所以当爸爸抗拒这场大雨,旺扎却渴望这场大雨的降临时,本片后半段的张力就出来了,爸爸想麦子丰收,旺扎想让雨鞋闪亮登场,父子二人产生了利益冲突,哈哈哈哈哈.....

  不过好在旺扎有一个很疼他的妈妈,在乎儿子,虽然对丈夫很顺从,但是为了儿子能穿上心心念念的雨靴,还是把买镰刀的钱用来买雨靴,旺扎妈妈把雨靴给旺扎的场景,让人心头一暖。

  《旺扎的雨靴》观后感(十):献给所有大头儿子

  影片以青海山村里的一年级小学生旺扎的雨靴为线索,讲述了旺扎在得到他心爱的雨靴前后,与同学、老师、父母之间的小小火花。电影结尾,导演更是把天气设置为旺扎的“对手”,父辈与旺扎们在下雨一件事上产生的冲突,很好地勾连起了藏族山民的生活状态和儿童的普遍心态。

  在映后交流中,导演拉华加坦言本片改编自才朗东主的同名短篇小说。而George 也在散场后特意问导演电影中的一些小改编,比如旺扎家电视机里播放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是否导演原创,导演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里的父子关系,仿佛是本片父子关系的一个非常幽默的比喻。

  本片的摄影很令人喜欢,利用门框、窗框、树林等做前景,适当利用景深,在房屋里、院子里、田野里制造出立体感,让人想起侯孝贤《恋恋风尘》的摄影风格。

  片尾的开放式结局也是对小说的大胆改编,其实是否下雨并不重要,因为村民们的生活状态和儿童的心态已经在眼前。更多影评请扫码关注“电影知何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