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读后感1000字

2020-05-01 23: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读后感1000字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演艺人生》是一本由李展鹏 / 卓男 主编著作,三聯書店 (香港)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D 118.00,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精选点评

  ●有学术研究价值。面广但点不深,也总算是将梅艳芳放在文化层面上来探讨感谢

  ●太真實,太善良,太寂寞。 是真正entertainer,真正的藝術。最後附上的article太催淚。

  ●一半友人采访,一半是纪念文章,但总觉得缺乏一些关键性人物,比如刘培基,或者她的弟子不管是许志安还是草蜢何韵诗。

  ●通过访谈的形式从侧面描绘一段段梅艳芳的经历,让人认识了那个时代人们眼中的梅,也算是不错了,但总感觉还认识不够,如果在多一些对她生活正面描写就更好了。

  ●0862: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第一篇是黎小田,梅艳芳是黎小田挖掘出来的,但感觉两人比较平淡,而且黎小田对粤语歌坛充满了失望。伦永亮和阿梅之间倒是火花四射,可惜没有赵文卓

  ●大力推介

  ●单单说二位作者初衷已经对得起这五颗星了。

  ●已经觉得她很好 可没想到她这么好

  ●香港精神

  ●什么叫完美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读后感(一):认识更立体的梅艳芳

  作为一个未曾有缘接触她的歌迷,认识一个更为立体、亲近的她。

  少了那些浮华,远离八卦绯闻

  更明白因为什么她那么让人念念,“香港的女儿”这个称号是如何渗入大众骨髓,得到社会认同

  是什么让她从一个小小歌女成为一个不光是在演艺圈发光发热的艺人,而是作为大众先驱,为香港、为社会奔走四方

  “人生每一个挫折不幸都令人多一次诱惑,去变得刻薄;每一种自卫都令人多一个借口,去变得虚伪;每一次受伤害都令人多一个理由,去变得无情;每一个打击都令人多一个关口,去变得自私,但她没有。”——毕明《自我 无我 真我 忘我》

  问我为什么也许这一段话可以解释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读后感(二):人间福薄 留不住这般精灵一样女子—黄霑

  目前关于梅艳芳的最客观高质的书

  采访多位与Anita有过合作朋友 收集香港娱乐产业 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思考

  缺点是最后一章收集的各篇新闻质量参差不齐

  和罗君左写的回忆录完全不同风格 罗君左从朋友的角度回忆与Anita的点滴日常 很多事琐碎一笔带过

  高出各种捕风捉影边角堆砌而成的美其名曰传记不知道多少

  强推 关于女人心夕阳之歌: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读后感(三):他們說:

  「梅艷芳的去世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她是當年的Lady GaGa。我們要告訴新一代:香港有個梅艷芳,在八十年代已經做了Lady GaGa的事情,當時已經那麼前衛了。」

  ──導演 關錦鵬

  「她是一個百分百的大娛樂家。每個認識她的人都受她影響,她時常幫身邊的朋友。我不想說她偉大,我想說這是她的佛性。她信佛,很慈悲。」

  ──音樂人 倫永亮

  「巡迴演唱時,無論是第六站還是第十站,她都一直保持中的火。她在台上光芒四射,台下是一個很可親的人。在過去幾十年,她在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

  ──歌星 許志安

  「她絕頂聰明,又擁有leader的沉著和魅力。我們每次籌款活動遇到困難,她都把問題逐一解決,調兵遣將,充滿正能量,真正是講得出做得到,所以非常服眾,是一個很獨特的女性。我十分慶幸在我生命中認識梅艷芳。」

  ──香港演藝人協會前副會長∕形象設計師 劉天蘭

  「她作為女性的主動、對生命的執著,以及她擅於表現自己的特性,都被視為可以代表香港。的確,如果香港有更多梅艷芳的特質,香港故事會更多元,而世界亦會更加好。重拾她的故事,就是了解香港流行文化世界,亦是了解香港故事。」

  ──港大社會學系教授 吳俊雄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读后感(四):梅姑百變展自我 香港精神寫照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19000799-260306

  2014年10月19日 04:10

  記者李怡芸/專訪

  「流行文化其實最能看出一個社會正在發生什麼事!」文化評論者,目前是澳門大學傳播系高級講師的李展鵬,以自己是20多年「梅迷」的身分,主編《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看到的不僅是藝人,更是整個香港文化的獨特性。

  被稱為「香港女兒」,今年7月梅艷芳的銅像才在香港星光大道揭幕,成為繼李小龍之後,第2位在此設立塑像的藝人。李展鵬說:「10年來,大陸也出了好幾本關於她的書,但多是新聞的拼湊,以她的演藝成就或社會意義,值得以嚴肅的著作來討論。」可以說,梅艷芳的人生歷程,也是整個香港社會的寫照。

  多元曲風 大膽前衛

  在香港普遍貧窮的60年代出生,梅艷芳5歲就開始走唱;在80年代香港被稱為「東方之珠」的鼎盛時期,梅艷芳也以多變造型,大量吸收不同文化的曲風,被譽為「東方的瑪丹娜」;隨著90年代香港面臨七一遊行、SARS等事件的重創,梅艷芳也逐漸淡出舞台,投身社會公益活動。李展鵬說:「香港出過不少巨星,但很少能像梅艷芳這樣,留下一種精神。」

  從梅艷芳的演藝歷程及大膽突破以往的演出風格,李展鵬說:「她身上其實折射了香港作為亞洲大都會的面貌,正以各種多元文化作為一種自我的表達。」她的曲風,有日文改編歌曲,有東方小調,也有勁歌熱舞。「她做到了和過去說再見,讓自己和前人完全不同。」而這種吸納多元文化為己用的特質,反映了曾經精彩的香港,影響了香港一代的歌手,也成為大陸看外面世界的一扇窗。

  性格海派 重情重義

  除了從美學、文化影響層面看梅艷芳,《最後的蔓珠莎華》也大量地訪問了曾與她合作的音樂製作人、導演、徒弟,包括黎小田、倫永亮、關錦鵬、許鞍華、許志安等。身為「資深梅迷」的李展鵬,從這些訪談中仍能發現過去所不知道的梅艷芳,包括梅媽透露海派的「阿梅」,10歲、8歲就開始借錢給人,幾乎別人伸手她就會借;她也曾為了一個只有一面之緣的歌迷去世,特地為她誦經;她在電影拍攝現場,哪怕是小小一個倒茶水的工作人員被欺負,梅艷芳都會為他出頭……。

  《最後的蔓珠莎華》出版1個月內即已再版,在台灣上市前即登上金石堂預購排行榜首,花了2、3年時間籌備的李展鵬欣慰而感慨,在資訊更新速度飛快的今日,回望經典,或許才是今人稍稍放慢腳步,思考未來的前進動力。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读后感(五):一名女性彰显的香港精神

  这名女性是梅艳芳。

  她被誉为 “香港的女儿” ,一个艺人, 能被置于一个时代格局之下,获得如此殊荣,可想而知,她的付出、她的贡献在当时的香港甚至在当今的香港,泛起了怎样的一片涟漪。

  读完《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管中窥豹,从他人对梅艳芳的回忆和评价中,可以略知,完美并不是毫无瑕疵,而是一个人的闪光点可以完完全全掩盖他的缺点。她光彩照人,从内到外散发出令人折服的气质,她的一生都在践行着香港精神,给香港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神话。

  我认为,香港精神就是李碧华所写的: 坚强、不屈、自信、珍惜眼前人,这也是李碧华从梅艳芳那儿得到的启迪。

  从荔园歌女, 一步步蜕变为芳华绝代的百变天后,这绝不是仅仅凭借着“天分”就能取得的成就,在华灯璀璨的舞台背后,梅艳芳的坚持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从她站上新秀舞台,将《风的季节》演绎得沧桑入耳时,她就注定是一个天生的表演者,她的台风与镇定,都源自于她十多年坚持演唱的经验积累。这一份从小就开始培养的执念,她奉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讲斗志, 现在那些年轻人,个个都在抱怨 ,要死要活的。阿梅是明知自己死期将至还要做自己最理想的演出,现在有些青年,上帝还没有让他走,自己就赶着自杀,又不想付出代价,遇到困难就要死要活,跟阿梅差好远。”许冠文在谈及“梅艳芳精神”时感叹道。 “梅艳芳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与“香港精神”划上等号的。

  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呢,我有一个综合的看法:旧时势创造了英雄,英雄创造了新时势,梅艳芳便是这样一名“英雄”。诚然,她确实拥有唱歌的天姿,但她在舞台上的每种神态 每个动作都在台下的镜子前练了千万遍, 而且,在“旧时势”的不景气局面之下,她用《坏女孩》突破了自己,她不拘于单一的形象,引颂了香港乐坛的新风潮。

  据梅艳芳的友人回忆: 她总是会对他人说:“珍惜眼前人”。在舞台上,她是硬朗的强者; 在感情前,她是虔诚的门徒。我看这本书时看的第一篇就是陈海琪的访谈,从她的摘述中,我看到了一个柔弱的梅艳芳——期盼爱情,却得不到。可以想象,凌晨两点,寂静虚无,马路上偶尔发出零星的马达声,梅艳芳就这样挨在陈海琪的身旁,透过天窗,望着遥远的星星,或许在无星的夜晚能看到一弯月,这时候,她便幽幽唱道:“望明月远远,想像你幽怨。”她信佛,她相信人与人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所以她经常告诫别人要珍惜眼前人。她会对她的男友说:“我来赚钱,辛苦我一个就行了。”其实,这只是她软弱的表现,她想用自己的爱去博得他人的爱,她相信这是种“缘”,但偏却无“分”。 珍惜眼前人是要的,毕竟世事难料,人生无常。梅艳芳的一生很短暂,但她的善却拓展了她生命的宽度。她对亲人的善、对朋友的善、对爱人的善、对粉丝的善、对陌生人的善,都化作了无可取替的精神力量。(写到这里,我看了看前面写的,突然发现自己的语言是如此无力,我目前的水平,无论我怎么描述,我都无法将梅艳芳身上彰显的“香港精绅”表现出来。而且在写的过程中,我一直想着语文老师跟我说 : 不要给人物立传,要多议论、少叙述。)梅艳芳的善良,是她最可贵的地方,我没有经历过香港文化最鼎盛的时代,但我知道,一个巨星的善良, 在当时那个经济浮华的香港里是多么动人。 吴俊雄谈到,每个明星都需要文化装备,而梅艳芳经历很多,技艺也精,经过苦练成为巨星,得来不易。 正因为她的经历,即使她读书不多,也通晓人情世故,懂得以善待人, 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挂钩着香港,并产生一定的回应。 这就是她创造的新时势。

  如果要拍梅艳芳的一生?

  我想我会有兴趣写这个剧本,但我没有能力,我与梅艳芳的时代擦肩而过,她的思想很前卫,可能有一些我至今也无法理解。 再者,即使有关锦鹏有鲍德熹,也不会有第二个梅艳芳了。

  MC仁在 《触手可及》里说:“如果每个人都不要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在无谓事上,想要达到自己的理想是行的,前提是你要付出。”梅艳芳的一生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她的天分是她的事业,她的热诚亦是也的事业,她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病重之时仍将自己的全副精力投入到她的事业中去,这样便凝聚了一鼓强大的力量,把她的成就推向巅峰,从而造就一个传奇,成为延续至今的香港精神。

  很多年轻人都记得张国荣,但悲哀的是,他们有的连梅艳芳和梅兰芳都分不清, 我希望,你们可以关注一下梅艳芳这一名真正能称得上“女神”的已故艺人。

  最爱的歌仍是「似是故人来」。

  ..

  (手稿直接扫描成文字,若有错误望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