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柏林苍穹下》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柏林苍穹下》读后感精选

2020-05-04 23:0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柏林苍穹下》读后感精选

  《柏林苍穹下》是一本由[意] 塞巴斯蒂亚诺·托马 / [德] 洛伦佐·托马著作,后浪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苍穹下》精选点评:

  ●充满诗意。每一段文字,每一个画面,都是好到让人想哭的。默默凝视人间的天使,离家出走的女孩儿,制作飞机的年轻人,马戏团的女演员······大量的内心独白,是在黑暗中独自踉跄的我们。生活没有真相,但是也可以勇敢地走进广阔的世界,努力去书写自己的历史。柏油路面上,时间的划痕,手上的一个苹果,向前滚去的烟蒂。它们在,就是意义。

  ●大概率是今年后浪出的最赞的一本。如果时间本身就是一种病,还怎么去治愈一切呢?

  ●喜欢《柏林苍穹下》电影的,除了原版碟,这本精装漫画是最值得收藏的实体。

  ●由于太美丽,想再多买一本裁书装框orz

  ●就是这个黑白铺色、金色点缀的三色配色,导致印刷价格急速飙升T^T

  ●优雅

  ●改编自维姆文德斯导演、19年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参与编剧的经典电影《柏林苍穹下》。驻守柏林城的天使,为了触碰所爱之人的脸颊,他放弃身份,坠落为人。

  ●敢把《柏林苍穹下》改编成一本漫画书,需要的何止是勇气。幸运的是,塞巴斯蒂亚诺·托马和洛伦佐·托马成功了。这本书从画面到文字,流淌着的都是一个字:美。它像是艺术被赋形后的实物,一本沉甸甸的美学珍品。那些如诗歌一般的台词,借助书籍这种形式反而得到一种完美的呈现效果。更有西莫纳·弗拉斯加的现代诗《候鸟》以及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以充实人物感情。从80年代的电影到如今有无人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漫画,人类脆弱的情感和难以名状的孤独和哀伤,仍旧能够感动天使。这是一条注定无法回头的路,与永恒的置身事外相比,死亡反而能让生命脱胎换骨。

  ●没有看过同名电影,冲着绘本买的,确实是非常喜爱的画风。讲的是一位能够读心的天使,被马戏团女演员自我挣扎与鼓舞的内心独白所吸引,最后为了给她爱甘愿变成凡人的故事。天使眼中的世界没有色彩,他始终俯察世间的人和事,倾听所遇之人的各色心事,充斥着悲悯与抽离,因此画中对应的也是大量的黑白灰来烘托氛围。在变为凡人之后,他的知觉变得丰富多彩,稀松平常的小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你能在配图中感受到他喜不自禁的热烈心情:细腻的黑白笔触中糅杂着暖咖色的线条,为原本淡漠的画面注入了些许暖意,好几幅配图铺满大片大片的暖杏色,在黑白的衬托下愈加亮眼。书中的插图都很精美,画面干净通透,笔触奔放而富有活力,配色高级,值得收藏。

  ●刚翻开时是看天使的故事,读着读着,就变成了自言自语。

  《柏林苍穹下》读后感(一):柏林苍穹下

  柏林由两位天使守护着,一个是对人世疾苦冷眼旁观的卡西尔,另一个是常常感怀于人类疾苦的丹密尔(布鲁诺•甘茨 Bruno Ganz 饰)。二人穿着宽大的天使袍,在城市各处游荡,倾听人们的祈祷,默默观察人们的内心世界。马戏团玛瑞安(苏韦戈•多马丁Solveig Dommartin 饰)的心事引来了丹密尔的同情,因为马戏团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玛瑞安满心烦恼。这个马戏团的天使演员令丹密尔动了凡心,他决定化作凡人,追求一段美满感情。 本片荣获1987年第4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柏林苍穹下》读后感(二):有人想做天使,可天使却想当凡人

  1987年法国上映了剧情片《柏林苍穹下》,它是由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拍摄的。影片讲述两位倾听人类心声的天使穿着大衣长袍穿梭于柏林这座城市,听人们内心的独白,看人世间的苦闷与烦恼。但是这两位天使中的一位却爱上了在马戏团扮演天使的女演员,并决定为她变成凡人的故事。

  这是一出超现实的文艺剧情,曾获第4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第1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还获戛纳金棕榈奖提名等。天使只存活在人类的信仰里,但是在这《柏林苍穹下》,天使倒成了第一目击者。不由会让我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导演会拍这样的一部影片,是有什么独特的寓意吗?

  电影我没有看过,但是跨越了35年,我却直接读了这本由后浪出品的同名漫画书。

  题外话: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苍穹下”三个字,还会想到《指环王》里的“Three rings for the Eleven-kings under the sky”,有网友将它翻译为“苍穹下,精灵众王得其三”,以示区分那在石殿里的矮人和尘世间的凡人。想来,苍穹下的是精灵,是天使,那也能和这电影、这漫画里的“苍穹下”对得上号了。

  其实从它的原名“Der Himmel über Berlin”(德语)直译是“柏林上空”,当然,“上空”肯定是没有“苍穹下”听起来文艺,而且也缺乏那茫茫空旷的意境。归根结底,还是汉字的魅力太神奇。

  不过,也有人把片名翻译成《欲望之翼》,听着就觉得功利心太强,充满了世俗的欲望。甚至还有人认为《欲望之翼》和《柏林苍穹下》是维姆·文德斯在不同时期拍摄的两部不同的电影,这更是大错特错。如果光是从《欲望之翼》这个片名去对照《Der Himmel über Berlin》里的情节,也是吻合,并能被理解的,只是我们更喜欢直译,也更喜欢《柏林苍穹下》这文艺又具奇幻空灵感的译名。

  未完

  《柏林苍穹下》读后感(三):用绘本向经典电影致敬

  刚打开翻看了几页,差点就哭出来,成年的我们是这么多烦恼,却要努力生活着。

  每一天我们都在为了生活,工作,与人相处等事情 ,给自己制造出各种的烦恼!

  记得当年看《康熙来了》沈玉琳也说过:“人生关关难过,关关过!”想想也是有道理的!

  绘本里两位守护着柏林的天使穿梭在城中的每一个角落,静静地倾听着人们的梦想和忧虑。

  而我的天使会在哪里,她/他有没有听到我最近的烦恼呢?带我离开!

  电影《柏林苍穹下》是一部经典的幻想式文艺片,用抒情代替叙事,是最接近诗歌的电影作用。

  而后浪出版的《柏林苍穹下》绘本,是对同名电影的改编,用绘本的形式,把经典电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三种色彩的梦幻结合,大量的细密排列的线条画出的光影效果,人物,场景都被表现得非常的立体,真实。

  大量的黑白铺色,并加入金色点缀,使画面光影更加的灵动,每一幅画都很值得反复的欣赏。

  除了画作外,作者还保留了原作中的经典台词,加入现代诗文,读起来流畅,易记,即使你没看过电影,也能很好理解书中的故事。

  《柏林苍穹下》说的是天使爱上一个普通人后,放弃了他永生的权利,而成为一个普通人,与她共度余生。

  非常简单的故事,却让读者对自身生命价值进行反思,重新探讨自己的人生意义,是一味追求不变的生活,还是能勇敢迎接挑战,战胜困难,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诗句,歌词与画面的精妙融合将追寻人生意义的整个故事娓娓道来,这个绘本可谓是两位作者以大胆创新向电影原作表达的真诚致敬。

  《柏林苍穹下》读后感(四):真正的致敬,是源自深爱

  拿到书时,想了一想。《柏林苍穹下》这部电影,看了已经将近十年了,看的时候自己还是个傻头傻脑的学生,在一门选修课里一位对自己有着特殊意义的艺术史老师,把这部片带给了当时的我

现在的我,不再是过去的我。而将来有一天,我也不再是今天的我。

  但现在问问我,电影讲了什么,具体细节自己也真是复述不出来了,我只记得灰色像是带着雾气的画面,Damiel似笑非笑似悲伤又非悲伤的深情,如果说是我们不知道天使在想着什么,或者更应该说天使并无法真正感知我们在想什么,他们是见证者,他们是在时间之外的游走的灵体,他们的世界逻辑并不是直线的,而是多维、拼接的。

  这是一个极其浪漫诗意的故事,即便过去这么久,即便具体场景剧情已经不记得了,但影片的画面和情绪所带来的氛围感,每当想起,还能缓缓在心中萦绕。在这样“两个世界交叠”的故事下,漫画的形式或许在这种多维上的表现会更容易,利用颜色利用视角利用画面。但也同样有一个问题,只要在一个画面,人们就在“同一个页面”这种“同在”,甚至是两页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十分微妙。画者没有使用明确的分格,而是利用这页面,场景、色块的切割,让人物游走,让你的视线跟着天使在柏林间走动。

开场,天使的出现。左下孩子的指向天空,“下一格”镜头就正面对着母女俩,而女孩的手指向了读者,读者变成了天使的视线。是的,你或许又是天使旁的天使,或许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便是时间。

  这部作品个人感觉完全不需要和原电影进行精确对比(但如果有时间我也会真的对比看看,从而探究看看作者的创作思路),它基于原作但又把时间从八十年代柏林墙未倒塌前拉到了现在的时空,但作者还是非常细致的,书中的场景是对应电影中的场景,却是当下的样子。作者们重现着故事,却又通过新的作者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观察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时间之下的柏林,情感欲望永远流动的人们。即便没看过原电影,从文字到图像,都是一部完整的作品。

  故事结束后,会看到两样很有趣的东西:一个是致谢,里面有很多感谢的名字,我认真地看了一下,演员名单并不是原电影的演员名单。因为没有找到英文的作者采访(我看不懂德文,也没找到很好的德文材料),作者似乎是找演员去表演后进行拍照,再进行画面的描绘的,书中有一些人体的动态看着有点像是画照片(且照片可能是抓拍的),我很好奇整个的创作过程,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创作过程。同时最后还有这本书涉及的场景在柏林地图里的位置,这个细节也是非常有意思,朝圣者或许能跟着地图走一遭吧。

  另外说几个小的细节,我可能对一些小东西有点绕不过去……

这图里有两个我很在意的点,一个是绿色圈出部分的图像,有点奇怪;一个是最后一行字“是……”已经出了黑色的对话框格了。有点粗糙的装订(应该是单本的问题)最喜欢的两页图文形容之一最喜欢的两页图文形容之二

  很多人总说:什么是致敬,致敬不就是把一个别人做过的东西再做一遍蹭蹭名气吗?或许,不少人有这么做,甚至拿致敬来做抄袭的背书;但无限被扭曲之下依然难以掩盖深爱着原作品的人,通过再创作让自己的解读与更多人分享,并对着原作品、对着柏林这座城市都有着强烈的爱意,真正的致敬才不会是原作品的一个影子而是独立成型又饱含深情的独立作品。

  :B站上也有阿婆主上传了油管上老虎百花乐队的Alone with the Moon

漫画《柏林苍穹下》彩蛋-还原老虎百合花乐队现场_哔哩哔哩 (゜-゜)つ

  ebastino Toma

  项目官方页面 www.sebastiano.de/wings-of-desire

  《柏林苍穹下》读后感(五):重现活着的经典,需要几个特点?

  黑白,诗性,缓慢,文艺。 有人爱它爱得要死,有些人看到黑白便摇头。

  但那些安静的瞬间终于以静默的书页回到我们面前,用保留的特质,重现跨域了三十余年的感动。

黑白 人世间色彩

  这部来自1987年名为《柏林苍穹下》的德国电影,放映到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黑白的,你会以为这就是一部黑白电影。然而,那个世界是黑白的吗?还是当时的电影技术局限于黑白?

  实则不然,这是一部彩色电影。

  柏林城的两位天使,千百年来守护着这座城市,学习城市的语言,互换自己的每日见闻。

  他们拥有着超自然的能力,而面对世人,他们聆听,却不真正感同身受。 是天使眼中万物黑白,不见人类的视角而已。

  马戏团有一位戴着假翅膀表演空中杂技的女演员,两位天使的其中一位,在这里对她一见钟情。

  他倾听她内心的声音,他渴望切实触碰,愿意体会一些天使不曾知道的东西。为了亲吻所爱之人的脸颊,天使放弃身份,坠落为人。

  在电影中,柏林天使成为凡人之后,影像画面随即出现色彩。

  漫画版的《柏林苍穹下》延续了电影黑白片的风格,但为了解决黑白与彩色世界的过渡难题,又避免让画风显得突兀,漫画作者采用了特殊的工艺:

  黑白金三色细密排线,黑白铺色,金色点缀(也是这道工序也增加了书籍的制作成本)。

诗性杂糅唯美文风

  天使和世人,总是在呓语或独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本片导演维姆文德斯,曾受到美国导演的邀请,来到美国以好莱坞的形式拍摄影像。但维姆文德斯自认为自己的方式与好莱坞的制作略微不搭。《柏林苍穹下》是他重新从美国回到柏林开始拍摄的幻想文艺片。

  虽是电影,却接近诗歌。 而在同名漫画版《柏林苍穹下》中,作者也保留了原作中的经典台词,还加入了西莫纳·弗拉斯加的现代诗《候鸟》以及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以充实人物情感,使得本就如诗一般的词句更加具有艺术气息。

漫画内页的台词

缓慢 天使的无尽时间

  天使,穿梭于各种时间与空间。聆听阅读者无尽的思想,也无言地接收将死之人的内心独白。没有死线(误),也就没有速度,永生即没有边界。

  “那儿还有边界吗?每条街都有分界线,中间是无人地带,用障碍物或沟渠伪装起来,胆敢跨越的人,会落到陷阱里……德国被分成了几个独立的部分,而且它们很不稳定,每一个都各自为政,其他地方的人想进入则须缴纳通行税。”

  德国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电影中,柏林天使曾跟着有一位已经老去、无望地寻找波茨坦广场的老头,倾听:

  “我找不到波茨坦广场。是这儿吗?不会吧。以前,乔斯蒂咖啡馆就在这儿。午后,我去那儿和人聊天,然后喝一杯咖啡,看着熙攘的人群,悠闲地抽着雪茄。有名的烟店就在这儿……这不可能是波茨坦广场!你也没人可问。这才是真实的存在……”

  而影片中的女主呢,以人类的视角,会失业、会痛苦、会迷茫。

  女主想,“时间会医治一切,假使时间也与我同病相怜呢?就像有时候,一个人必须挺着信念活下去。为了生活,有期盼就足够了。”

  女主的心情也因为天使的特权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不知这是否促成天使放弃身份成为人类与她在一起。放弃无尽来换取有限,用有限来换取永恒。

  “只有一次,因此成为永恒。”

  ——《柏林苍穹下》

文艺 乐队与诺奖编剧

  2019年刚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一次“双黄蛋”。除了后浪文学曾引进的波兰作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另一位则是德国作家彼得·汉德克。

  除去小说家的身份外,同时他还是一位剧作家,被称为德语文学“活着的经典”。

  电影《柏林苍穹下》正是彼得·汉德克参与编剧的剧本。

彼得·汉德克

  此外,漫画书中出现的歌词也并非杜撰,而是取材于老虎与百合花乐队,以及梅赫特·贝克尔的几首知名歌曲。

  这部经典老片看似一部大闷片,真翻起来却养眼又悦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