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不朽之旅》观后感100字
《达利:不朽之旅》是一部由David Pujol执导,David Pujol / Montse Ague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利:不朽之旅》精选点评:
●前面部分差不多是达利三馆的介绍片,没想到最后猝不及防点题并且升华了;我永远喜欢卡达克斯,下次再去卡达克斯我要待一周。
●拍得好无趣呀。。
●不功不过吧,信息量挺大的就是了
●建筑改造的ppt
●信息量巨大,但不妨碍震撼跟感动。
●A man always need a story of a great human to force him to realise that how empty his life is. Loving the soundtracks #9thBIFF #8
●虽然达利画的是超现实,但感觉画家本人很入世。
●7分,节奏把握很好
●狭小的房子才像子宫,要缩在白色的壁炉里写作,用羊屎和老鼠尸体的搅拌物调情。很少有人能把怪癖坚持的这么日常自然又直白了。加拉这个女人实在厉害,不管是实力,还是付出,还是掌控感的调情。
●达达万岁 到今天还在养活拍电影的人
《达利:不朽之旅》观后感(一):出于对达利的偏执之爱
出于对金牛座偏执狂达利的偏执迷恋,不会放过2018年问世的这部《达利·不朽之旅》的纪录片放映。
此片着眼于达利对自我不朽的终极追逐,包含他与加拉共同营建的情爱闭环、毕生修葺的理想家园,甚至对不死之身的探索。用最缜密的笔触勾勒最癫狂的意识,这不仅体现在达利的绘画,也体现在他一生的方方面面。也许他身心的溃败始于加拉的亡故,而这种溃败也被他一贯的极致表现继续演绎着,也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他不得不意识到并非一切都是自己可控的作品,也许在他的审美体系中,对永生的痴迷和失去挚爱的痛苦成为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而死亡又不因他每天渲染毁灭气氛便应景而至,这些尴尬地搅乱了达利最后的岁月。
不知道在死期终于降临的那一刻达利有没有找到他一直寻找的天堂,但我知道有一天我会在菲格拉斯达利博物馆穹顶透进的天光里俯身亲吻他躺在地面下的尸体。
《达利:不朽之旅》观后感(二):纪录片中达利自己说的一些话
“我把电视、电影、新闻、媒体视为导致大众退化的重要的现代媒介形式,但是我乐于利用它们,因为从实际角度来说,追随我的人越多,我的画就越值钱,而且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不利用这一点,那真是太愚蠢了,就是这样。”
“我极为享受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因为死亡,一直从很近的距离注视着我,而且死亡会喜欢抓住我,只要有五分钟死亡没有抓住我,我就特别快乐。比如一小口的维希水,或者你们说的一点点茶之类,一切都成为了一种巨大的快乐。因为死亡投降了。而且正因为死亡如此接近,才有可能将我人生中每一个小片段都完全唤醒。”
“我哥哥的尸体紧紧抓住我的心灵,因为我的父母一直谈起另一个萨尔瓦多,拿我与他比较,还说:‘他一定不能像萨尔瓦多那样患上感冒,他应该戴上围巾’。总之,他们总是拿我作对比,当他们说起我时,就一定会说起另一个。然后,为了把自己与那个死去的哥哥区分开,我被迫扮演起天才的角色。每一分钟都跟自己重申,我不是他,我没有死。这就是我觉得有必要继续各种怪癖的原因。人们认为他们看到了达利身上最古怪的一面,那恰恰是我人生最悲惨的一面。”
《达利:不朽之旅》观后感(三):达利
记第一次看电影节的展映电影。全片都在一种神经质的接近失控的快节奏中进行,所有对白都好像开了1.5倍速,一开始还想看看中文字幕,后来一条条字幕闪过的太快只能放弃。很少有这种觉得英文比中文还舒心的时候。不到2个小时的电影居然分了21个章节,内容是很丰富了,但节奏过快导致填鸭感十足,还好本宝宝爱学习、兴趣高,才能在这21道充满艰难险阻的关卡中努力控制想要飞走的灵魂、坚持到最后演员表出现。
题目没记错的话,叫In search for immortality,看到达利一个自恋、雄心勃勃到想要追求与世长存的人,最后也不得不屈服于衰老和死亡,这种无力感让人恐惧。朋友说他到死的最后一天都十分清醒,不禁想一个仍然活跃的大脑被困在衰败的躯壳里是什么感受,时间对谁都残忍,把活蹦乱跳的机灵男子也变成坐在轮椅上的老头。因为哥哥的早逝,通过“努力活着”来证明自己的不同,因为自信于自己的天赋,希望借助科技在未来复活,并在前期呈现出斗志昂扬、想要战胜死亡的乐观心态。在父亲和Gala去世后,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才从另一个方面寻求安慰吧—建博物馆,让自己设计的建筑成为自己的陵寝,并代替自己千秋万代了。这种无力感在一个在所有人看来都拥有一切的天才身上出现时更让人感觉颓废、没希望。哎,如果可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吧。3.5星。
《达利:不朽之旅》观后感(四):我们会在黑暗中见到彼此
我对达利的兴趣,源于多年前在巴塞罗那看过的一个展。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纪录片,2小时长,从他的故居、城堡、博物馆,到与加拉的关系,探索了达利传奇的一生。 本片通过大量画作与影像资料,讲述了达利的创作历程。从早期作品到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转变,对建筑的改造与装饰设计,他的才华超越画作,覆盖到舞台、电影领域,还有晚年对数学与科学的兴趣…… 梦境是他作品的主要主题,以超现实的呈现方式展示了他人生不同阶段的内心世界与思考。那些爱与欲,生与死是他一直探索的范畴。他一直在追求永生,害怕死亡,但又充满自我矛盾。 利佳特港的故居是他永恒的家,就像一个巨大的母体,多年在各地旅行的经历,辛勤工作的成果、创作过程中的闪光与智慧,都汇集在了这个房子里。后来更成为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年轻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创作。这里也见证了他与加拉的多年生活。 普波尔城堡则是达利送给加拉的礼物,代表他们的爱情。加拉同意收下这一馈赠的唯一要求:达利只有得到她的书面允许才能进入城堡探望她。想想真是古典主义的浪漫呢。达利用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对它进行改造,整个看起来像回到中世纪,又很清楚它不是,而是达利的世界。 达利在故乡菲格雷斯建立了一座剧院博物馆,汇集了他的大量艺术品,这里就像是他的所有智慧的结晶。他生命末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还邀请诺贝尔奖得主在此进行科学讨论。 影片另一部分讲述达利的缪斯-加拉对他的影响。每个艺术家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缪斯,加拉是达利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不光给他以源源不断的灵感,也从多方面引导、照顾着他。加拉指引着达利把古典主义融入到超现实主义中。在他陷入痛苦的深渊时把他带出来。所以达利才会说:加拉就是现实。 达利的一生都有深刻的视野和好奇心,一刻都没有停止过。直到生命最后,他都从未失去过清醒和智慧。 全片中达利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会在黑暗中见到彼此…… 希望有朝一日能去达利故居和剧院博物馆。
《达利:不朽之旅》观后感(五):脆弱和恐惧
2019年北影展最期待的两部电影就是达利和洛尔迦。看了好几年的影展,包括欧盟的,不知道是我出了问题,还是叙事片出了什么问题,就越来越不太想看。倒是纪录片和传记片环节,无论是选片角度还是内容,都很有意思。比如鲍依、坂本,和葛饰北斋。
这部达利以大量照片和生前视频为资料,前半部分介绍艺术和生活的过程,后半部分挑了几个重点讲述他为什么会追求永恒,个人觉得很有趣。作为整个电影主线的他和加拉的家从一个只有20多平米的小屋子,慢慢长大,直到成为一个城堡。房子里外的照片反反复复地出现,包括房前屋后的树,模仿阿尔罕布拉宫的水系,还有西班牙最早看见日出的窗户,深深的门洞,都非常美。如果说他的作品不那么好理解的话,他的家就非常直观了。对于理解他来说也很重要。简单明快亲切,和他艺术里的夸张并不相似。倒是和他的感情生活相似。
接下来先罗列电影中在意的事实,然后说对自己的启发。
事实:
1. 儿时创伤 同名早亡的兄长 父母眼中的他和哥哥的关系(电影提及),被带到兄长墓前说是哥哥的转世投胎(这一句来自维基百科)
2. 认为米勒的《晚祷》是夫妻在埋葬死去的孩子
3. 青少年创伤:亲爱的母亲在他16岁时去世
4. 说想通过冷冻来复活,说过自己距离死亡很近
5. 对量子力学的关注和最后那一段时光要护士读霍金
6. 感情 初恋是邻居大妈。妻子加拉大10岁,战斗民族出身,笑。
7. 和父亲的关系在他进入超现实主义流派之后恶化。后来曾经有过缓解,但在妹妹反目的时候,父亲犹豫之后站到了妹妹一边。直到父亲去世之前的短暂时光才和解。父亲去世后很悲痛。
8. 妹妹不喜欢加拉。
9. 和维斯康蒂的合作《皆大欢喜》。最喜欢的王子是巴伐利亚的路德维西。(是我记错了还是好几年前看到了错的介绍说达利参与了维斯康蒂电影《路德维西》的布景设计?还有一张描绘椅子的照片。)。电影里还提到了瓦格纳。这几个人在艺术基情史上,笑。
10. 和希区柯克的合作 (《爱德华大夫》讲述的故事男主就是一个童年时兄弟死去的心理阴影带来巨大困惑的角色,我青春期时看过这部电影。优于格里高利派克英俊帅气的脸,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抽象布景。尤其是剪眼睛幕布那一场。)
11. 说起用科学研究绘画时看到桌子上摆着的弗美尔
12. 加拉决策离开战乱中的西班牙,走前达利回乡看望了父亲和妹妹。不知道为什么电影里没提继母是达利喜爱的姨妈
13. 加拉帮他在美国推销作品
14. 给加拉盖的城堡 加拉说收下的前提是只有在她的许可下,达利才可以觐见。常常达利只是在加拉打开城堡大门的时候对她惊鸿一瞥。因为加拉知道朝夕相处会扼死新鲜感。没有距离就不会有激情。
15. 模仿拉斐尔画的圣母加拉
16. 加拉去世以后达利表现得很绝望,陪伴他的朋友让他振作,并说不要沉浸在自己导演的戏里(这句真是……
17. 卧室起火后,在去医院的路上,达利要求去看自己位于菲格拉斯的博物馆,增加的距离其实挺远的。他大概担心自己出不了院。
18. 出院后最后的日子在博物馆渡过,葬在博物馆。没有和城堡里的加拉合葬。
事先说在下并不研究艺术史,也不学心理学,所以得出的结论也许是错误的,也许会在以后的岁月修正。目前只是想写下对电影罗列事实的感受。
1. 对死亡的恐惧:从1-5很容易看出来。这是他追寻永生最大的动力吧?
2. 恐惧所带来的情感上的脆弱。还有家人的疏离带来的孤独更加强了这种脆弱。
3. 脆弱导致感情依赖。战斗民族的女人的刚强正好给予了坚强的支持。有一定的恋母情结。所以年长10岁,很清楚自己要什么,甚至有可能因为他的潜在价值而选择和他在一起,明显很能控制他的加拉,比年轻,激烈而难以捉摸的同性感情,(如果有的话。西班牙可是一个宗教氛围很浓郁的国家,同性爱会非常困难)更令人安心。
也正因如此,当年十分亲密的小姑子反目成仇,也就十分合理了。
当然至于私生活,外人只能是根据常理推测,准确性难以验证。从结果来看似乎不错,加拉很好地保护和推广了他,否则也许西班牙内战,或者商业上的不足,都会让他的生活轨迹很大不同。不过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绝世爱情——完美的爱情一定基于两个平等的灵魂的互补。即便是电影里采用的照片,加拉身边的达利也常常是小鸟依人,把头靠在加拉的颈窝里。不过反向说,拉丁文化的母系崇拜也不是没有优点。最后,我说什么丝毫不重要:)
4. 觉得达利早期的画非常有天赋,可以表达自己、以及唤醒观众心里的潜意识。想起豆瓣有过精神病人画的画册,感觉达利的画也有共通之处——对人最直觉最本真的情感的描绘能力。或者是描绘幻象吧。后期结合古典主义的作品,好看,但有很大公式成分,不那么有创造性了。
5. 他一生都在拼命显示自己的不同,希望以此来告诉父亲,他并不是谁的替身。很成长创伤,很倒霉,也成就了他。
看完电影写出这些之后,并没有减少对他的喜欢/好奇,因为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他都长成了上帝玫瑰园里一支很特别的花。他的脆弱,年轻时眼睛里显示的无辜,都能唤醒女性心中的母性。
电影没有提及和洛尔迦的纠葛很正常,毕竟是基金会的片子。不过一个画家对诗意的灵魂有感觉,太正常不过了,笑。
——————————————————————
在写完上述文字之后,搜索达利画笔下的加拉的时候看到了下面几篇文章。它们印证了我一部分的想法,也有不同的部分:达利并不一直是个乖小孩。
达利和加拉的晚年: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661830/
战斗民族出身的加拉:https://k.sina.cn/article_6501582295_1838645d700100ehbe.html?from=cul&subch=nauto&http=fromhttp
达利和杜尚:https://c1.m.ifeng.com/shareNews?fromType=vampire&forward=1&sfrom=pc&aid=sub_330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