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于无色处见繁花》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于无色处见繁花》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5-07 23:0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于无色处见繁花》经典读后感有感

  《于无色处见繁花》是一本由张晓风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一):于无色处见繁花:在庸常的世界里发现细微的美好

  《于无色处见繁花》是华语十大散文家:张晓风的散文集新作,主要写了对生活中爱情、亲情、友情,思考感悟的一些的哲理。

  全书总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你的侧影好美。

  主要讲爱情,亲情,包括作者与丈夫的爱情故事,与孩子的对话想起了母亲当年的亲情故事。还有当地的教育观,对有特长的孩子的培植。

  第二章:种种可爱。

  生活在城市里,虽然也有种种倒霉事,但奇怪的是,作者记得住的在心中,把玩不已的全是这些可爱的片段。从生活的渊泽里捞起来种种不尽的可爱。

  第三章:戈壁酸梅汤和低调幸福。

  讲述了作者在各国旅行中的见闻和故事,十分精彩。如果你希望酸梅汤真的好喝,还需要加上对生活“有所待却无所求”的易于感谢的心。

  第四章:一半儿春愁一半儿水。

  这一章是回忆往昔故人,老师,友人,学生的故事。生命有如一枚神话的珍珠,出于沙砾,归于沙砾。

  全书的亮点不胜枚举,文章写得十分优美,想象大胆,词语瑰丽,让人体味了中文的美,读后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文学造诣。

  比如作者讲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大量的排比,比喻,讲述了一个简单又复杂的爱情期待,把爱人的酸甜苦乐,种种小心思描绘得活灵活现。

金雨树

  比如描述黄花,“万道花光”“交枝错柯美得逼人”。形容小男孩“腮含桃花,眼似春星,不笑也满脸喜色的年纪”。类似妙笔还有很多……

  讲人与人之间,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

  书中还有许多美食,例如冰糖豆浆,肴肉、汤包,煎得两面黄的炒面,蜜豆冰,牛肉面,红心番薯汤,热咖啡,沁人心脾的酸梅汤,成吉思汗餐……

  好的文学家都是很感性的,比如听到大学教授讲经济学的定义时竟然恸哭落泪。感性才容易感动,才能对生活的细节体察入微、有感而发。美丽词藻的文字,多见排比、比喻、想象,形容词、名词都很多,也有许多新颖的词汇,读来十分有趣。

  作者踏上文学之路,是从小就开始的,文学亦是一生的事情,以生死以之。

  从读书,摘抄好句,写日记,婚育后更加成熟,更加了解普通人的生活,文章愈发精进。

  作者到富士山看到寻人启事,到尼罗河看到火葬场的经历,还引人思考,我们追求的功名利禄,所有的世俗成就,终究会随着生命逝去而归于尘土,化作灰烟。所以我们追求的真的重要吗?

  但文学、文化却可以不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所以,要守护住自己的初心。

  读完《于无色处见繁花》,经历了作者所思所想所见半生,仿佛与作者的灵魂进行了一场对话,更是延续了作者的第二生命。看这一页页庞大又微小的生活篇章,教会我们,在庸常的世界里,发现生活美好与智慧,收获内心温暖与平静的力量。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二):花开时分

  《于无色处见繁花》的中心词是“在庸常的世界里,发现细微的美好”,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受,她在清风明月、山松野草之间驰骋想象,说爱情,谈亲情,论友情,追忆往事,感怀时光,以优美的文字与深遂的情感营造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界。

  【距离产生美】 在观照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时,台湾散文家张晓风总是充满着敬畏与感激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虔诚与宁静,让读者进入了从未涉足的“空灵”世界,她极力避免那些平平淡淡的词句,而是使用一些富有创造性、审美性的文字,让读者与世界有了“距离感”。或许,从心理学的角度,人所共知的事物总是难以引起共鸣与震撼,相反使用不同寻常的角度,我们才会意识到生命如同多棱镜,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茫。 【语不惊人死不休】 随意摘录一些句子,可以理解张晓风的别出心裁。“别的树是密码紧排的电文,只有柳,是疏落的结绳记事”“一声雷,可以无端惹哭满天的云;一声杜鹃,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既有拟人,也有排比,更有比喻,各类修辞应用随心所欲,使读者对花花世界寓含的哲理与诗意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除了喜欢使用形容词与名词之外,张晓风对于动词也是情有独衷的。动词在她的笔下,不仅代表一种状态,更是表明一种趋势,好似“说时迟,那时快”,迫不及待地将心中的感受说与读者听。“我抬头一望,只见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并没有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可以说,在散文这种传统体裁中,能把动词用得如此有声有色的,毕竟是少之又少。

  【输入决定输出】 作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沉淫是潜移默化的,自幼年而青年,对于优秀的文字与美好的情感,只要你在呼吸、在心跳,就没有任何抵抗力,甚至是来者不拒的接纳。在《于无色处见繁花》中,这样的例证很多,俯拾即是,比如“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不就是向诗仙李白致敬吗?“有一天,竟会有一株茵草是另一种版本的我……敦为我?我为敦?真令人取决不下”不正是对庄周梦蝶的演绎吗? 不仅如此,张晓风还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读者总会被其旁征博引的手法所惊讶,比如“去照鉴自己的心,看看能不能仍拼成水仙”,移植了希腊古典神话中水仙的故事,“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的,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存的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觉得自己就是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完全是莎士比亚笔下“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的衍生。 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复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张晓风正是充满诗人气质的散文写作者,柔者心细如发,纤毫毕见,刚者金戈铁马、万里如虎。某种意义上说,《于无色处见繁花》书名的由来正是对“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升华与深化。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三):这大概是对丧最优美的解读和对抗吧

  “如果你真的希望让你手里的那杯酸梅汤和我的这杯一样好喝的话,那么你还须再加一颗对生活“有所待却无所求”的易于感谢的心。“

  ”生活在这座城里,虽也有种种倒霉事,但奇怪的是,我记得住的而且在心中把玩不已的全是这些可爱的片段!这些从生活的渊泽力捞起来的种种不尽的可爱。“

  这需要多热爱生活,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易感动,易联想的张老师,文字情隽如:“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子如璎珞敲冰。”

  张老师是热爱世界,热爱生活的人。

  我不是,我丧。

  记得曾经问过好友,用三个词描述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朋友说,声音甜美、热心肠、人丧的很负能量很多。

  我哈哈哈一笑,你瞧这和书中“描容”一章,异曲同工之妙。

  人的外貌身材、学历、经验、头衔落到最后全都不相干,只落下属于你的印象和特点。可惜,这个也会不久后遗忘。

  所以,就这么浑浑噩噩的活着吧,别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免得海浪一个卷翻来,还带去几滴眼泪。

  不值得。

  作为一本散文集,《于无色处见繁华》的内容其实并不散,爱情、旅行、城市、友情、离开、解惑,他们串联在一起,是人的一生,是时间的一角。

  你能看到她的热爱和失落,遗憾和憧憬,伤心和开怀,随着浅浅淡淡的文字,温柔如水,温凉的裹着你,你读的有几分感动,连带着楼外的喧闹声都可爱的些。

  这是一种折磨,丧人怎么可以感觉人间美好呢?这似夜晚被手电筒打到眼睛,无处遁形,生活这么可爱,你怎么可能从未觉知到呢?

  这种带着清澈的疑惑,真让人心烦。

  丧人不是不爱世间,觉得人间不值得,而是不知道如何收拾自己,与这人间更好的相处。

  换句话说,丧者太在意自己活的怎样,在他人的眼里活得怎么样了。

  书中一章节“海滩上没有发生的事”,这则主要讲诉老师带着学生去海边玩时,一二年级的小女孩们上岸后,觉得衣服不舒服便当众把衣裤脱了,拧起水来。校长原本是打算发声的,发现四处并没有任何人在大惊小怪,海滩上一片天真快乐。校长没有发声,女孩们拧干水之后从新穿上,什么麻烦都没有留下,似船过水无痕迹。

  如果没有在意和大惊小怪,很多问题不称其为问题的。

  这也是丧者的痛。世间最怕活得通透的人,看的透,看的明,它则弱小无处释力;可丧者不一样,丧者陷于陷于生活中出不来,抬头是欲望,脚下是无奈,可任它随意挤压揉捏。

  张晓风说她会念咒语,只会一句,四个字组成,令人望而生畏:我好快乐,如若翻成英文:i am so happy。这句咒语,对物体无效,对精神有效,它可以将悲伤、痛苦、难过、无力全部击碎。

  丧不丧,不重要。

  热不热爱生活,不重要。

  地球明天毁灭与否,和你我无关,但你需同自我和解,同生活和解。

  人生是起落落落落落落,可最终还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于无声之际聆大音,于无光之境体天启,于无色处先睹繁花似锦,这世上平凡黯淡的人生中,自由起许许多多可期可待的绝佳清景。”

  夜间的一盏灯,一碗热汤热饭,一张柔软的被窝,足以慰人五脏六腑,让人心生愉悦,感谢上苍。至于白日里的申诉和失望,就此了结吧。

  或许《于无色处见繁华》是整理张老师在千帆驶过后,对于丧的一种解读和对抗吧。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四):这世间有种种可爱

“生活在这座城里,虽也有种种倒霉事,但奇怪的是,我记得住的而且在心中把玩不已的全是这些可爱的片段!这些从生活的渊泽里捞起来的种种不尽的可爱。”

  ——张晓风

  为什么喜欢读张晓风的散文,我想上面一段话就是我的答案。这世间纵有万般无奈,可总能在张晓风的散文里看到种种可爱之处。

  我第一次知道张晓风是因为《不朽的失眠——写给没考好的考生》这篇文章。很多年前了,那时我还在读高中吧,记得是在《读者》这本杂志上读到的。那时还不懂得失眠,不知道落榜,对姑苏也甚少了解。如今在《于无色处见繁花》中再读这篇文章,突然有种时过境迁的感觉。因为这时的我已经在姑苏读书求完学,后来辗转两三个城市工作,有了一些阅历,人生历经了一些挫折,也偶尔失眠。不过,张晓风依然是我心中的白月光。认真读完这本《于无色处见繁花》,从前的那股亲切感一下子涌上心头,还是那样的如沐春风。也许年少时读张晓风的散文,更多的是喜欢她的文字,而现在再读,喜欢的是文字中那种淡然从容的人生态度,那种历经人世的浮华和烦冗,还能够从中发现种种美好,深深地爱着这个不够完美的世间吧。

  张晓风的独特之处在于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眼中普普通通的一件事,可是在她的笔下就能生出花来,让你倍感生活的可爱。汇丰总行前的铜狮子,摸一下“我会感知触摸的世界是如何清凉有致。”一杯酸梅汤,她都能蹦出“幸福”的定义。“所谓幸福,就是活着,就是在盛夏苦热的日子喝一杯甘洌沁脾的酸梅汤。”低调又朴实的幸福,想想夏天还有什么能比喝上一杯酸梅汤更幸福的事情呢。普通的面店,门口的广告词也会让你眼前一亮,冬天是“100℃的牛肉面”,春天换上“每天一碗牛肉面,力拔山河气盖世”。还没有吃面,这广告语已经先声夺人,吸引住客人。即使是拜访郊外的朋友,因为落久了雨,天忽然晴了。悠然地望着天,她的心就恍然回到往古的年代。想象着“一个久雨后的晴天,一个村野之人,在耕作之余,到禾场上去晒太阳。他的小狗在他的身边打着滚,弄得一身的草。他酣然地躺着,傻傻地笑着,觉得没人经历过这样的幸福。”幸福真的很简单,只是晒晒太阳而已。可惜,我们身边的很多人经常会晒到太阳,未必会有这样的幸福感。于喧嚣的世界里,在生活的琐事中发现极小的快乐,体验满满的幸福感,这是最珍贵的,也是我们很多人所缺乏的。于是,我们在张晓风的文字里尽情地感动着、幸福着。

  作为华语散文“最温柔的一支笔”,她总是以小见大,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出发,娓娓道来,带给一些人生深沉的思考。哪怕是一杯普通的咖啡,“好咖啡总是放在热杯子里的!”她认为“物”都是自矜自重的,更何况人,不论身处何种位置,都不要亵慢了自己。小小的蝉壳里,她看到岁月忽已晚,看到花落人亡,地老天荒。我们短暂的生命里,仿佛如小小的蝉,已经预知了自己的生命,可还是顽强地破壳而出。生命的意义就在这短暂的绚烂绽放吧!喝茶时,“袋茶却只在杯子里,袋茶是孤独的现代人的表征。”想想也确实是。一人一袋茶泡在自己的杯子里,茶杯里泡得都是自己的孤独。这些小小的生活点滴,我们都异常熟悉,或者说我们都已经熟悉到熟视无睹,可在张晓风的笔下却是另一种风景,另一种解答,看到另一种人生。清风明月中,点滴生活中,尽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思考。读后仿佛清风徐来,温暖舒适。

  余光中评价张晓风:“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这切切实实是张晓风文笔的特色。阴天下雨时,适合读张晓风,阴沉沉的天气下,心里也能感受阳光的明媚;天气晴朗时,找个安静的地方读张晓风,于淡淡生活中,感知生活的美好;心情低落时,翻开张晓风的文字,心底总有一个角落会被温暖到;睡觉前读张晓风,换一个安稳的睡眠也是极好的。

  很难用文字表达我对张晓风的喜爱,就是那种无论在什么时候,我拿起书都可以迅速地看进去。或者一时找不到想读的书时,我脑袋里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可以读读张晓风。这本《于无色处见繁花》是张晓风最新的一本散文集,里面节选的大部分是她比较经典的文章。翻开文字,也是爱了。一读倾心,再读再倾心。

“于无声之际聆大音,于无光之境体天启,于五色处先睹繁花似锦,这世上平凡黯淡的人生中,自有其许许多多可期可待的绝佳清景。”

  这也许就是张晓风的散文独具一格的魅力了。

  《于无色处见繁花》读后感(五):《于无色处见繁花》:晓风残月下的文字繁华

  这个不安稳的2020年到了五月天了。但花依然要开的 ,并且得繁花似锦地继续顽地盛开下去的。在如其他行业一起同舟共济的出版业里,天地出版社联合新华文轩出版的《于无色处见繁花》,就是献礼国民来自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前辈的那份“生命是如此充满了愉悦”的国人的精气神。

  对于一些标榜什么十大二十大的散文家,倘若在求学时代,自己是备份如初生的小草会放肆地不断吸取大地土壤的营养一样去吸取那些大散文家的作品的精神养分的,但时到如今即步入中年的自己,自然也是有自己的爱好和志气去甄别个中名家的优劣。而张晓风前辈的散文是如实的美好的事物,她为人为友为母为师都是读者的榜样,在她以女性视觉去行文时是带有浓郁的温柔也有哲思的冷静,用温柔的一支笔去带我们读者发现生活的美,发现社会的悲悯,以及人生的思考。

  在张晓风前辈的这部精装《于无色处见繁花》作品中,有四个专辑,第一辑是以讲叙作者的爱情经历和爱情哲思为主,其中最为有名的篇章这数《地毯的那一端》了,这是一篇写在作者新婚前夕,回忆自己和丈夫的爱情故事,行文优美纯情而隽永,表达自己感恩夫君一直以来的照顾,和对丈夫的铁定爱意。优美纯情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以心灵的手指合奏这首歌”;铁定爱意如“我们的经济从来没有富裕过,我们的日子却从来贫乏过”,还有“我喜欢我们的日子从黯淡凛冽的季节开始,这样,明年的春花才对我们具有更美的意义。”作者将爱情的纯情结合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并在生活中寻找爱情的意义,那就是发现彼此更美的存在,这样升华的爱情哲思,无不让我们渴望和学习这样的美好的成熟爱情。另外,体现作者的爱情优美哲思的还在《一个女人的爱情观》结尾那一段,行文足见作者温柔优美的爱情观。

  在第二专辑中,则是写作者与城市发生微妙关系的那种人与城市那种美好情怀,这也见到作者一个悲悯的社会关爱的一面。最有味道的当数《种种可爱》,这是作者对台湾中华路的所见所闻而产生对一座城市街道的爱与可爱。这种可爱体现在中华街的那些古雅诗意的广告语。或许您去过台湾,想必不仅会惊叹他们的美味小吃,还叹服他们的广告语,如“冬天是100摄氏度的牛肉面”“每天一碗牛肉面,力拔山河气盖世”等等,都是充满的了诗情的当地独特的广告文化。另外,这种可爱还体现当地的士司机的厚道善良热心,还体现在医生赞美病人的智慧和爱心。

  在这个专辑中,除了写城市的美好可爱,写见到的父女关系如父慈“子”孝的视力障碍父亲的平视美景,除了写茶壶与袋茶之间引发的关于集体和个体的哲学,除了写吵架的层次智慧哲学,除了为蛤蟆正名,还写了城市中那些悲悯世情的关爱一面,其中在《遇》中,作者则在台湾青岛西路偶遇目睹黄花、蝉壳、医院死者等而联想到关于死亡的思考。而更让读者惊艳的是在《癫者》中,作者几乎用了一种小说的节奏、结构和语调去刻画了一个漫游在城市里癫者的生存状态,或许读者读到癫者会发笑,但这种笑是悲剧的,因为作者的笔下癫者是城市的清醒者,这种清醒是社会的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从这些关于社会的散文中,也可见作者行文的格调之高深和责任。

  在第三辑中,则是作者写自己身边的美好物品和游记,其中在印度游记中《交会》中我们可以读到作为朋友的作者鬼马的一面,鬼马在于也是普遍驴友的心理,那就是在旅行中见到新奇的物品,希望同游的朋友购买,如此就可以游毕后可以到友人家过眼瘾甚至试用瘾。回到美好的物品的篇章。作者写买玉羊的意义是背后创作者与羊一起成长的喜爱故事;写番薯,写出了作者辩证看发芽的番薯的好坏的哲思;写辣酱,写出了作者的善意而得到的“生命的厚礼”。

  而关于写作者自己身边的美好物品,最耀眼的篇章自然得数《隔壁酸梅汤和低调幸福》了。这里不仅写到了梁实秋先生笔下的北京酸梅汤,在梁实秋的笔下,酸梅汤赋予了梁实秋的意义“双料之饮”那是一种“是和着书香喝下去的古典冷泉。”而这酸梅汤到了作者这一代,这又是赋予了另外一种生活美食事物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她改良了北京的酸梅汤,成为了她个体情感中那份自家“家徽”传承的美好事物,那就是加了台湾洛神花的酸梅汤,其中制作过程和要点也有提到,实为作者的体味生活的美好之文。另外,在作者集体的家国情感中那份两岸一家亲的情怀也浓缩在一杯酸梅汤之中。内地的梅林、山楂、金桂,台湾的洛神花、甘蔗(黄糖的来源),融为一杯酸梅汤,是有着强烈的两岸乡愁情感在的。

  最后,作者还点题说到制作自家的酸梅汤要想作者的那杯那么好喝,那就得“加上一颗对生活有所待却无所求的易于感谢的心”。作者由此说明关于生活美好的物品(包括上诉的其他物品)吃的用的看的不仅是表面的感官感受,还有那些美好物品背后的意义、哲思和深厚情感的感受。于是窃以为,作者这篇关于吃的这杯酸梅汤的散文,更应该选入学生教材。

  在第四专辑中,则是作者以一个推己及人的老师的角色去行文,表现一个为人师表对学生的无私而谆谆教诲的气节,和学术的志趣。其中在《你不能要求简单的答案》中道出了以作者半生的经历回答了如何学好写作的问题,告诉学生和大家,不管写作,还是其它行业,没有什么事业是不是一生一世去完成的。而在《不朽的失眠》则写出了作者身为老师励志落榜学生的激励之作。而妙哉在于作者以学术志教的方式,引用因落榜生张继而才写出了不朽的《枫桥夜泊》的例子,告诉失意者“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的励志哲思。

  最后在关于学术性的散文写作中,《初心》一文是非常有典范性的作品,放在最后也是彰显一种全书凤尾之妙。此篇以“初”作为线索,引出了《尔雅》的论述,以及与《圣经》中的初做比较,体现中国关于“初”的与国际的关联性。而在作者擅长的文学世界,“初”字则赋予了一种中国古雅的诗意,这种诗意来自《颜延之传》《世说新语》,也影响李清照的《念女娇》。其中有一个关于“初”的观点是读者尤为值得关注的,那就是在《世说新语》的故事里,王恭和王忱虽然由好友而反目了,但因为王恭写了关于有“初”的优美诗句给王忱,王忱也欣然回应。这其中关于“初”的哲思就是虽然他们有矛盾,但在因为有美好的初生的桐叶面前,这种美好的事物景物居然美好到可以让人的气度去欣赏仇敌。可见,细心领悟生活,才能在心中真正地悦纳美好。

  “晓风残月”出处是柳永的名词《雨霖铃》,而在张晓风前辈的散文文字世界里,则带给读者的是不管是晓风带来的清爽,还是残月带来的对世界的悲凉悲悯,都是见证了一种华语优秀散文写作的成熟的瓜熟蒂落之盛观,都是彰显现当代散文文字的枝繁叶茂之繁华美景。张晓风前辈她的为人为友为母为师都是读者的榜样,她温柔感性不失理性的哲思的散文,告诉我们要懂得用生命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学会精心品味、细心领悟生活,才能在心中真正地悦纳美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