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有花读后感精选
《不知有花》是一本由张晓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知有花》读后感(一):心中有花,世界全是花
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作者,也从来没听说过。台湾的作家只知道三毛、蒋勋和林清玄、刘墉等等,读过他们的文字,都是以散文居多,文字清新隽永。本书的作者张晓风也一如其他台湾散文家的风格,文字温婉,感情真挚,不温不愠,宛如大家闺秀。作者情感细腻,却没有很多文人的多愁善感,更多的是一种积极乐观,一心向善的佛系散文。作者的日间所见所闻所感,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几句,却能能扣人心扉,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阴天,小雨。坐在飘窗的窗台上,凭窗听雨,外面雨声沥沥,看着被小雨清洗后新绿,清新怡人。读着这本《不知有花》,仿佛也徜徉在作者的时空,同作者一起笑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文人自有文人的执着,文人自有文人的追求。可以在喧嚣的闹市体验生活之美,也可以在幽静的居所体会旁人不及的孤寂。
看到台湾火车站的留言板,对我是另一种触动。在那个通讯不便捷的时代,能够在火车站给需要联络的重要人物留言,真的很人性化。总是一些小细节中,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体会到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仁义礼智信。
《不知有花》读后感(二):不知有花
张晓风,执笔五十年,全新散文精选集。这几个关键词,让我遇见了这本书。 喜欢偏爱诗词曲的作者,写的散文很美。读者用很短的时间在文字里收获美。随意翻阅一篇两篇散文,作者不经意的语言替自己表达了不知怎么表达的关于美丽的感受,引起共鸣挺美好。 最近每天都在下雨,夏天变得不炎热,随手翻阅,伴着雨声阵阵,看见一句话“在落雨的窗前话旧”,把书扣上,起身望着窗外的雨,努力回想高楼大厦稀少的曾经,雨滴顺着屋檐流下,将泥土形成一个小水窝,溅起水花,一圈圈涟漪。几个人在屋檐下躲雨或是玩耍。一顿记忆的畅游,忘记了烦恼,读书体会到的美好。 不知有花,这本书的书名,想给读者传达的可能是,:我们不知道“有花”。生活中有许多自己习惯了的花朵,因为我们的拥有,而忘记了芳香。作者的文字文章,读起来,让我不时看见生活的美好,不再聚焦于自己缺少的,乐于发现自己拥有的。别人也会羡慕自己的“花”。 封皮很美,抬头,邂逅生命中不期而遇的美好,别只是低头,没有看见美丽的花。前几页的插画配合图片的文字,延长了我的阅读时间,看一看,想一想,很美。 纸质挺好的,摸起来舒适。编辑挺用心。这本书的编排很好,阅读体验感挺舒适。
《不知有花》读后感(三):力荐!
张晓风是六十年代崛起的台湾第三代散文作家, 早在1977年, 她就被台湾评论界评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 她的散文,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体验, 对生命存在作本体论的思考, 同时又有细腻的女性意识的开掘。她对于世上的繁花、茂果、云雨风晴、鸟叫虫鸣等各种自然现象, 无不有一种上天赐予的惊喜和虔诚的感恩情怀。对自然, 她充满敬畏和感动, 是自然崇拜者。晓风的散文充满强烈的爱国心、故园情。大陆既是生长的家园, 也是精神的家园。张晓风八岁时随父母赴台, 在大陆度过了童年时代, 受教育则在台湾, 属于台湾的第三代散文家, 她的散文中挥洒着对故园的牵绕和无根无据的痛苦情结。晓风身为一个女性, 还有特殊的性别体验, 她的文本中蕴涵有女性意识的书写。她作为一个由为人女渐次过渡到为人妻、为人母这样由单一到复合角色的女作家, 以一支传情之笔, 传达出了女性的生命感受和情感体验, 让我们体会到作家身上浓厚的女性意识。张晓风深受中西文化的熏染, 中西文化的典故在她的笔下屡屡生辉。尽管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但她的散文的语言风格、意境还纯然是中国式的。张晓风曾说:“ 传统的诗词歌赋是她语言的源头” , 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种自觉的追寻意识, 往往, 她的散文就具有一首扩大的诗、词的意境。
参考:《张晓风散文论》
《不知有花》读后感(四):且行且珍惜
第一次知道不知有花这篇散文是在一次考试当中,闲下来再读这篇散文有了不一样的心境。不用去考虑强行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不用去为了多拿分而去苦苦编凑答案。拥有了一份闲情逸致,反而更容易与作者共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本书的标题来源于其中的一篇散文,不知有花。不知有花,不知道身边有花的存在,山谷中开满了桐花,作者为了去看盛开的桐花,专门驱车到了一个小山村,偶遇一妇人对作者的心情颇为不解,哪有什么花可以看。桐花是妇人的农作物,在她心目当中桐花并没有什么美丽,只不过是养家糊口的必备产物,赖以生存的依靠。但对于作者来说,桐花是城市中难以看到的处于深山老林中的花朵,由于没有常常拥有反而显得愈发珍贵。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农家乐活动出现在了城市当中。到农村体验农家饭,去看小麦、玉米,油菜花花开也变成了许多人观赏的景点。其中有一些原因是人们想要去体验老一辈们的生活,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城市中已经没有这样的景象,想要去农村体验一下生活。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回望年轻时去看日落的景象,更清晰的阐释了本文的主题。一个老尼说每天都是这样,当每天都去看美的事物,就会越来越觉得其平淡无奇。时常拥有的东西,会屏蔽人们对其美好的发现,一经拥有人们也就会丧失对其原有的期待。也许不曾拥有能让人们更加珍惜拥有瞬间的美好,当然我们也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寻找生活周边的感情与美好。
《不知有花》读后感(五):万物有灵
《不知有花》装帧精美,封面花瓣雨就仿佛有阵阵拂面而来的香气,前面彩色照片配以灵动的文字,每一篇文章也有俏皮可爱的铅笔画,很精致。书以种种有情、生命丰盈、万物有灵、厨房与爱、人世几何为主题,收集了张晓风执笔50周年不同时期的精选散文41篇。同时还特别收录了余光中和蒋勋的长文推荐。每一篇都经过精挑细选,文字质朴简单却有风骨、有主张,洞明练达,舒爽清晰。张晓风的豪情,温柔,细致,耐心,在这套文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以烛光般温暖的文字引读者穿过漫漫长夜,仿佛一个安静地陪伴在你身旁的朋友,别具一格,极尽暖意,善意地倾诉和倾听,充满智慧和温情。给不安的灵魂以安定,给狂躁的头脑以宁静,让无力者强壮,让悲观者阳光。所有负担都注定变成礼物,所受过的苦难都将照亮前方路。
我最喜欢的是万物有灵的章节,我从来都觉得人类并不是世界的主宰,身而为人的我们应该对大自然心存感激和敬畏,可现实并非如此,世界上最后一头白犀牛的含泪离世,割鲨鱼鳍染红的海洋,“胎牛皮”做的顶级奢侈品高跟鞋。。。。每每看见这些报道都后脊背发凉。这个世界不简单,这个世界很粗暴,这个世界充满了出乎意料。但我们不能因此丢掉了人性中柔软的部分那就是爱的能力,因为万物皆有灵。明白万物有灵能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加广袤,让你开阔视野,通晓古今。让你知道有那么多奇花异草和珍禽猛兽,在你的生活方式之外,还有无数种形态绵延不绝地繁衍着。高山大川江河湖海,让你从此不惧生死襟怀豁达。让你爱好和平痛恨战争,让你与万物和谐相处与宇宙相通。
《不知有花》读后感(六):重读散文
本来是很少读散文的,读的最多的时候大概是小学到高中。读张晓风的散文最早还是小学,那一篇《行道树》。今天,在书店无意间读到,忽然觉得自己就是小学那篇散文中,茁壮成长起来的树。自己的经历早就在那个时候剧透了。读懂散文需要生活的阅历,当时还是小学,哪里读的懂这些,只听老师云云,说是也就是了。那时候我也不以为然,为什么人们总是要把那么多情感塞入字里行间。作者喜欢公立医院门口写“禁止停车,违者放气”很可爱,那就是觉得很可爱,哪有呢那么多为什么,“我喜欢,我喜欢,这一切我都深深的喜欢”,作者就是这样写的,作者觉得好,你又要问我为什么好呢。多年以后,虽然我的对待这类问题的主体态度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再读这些散文,总是有不同的感觉了,这些自然感觉不是“为什么要啊这样写”“这样写要表达什么”之类的问题的答案,而是读完以后对作者独特的对待生活或者生活中出现的事物的独特见解的感叹:啊,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或者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原来可以这样可爱。无论是张晓风还是其他作者的散文,都时从不同内容出发,或是远游时的景色,或是自己窗边的小花,或是远山上的白云,然后延伸到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比如那一篇时隔多年再见的《行道树》,张晓风就是看到风沙中的行道树,想到了在我们看不见或不会注意的地方,条件恶劣,但总有人默默的奉献。我小时,没有见过风沙,我以为整个世界的人都生活在一片繁荣的城市中,自然也没有这样的感悟。张晓风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是她独到的生活智慧。她写《我在》,写人们对自己存在的感应,写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不知有花》读后感(七):遇见
说来惭愧,在拿这本散文以前,我竟没听说张晓风这个著名的散文家。我承认是被细腻的封面吸引过来的。
翻开书扉,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简约、优雅、配色清爽的图片和一段简短的文字,仿佛进入了一个安静的路边小咖啡馆。
一看到文字,我便被深深吸引,以至于爱不释手,放在包里随身带着,以便时时翻阅。前前后后,约有看了五遍。
全书写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欢喜,对生命的礼赞。
张晓风一定是,不,是必须是个睿智的女子。
第一篇的遇见,她写了女儿突然遇见蓝天而神秘地将一尘不染的蓝天作为惊喜送给了她,而让她也分外惊喜,从而升华出对生命的敬畏。
我们身边一切最美好的都是免费的,而我们真正珍惜的时候,却往往却是失去的时候。
作者在遇见那些司空见惯的美好时,一下就能体会到它的珍贵,体会到她的美好,真是让人感到高兴。
作者和女儿遇见了生命的美好,学会敬畏生命。
而我,遇见了一个4岁小女孩的清澈的心灵,和一个细腻的散文家。
张晓风的这本散文集中,字里行间,时不时闪现出她对生命的感悟。看这篇题目就明白:《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再看这篇《遇》,还有还有《在》《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生命是如此的伟大,世界是多么地壮观,而时间是多么地珍贵。
生命在每个人的身上流淌,在张晓风身上流过时,就变成了淡淡的、优雅的文字。
五十年的优雅,五十年的沉淀和积累,造就了这部精选集,翻看它,心灵仿佛被洗涤,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不知有花》读后感(八):花就在身边
《不知有花》这本书,又是一本散文集,这段时间,除了看了几次悬疑类,推理类的小说,我光看散文集了,随心阅读,随心生活,我们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就是自由自在吗!随身带着一本散文集,在闲暇时刻,在我们碎片化的时间里,拿出书来,就看那么短短的一篇,也是一大幸事,总比我们把这些时间浪费了要好的多吧。久而久之,就是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让我们整个人得到了升华。就像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需要老师教我们去理解一篇文章的好与坏,怎么好,为什么好一样,当我们读的文章多了,就会拥有一双慧眼,不用别人去教,就能发现文章的内在意义。 《不知有花》是张晓风执笔五十年的全新散文精选集,收录了几篇文学价值极高的文章,还特别挑选了《行道树》《我喜欢》等被选入语文教材的佳作,这个划重点,但是我不记得语文教材里面有张晓风的作品啊,难道是我以前的教材版本太老了,没有张晓风的作品?我是不会承认我年龄大的。也许我在某些书籍,杂志等途径看过他的作品,可能是当时不了解他,也没有很好的鉴赏能力,所以就忽略了作者是谁吧。这次读张晓风的《不知有花》,我能理解这些作品的价值了,当然我理解的只是皮毛而已。我这个人读了这么多书,对于动脑子的事情,还是有些不太喜欢,像一些推理类小说,有老多细节我都会忽略,虽说这段时间也看了不少这个类型的书,可还是看不清。 《不知有花》,哪里有花,因为每天都生活在花的周围,习惯成自然,所以就不认为这是很稀罕的东西,对于来看桐华花的“我们”来说,没见过,所以很好奇,“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就是这个意思。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读了张晓风的散文,我们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会去找寻我们平常注意不到的生活中的细节,让生活中的感动无处不在,美好的生活只会是热爱生活的人的专属。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只要有你,什么都变的可以,生活就是美好的。
《不知有花》读后感(九):读《不知有花》
好的散文,其创作之难绝不会亚于创作诗歌或小说。散文几乎是最容易上手的文体之一,这个世界上的作家会有人承认自己不会写小说或不会写诗歌,但却应该没有几个人会承认自己不会写散文,但事实上真正能写好散文的,也没有几个。散文创作的“无法之法”,一方面使得它易学而难工,另一方面也使得它在创作数量上流于泛滥。这个时代,好的小说可能比较容易看到,但好的散文,绝对稀缺。
很久之前就看过张晓风的散文,知道这是一个心思细腻、感情柔婉的作家,她具有广阔超越的视角与慈悲怜悯的胸襟,在她笔下,大自然是充满灵性的存在,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和尊重的,花鸟虫鱼都是可爱的,一个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值得品味的。《不知有花》是她近出版的一部自选集,收录了为读者所喜欢的《我喜欢》《常常,我想起那座山》《玉想》《行道树》《遇见》等作品。张晓风的散文非常适合在悠闲的时候,心情可以静下来的时候阅读,因为在烦恼或者烦躁的时候是很难进入散文的世界中,尤其是文字的美,更需要静下心来细细琢磨。散文,是这样一种文体,不要指望她能传达什么高深的启示和哲理,也不要指望你从中可以学到太多知识,这皆非散文所能承载。散文就是一种感情的流露,一种心境的展现,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一种生命价值的展望,阅读散文的时候,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灵魂上的交流,通过文字,作者带你走进她的内心世界,观看她内心的丰富与美好。不同的书籍,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是不同的,张晓风的散文所流露的就是一种舒缓优雅的生命情调,她将人生的诸般美好展现给你看,令你欣喜,令你深思,令你在此后的生活中更加阳光积极。
张晓风的文字是极为优雅和优美的,这得益于她对古代文学尤其是古代诗词的长期熏染,古代文学的优美和魅力,在她的笔下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复活和延续,这也是她的散文所具有的特异之处。今天的人如果要学散文,其实还是应该需要一些古代文学的功底,这样笔下才会有生命,才会有更多的意境和美感。
《不知有花》读后感(十):身边盛开着花
感觉散文一直是我的软肋。以前不大喜欢读,年轻人读故事吗,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自然读不下去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喜欢读历程,读思想。让我对散文全面改观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历史的印记纵使渺小到尘埃都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他写出了不一样的风景。不管现在人如何评价他,当年我是被这本书深深打动的。
也听大家讨论过,看了那么多的散文根本记不住。其实散文就是这样,有感而发,随性而写,和大家的生活太过接近,尤其现在鸡汤文章满天飞的时段,多数都有些大同小异,自然更难印象深刻。可是周晓风在《不知有花》里的散文不一样,也许是有一定的时代感,她的作品独树一帜,能让读者透过文字看到历经多少岁月,人一直在追求的目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断地追求。她始终在告诉我们,如何发现生活中的最细小的美,最简单的善,如何延续最平淡的幸福,最真挚的情感。在她的笔触下,一草一木,一沙一砾都是有感情的,都是生命中最幸福的闪光点,就像身边一直盛开着鲜花。
上学的时候最不喜欢课文中出现散文,不如说明文,那就论点、论据、结论,言简意赅,再有小说,讲清楚故事,就很OK,可是好像一让我总结散文的中心思想,我就惘然,再说明一下作者在抒发什么样的感情,那就更蒙圈了。在我看来,那一篇文章里描述了太多的事物,融入了太多的感情,总结当然很无力。过了学习的阶段,发现散文才是平常人最容易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心路历程的表达形式。我觉得写散文就应该像周晓风一样,读完让人如沐春风,感谢生活中的每个自认为的小确幸。不需要去总结什么中心思想,只要想心中所想,写心中所写就是最好的文章。把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闲适的,快乐地回忆在纸上,把生活中的小苦恼小忧愁丢弃在纸上,都能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抖擞精神,面对更好的明天。
好文章需要沉下心慢慢读,慢慢感受,作者的文字功底让人望尘莫及,甚至书中还时常出现我不认识的字和词,只能说让我深刻感受到自己文化底蕴的薄弱啊。还有,我会摘上一两段读给孩子听,希望这种口齿留香的文章,能浇灌他这棵还在快速成长的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