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摘抄

2022-04-10 03:33: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书好书

  ●你缺一堂完整的近现代史课!

  ●读史而知未来

  ●2016年1月23日开始读此书,2月23日读完

  当你看到每一章后面那么多的英文参考文献,有一种被搞中外关系史的按在地上摩擦的感觉。。。

  二、近代中国进行的主线

  以费正清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主张“冲击-回应”模式,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而把中国说成一个长期以来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社会。中国缺乏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经过西方的冲击,才能取得进步。但是这种假设,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西方学者是将中国当做“他者”研究,而徐中约先生的这本书,是以中国人自己的视角,探究民族盛衰的原因。作者在书中讲到:“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

  中国近代历程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逻辑线索,这就是中国从一个古老的儒家国家,经过怎样的奋斗挣扎,走向现代化之途的。这才是近代中国行进的主线。

  然后作者提出,在近代中国发挥作用的三种强大动力:

  3、新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西方文明在其他地方显得极有创造力且生机勃勃,但在于中国的直接对抗时,却表现出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它加速了旧秩序的瓦解,却没有提供替代它的新秩序,这给中国人留下了在旧秩序废墟上构建一个新秩序的艰巨任务。

  中国想在这种“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中生存,在必须要做一些改变。60年代的自强运动、90年代的维新运动、清末宪政到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国为了适应西方带来的新天地而做出的努力。

  三、中外視角

  書中附有大量相关的外文参考书目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对每一个问题,都是以中外不同的两个视角来进行分析的。作者用世界、中国两个视角来看待同一个事件,没有民族主义,也没有西方对中国的刻意贬低,观点、是非曲直描述和论证都比较中肯。比如:

  由于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两次旨在作和平谈判的努力都告失败,英王陛下便面临着三种选择:①放弃中国贸易②服从中国的对待③用军事手段改变现状。对英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及海上霸主来说,前两种选择是无法想象的,只剩下第三种选择——武力。在中国一方,阿美士德所表现出的大不敬绝对是难以容忍的,且与它宣称的天下共主水火不容。嘉庆皇帝甚至考虑要断绝与英国的关系,并彻底中断广州贸易,只是在两广总督的劝说下才放弃了这一主意,这位总督担心,那样会招致对方的报复,并可能引发与英国的战争。这两个国家之间作最后摊牌的时刻很快来临了。

  作者这样的分析,既体现出了英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它所能做出的回应,以及清政府做为延续了快400年的泱泱大国,统治者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好像双方都有苦衷。

  再比如,关于林则徐禁烟过程的描述: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责令他们在三天之内呈缴所有的鸦片,并出具一份嗣后永不敢非法夹带鸦片的甘结;如违反这份甘结将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林则徐提出每箱呈缴的鸦片将获五斤茶叶的奖励,但他从未提及金钱赔偿;他也从未考虑英国政府在鸦片贸易中的经济利益。

  这样来看,我们当时的禁烟政策是不是有点激进了?

  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则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我觉得作者也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的一个思路。搜集史料一定要多方面,不能只听一家之言。我们不能只拿国内的史料去看待一个事件,了解其他国家的心态、以及对待中国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谈到历史的书写,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中立”、“客观”、“详实”这一类的字词,但也正如克罗齐所说的那样: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除去学派和观念的影响与分歧,历史书写不能超越时代自身的局限性也是一种必然,但是,当历史无法映照现时,人们不能从历史中有所借鉴、获得教训和经验,那一定不是历史自身的问题。这也是西方年鉴学派史学理论中,给予历史这一学科最大的期许与愿景,那就是:历史研究要回答现实提出的各类问题。从司马迁著《史记》意在“述往事,思来者”,到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是要“鉴前人之兴衰,写当今之得失”来看,东西方对于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是有着相近共识的,只是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对于历史的运用和反思,大多处于文本而非精神层面,受众又极有限,才造成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中国传统的史观,重视天命、君权和大一统思想,讲究的是华夷之辨、忠奸之论,在名物、训诂的考据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但却始终不曾有过科学、系统的理论建构,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缺乏有体系的哲学指引,重现象轻本质,长于描述而弱于分析。而中国以往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又多为政治服务和干扰,对于民族主义的崛起和阶级斗争的探讨,从现时的角度来看,往往言过其实,很容易陷入极端、孤立、片面的境地,这也导致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同西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差别越来越大,屡为后人所诟病。当下市面通行的,较为客观、真实的史学书籍,大多源自或受影响于现代西方中国史学派,此派学者多以海外汉学家、华人学者为主,受政治的影响较少,在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上,还是比较纯粹和中立的。

  本书史料详实内容丰富,可读性极强,但也有不少缺憾,比如删掉了载有建国后等内容的十一章,同现有三十一章相较,删掉了近四分之一;一些原始材料引文,出自早期西方汉学家或著述,有不少内容讹误,作者没能一一详细考据和订正;另外还有一些编译过程中的错误,此书译校者都非泛泛之辈,又反复重校印刷六版,本人并非文史专业研究者,以常识眼光尚能看出不少问题,对于这本皇皇巨著来说,实在是不应该的,现将一些我发现的错误例举如下:

  18第三段二行“郑成功,也名‘国姓爷’” 郑成功原名郑森,南明隆武帝赐姓朱,改名为成功,爵封 “延平郡王”,“国姓爷”为尊称或俗称,不可以此为名,更不好将其作为史料中正式的称谓,后文还有一些相类似的情况,疑为按西方习俗,以“国姓爷”为爵位所致,如称呼某某公爵、某某侯爵;

  52第二段第一行“士绅——那些中举的士子——在社会上发挥了主导作用” 士绅的概念较为宽泛,其中士族主要是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它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另有乡绅一类,主要指乡村本地有一定威望和财力的地主,以及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此两者共同构成了明清“士绅社会”,而不能单纯用中举的士子来概括;

  52第二段第四行 “生员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当一名进士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将会添上花纹,上镶宝石、中嵌珍珠,锦袍上还将绣上九龙图案。” 冠帽为统称,明朝常服多为四方平定巾、儒巾,清朝为瓜皮帽,都无需用簪,明朝官服多用乌纱帽,也不必用簪,在极少一些盛大节庆礼仪时,需穿朝服,也即梁冠,需用簪,但并无用簪标识等级的记录,清朝官服所用两种官帽,都不需用簪,绣九龙图案,对于一般臣子来说,更是僭越大逆之罪;

  54第三段第一行“科试分为童试、乡试和会试几个等级举行” 联系后文内容,此句话应意在讲解童试,正确的表述应为“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几个等级举行。”而科试的完整序列应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等级;

  55第三段第二行“那些在乡试中落地但也显示出较高造诣的人将被授予贡生头衔,” 贡生有很多种,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乡试落第而但成绩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贡生,称为“副榜贡生”简称“副贡”,此处表述不清含糊其辞;

  88第一段第一行“中国在1+800年以前……”应为“中国在1800年以前”

  99第三段第三行“300两为付给‘户部’即粤海关监督的规礼银……” 粤海关监督同江宁织造一样,由皇帝直接委派,人员从内务府中选取,所得税银,除负担部分地方经费外,入皇室内帑,与户部无关,后第105页第二段第六行,也有入“户部”一说,同此;

  170第二段有关太平军军制论述 太平军军制一直相当混乱,文中表述“每13156户家庭有一军帅”,但太平天国前期,严格区分男女营,并没有家庭一说,1855年后,虽允许有家庭,但也大约万人为一军帅,不以家庭为单位,到后期,封爵越滥,官多兵少,但大致有着军营编制、五行数字编制和队营编制三种;

  179第二段第六行描写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52岁时自尽。” 根据近年来发现史料记载,洪秀全应为病死,有李秀成、洪仁玕、幼天王洪天贵福等未篡改的供词佐证;

  181第五段第三行“博学、能干和理智士”应为“博学、能干和理智之士”;

  204第三段第四行“理学宗颐大学士倭仁” 倭仁先为文渊阁后为文华殿大学士,宗颐或以周敦颐理学为宗?

  231第五段和第六段,有关琉球王国和台湾“牡丹社事件”表述不清,叙事混乱 琉球王国为琉球群岛,但台湾古亦称“琉球”,琉球王国于1609年同时向日本和中国分别进贡,是为一国两属,1875年日本进占琉球王国,1879年日本正式兼并琉球王国,1871年66名前往中国进行朝贡和贸易的琉球人,在回国途中因遇到大风,船舶漂流到了台湾,被台湾土著牡丹社民误认作敌人,杀死54人,另外12人被清政府护送回国,是为“牡丹社事件”,是时日本以琉球王国保护人的身份,对清交涉,意图吞并琉球,继而染指台湾;

  236第六段第一行“曾侯则在为出使圣彼得堡进行准备” 此处曾侯指曾国藩之子,毅勇侯曾纪泽,此处仍按西方传统习惯,以爵位称呼,依中国传统,爵位往往是虚衔,讲清官职或更为重要;

  238第二段第七行“位于东京的红河……” 现指越南首都河内,1428年至1802年称东京,1803年至1830年称北城,自1830年后称河内,文中所述强迫安南接受西贡条约一事,发生在1862年,此处应用河内较为妥当;

  287第二段第二行“义和拳是与1796-1804年的反清秘密教派白莲教相联系的八卦教的一个分支” 义和拳内部成分复杂,远不止八卦教的一个分支,事实上还有所谓“大刀会”的组织,以及各种拳会,也即当时的民间武术团体所构成;

  315第一段晚清思想综述 除今文经学运动外,还有戴震、章学诚等古文经学,两者并称朴学,是为晚清儒学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不可遗漏;

  466注解1“一枚定向爆炸型的炸弹,称为‘胖男孩’” 墨西哥州首颗爆炸原子弹,名称应为“小玩意”或“小男孩”,“胖男孩”实为投入日本长崎的核弹名称;

  483第一段第九行“11/3个师”或为“113个师” P497第二段第七行“而一当作出决定……”应为“一旦作出决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