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什么是科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什么是科学读后感精选

2021-04-17 01:18: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什么是科学读后感精选

  《什么是科学》是一本由吴国盛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是科学》读后感(一):我的感受

  从西方历史源头追寻科学的来龙去脉,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受,主要就是基础概念不清楚,拿中国和西欧的比,拿现代的和中世纪、远古的比,这样就会出现时代错配问题,即使是同一个名词,在不同年代都是有不同的含义,如果仅仅认为名词相同就拿今天的含义去理解其他历史阶段这样会出大问题的,很多的困惑就是这样产生的。现代西方的数理科学出现才是非常特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就是另外一种感受了。

  《什么是科学》读后感(二):科学与理性

  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好像在思维的屋宅里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它试图解决一个我长期关注且困惑的问题,也即中国之落后于西方,是从近代开始的带有偶然性的落后,还是在古代就已埋下落后的根源?作者在文末用基因和土壤的比喻,给出是后者的答案。虽然他的答案让国人从心理上有些许遗憾,而且可能也未必全然赞同他的观点,但他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让人眼前一亮,值得学习的。

  《什么是科学》读后感(三):讲博物学与数理实验科学的历史和本质

  三日读毕,痛快。此书可谓是吴先生多年来反思科学,反思现代性,关注博物学的集成之作。阐明中国文化之所以没有出现古希腊样式的理性科学,是因为两种文明的“人性理想”不同,前者求仁爱,后者求自由,其途径分别为礼教和科学,这根本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中国后来与西方迥异的科学发展模式。从科学史溯源科学大(理知)、小(数理实验)传统,以更清楚地认识现代科学从哪里来,并在这一意义上为现代科学之弊提出了补完和纠偏的策略,即重新注入理性科学基因并拓宽博物学编史的视野。振奋人心也夯实了博物学纲领的合法基础。其中第三四章劲头很足,理出不少可以深入阅读思考的线索。还要再读柯瓦雷。

  《什么是科学》读后感(四):唯科技主义

  1唯科技主义导致的非理性崇拜,现代医学作为二十世纪科技发展的产物在对抗传染病和外科疾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不懂行的大众普遍像拜神一样的崇拜现代医学 同理,黑中医是党同伐异的体现,这是二十时代我们被打趴之后的集体自卑情结的体现,鲁迅和胡适是过度崇拜西方文化的代表 2中医是自然哲学和博物学,而现代医学也是引入数据统计,实验的生命科学,因此中医犹如达尔文的博物学那样大量收集标本最后总结出来规律。 而生命科学则不断把遗传学,生物化学,高科技手段应用于医学。 因此现代医学是不断在注入新鲜血液,而中医则由于缺乏传承和师徒培养模式而逐渐缺乏人才。

  《什么是科学》读后感(五):解析《什么是科学》,科学乃无用之学?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科学首先指的是自然科学,它是分科性的,而且一定能转化为技术力量,提升我们的物质生产能力、军事力量等。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实际上是最近一百多年科学启蒙后从西方经日本传播过来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所谓的“现代科学”?我们今天的“现代科学”又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一、西方科学溯源

  《什么是科学》读后感(六):政治经济动力不足扼杀了学术

  其实一个简单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传承主要是由工匠来完成的,而工匠有的叫技术,不是科学。 工匠是中国古代文化水平相对低的一群人,很多人根本就不识字,技术的发明和传承靠的是口传心授,而不是体系化归纳,所以古代能造出精准的建筑,却没有几何学,因为砌墙的泥瓦匠可以积累精妙的操作技术却没有足够的归纳,总结能力,能把实践上升为理论。 为什么中国古代兵法,权谋,厚黑,诡辩之术在一两千年前就成为了系统的学说,不但有人归纳总结,更成为了学术学派,还有门徒……能迅速完成实践上升为理论是因为从事这些的是受过教育的人,知识分子,甚至本身就是贵族。他们受过必要的教育,拥有能够概括总结,分析提炼的能力,并且有文字工具也有钱出书,传播使之得以传承。

  《什么是科学》读后感(七):全书脉络如图所示,最爱唯名主义。

  我读本书的目的是因为去年读了数本哲学书后有反哲学倾向,认为哲学更像信仰而不是科学,所以想弄清楚哲学到底是不是科学,怎么弄清楚呢?先搞清楚什么是科学。

  这本书较好地完成了我预设的阅读目的。简而言之,此书逻辑严密,论证详实丰富,历史线的叙述真实充分,所以本书观点我比较服。按照本书观点,哲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最典型的科学,我之所以认为它不科学,是因为我和几乎所有中国人一样,自认为的科学其实不科学。

  这是我画的全书的思维导图,本书的脉络如图所示——

  《什么是科学》读后感(八):实证主义的自大嘴脸和科学哲学教育的失败导致的骗子不够用

  作为不愧是一个科学教的信徒,不断表示除了经验领域的剩下得都是伪科学,这种嘴脸本质和当年烧死布鲁诺的教廷头子有什么区别? 虽然对国外图书市场和媒体宣传里的伪心理学批判得特到位,可是除了各种愤慨也没什么建议,一副你们这群玩意不懂我们学术圈的嘴脸,这是科学专业化后与民众的隔阂。 教育普及率还是太有限,而且受过教育的都是应试培训出来的,缺乏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教育,很多人不懂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因此缺乏批判性思维导致容易被洗脑。 与其说是在讲心理学,不如说是以心理学方面的应用为例讲实证主义。 作者作为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行为的学者,对于公众的误解除了发出“你们这帮傻缺怎么都不懂科学”的愤慨之外,竟然几近束手无策,任凭伪心理学肆虐,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他的确很懂心理学,但不懂心理。 本书存在严重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拒绝解释概念,拒绝整合学科建立完整的体系。这样一来,“科学”除了一堆五彩斑斓的研究成果碎片,还剩什么呢?

  《什么是科学》读后感(九):什麽是科學

  

吳老師在書中,從古希臘人和古中國人對作爲人的最高追求的不同説起,討論了“爲什麽近代中國沒有發展出科學”這個僞問題,主要討論了現代科學的發展歷程。

古希臘人追求自由,實現這個目的則通過認識世界與自身實現,它的性質是非實用性與演繹的。古代中國並不以此為目的,因此在根源上就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 古希臘人看待世界的角度為其所獨有,狹義的現代科學與其一脈相承,故只能由其發展而來,所以說“爲什麽近代中國沒有發展出(狹義的)科學”是個僞問題。

現代科學的形成,大體經歷了古希臘、中世紀經院哲學、近現代科學三個發展階段。在基督教時期,科學其實仍然在向前發展,並非一般認爲的黑暗的中世紀。

西方另有博物學傳統,與我國的自然研究思路相近。此一部分為史學研究所忽略,吳老師建議,應從博物學的角度研究中國自然研究的歷史。

  《什么是科学》读后感(十):《什么是科学》对钱穆先生的回应

  下面是两段钱穆先生1941年写的文字。70多年后,终于出现了回应这个问题的中文著作。

  科学精神与个人自由要求各有其深邃的真源,非可貌袭而取。……中国人却一意专从他们的科学方面着眼,又不能注意到他们科学精神的源头处,而只看重他们科学方法上之应用与享受。结果贵宾——科学精神,尚远在门外,而先进来了一个恶仆——赤裸裸的人欲横流。——钱穆《东西人生观之对照》

  盖嘉道以下中国人心眼中之西方文化,一则曰货利,再则曰武力,“富强”二字足以尽之。因此中国人此后虽欲诚心接受西方文化,而看法既错,乃不能如东汉以下中国人对于印度佛教哲理之从纯粹文化真理上探究其本源。于是为西方文化两大骨干之“宗教”与“科学”,遂同样为中国人所误认。中国人大抵鄙其宗教而尊其科学,而中国人所羡者实乃西方科学方法应用之效果,非西方科学精神发明之源头。近百年来之中国人,遂以其急功近利之浅薄观念自促其传统旧文化之崩溃,而终亦未能接近西方新文化之真相。——钱穆《中西文化接触之回顾与前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