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日本刀杀人有一种快感
我们都知道,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14年侵华战争中,日军在我国犯下了累累罪行,但是至今日本却从未承认过他们侵略中国的事实。
在日本街头,如果你随便拉住一个日本人问: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吗?他们基本上都会摇头,因为在他们的教科书中根本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个称呼。对于南京大屠杀,日本的教科书是这样描述的:
1937年12月13日,日本攻陷南京时遭到城中士兵强烈反抗,日本在损伤惨重的情况下成功攻占。不过在交战中,战火波及了城中百姓,出现了众多死伤。
用“波及”这种词语来形容30万人的死伤,日本想掩盖历史的心也是昭然若揭了。但关注南京大屠杀的人实在太多,日本也清楚仅仅靠这几句解释是糊弄不了的,因此他们又加上了几句:
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
日本很聪明,他们知道这件事没办法过多解释,因此就干脆不解释,意思就是说:这件事我们是被冤枉的,里面还有很多疑点。至于你们相不相信,就看你们自己了。但很显然,对于接受教科书教育的日本民众自然是相信日本政府的说辞。
而对于侵华战争,日本教科书则将其称为日中战争,更过分的是,他们曾经还将其称为支那事变、日华事变等,仿佛他们的侵略才是正义的。因为这个名字实在是太过分了,引得我国的强烈反对,日本才不情不愿地将其改为日中战争。
由此可见,日本没有丝毫想要承认侵华这一史实的悔过之心。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本期以“亲历记”为主题的《见字如面》用两封让人无比震惊与愤怒的日本侵华日军的家书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历史可能会被歪曲,但真相从不会被掩盖。
第一位日本兵的家书用他的亲身感受告诉我们,他不但没有同情与不忍,相反的,他反而很享受。
这封家书是1938年3月一个名叫山田兼次的侵华日军军官写给姐姐的,在信里,他用与亲人聊天的口吻写出了他用日本刀屠杀中国人的残暴与变态:
不得不说,在此前的史实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日军在中国制造的屠杀惨案的客观描述,这还是第一次从一个日本官兵的视角来看他们屠杀中国人的主观感受,但是让小C大感吃惊的是,日军对中国人的大肆屠杀已经足可被称为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但没想到的是,这样残忍的事对这位日本兵来说竟是“有一种快感”,甚至是可以享受的事,这样扭曲变态的人性真真是登峰造极了。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描述是在与姐姐唠家常的平静语气中叙述的,并且在“快感”之后,这位日本兵就迅速转移到了其它的家常中,仿佛屠杀一个人就像踩死一只蚂蚁一般平常,不值得他为此多停留一下。
另一封家书与山田兼次的变态快感如出一辙。
1937年12月13日,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其后,日军从长江南北大规模侵入安徽,对安徽进行了野蛮的狂轰滥炸与血腥屠杀。
池田幸一是侵华日军中的一名普通士兵,当他在安徽境内行军时,他给母亲池田照子写了一封家书。信中讲述了日军所谓的“征发”行动,就是将所到之处能吃的东西全部抢光,因此他们所到之处几乎人烟无存:
吃的东西也不像原先所想的那样自由。肉一类的东西,都不能不靠征发才能获得。征发是很有趣味的事情,我去过一次。我们一共五个人,征发回来的东西有鸡、猪、青菜等等,凡是见到的能吃的东西,全都被拿回来了。军队一到,中国人都跑光了。
将所到之处能吃的东西全部野蛮地据为己有,对于这样无异于强盗的可耻行为,这位名叫池田幸一的日本兵居然觉得有趣味,这也真是让人出离了愤怒。
而对于日军如此扭曲的人性,如果不是这两封家书的白纸黑字就在眼前,我们都不敢相信人性的丑恶竟然还能至此。
不过说到底,这两封日军底层士兵的家书之所以能让人感到如此震惊与愤怒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个体的叙述往往比宏观描述更能冲击人的内心,它让我们深入到历史的细节中去,从与宏大叙事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残酷的暴行与人性的丑恶。
牛骏峰读日本兵侵华经历信
更重要的是,这样私人视角的家书也因为其私密性而更真实,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
因此《见字如面》选择这两封家书的用意不仅是让我们从日本士兵的主观视角更立体地感知历史,也是在提醒日本:历史可以被篡改,但真相从不会缺席。
点击视频,领取今日份的《见字如面》吧,聆听日本士兵眼中的侵华史,牛骏峰,靳川川的精彩演绎也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