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保罗》经典观后感集
《使徒保罗》是一部由安德鲁·凯悦执导,吉姆·卡维泽 / 琼妮·威利 / 詹姆斯·福克纳主演的一部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使徒保罗》观后感(一):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影片关于基督教,但从普世价值观来看,也是关于信念追求。不论是信奉什么教义,凡是能够坚持理想信念追求的人、坚定地执行信条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传教不是打打嘴炮,不是道貌岸然的虚伪做派,而是身体力行的知行合一。仅从这一点来看,保罗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使徒保罗》观后感(二):不仅仅是圣徒,更是信仰的传奇
讲述基督圣徒保罗(扫禄·大数)的传奇故事。保罗原本信奉犹太教,某次在追捕基督教徒的途中遇见神迹,被复活的基督感动,转而成为基督教徒,为宣扬福音作出重大贡献,在基督教正式被罗马帝国皇帝承认前感召了大批人士成为基督徒,扭转世界局面。其后半生遭遇了无数迫害、追捕,被捕入狱,他对后代教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美好的仗,我打過了;當跑的路,我跑完了;所信的道,我持守住了。從此,有公義的冠冕為我預備,按公義審判的主會在祂來的那一天把它賜給我,不但會賜給我,也會賜給所有愛慕祂顯現的人。” (提摩太後書 4:7-8 當代譯本)
《使徒保罗》观后感(三):神的方式
一个好的福音故事也不需要是在现代背景下,这部电影说明了这个道理,其实过去和现在,在真理的态度上,人们一直没怎么变。
整部电影对白很棒,台词文雅而不乏味,同样带有着力量,也不做作,很简单地阐述了基督徒所做的这些是为了什么。对于人物,在教会和罗马兵士当中,都有着想通过自己智慧解决问题的人,而基督的方法则是爱,一个电影讲清楚了基督徒面对世界的方式,因为只有善良才能战胜邪恶,也值得每位基督徒反思,我们很多时候看似打着神的名号,有多少仍然是在以我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认识基督才是关键!
没什么多说的,电影非常棒,推荐所有基督徒去看!
《使徒保罗》观后感(四):一念地狱一念天堂
影片有两处打动我:
第一、通过这片子,我理解到扫罗(保罗)为什么前期迫害基督徒,因为他认为神的律条就是摩西五经里写的那些旧约内容,到了基督来了的时候主立了的新约的时候,有很多有变化的东西,新的解释圣经的方法,让他觉得这是恶意成心地亵渎神,难以接受,但那却是真理。人发自己的热心去服侍神,也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人的那个逻辑信念一旦自己坚信,那真是有时让人变得跟魔鬼一样可怕了。
路加对第二天就要进入竞技场里被狮子捕食的人们说的话,让我心生平安,“就那么一小下,那么一小会,然后就能跟神一直在一起了,不要害怕。”后来第二天的时候,人们很平静地进入了竞技场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人们很平安,这就是神在人心里的作用。以前听一节心理学课的时候,说到好的心理咨询师也是能让人平安的,还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如果身处的环境非常险恶,在悬崖上,吊在一个滕上,上面有老鼠在咬这根滕,下面有鳄鱼张着嘴等着他掉下去吃掉他,而此时,这个人能看到身边有一棵鲜红的草莓,颜色美丽,他摘下吃了,觉得味道极其美好。我觉得这也是神与他同在的一种情况吧。人内心的平安真是比什么都重要。一念地狱,一念天堂。
《使徒保罗》观后感(五):保罗身上的基督
作为一个基督徒同时也是一个影视从业者,也看过不少与圣经相关的电影、电视剧了。以我之见,这些作品大体可以被分成两类。第一类仅仅是以圣经为背景,虚构内容居多,例如《埃及王子》《诺亚》《基督最后的诱惑》,这类的作品以娱乐或艺术表达为目的,往往并不能真正使人去关注去理解基督信仰,甚至对圣经进行了歪曲。第二类基本都是按照圣经的记载讲述故事,很少有虚构的内容,例如《基督受难》《十诫》《圣经》等等,至于拍摄它们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宣讲福音,但观众能否通过观看影片理解信仰却不好说。
而《使徒保罗》则是一部真正以宣讲福音为目的的电影,而且把福音以符合影视艺术规律的手段讲得深入浅出。编剧在技巧和信仰上都是有足够深理解的。他既忠实于圣经记载,又在未有记载之处进行了合理的虚构。对于不是基督徒的观众,影片讲到了信与不信的困惑——这些内容主要是集中在保罗、路加和罗马典狱长身上,编剧通过典狱长女儿的病把信仰的问题戏剧化了。他没有写保罗去给她治疗(虽然圣经上有很多耶稣和使徒治病的记载)而是写保罗的祷告,写医生路加治好了她,典狱长也没有因此就马上信了主(直到结尾也没说他信了,这样写也许就庸俗了,不易被当代观众接受,也不是真见证、真福音)。相反,典狱长还是怀疑的,而保罗用一个水和大海的比喻(和耶稣一样喜欢用比喻)谈到了基督信仰中的一个核心内容——生命。而在保罗、路加、亚居拉、百基拉等人面对逼迫的戏份中,编剧又把盼望、十字架、得胜、顺服这些基督徒应有的人生观呈现了出来,台词中对哥林多前后书、腓立比书、提摩太后书等中多处经文引用得也恰到好处。最难得的是,一部普通的传记电影可能只会塑造一个形象伟岸的保罗,但编剧让我们看的不仅是保罗本人,他更让我们看到保罗身上的基督。从这个角度来说,英文原名《保罗:基督的使徒》可能更符合本意。
《使徒保罗》观后感(六):一点思考
印象最深的,是在避难所的众人一起大声用主祷文祷告的情景,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和荣耀,都是你的直到永远……
若不是在电影中见到,我从未想过这一段主祷文在那个时代的人念来,居然是如此的不容易,缺衣少食,在祷告中真切地恳求天父赐下今天的食物,面对官兵的逼迫,可能被活活烧死或者在斗兽场上被杀死的危险,却发出声音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祷告说不要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即便面临着那些不信的人的质问和嗤笑——你的神在哪里,如果他是真的为什么他会让你陷入此般境地的时候……被他们的顺服和信心所感动,即便在那样的逼迫下,他们仍旧愿意去爱、去饶恕,因为这是耶稣的教导,在那一个看不到未来、看不到指望,甚至在我看来这样的生活根本不值得过的的日子中,他们切切盼望神的国度降临,即便被烧死、被鞭打,却不更改自己的信仰——这才是真的信吧。
与此相比,当代基督徒的日子真的是过分舒坦了,以至于当我想到我过去一直常常视之为“试探”、“逼迫”的事物,不禁感叹自己的浅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成为基督徒,相比于影片中的背景,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幸福的事情,既然影片中的那些初代基督徒可以如此践行耶稣的教导,并且持守这份信仰,我在这个时代,其实那些试探、诱惑、逼迫、挑战,又有何不可克服的呢?那些基督的教训真的有那么难遵守吗?那些问题真的有那么大吗?我对我的信仰所付出的实在太少,却一直觉得自己已经付了“挺大”代价,多花些时间读经祷告便自以为已经“足够”了,也是蛮可笑的其实。愿我圣灵帮助我,持守现在内心的这一点点感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真实地信靠这位神,顺服神。
《使徒保罗》观后感(七):捍卫信仰是如此伟大 没有信仰的我们又能捍卫什么
这是一部以信仰为基础的电影,电影整体的质感是非常出色的。宗教题材的圣经故事会觉得比想象的更真实和人性化。
再一次展现了受迫害的基督徒的痛苦,最终的高潮部分还是会被剧情所有触动,虽然整体的情节显得有些乏味,尤其是对我们并不是基督世界的观众,很多历史和宗教背景并不熟悉而会觉得剧情有些沉闷而没有共鸣。但作为艺术方面和故事的寓意来说是绝对值得一看的。
在被尼禄囚禁之前,保罗行走了一万六千多公里,逾30年,在古代世界建立了基督教社区。保罗的生平由路加详细记在,其中包括一本广为世人所阅读的一本书,《新约圣经》中的《使徒行传》,谨以此片献给曾经因为信仰而遭受迫害的人。
To live is Christ,to die is gain,这部关于信仰的故事,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洗礼。无论我自己是否能够找到某种信仰,至少我会惊叹电影中甚至那段对于宗教坚信念的这些人对信仰的忍受,有多少人在一生中有过如此珍贵的经历,更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勇气用生命捍卫属于自己的信仰。
对心灵的迫害远远超越了对身体来的更加痛苦。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所以在整个社会中我们作为人就会有约束自我的道德,就会有被惩罚的畏惧,这就像影片中的故事一样,心灵带动身体成为这个社会的道德标杆。
我们有时候都会觉得外国人好傻,仔细想一想并不是傻,就像电影里的剧情,我们一样会觉得换一种方式不就解决了吗?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面对信仰他们的物质利益变得一文不值,而心灵准则变得至高无上,而我们的现实社会造就了我们是物质利益大于一切的价值观念,所以我们可以牺牲或多或少的道德来更加便捷的获取物质,比如金钱和权利。
再多想一些,信仰在我们社会的体现是什么,我很难回答,但是道德底线来说,每个人都知道的,这个社会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可守的底线又在哪里?
《使徒保罗》观后感(八):梦的唯一出路只有爱
一、大年初一,再看了电影《使徒保罗》(Paul, Apostle of Christ),讲述了晚年的保罗在罗马监狱里等待着罗马尼禄皇帝的处决,医生路加(Luke)前去探望和陪伴保罗,去“截取”保罗最后的智慧。监狱长Mauritius对保罗非常蔑视,想不清楚尼禄皇帝为什么会把这位潦倒破碎的男人当成极大的威胁,他生病的女儿快走到生命的尽头,迫使他放低他高贵的众神信仰,求问基督徒的保罗,保罗推荐了路加,并医治了他的女儿。然而保罗依然被处决,基督徒仍然处于被迫害之中。 二、大年初二,看了星爷的电影《新喜剧之王》,讲述一个坚持了梦想十几年的临时演员如梦,在经历各种磨难,最后还是成功的故事。 三、看完电影《使徒保罗》,感叹晚年的保罗对那爱了解的如此深刻,以至于让我感受到根本就没有饶恕这个词在保罗的生命中存在过一样。 四、看完星爷的电影,感叹星爷老了,老得更加成熟,虽然依旧无厘头,然而诸如人间温暖中的亲情和善良是真的,友情和爱情则很残酷,还有努力和坚持的重要都在电影有所表达,人生的体悟更从喜剧中看见悲剧,跨越到了悲喜剧之间的一笑而过或一哭而过。 五、星爷依然有梦。在那份坚持过后,更看清了人活在这个世界的真实,就是需要爱,需要父亲表面看似冰冷而实质是那真实无私的爱。 六、保罗依然有梦。他曾是大数的扫罗(Saul of Tarsus),曾是虔诚的犹太教信徒,曾是杀害基督徒的杀手,因着在大马士革遇见主耶稣基督后,他却成了基督徒,感召了大批人士成为基督徒,他被主使用,成为使徒。保罗放弃曾经坚持的梦,遇见主耶稣,践行主的托付,以至于保罗自己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提摩太后书 4:7 和合本) 七、我也曾经有梦,但已经模糊不清了。在梦境失落时,感伤中,领悟到生活的地球(世界)平淡无味,想去追寻灵魂,呼天喊地,却没有路径走出迷茫,最后只能归于宿命(以前写的,不作修改): 失落的梦境,渴待饥饿的充裕。平淡的地球,娇妍酷热的诚直。 领域的寻觅,灵魂还愿的现实。天地的回复,烟霄长远的未来。 岂止是失落的领域,何况是平淡的天地! 不管是梦境的寻觅,必将是回复了地球。 八、梦总是会找到出路的,唯一的出路就是爱,爱在哪里?什么又是爱?我曾经渴求走出迷茫的路径,星爷要表达的无私父爱,使徒保罗找到了。当保罗遇见主基督,就是遇见了爱的源头,那就是我们的天父,天父就是爱。 九、"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哥林多前书 13:4-8,13 和合本)
《使徒保罗》观后感(九):不要宣扬什么,只拍事迹就挺好
宗教题材电影,以圣保罗为蓝本,塑造了基督徒们的隐忍而伟大。
“嗜血的尼禄”是史学界公认的暴君之一,他对待基督徒的迫害,只是他执政期间的罪责之一。这位酷爱戏剧的皇帝,其人生也是充满了戏剧性。就像电影中拿基督徒当蜡烛点燃,照亮街道一样,他凶残到荒唐的诸多举措,最终让自己走到了众叛亲离,落魄自杀的境地。
单说影片中所阐述的圣保罗,用刚毅的信念衬托起了他那孱弱的身躯,虽然在罗马监狱中受尽折磨,但精神上已然超脱了凡人的境界。并在此传授于路加基督的信念与神迹的力量……。在传播光明的路上,纵使面对千难万阻、刀山火海也毫不畏惧!!!
通过保罗的感化,罗马典型军人的监狱长也为之动容了。在路加救了他女儿的生命后,更是感化参半、内心极其复杂了,怎奈得皇命难违啊。同时最后保罗的慷慨赴死也为基督教在世界的传播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坚实基础(使徒行传)。真实发生过的事迹,才最具有说服力……!!!
保罗见到过耶稣神迹,而后不远万里去推行基督教义,感化世人,教化不公的世道。这,是当权者的大忌啊,尤其是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能饶了他吗!!!结局必定是凄惨的。但他寻求博爱的执着、让基督之光撒向世人的坚定信念从未有过一丝动摇。就义后其事迹在希腊游医路加的传播与颂扬下,成为了新约里的经典典籍!!!
其实,无论哪一种宗教,总是教人向善的,龌龊不堪的那是邪教组织。可有的时候或时期,是其信徒把教义歪曲篡改了,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腌臜目的。就像天主教统治欧洲时,不也是发起过十字军东征,灭绝其他信仰,残杀先进科学人士的事吗。后来英国的新教徒也受到过天主教迫害。加上曾几何时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水火不容等等等等……!孰是孰非,谁又能分辨的清呀,恐怕就算上帝来了也难断他自己的家务事吧……
《使徒保罗》观后感(十):这是一部受众相当有限的电影,而且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在写什么
下午拉着东妹和我去看Paul, Apostle of Christ (我妈知道肯定很高兴,觉得说不定是块好土了)
看之前我又小心翼翼刷了下烂番茄,35%,前两天我看的时候是25%的评论员评价。
所以,我之前幻想的情节比如保罗在亚略巴古“经典”的preaching什么的,都不作期待了。
还有一个槽要吐,监狱长大人Mauritius的英文真的很难懂,想哭......
背景在AD67 罗马大火之后,保罗作为尼禄的escapegoat再度下在监狱,货真价实的罗马监狱。路加基本作为整个剧本的串联,在保罗,罗马基督徒群体,监狱长之间来回,这些画面基本撑起了整部戏。
开始不久有一个场景,讲到基督徒被挂在街上的柱子上焚烧,作为路灯来照亮罗马的大街小巷。中间镜头再次给到路加和一个正要被焚烧的人,说不出名字,却是自己曾帮助过的。百基拉和亚居拉带领的罗马基督徒社区,也一直在凄凄惨惨戚戚里反复。
我觉得阅读文字的“好处”就在这里,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理性地做analytical reading,Tunnel里面那些殉道者的名字,那些竞技场里的Games,都可以只是在死亡人数上添零而已,而且我对事件情节的想象,也可以停留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里。但当这些变成画面直接呈现在面前时,痛苦是真实可感的。但事实却是,尽管电影画面如何冲击我们的内心,尽管我们有再好的共情能力,这些感受和体会完全无法与那些真实经历这些逼迫的人们相比。因为没有真实地经历过这些痛苦,就无法真正体会有多苦痛。
看到电影结束的时候,我都没找到这部电影的核心是什么,但这份痛苦肯定是其中之一。中间很多路加和保罗在监狱里的对话,穿插了使徒行传和保罗书信的内容,带给我很多感动。但其实不像是剧情和演技引出的,而是经文本身。而我自己对有些细节的处理也不完全赞同,比如Saul of Tarsus的过去一直在Paul the Apostle的脑海里,梦境里萦绕迂回。但对我而言是值得思考的新视角。(最近看NT Wright写的Paul A Biography,谈到我们该如何关切Saul of Tarsus, 如何去认识理解原先的扫罗,才能更好地认识在大马士革转变之后的保罗。一种正确回溯的重要性。我没有confirm Wright的所有观点,但我实在觉得他这本书好看。)
电影的节奏有一丝紧张感,但不快,我反倒还觉得很散,抓不住想表达什么,而且时长又短,两小时不到的电影现在真的不常见了。所以在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进入结尾了。百基拉和亚居拉带领着剩下的罗马基督徒逃离,另一边,路加则跪在一旁哭泣,保罗和监狱长握腕作别,赴刑。最后的画面,保罗看见了同奔天路的众人,又看到耶稣基督向他们走来。镜头转回,特写保罗,定睛仰望他的救主。
观众席开始有人鼓掌,而我还在发呆,想着这电影到底在讲啥?直到我看到“This film is dedicated to those who have been persecuted for their faith.” 期间有位brother高呼Jesus is the Lord. Amen! Hallelujah!...我当时想,美国教会可能也没Johnny Mac说的这么惨嘛。
这部电影没有直接给出一个处在逼迫中的解决方式,倒是在中段提供了一些错误的方式。而最后保罗的赴死,大概是提供的一份注脚吧。NT Wright在书里区分Hope 和Optimism的时候,我觉得和这部电影的定调倒是惊人一致。
“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望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 罗马书 8: 24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