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非洲两百年读后感100字
《穿越非洲两百年》是一本由郭建龙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越非洲两百年》读后感(一):神奇的大陆,需要个地图更加能理解
我没有看过太长的编年体 国别体的纪实类书籍,作者在此书之前还有其他两本书,有时间再去拜读。 回到这本书,我读的时候觉得需要有个非洲地图,读完更觉得需要有个非洲地图。 从内容上看,非洲是郑和下西洋当年去过最远的地方了。但是在这片神奇的黑色土地上,是殖民者留下的烙印-希望成为原材料产地、商品倾销地以及廉价甚至愚钝的劳动力。只有略多钱,真正的想要发展还是需要看到本国国民的自我意识。 非洲大陆也希望在历史的演进中获得自己的独立的发展方向,但是因为被殖民所以说受教育程度低,人民对于生活的水平追求并不那么高,所以大家可以接受一开始的平和。但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思考的方式就很直,为什么是你统治不是我统治。所以非洲走过的路都很坎坷。 进入千禧年后尤其是10年后,中国资源的深入也让非洲在硬件设施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开始品尝到了社会快速发展后的果实,他们很善良也很单纯--生活稳定,信仰坚定,日子比以前好一点即可。(个人理解),但是他们因为势单力薄很容易被别人利用喝乘虚而入,国家力量微弱所以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并没有那么强。 anyway,中国是非洲人民的好朋友。感谢作者的危险经历带来了非洲大陆的惊险分享。
《穿越非洲两百年》读后感(二):郭建龙的非洲见闻录
《中央帝国的财政秘密》《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秘密》,这是郭建龙的历史密码三部曲,《穿越百年中东》《穿越非洲两百年》《穿越劫后中亚》,这是郭建龙的穿越行走三部曲。郭建龙用他的脚步和书写,差不多构建了一个郭建龙版的思想体系,将中国的历史与世界的当下以他极其个人化的方式重新演绎了一番,每个人都能通过进入他的作品,来观察到一个不同凡响的思想世界。
以前读美国人何伟的《寻路中国》,极有快感,无论是其语言文字,还是叙述视角,思维方式,都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美不胜收。现在读郭建龙的行走世界系列,又一次找到久违的感觉。
非洲是人类最早的出处,堪比人类的子宫。见贤思齐,中国的现代化是向欧美学习,其实对于南半球的非洲,普通中国人还是比较陌生的,这就与中亚、中东一样。郭建龙行走的地方,恰好是一般中国人对世界印象中的盲点。因此这几本书,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政治经济方面,中国和非洲曾经是难兄难弟,短短四十年时间,中国已经今非昔比,简直是一夜暴富,但西方很多普通人还以为中国仍是吃不饱饭、穿着补丁衣服,正像刻舟求剑一样,人的思维观念要随着时代改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对非洲的印象大概也是如此。
今天的中国与四十年前最大的不同,今天已经是全球化的中国,人们更有现代意识和全球意识。读这本书的时候,郭建龙才离开非洲回到中国没多久,书里所记所写都是不久前的事情。很明显,非洲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但非洲不是一个国家,地区差异也非常大,很多地方从政府到民间,政治文明和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够好。从这里说,非洲仍然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在书的最后,读到郭建龙在非洲差点被绑架,经常遇到被警察敲诈勒索,让我这个从来没有出过国的人竟然感到很熟悉。想起在三十多年前,发生在我身上的这样的遭遇,简直数不胜数,甚至连话语和情节都一模一样。
我对非洲的了解基本都来自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还有一些纪录片。这部书比那些电影纪录片更加适合当下中国人的认知。另外,这部书的文笔非常好,跟何伟的文风有一比,有人会说是翻译体,反正我很喜欢。
当年,一个西方人来到中国,将他的见闻写成《马可波罗行记》,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如今,中国人也到了了解世界的时候,郭建龙为我们提供一个合适的窗口。
非常期待三部曲的最后一本《穿越劫后中亚》,我一直认为中亚几个国家跟月球上的国家一样,毫无存在感。不过现在中国人已经是真正的地球人了,足迹遍及全世界了。想起来,我当年在一个镇上念中学,一个班里45个同学,都连火车都没有坐过,如今,竟然有2个在非洲,1个在中亚,在非洲的,一个开超市,一个承包机场土建项目,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那个,是负责地质采矿。虽然有时候会听他们说起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有时候,只有像郭建龙这样目光敏锐,有深刻思维的人,才能道出其中一些真实而不同凡响的东西。
《穿越非洲两百年》读后感(三):非洲为何难以建立正常国家?
提起非洲,尤其是黑非洲,给国人的印象就是一片蛮荒之地,文明落后,国家贫穷而又混乱,除了对古埃及有所了解外,国人对非洲的历史几乎是一无所知。
本书作者郭剑龙为了了解非洲,在写本书前还去非洲环游了一下,他去的一个重要地方就是位居马里的廷巴图克,原来西非马里,桑海帝国的重要城市。作者去廷巴图克之时,正值马里内战,北方穆斯林反抗南方政府分裂,并导入大量isis的圣战者恐怖分子,并像塔利班在阿富汗所干的破坏佛像一样,他们号称要毁坏占领之地的所有古墓。
在战乱之中去廷巴图克充满被恐怖分子绑架押为人质的风险(不交几百万赎金就砍头),且只有做船一个途径。作者在船上遭遇了一系列奇遇。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在作者面前晃着刀问作者要烟抽 ,作者拒绝了。然后小孩指着身边只有七八岁至十一二岁的一群小孩竟然问作者,需要不需要fuck他们,男孩女孩都可以。被作者拒绝后,小孩又威胁作者给一百美刀,不给就通知廷巴图克的人把作者绑架。非洲是卖淫和恋童最严重的地区,卖淫往往和偷窃,绑架一起出现。非洲何以如此?贫穷和混乱成了非洲的代名词,非洲为何难以建立正常国家,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历史看,非洲并不落后,远比美洲古文明先进,不谈北非埃及。在西非尼日利亚诺克地区,发现了预计在公元前1000纪中叶的铁器遗址,至公元五世纪前后,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铁器时代居民点已经非常广泛。在13世纪后崛起的马里,桑海帝国,更是把黑非洲文明推到了极高的高度。马里帝国有支十万人的军队,其中骑兵一万人。并形成了包括贸易中心廷巴图克在内的不少大城市,马里帝国有四百座城镇和最丰饶的土地。为何有过如此辉煌文明的非洲在现在会沦落到如此地步?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地理位置气候因素。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作者认为非洲是纬度类洲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差距巨大,纬度区跨度大再加上撒哈拉大沙漠的隔绝以及气候极高造就非洲难以形成类似欧洲和中国一样的跨区域文明(甚至古埃及也是绿洲国家,隔绝狭窄不便统治,难以形成类似秦汉和罗马一样的大帝国),所以马里帝国的统治方式类似是极松散的部落联盟。被其统治的加纳和麦马,其国王还是保留原有头衔。在被征服地区,总督代表皇帝与传统酋长并立。非洲的组织模式基本停留在商周阶段,形成不了秦汉帝国,这种环境造就社会部落分立的组织低下程度造就文明的推广程度也极低。帝国一旦瓦解,一切退回部落原生态
二,非洲类似马里,桑海帝国的崛起和瓦解都和非洲商贸丝绸之路兴起和衰落有关。包括马里廷巴图克及桑海帝国把分散部落凝聚一体都是和非洲伊斯兰化后形成黄金贸易的撒哈拉商道体系密不可分。而随着这条商道的衰落和西方的兴起,马里和桑海的繁华有如昙花一现,一切又退化到分裂隔绝的非洲部落状态。非洲的部落社会根基严重停滞了非洲帝国的整合和凝聚,随商贸路线兴衰随升随灭,形成不了类似欧洲和中国的传承文明
三,西方殖民割裂部族的影响,这一方面历史书已经谈的够多,但非洲受到西方冲击时,他的社会形态还基本处于部落形态,如果说类似西亚和远东在遭受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入侵之际,虽然王朝体系远远落后于近代民族国家,但它历史上毕竟曾整合过类似秦汉唐宋明清,阿拉伯奥斯曼的巨大王朝帝国;形成过华夏,大和,波斯,阿拉伯,奥斯曼等族群文明认同。所以遭遇痛苦挫折后能凝聚合力转变建立民族国家。而非洲作为分散的部落群体,根本没有这种历史传承,而西方殖民者强行分割殖民地形成现在的非洲国家,自然是不分青红皂白把各部落族群随便捏在一起,按殖民地管辖分界线形成的现在非洲国家在西方殖民者远离后,不内战族群屠杀才怪,而混乱造就的结果就是贫穷和犯罪。黑非洲成为比原来文明度比其低的多的南美还要落后的多的无希望之地(南美土族族群随病毒和屠杀所剩无几,现在文明都是建立在白人殖民者和其与土族婚配的后裔之上,这点和非洲差距很大)
非洲历史,如果要详细了解当然购买联合国编纂的八百万字的非洲通史(我买了一套,非常详细的学术著作),如果一般了解,尤其近两百年的非洲史,这本也不错,因本书掺合了作者亲历非洲的旅行游记(类似书评开头所言),所以比较生动有趣。
《穿越非洲两百年》读后感(四):如何去往廷巴克图
美国《时代周刊》做过一项有趣的评选,他们将历史上各时代的富豪,参照其生活时期的GDP,对他们的个人财富进行了一次TOP10排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凭借792亿美元财富登顶2015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位列第九。排名第一的曼萨·穆萨(Mansa Mansa)是1280–1337年生活在西非廷巴克图的国王,该国生产黄金,有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其黄金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作为国王,穆萨拥有惊人的财富。穆萨在前往麦加进行了一次著名的朝圣之旅,据说他在开罗的大肆挥霍甚至导致此后当地持续二十年的黄金贬值。
坎库·穆萨(即曼萨·穆萨)有多富有? 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1324年,作为虔诚穆斯林的坎库·穆萨决定去圣城麦加朝拜,生活于西非的他必须穿过整个撒哈拉沙漠,经过埃及,前往位于沙特的圣城。为此他带了6万人开始旅行。其中专门携带黄金的奴隶就在1万人以上,每人都带有近2公斤黄金。除了奴隶之外,据说还有100头专门驮黄金的骆驼,每头都带有几十到上百公斤的黄金。如果这些数字属实,即便按照保守的计算,他携带的黄金也有20吨,折合人民币在50亿元以上。他之所以有这么多黄金,是因为他统治的地区恰好处于一个产金地带。中世纪时就已经有商路从西非出发,穿越撒哈拉沙漠,经过北非,把黄金送往欧洲和其他地区。正是由于这种贸易,西非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帝国——马里帝国。坎库·穆萨到达埃及后,整个开罗的金价立刻掉了10%。但这并不是他财富的全部,只是他为了一次朝圣所付出的施舍和供奉而已。
——郭建龙《穿越非洲两百年》
曼萨·穆萨庞大的朝圣队伍(图片来自网络)穆萨的阔绰和大方被西方文献记载了下来,他的名字流传至今。廷巴克图也因此成了一个遍布黄金的传说之地。廷巴克图虽盛名在外却是个极难进入之地,它位于非洲马里,北撒哈拉沙漠南缘,西非著名大河尼日尔河中游北岸,按照西非古代游牧民族浪漫的说法,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陆海”,廷巴克图便恰在这“陆海”的中央。
廷巴克图位置廷巴克图( Timbuktu ),又译为“丁布各都”,亦称“通布图”作为历史上是著名的贸易和文化中心,廷巴克图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探险家,几个世纪后,被大航海导致贫瘠没落的廷巴克图上演了一个个Indiana Jones (印第安纳·琼斯是《夺宝奇兵》系列电影的主角)的故事,可是远没有电影那么风光。
1、最早的探险者之一——帕克
这位苏格兰医生,1796 年受英国皇家学会派遣,从西非塞内加尔海岸向内地进发,他的第一次探险之旅简单总结如下图:
帕克大致路线① 带着黑人仆从塞内加尔河出发,利用小小物品贿赂当地酋长进入非洲大陆;
② 酋长欲壑难填,所带物品被瓜分掠夺,勉强到达尼日尔河边,落荒返航。
1805年帕克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深入尼日尔河流域,带了35名全副武装的英国士兵同行,在尼日尔河顺流而下的帕克最葬身于距离河口五百公里的地方,与廷巴克图擦肩而过。
2、三人行必有争执
随着帕克探险失败,廷巴克图的背影继续隐藏在西方人的视野之外。新的尝试于1822年开始,英国探险队由德纳姆、克拉珀顿和奥德尼三人率领,他们从北非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出发,计划向南穿过撒哈拉沙漠,然后寻找尼日尔河汇入尼罗河的证据。他们装备充足,沿途打点周到,但却因内部矛盾仅仅弄清楚一件事:尼日尔河跟尼罗河毫无关系。
德纳姆、克拉珀顿和奥德尼三人探险大致路线3、殊途同归?
1825年克拉珀顿与另一个英国人莱恩开始了对廷巴克图的探险竞争,克拉珀顿在赤道附近的几内亚湾上岸,开始了向尼日尔河内陆深处的冲刺。在20年前帕克遇难的地方,克拉珀顿证实了关于这位先行者死亡的种种传闻,但自己也终于一病不起。
而他的竞争对手莱恩,则从相反的方向,沿著摩尔人的传统商路,终于进入传奇之城廷巴克图。接近廷巴克图的路异常艰难,而城内居民眼中的陌生人莱恩此时已经惨不忍睹:身中多处枪伤和刀伤,下颌被打破,右手几乎被砍断。这位狼狈不堪的探险者没有留下过多关于廷巴克图的只言片语,他此前发出的信件,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向远在的黎波里的妻子表达爱和思念。他们新婚三天就分开了。莱恩死于抵达廷巴克图一个月之后,由于拒绝皈依伊斯兰教,他被图阿雷格人杀死,尸体扔到沙漠里喂秃鹫。
4、中国人郭建龙的生死一线
西方人对非洲的探险从未停止,而中国与非洲的联系也源远流长,早在15 世纪的《郑和航海图》中,就有对东非地区麻林地和慢八撒两个地名的记载。而今有一位中国“探险家”两度深入探访非洲,游历17个国家50多座城市,以中国人的视角深度观察非洲——他就是《穿越非洲两百年》作者郭建龙。廷巴克图也是他真实探访非洲的目的地之一。
代表作《汴京之围》,“中央帝国密码三部曲”《穿越百年中东》; “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
郭建龙非洲路线图第55站为廷巴克图廷巴克图是探险家们梦寐以求的所在,对于郭建龙也不例外,他的非洲真实探险之行的痴迷之地就包括廷巴克图。在《穿越非洲两百年》中详细记录了自己试图进入廷巴克图的整个过程,他想要进入廷巴克图想法一出口就被朋友警告:
“这是战乱之国,每年都有外国人遭到绑架。你就是外国人,却正要去往风暴的中心!”
“可你说的袭击都发生在别的地方,而不是我要去的廷巴克图。”我争辩说。
“那只有一个原因:廷巴克图没有外国人存在了。”贾鲁很快地反驳。“如果有,过不了一个星期, 就被绑架勒索赎金去了。赎金,知道吗?100 万美元起价,一般是 500 万,1000 万,或者,咔——” 他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如果你去廷巴克图,将是那儿唯一的外国人,不管走在大街上,还是旅馆里,当地人的目光始终都会注意着你。你不知道谁是眼线,也不知道谁把你报告给‘那些人’,他们总能知道去哪儿找你。”
朋友的善意劝诫没有阻止郭建龙决心探险廷巴克图的脚步,他准备数年,选择了与他崇敬的芒戈·帕克同一条路线出发——距离廷巴克图几千米水程的地方登船。2017年8月的马里,廷巴克图是国家的战乱之地,水路成为通往廷巴克图的唯一选择,几经周折,在被各种劝导之后郭建龙终于登上了唯一一艘能到够到达廷巴克图但却故障频发的旧船,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回,进行他对这座象征着非洲命运“宇宙的中心”的探险之旅,在出发前朋友再三申明:
“记住, 只在城里待一个晚上, 第二天一早, 就回船上等待发船。”
在这艘船上,郭建龙上目睹这艘贫穷之船上的人生百态;看到和经历贫穷、战乱和疾病带来的所有的苦难;也在这艘船上感染了恶性疟疾……
对于旅行者来说,非洲的疾病仍然是对生命最大的威胁。在出现疟疾症状之初,郭建龙吃了两片随身携带的安乃近,但之后症状却越来越明显,多亏同行的土著好友提供的药品——蒿甲醚,是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的变种,才逐渐治愈。此次疾病让郭建龙感受到了非洲病毒的可怕,也见识到了印度药品对非洲人的影响。
他把一个小盒子递给我, 上面写满了法文, 产地却是印度。事后, 我知道这款药叫蒿甲醚,是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的变种。
遗憾的是,屠呦呦虽然发明了青蒿素,但占据非洲主流市场的并非中国药品,而是欧美的原创药和印度的仿制药。
如果没有印度药,整个非洲每年都会多死数百万人。
疾病消耗着郭建龙的身体能量,通往廷巴克图的旧船也因战争和整修耽误了行程,当船支停靠在廷巴克图码头的时候,出于多重考虑和朋友及船长的劝告,郭建龙选择了在船上等待返航,而不踏入廷巴克图的土地,但却差点被一当地青年引诱离船而被绑架……
事实上, 这艘船在中午时就离开了。 就在我躺在床上等船长回来时, 船身突然一震, 起航了。 如果我跟着青年离开, 或许就永久地留在了廷巴克图的土地上。
廷巴克图之行只是郭建龙探索非洲的一小部分,他试图通过游走、观察和研究等方式去解答非洲极端贫穷、种族冲突、政局动荡、疾病肆虐等问题,他将自己两次真实深度的探访融入《穿越非洲两百》的著作中,郭建龙尝试用文字记录真实的非洲:“我想用全景的方式去考察现代非洲问题的形成、发展以及现状,既有对眼前所见的真实描述,有对其产生原因的追溯,也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更有从历史现状和发展的角度真实地展现非洲的全貌。”
《穿越非洲两百年》读后感(五):拨开古老神话故事的薄纱——去那流着奶与蜜的神秘大地探险
用一本书道尽非洲的前生今世
在恐怖主义的笼罩之下,他只身一人闯入世界上最偏僻的角落,乘船十几天去拜访曾经产生了世界首富的土地。
战乱、偏远和财富,这些词汇本来如此不搭界,却在一个地方可以同时成立,这里就是非洲。这也是郭建龙的新书《穿越非洲两百年》在开篇带给我们的震撼场景。
然而这还不是事情的全部,在拜访那个称作廷巴克图的地方时,作者还遭遇了更多的麻烦:疾病。
他自我调侃:在上船时是一个健康的青年,但十几天后下船时,却因为得了疟疾,成了步履蹒跚的老者。至于那个遥远的廷巴克图,他距离最近时,只和那座城市相隔十几公里,却由于身体和混乱而失之交臂,甚至差点被骗走遭遇绑架。
这就是他在书的开头给出的一个现实非洲的场景,这不是发生在两百年前,而是就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这次旅程,也让作者开始关注非洲现状的形成。他曾经两次前往非洲,行走了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个地区,从繁华的都市到偏僻的乡村,带着问题去当地寻找答案。这些问题是:
非洲的现状是什么样的?这种现状是怎么形成的?非洲的未来又在哪儿?中国在其中的定位是什么?
在解答这些问题时,作者似乎并不想重复非洲贫穷和战乱的陈词滥调,事实上,他对于非洲的认知带着很强的乐观精神。他想告诉我们的是:
非洲的混乱是真实的,但它已经逐渐熬过了最混乱的时期,到了发展的大门口。
他追根溯源,认识到现代非洲的问题并不是非洲人自己的问题,而是殖民体系造成的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独立后,非洲必须首先克服掉这些遗留问题,才有可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而之前的混乱,就是克服问题的过程。
而到现在,虽然有的国家依然徘徊在战乱的边缘的,但许多国家已经进入了发展阶段。中国和印度这样国家的崛起,即便不计入援助,在纯粹的经济交流中也对非洲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在作者穿梭于非洲各个国家的过程中,他遭遇了偷渡客、流浪汉、商人、知识分子、军人、警察,碰到过偷窃、抢劫、勒索,甚至差点被绑架,但他始终带着一双好奇的眼睛,通过他的观察和访问,娓娓道来地将非洲的过去、现状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对非洲的认知提到了现代,也为我们思考世界的发展和中国的定位,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这位不知疲倦的观察者在观察完亚洲和中东之后,又将非洲的大菜摆在了读者的面前。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作者对非洲的认识具体有哪些。
非洲并非没有历史
人们普遍认为,在欧洲人到达之前,非洲(除埃及外)是没有历史的。但这样的认知正确吗?
事实上,非洲不仅有历史,而且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比如,作者在书的开头要去的廷巴克图,就是个历史悠久的地区,这里甚至产生了一个当时的“世界首富”:国王坎昆穆萨。他生活在公元14世纪,虽然当时世界各国的财富无法横向比较,但欧洲人却给他封了世界首富的称号。到底他多富有,作者给了个有趣的例子。
公元1324年,作为虔诚穆斯林的坎昆穆萨决定去圣城麦加朝拜。他带了6万人前往,其中1万人专门帮他携带黄金,还有80头驮着黄金的骆驼。这些人和骆驼带着的黄金加起来有20吨,折合人民币在50亿元以上。当整个队伍到达埃及后,开罗的金价立刻掉了10%。而这并不是他财富的全部,只是他为了一次朝圣所付出的施舍和供奉。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盛产黄金的西非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就已经是一片富裕的地区,并先后出现了几个庞大的帝国。
为了将非洲的古代历史展现给读者,作者亲力亲为,探索了不少区域,用两章篇幅描写了古代非洲的情况。在他的刻画下,非洲有着悠久的基督教文明,其中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几乎与欧洲基督教一样古老,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北非地区更是迦太基和罗马文明的区域。
而在欧洲人到达非洲之前,这里有一半的土地已经属于伊斯兰教,变成了文明区域,并非蛮荒之地。这些区域从东非,经过北非,一直延伸到西非,只是在非洲的南部,受到外界文明的影响小,发展程度更低一些。
欧洲人来到时,是和一个已经文明化的非洲打交道,之后的奴隶贸易反而让非洲更加退化了。对于欧洲人掠夺非洲的情况,作者着墨不多,却将后果点了出来,这就和本书的主旨合一了:非洲为什么会经历独立后几十年的混乱?答案要追溯到欧洲对于非洲的重新切割与捏合。
在非洲地区,除了埃及、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和突尼斯这四个国家一直有着统一的传统之外,其余国家的疆界都是在最近一百多年,才由西方国家将非洲变成殖民地的过程中强行设定的。
以人口最多的尼日利亚为例,在尼日利亚地区,在古代实际上存在着数百个部落和民族,以及许多种宗教,在它的北方是穆斯林区域,南方却是原始信仰区域。在西方人到来之前,尼日利亚的每一部分都是独立的文化区域,它们之间虽然有着贸易关系,却从来没有在一个国家框架之下生活过。
欧洲人来后,才在漫长的殖民过程中,将诸多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部落整合起来。但在整合还没有完成,政治机构还不稳定时,尼日利亚就在国际形势下的匆忙完成了独立。在这种情况之下,诸多的民族如何在一起共同生活?他们在政治上的权利如何保证?国家与民族、民族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协调?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有最终磨合成型,这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摩擦时期。这种摩擦时而表现为宪法框架之下的争斗,但也会演化成更加激烈的战争形式。只有在摩擦中,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虽然这看上去残酷,却是非洲许多国家注定的命运。
可以说,非洲人在独立后最初几十年的命运并不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而是在殖民时期就已经决定了。在我们看来那些混乱的年代,只不过是他们学着自己掌握命运的过程。
除此之外,不同的宗主国对待殖民地的态度不同,也造成了新独立的非洲国家面临的困难各不相同。比如,比利时人留下的烂摊子是最无解,这造成了卢旺达和布隆迪的种族大屠杀、刚果的内战,这些非洲历史上最血腥的记忆。
作者认为,当看到非洲的混乱时,应该看到非洲其实是一个受害者,不得不忍受数十年的颠簸。
此外,人们感觉非洲冲突频发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家众多造成的。非洲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每一个时期,其实发生战乱的国家都是少数,大部分国家都处于较为平静的状态。但由于国家数量太多,而外界又不去区分具体的国家,只是将它们笼统当做非洲这个整体,于是,不管哪一个国家发生了问题,人们都以为是非洲发生了问题,长此以往,就好像非洲天天在打仗。事实上,在任何时段,非洲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平静的。
非洲已经到了发展的大门口
既然经历了几十年的混乱,那么现在的非洲又是什么样的呢?
作者并没有采纳那些普遍的陈词滥调,而是通过自己的脚步丈量和观察得出结论: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到了发展的大门口,渡过了最危险的混乱期。
他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国际上,世界对于一个国家的认知总是滞后十几年时间。比如日本,1980年代初日本已经变得富裕,但世界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二战水平,到了1980年代末,世界终于认识到日本是一个强国,但它其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对于中国也是这样,十年前人们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1990年代初期的水平,谈起中国还认为它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数人都很贫穷的国家,但十年后的现在,可能又过分夸大了中国的实力。
对于非洲,世界的认知也是落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世界首先表现出欢欣鼓舞,甚至幻想它们一夜之间就会走向繁荣。然而事实却是非洲的许多国家不仅没有立刻取得发展,反而由于诸多的问题,进入了衰退和混乱。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对于非洲的失望已经到了极致,特别是卢旺达大屠杀和刚果内战之后,许多人充满了悲观的情绪。但事实上,非洲的整体情况却开始出现好转,社会的稳定度也提高了。许多国家已经成功克服了最初的混乱,进入了发展时期。
由此,作者提出,即便现在许多地区还不时激化,但作为一个整体的非洲,却已经显现出生机的一面。
最典型的例子是卢旺达。1994年的卢旺达种族屠杀曾经被认为是非洲混乱的顶峰,但是屠杀20年后,卢旺达已经成了整个非洲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卢旺达总统卡加梅意识到,种族冲突虽然是个社会问题,但根子上还是个经济问题,只有经济大发展,才能让人民摆脱对于资源的争夺,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
卡加梅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提倡者,他带领的卢旺达也走出了一条相似的道路。在他的带领下,卢旺达首都中心地区已经高楼林立,进入了建设时期,这个曾经不稳定的火药桶,成了地区的稳定剂之一。
和卡加梅类似的新型领导人在非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世界也给了他们新的名号:新一代。而事实上,这所谓的新一代,已经是第三代领导人。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回溯这三代领导人给非洲带去的不同命运。第一代领导人大都由于知识结构不足,可以带领人民闹革命,却不懂得搞建设,导致非洲社会生活出现了衰退。第二代领导人由于大都是武力出身,受到的教育更少,导致了进一步的混乱。第三代领导人已经大都经过了高等教育,对于非洲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当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这第三代领导人的问题,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回归民主制,不同的国家都在作出努力,但每个国家取得的成就不同,但整体上说,他们带给社会的稳定性已经大幅增加。虽然腐败、抢劫、盗窃、暴力时有发生,但大部分的人们却已经有了安全的感觉,普通民众的生活预期更加稳定了。在这种稳定的预期之下,社会开始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
除了在非洲本土,作者还在土耳其、摩洛哥、印度、中东,甚至中国的广州,看到了大批的非洲人的存在,他们大都是去做生意的商人。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已经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加工业,而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以商业立国。卢旺达这样的国家甚至想在高科技上做文章,抢占非洲的信息高地。
二战之后,世界经济有一个从欧美,到亚洲日本(以及香港地区和新加坡这样的城市)、韩国(以及台湾地区)、中国大陆、东南亚、印度的梯度转移过程,如果从这方面来考虑,非洲仍然处于梯度的最底层。重要的原因除了需要时间来彻底稳定政治之外,还有人才和知识积累、产业积聚等原因。在这些原因中,基础设施又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成了非洲绕不过去的缺陷。
那么,怎么建设基础设施呢?中国的经验显然是可以帮助它们的。
中国和印度,对于非洲很重要
关于非洲的发展问题,作者举了一个自己观察到的例子。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第二大国,由于经历了太多的不幸,那儿的人们一直渴望着经济发展。最近由于政府发展低端制造业,使得大量的人有了工作,在埃塞俄比亚周边是拥有石油资源的苏丹和南苏丹,以及更加富裕的肯尼亚,他们都可以大量吸纳埃塞俄比亚制造的产品。但条件是:埃塞俄比亚的交通必须进行更新。
在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地,对于交通的依赖同样重要。可另一个问题是:仅仅依靠非洲人自己的力量,要想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依然无法完成。如果依靠西方的援助,虽然可以做一部分,但由于资金下拨的缓慢,也不能完全解决。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资金的进入,的确可以帮助非洲的发展。
但是,中国的援助是不是意味着非洲受益和中国的损失呢?答案恰好相反:只要坚持市场原则,中国也在贸易中获得了足够的利益。
比如,最近的中美贸易战中,中国企业华为成了美国人相中的筹码之一,但华为与当年日本企业、法国企业,以及去年的中兴,表现得都不一样。其余的企业大都低头认输,而华为却显得胸有成竹,不肯屈服。华为的底气何在?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对第三世界国家市场的占有率。
十几年前,华为作为后来者,在国际电信市场上受到的歧视并不比现在小,当时的欧美市场大都采取了闭关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企业华为与中兴。中国企业突破欧美歧视的关键,在于首先在发展中国家开花。利用价格优势,华为和中兴在印度、南美、东南亚,以及非洲市场遍地开花。
只有占领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华为才最终挤进了欧美市场,成了世界的主流产品之一。如果没有这些发展中国家市场,华为必须在更早时就与西方企业竞争,其难度要大得多。
当贸易战发生后,也正是有了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支撑,华为才有底气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态度,不担心美国的封杀会断绝它的所有市场。
大量的中国制造涌入非洲,对于当地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非洲的许多地方,当中国、土耳其、印度产品进入之前,非洲不得不将大量的农产品出口到欧洲,再进口昂贵的工业品,其中价格差别之大令人惊讶。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在布基纳法索,牛奶的价格很便宜,但酸奶的价格很贵,原因在于酸奶必须从欧洲进口,而牛奶是本地产的,这种剪刀差的打破不能光指望西方的善意,而是必须用市场去解决。
是中国产品的进入,导致工业品的价格在非洲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也让人们享受了更多物质文明。
与此同时,印度廉价医药的进入,也让非洲人的寿命大幅度提高。在印度之前,西方对于非洲虽然援助了不少药品,但药品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只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印度的廉价药品以市场的方式进入,才将药价彻底降了下来,普通人也可以买得起药了,这相当于完成了一次非洲版的医药革命。作者甚至仔细地观察到了非洲人的吃药习惯,与中国人滥用抗生素做了对比。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至今非洲的印象无非几个:有的人认为整个非洲是一片黑暗的大陆,充满了无序、混乱和战争。对另一些人来说,非洲是一片充满了原始趣味的猎奇地。还有人完全以歧视的眼光看待非洲,用脏乱差概括了那儿的一切。
但作者却告诉给人们一个不同的非洲,它们花了几十年时间克服了后殖民地强加给他们的离心力,站在了发展的大门口。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开始有效运作,虽然还带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人们也充满了拥有更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亚洲国家的崛起给他们提供了更加廉价的商品,帮助他们发展经济。
这个大洲虽然依旧有些不稳定,但已经充满了机遇。中国对于非洲,不是要不要投资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减少浪费的基础上,坚持有效率有价值的投资。事实上,那些嗅到了机会的市场人士早已做出了选择。作者在非洲遇到了大量的中国商人,他们虽然有不少来自于国企,但更加灵活的私企也早已在非洲布局。他们出现在非洲的各个行业,除了采矿、建筑等传统工业之外,甚至连农业上都活跃着中国人的身影。
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如何减小代价,坚持与非洲合作共赢,这或许是作者最想与读者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