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岛屿传说》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岛屿传说》读后感100字

2020-05-15 23:0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岛屿传说》读后感100字

  《岛屿传说》是一本由[英] 马拉奇·泰莱克 / [英] 凯蒂·斯科特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0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岛屿传说》读后感(一):[淑橼读书会]丨想象与真实的边界

  作为一个在内陆长大的人,在童年的想象力中从来没有关于岛屿的部分,读完此书,总感觉弥补了一点不曾意识到的缺憾。

  看完很久,几次想动手写点什么,但拙于行文,心中的百般感受难付笔端,每每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闭上眼睛,书中那些虚构或真实的岛屿故事在脑海中浮现,其中最让我触动的是关于天堂岛的传说。我本以为,像天堂,伊甸园这种宗教或神话中的完美所在,从来都是仅存在于人类构造的虚空中的,完全是想象力的产物,跟物质世界不搭边的。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时代,那时的人们确信在海洋深处存在神居住的岛屿,人们把可以想象的美好都安放在这个岛屿上,作者说是“想象力的海绵”,人类的彼岸不在思维的哲思中,而是在确实的物质世界里,这是一个人神共存的时代。

  将那样的时代简单的归结为迷信或许有失公允,想想吧,那时的人们出海会担心海妖,遇到不能解释的事情会想到巫术,对生活绝望时,会想到,在海的深处存在一个属于神的完美所在,不必忍受此生痛苦,熬到来世才能解脱,只需要动身去海洋深处寻找就好了。这种应许是现世的,是属于物质世界的。此时的想象与真实是一体的。他们可以活在想象力构筑的世界中,享受虚假带来的安慰。因为这种虚假在大海未被征服的时代是不可戳破的,凡不可戳破的,总能带来真实的安全感。

  人类征服海洋的过程是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想象与真实剥离的过程。原来,大海中没有海妖,没有天堂岛,有的是大鱼,信封,小或大,贫瘠或丰饶的陆地。对于物质世界的认知,属于想象那部分被剥除了,痛苦的人们再不能把希望寄托于远方,只能寄托于来世,因为生死的边界还没有被打破。人类还可以极力想像死后的世界,就像曾经极力想象大海深处。

  关于岛屿,发生了太多故事,也远未结束。

  另外:本书的装帧,插画,纸张都打五分!!!!

  《岛屿传说》读后感(二):淑橼读书会|《岛屿传说》:记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或想象

  《岛屿传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关注的不是身边的事或物,而是遥远地散落在地球少有人知的角落里的那些小岛。作者记录了二十四座不存在的岛屿,它们或是后来被证实根本不存在,或是起源出处神秘未知。这些岛屿被分为六类:存在于传说故事里的岛,早期探险家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中发现的岛、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们发现的岛、人们认为已经沉没的岛、骗子们凭空捏造出来的岛以及近期被证实不存在的岛。

  作者对未知岛屿的兴趣或许来源于他少时就读的勒威克安德森中学的校徽。在校训“勤奋和坚持”旁边,是三个北欧海盗的标志性图案——战斧、长船和火把,一条黄色卷轴从校徽中间穿过,上面写着“极北之地图勒”,这暗示有人真的见过图勒。图勒岛曾经被认为是世界的边缘,远方的神秘从此开启了作者冒险的大门。

  二十四座岛屿几乎都属西方,除了扶桑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热衷长生不老之术,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仙丹,秦始皇于是派徐福率领数千童男女入海求丹,后人传说徐福到达了日本。700年后,根据《梁书》记载,僧侣慧深来到荆州,他自称来自扶桑。

  古人曾以为扶桑即是徐福曾造访的蓬莱仙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扶桑也指代日本,日本甚至曾用扶桑一词作为其国名,这样看来,扶桑和日本好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法国制图师一度认为扶桑位于现今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根据惠深的描述,扶桑没有货币,金银在此地毫无价值。在扶桑之东有一个“女儿国”,那里没有男人,女子跳入圣河就会妊娠,她们没有乳房,而是通过脖颈分泌乳汁。这些描述使扶桑的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另外二十三座岛也各有各的故事,有些是出海船员有意或无意的错误认识,有些和扶桑岛一样来自于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还有一些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这些岛屿曾经都在历史上存在过,标志着人类某一时期对世界的认知或想象。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冒险从未停止,在航海时代,指南针和关于某地的传说,就足以让冒险家启航,也因此催生了无数故事。

  对于热爱地理、航海历史或传说的读者来说,这会是一次精彩纷呈的旅程。但对于不太了解西方地理文化的读者来说,则会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好在书中的插画非常精美,带着复古神秘的意味,睡前读一小段也可以是不错的体验。

  《岛屿传说》读后感(三):淑橼读书会 关于岛屿关于想象

  这是我读过有关岛屿最与众不同的书,讲人类有关岛屿观念史的前世今生。它不是地图册——上面没有准确的关于岛屿的位置,它也不是科普书——不讲有关岛屿的常识,它更不是旅游手册——因为你永远也到达不了这些岛屿。正如书名所言,这是一本关于各种岛屿的传闻的小书,“这些岛屿是人为创造的,是人类想象和错误的产物。”谁能想到,居然会有这样一本书,专门来讲不存在的岛屿——但存在于人类想象中的岛屿,费尽心机地搜集各种秩闻趣事讲它们的诞生与消亡。

  对于喜欢按图索骥的岛屿爱好者或热衷搜集古早探险故事花边的读者来说,可能会多一箩筐的趣事,不仅是有关西方神话传说、航海历史,还有无处不在的文学典故。而关于诞生与死亡的这份想象为何而来?这份想象又有何影响?则是我这个普通读者翻这本书最好奇的地方。“通过记录这些不存在的岛屿,来探寻我们是如何建立对世界的认知。”

  不存在的岛屿想象究竟是怎么诞生的?本书介绍的有关岛屿的想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成两个维度,一个来源于人类向内理解自身存在的需要,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岛屿、出于名利欲望凭空捏造的岛屿可归入此列;另一个则来源于人类向外探索世界的需要,航海探险时代的无法被证明的岛屿记录、以讹传讹被错置的岛屿信息均可属于这类。

  可能有人会觉得,既然曾经被制造被想象的岛屿早已在日常生活中遍寻不在,那么记录这份繁乱的想象又有何意义。在我看来,其实重要的不是这些岛屿传说是否依旧能流传下来,而是看到这份想象曾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微妙影响。岛屿传说在我们现在来看是虚构的,但在那时候的人们未必分得清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它们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些被创造出来的岛屿,既可以是“生死之岛”中的象征鬼魂天堂乌托邦的基布岛,位于马布亚格岛的马里居民因为相信鬼魂的存在从而为这些鬼魂创造了居所,而这份信仰指导他们通过跳“死亡舞蹈”的形式与鬼魂交流;也可以是启航时代一体两面的七城岛(安提利亚岛),A面是岛屿原住民战败逃亡者的避难所叫七城岛,给予忠诚绝望的原住居民生的希望,慰藉着8世纪的伊比利亚,B面是欧洲探险家的梦幻补给岛叫安提利亚岛,鼓舞着航海勇士探索更多未知岛屿,反映人们对北美洲的早期认知。

  真实与虚幻在这些岛屿传说中交汇,而关于它们的想象正在被人逐渐遗忘。但我始终相信,无论在哪个时代,人们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需求去制造更多的关于岛屿及岛屿之外的想象。所以这些被记录的岛屿传说,可以随时捡起也不必害怕遗忘。

  《岛屿传说》读后感(四):淑橼读书会|岛屿传说——神秘岛小史

  很难想象在21世纪,卫星勘测、航海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岛屿可以被人为建构——但时间回溯至几个世纪以前,这不过是家常便饭。

  开篇之处作者便说明这些岛屿都是不存在的,甚至是“人类想象和错误的产物”,然而也正是通过这些岛屿,我们可以窥得一隅:时代曾经如何,以及人类如何建立对世界的认知。

  接下来,六类岛屿在清晰且简明地叙写中,在精心搭配的插图注解下揭开了面纱。前有神话传说,后有伪造作假,在惊讶于岛屿传说的花边趣事之余,不难从来龙去脉里略微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温度。

  “亚特兰蒂斯”似乎早已耳熟能详,但在第四类沉默之岛中,才终于明白何为亚特兰蒂斯:它身世不凡,即使屡被证伪,也仍具有神话乃至哲学意义并将持续闪耀。哲人柏拉图将虚构引作史实,它是文明的发祥地,是消失的乌托邦;探险家与电视节目令它不断地存在又沉没,亚特兰蒂斯岛化身文化热,理论层出不穷也被陆续推翻——但这一切都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因为无论是柏拉图还是现在的追寻者,都需要一个完美圣地,它美丽丰饶而国泰民安,亚特兰蒂斯的存在就是完美的存在。

  它的意义似乎从一开始就被赋予,或许是柏拉图,又或许是社会大众的锲而不舍。可终究完美不可及,这令它的沉没同存在一样被需要。正如作者所写,“亚特兰蒂斯岛是修辞学游戏中的一个小棋子,创造出来就是为了让它沉没”,但千年之后我们仍津津乐道于此,便是这修辞的迷人之处。

  可传说中更多的是逐渐隐去的神秘岛,它们的诞生或许没有背负太多使命,以至于当“存在”不复存在的那一天,这些岛屿便注定要沉默着沉没在地图上。

  第三类大航海时代中的布拉希尔岛反映出幽灵岛核实难度之大这一共性,正因如此,才使得幽灵岛在人们的认知中总是沉浮不定。布拉希尔岛起源于凯尔特神话,神话中的它堪称人间乐园。然而它的发现记载乃至澄清都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意味——毕竟关于它的神话还出现在无厘头的地图绘制之后呢!闹剧之下,它自然不似亚特兰蒂斯岛那样经久不衰了,这样一个幽灵的、错误的虚构岛,最终什么也不是。

  在第五类伪造之岛中,这些神秘岛的身世还多了一些尴尬与不光彩,它们出身往往不够圆滑饱满且破绽百出,建构者们却小到普通船员大到德高望重知名专家——看来在那个时代,发现岛屿带来的名与利确乎是难以抗拒的了。

  寥寥十二万字里,既有消失岛屿们的来龙去脉,又不乏作者偶尔的批判思考,这样一本小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岛屿的科普读物或精美随笔,更是地理知识以外的社会小窥。

  《岛屿传说》读后感(五):淑橼读书会 消失的岛屿

  这是一本选材独特的小书。作者在人类数千年空间探索的历史长河中,掬起一朵不太惹人关注的浪花,聚焦了一个特殊的岛屿群体,生动叙说了人类对岛屿的艰辛认知之旅。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详细介绍了6类24座虚假的岛屿,它们曾经被公认为事实,后来又被证明其实并不存在。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清晰缜密的逻辑,穷根究底的执着,翔实严谨的考证,大胆谨慎的探索,为他开篇所提到的,母校中学的校训——勤奋和坚持——做了最好的注脚。本书融合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体,适合富有探险精神,求知欲望和地理情怀的读者。

  第一类岛屿是想象中的岛屿。它产生于人对生命和生存的思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和追求。就如作者所说,“自从创作故事以来,人类就一直在创造岛屿”。比如《山海经》讲述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活灵活现,如同仙境一般。为求得长生不老,很多帝王苦苦寻访而不得,这些岛屿现实中并不存在。

  第二类岛屿是在早期航海时代,人类开始对未知空间的探索,以发现新的陆地。受制于文明的限制,人们不能走的太远,探索的频率不会太高,记录也不精确,事实与虚构无法准确区分,有些岛屿只能永远存在人类遥远的记忆力,成为真正的“前岛”。

  第三类岛屿是在大航海时代,地图上充斥着幽灵岛。随着制图科学与技术的繁荣,频繁的探险和殖民扩张,使地图上所描绘的元素不断丰富起来,一步一步刷新着人们的认知。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真伪难辨的时代。航海家可以清楚地描写岛屿的形状,特点,但并不能准确定位岛屿的位置,而制图师可能会错误理解航海家们提供的信息,造成一些岛屿存在于图纸上,可是在实地却找不到,它们像幽灵一样跟人们捉迷藏。

  第四类岛屿是沉没之岛。地球是一个运动的天体,它受着万有引力和向心力等复杂的作用,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时而爆发的海啸,地震,火山喷发,冰川消融等自然现象,都能使人们确信存在的岛屿灭失踪迹。

  第五类岛屿是伪造之岛。岛屿的信息,主要来自于雄心勃勃的探险家,海盗和殖民者,同时他们也是小说家,幻想家,野心家。有时候,他们在名利的驱使下,编造虚假信息,或用以掩盖财富,或用以煽动民意,或用以邀功领赏,或逃脱惩罚等,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六类岛屿是近期发现不存在的岛屿。遥感卫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们识别岛屿的能力和效率,也即将把探索岛屿的时代划上终结的句号。我们足不出户,在电脑上就可以分辨出陆地和海洋,并准确地标志出岛屿的位置。人类对岛屿和地球表面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还配备了许多精美的手绘插图。作者运用古典写实手法,使作品兼具自然科学的神秘性和辩证唯物的思想性,颜色艳丽,搭配精巧,纤毫毕现,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爱不释手,能够很好地满足美术爱好者们的审美要求。

  《岛屿传说》读后感(六):【淑橼读书会】与禹迪书 | 世界比我们认识的辽阔

  禹迪,

  近来的学习还顺利吧?

  姑姑知道你正在紧张的高中生活,已经很难抽出时间来看书了。所以尝试通过书信这样一种方式,陆续给你介绍一些我最近读过的书,希望我的阅读视角,能在你学习之余,带来一丝乐趣。

  那就从我最近看的一本《岛屿传说》开始吧,像我们这种自小生活在陆地国家边陲小镇的人,岛屿主要是通过文字、影象以及旅游来了解的。比如地理课本,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还有儒勒·凡尔纳的诸多作品等;或是纪录片等电视节目,风景如画的海岛,亦或是你去海南旅行时切身的观感和体验。说起来在我第一次面向大海的时候,因为天气原因,海水是浑浊的,当时问了一个愚蠢的问题:这和江有什么区别?提及此也不是为了暴露糗事,而是想说,在平原上长大,海洋和岛屿对于我来说是陌生、遥远而浪漫的。

  而这本书的作者马拉奇·泰莱克通过介绍一些现在并不存在的岛屿,让读者体会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从最初的神话演变,对世界边缘的想象,人类活动的发现,到通过卫星观测等科技手段的实证。不争气的想想,这个‘地理确定’的时代,很多事情变得无趣了,自然景观成了商品,人文景观趋向雷同,旅游大多像在完成任务和积累炫耀的资本,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更加小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书中提到了‘扶桑’——一个中国的神岛。他说中国人都知道,这让我有些惭愧。心中确实有个模糊的印象,不知是小时候翻过的《山海经》画本还是《镜花缘》中有提到过的地方,但绝对没有非常清晰的了解,不免心中想到多年前的流行语——没文化真可怕。而且,相比较于扶桑,提到中国的神岛,首先会想到的是蓬莱。都说人生知识储备的高峰是高考,那么现在的你是怎么想的呢?提到扶桑,你会觉得熟悉吗?或者会觉得很日本吗?

  这本书的缘起是马拉奇母校勒威克安德森中学的校门装饰,从朴实的校训到北欧海盗元素的校徽,战斧、长船和火把是力量、金钱和探索的体现,但作为校徽主要应该是鼓励对未知的探索吧!而穿过校徽的横幅中提到的图勒岛(Thule)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欧洲人对于世界边缘的认定,这种介于神话和现实中的岛,是否真的存在过已经很难验证。于是作者在导语中写道:

“所有岛屿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们所处时代的价值观,所有岛屿都丰富了人类脑海中的地理。”

  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对于岛屿的观念是怎样的呢?我想到的是主权和领土的纷争,这是大航海时代留下的遗毒。

  从15世纪开始,世界进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主要参与的国家除了俄国是从事陆地探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都是主要在海上活动。所以,这个时期也叫大航海时代。那个时候,中国正处在明朝的中叶,与欧洲国家航海主要旨在于掠夺不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清除政治风险以及郑和自身的信仰朝拜,中国当时并没有发现占有新大陆新资源的想法,也就错过了这个时代的红利。

  争夺资源仍是世界的主题,书中讲的萨拉安岛,涉及到了一个很特殊的商品——鸟粪。作为一种肥料,在19世纪鸟粪贸易利润丰厚,当然惹得各国争抢。而美国因为没赶上南美洲第一波吃蛋糕,就在1856年通过了《鸟粪岛法案》(Guano Islands Act)。这个法案很无耻,美国公民发现了没有被管辖的拥有鸟粪的岛屿,以和平方式获得鸟粪并占有岛屿,通过总统批准,就将其纳入美国领土。那么这个和平方式由谁来证明呢?在这个法案的支持下,淘粪比淘金更有价值,但没听说过淘粪热,大概因为实在是太难听了吧!

  书中有一些岛屿是本来就不存在,有一些是因为地壳变动消失了,有一些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伪造。在现代卫星等技术成熟的条件下,一定程度上摘掉了地理的面纱,以前记载的一些岛屿也被证实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们目前对世界的认知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吗?平行世界究竟存不存在呢?想象中的岛屿是不是也可以归纳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有两个,一是英国插画师凯蒂·斯科特(Katie Scott)的配图和排版,风格是一种超现实的写实,给人一种复古的感觉,仿佛那些生物真的存在过。对于一个半调子手账er,确实有启发而且养眼。你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她的个人网站https://katie-scott.com/欣赏一下。

  另一个惊喜是撬动了我翻看藏书《想象地名私人词典》的契机,从名字上看就能大致知道,这是从想象,也就是文学的角度收录的,通过这本书找到了与《岛屿传说》重合的五座岛屿的补充资料。而且发现了一个bug: 《岛屿传说》中提到的七城岛(The Island of Seven Cities)和后面缩略提及的梅达岛(Mayda Island),在《想象地名私人词典》中是同一个岛屿。具体我没有考证哪一个描述更靠谱,但我有些倾向于相信后者。如果想象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世界真的比我们认识的辽阔,姑姑希望你永远都保持对世界的好奇。

  这本书中我感兴趣的可延伸细节很多,比如边缘和枢纽的关联和转变、神与岛的关系、柏拉图的理想国、大航海时期的资本活动、奇怪的法案、全球贸易中的某些奇葩的交易……如果展开来说,一是能力有限,二是大概真的会超过这本书本身的篇幅,背离了我的初衷。

  那这一封信就暂时写到这里,祝你取得好成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