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见微知著,见端知末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见微知著,见端知末

2020-05-16 22:20:26 作者:扶摇君 来源:扶摇FuYao 阅读:载入中…

见微知著,见端知末

  编者按

  今日我们与各位分享故事

  是一篇非常著名历史典故

  名字就叫:「见微知著

  此典故,在《史记·宋微子世家》、《韩非子·喻老》、《淮南子·缪称训》、《新书·连语》、《论衡·龙虚》等,均有记载

  1

  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

  要从商纣王开始说起,

  相过《封神演义》的人,

  都对这位古代君主印象深刻

  他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名叫帝辛

  传说他整日胡作非为,败坏朝政,建鹿台,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荒淫无度、极端奢侈

  故天下人都称他为“纣王”,

  是中国出了名的昏君

  但纣王在一开始,其实并不是昏君,他年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且很有本领的人。

  继位后,又是一个能君,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只是到了统治后期,才开始慢慢腐败

  2

  初,在纣王还没开始腐败时,商王朝的辅政太师,叫箕子[jī zǐ],名胥余[xū yú],他是纣王的叔父,殷商末期的贵族,前代君主的弟弟。在殷商末年,与微子比干齐名,并称“殷末三仁”。

  有一天,箕子到纣王那里汇报工作偶然看到大王生活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变化”,这个细节,在表面看起来完全没有什么大不了

  可是箕子的见识非同一般

  他见此情景

  真可谓“诚惶诚恐,大惊失色”。

  那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细节,

  能令箕子如此慌张呢?

  箕子所看到的,其实是纣王开始用起了一双象牙筷子

  象牙的筷子,无疑是很奢侈的,但纣王作为一国之君,用这样一双筷子其实也算正常,历史上又有哪个帝王不是披金戴玉的呢?箕子又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呢?

  其原因就在于,箕子知道纣王早期是非朴素的,箕子见微知著联想到很多……

  他认为:

  大王用象牙做筷子去吃饭,就必定不会再用陶土粗制的瓦罐餐具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

  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来盛粗茶淡饭和豆菽青菜吗?肯定会进一步升级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将成盘中之物,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

  食物改变了,也必将不满足穿着吃的既然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绫罗绸缎,麻布为衣,将不再流行,朝中之人,进而都会穿绫着缎;

  穿着改变了,出行与住宅也会改变,出行要宝马香车,住宅要富丽堂皇,所以下一步将会建造豪华车子,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追求享乐……

  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

  腐败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后来果不其然,如箕子所料,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由此达昏庸残暴,不过五年,纣王就被周武王所灭了。

  读而思

  这个典故,

  和我们之前推送过的《欲望的锁链》《鸟笼效应》《狄德罗效应》非常相似,讲的都是被永无止境的欲望所控制,最终不得善终的故事。

  不过,这典故既然叫「见微知著」,那么主人公自然就是箕子,所以,我们今天就不再继续探讨被欲望控制的纣王,而是去试着思考:箕子如何能够见微知著?

  我想,我们可以试着从故事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敏感度。

  在今天这个时代,敏感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能听到这个词,比如:商业敏感度、政治敏感度、视觉敏感度、味觉敏感度等等。但是,在各种敏感度中,最重要的还是:心性的敏感度。

  而箕子所具备的,似乎也是这一点,换句话说,他非常清楚人心,所以也善于捕捉人心中那些细微的变化,然后分辨,并以小见大,迅速做出反应。

  如果一个人缺乏心性的敏感度,他在人际交往的时候,做事就可能没有分寸、说话就可能不知轻重、他甚至可能无法理解别人的暗示。

  他可以是个好人,也可以拥有很厉害的专业技能,和各种领域的敏感度,但是在本质上,他依旧是个“粗人”。

  幸运的是,通过一些“刻意练习”,

  敏感度是可以提升的。

  如同好饮茶的人,味觉敏感度就很高,可是在他早年刚开始接触茶时,即便用一杯明代的瓷杯给他盛茶,估计他也不会感觉与用纸杯盛的茶有何分别,但现在,他却能体会其中的巨大差异。

  在不断的学习、体验、还有总结中,他对茶和味觉的敏感度,就能成倍的增加。

  同理,作为一个向往文明的现代人,要善于觉察自身细微的念头,多提炼,多复盘,最好试着把抽象的认知,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和语言,亦或在人际交往中,时不时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做一番考虑,体察他人之处境;在未换位思考他人之经历前,不冒然下结论、论是非、做评价。

  经过这样的“刻意练习”,久而久之,我们对自我心性的敏感度就会不断提高。

  但是这种高敏感度也有风险,一旦开始用在“琢磨他人”身上,我们就会身心俱疲,即便能一眼把对方看透,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还是会像之前一样,条件反射式地做出各种反应,该抱怨抱怨,该生气生气,而且还是成倍的体验感。

  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安娜·罗斯福有句名言:“伟大的头脑谈论想法,中等的头脑谈论事件,弱小的头脑谈论人。”所谓:“上智论道,中智论事,下智论人”。

  只有把这种高敏感度用在自己身上,才能达到见微知著的境界。最终反客为主,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我想,这才是值得努力提升的真功夫。

  感谢阅读,与君共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