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的读后感大全
《声律启蒙》是一本由车万育 / 齐白石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声律启蒙》精选点评:
●一首歌缘由,分为上下篇,其实有同样的字 对不同。而且原来那么长,内容丰富。一些小典故 解释了也还是不懂,可见需要一定的历史等知识积累。而这只是孩童启蒙。说明现代人真的脑中无物。原来车万育是康熙三年进士。清朝的书还是文化相近。古代对于孩童学习作诗对句也是死记硬背,不过真的管用的呀。哈哈哈。蛮好看的。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应该看,没文化啊。。
●一本启蒙书,三天可读之,三月能诵之,三年始通之。
●20190619:4星 虽名“启蒙”,但是对现在的人来说,必须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知识的积累才能领略字里行间所显露的文字、韵律之美,这是必须读出声来的文字,是真正的中华古典文化的总结。 对于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汉字,不仅仅是简单的知道它怎么读就够了,汉字中蕴含的形态之美,韵律的和谐、平仄的对仗,还有句法结构,审美意境,典故轶事,在辨音识字,书写使用的过程中,融合了书法、音乐、美术以及作文的功能,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命脉。 一句句的读下来,古人所积累千年的道理从口中汩汩流出;江河湖海、飞鹭沙鸥,那些曾经照耀古人的月光,也一样洒向现今的大地;还有为人处世的道德经验,以及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美感,逸兴遄飞,都在这一个个方块字中了。 这是一本需要一再阅读的书。
●好适合小朋友做语感启蒙哦,比《弟子规》《三字经》那些好。德是驯化,美才更应该在人生的初期被感受到啊。也很适合古诗词创作的初学者阅读,因为这时候往往使用诗词这个载体的表达能力是很弱的,光看古人诗易于模仿,却也容易因袭。
●文字搭上齐白石的图,简直绝配!
●某天看到一公众号推的,就无可救药喜欢上了,速度买了一本,很喜欢这个版本的书,齐白石的画配上诗,很有古韵感。
●西西弗
●四十分钟看完,喜欢典故似的工整对仗
●一定要买纸书昂。。。太美,各方面,全方位
●精致
《声律启蒙》读后感(一):《声律启蒙》:须凭诗酒养疏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即使不知道《声律启蒙》,大多数人对这句话也还都是耳熟能详。这样的句子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本事”——它是如此简单、工整,又美得不可方物。就算不必浸淫书斋,甚至对阅读了无兴趣,但是看到这样的句子,总还是难免心生好感。
仅仅是言辞上,《声律启蒙》便无疑是一本很美的书,手上这本果麦新版《声律启蒙》,更是在书中配上了白石老人的六十幅画作。白石老人本就是写意大师,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累累万言也难以说尽的幽深情趣——《声律启蒙》中的词句同样如此。二者搭配,可谓是将“美”之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手翻开一页来读吧!“作酒固难忘曲蘖(音:聂),调羹必要用盐梅。月满庾楼,据胡床而可玩;花开唐苑,轰羯鼓以奚催。”(《声律启蒙·上卷·十》)所谓“曲蘖”,指的是酒曲等酿酒的原材料;而“盐梅”顾名思义,即盐与梅子,二者一咸一酸,皆为调味之品。因而这段头两句,在表现生活凡常之物的同时,又似乎若有若无地点出了某种哲理。至于后两句,则分别叙述了两个典故,前者是晋代庾信曾在月圆之夜,带着胡床——即来自海外的一种坐具,登楼赏月;后者则是唐杨贵妃赏花,因嫌花开太晚,命人击羯鼓——自然也是来自外夷的一种乐器,催促花开,据说百花果真因此竞相开放。短短几言,便是一段颇有趣味的故事,意境也蕴含其中,“不谈风云,只谈风月”,多么有趣!
中国文人自古便强调文字作品的“音韵美”,不仅要写的好看有趣,意境高远,读出来同样需要朗朗上口、优美典雅。《声律启蒙》正是这方面的典范。实际上,仅从书名便不难推测,这部作品乃是“发蒙之作”,是作者清人车万育为了训练幼童有关声调、音律和格律的文学修养,“尝取对偶……故实,多取习见,且细为评注”(蒋允焄语)而完成的作品,为后世所推崇。而另一方面,《声律启蒙》虽以规范训读、格调,强调音韵为目的,但其内容本身又相当充实,随意撷取,便尽是旨趣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句句藏实,实在值得留在近旁,不时翻阅一番。
曾听人说,读书正是因缺乏了社交属性,才日渐衰微。对于现代人,生活节奏总是颇为快捷的。每个人似乎都在社会里举足轻重,以至于要时时捧着手机——与世界保持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声律启蒙》这样的“慢读物”似乎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一方面,唯有诵读方能尽受其美;另一方面,字里行间又似乎都“暗藏玄机”,需静下来,细心体会。但从根本上讲,不论审美,还是感怀旧事、情思与事理,哪怕只是借这本书,“抄一抄”、“读一读”,以放空自己,其实都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那么喜欢和别人“保持联络”的你,为什么就不肯静下来,关照一下自己呢?
“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懒。”这是《声律启蒙》中,我颇为喜欢的一句话。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叱咤风云的日子——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与此无关。所以更多地,我们有且只有自己的生活。做一个“逸民”,不免陷入日常的寡淡甚至绝望之中——倘若“无诗无酒”,这日子该多么难熬!
《声律启蒙》读后感(二):渐行渐远的汉语之美
网上有个段子有段极火,大意是说:我们之所以读书,是因为当看见夕阳西下,鸿雁南飞的时候,脱口而出的将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看,有好多鸟飞过去了!”读书读诗的意义自然不止于此,而身处信息爆炸的浮躁时代,能静下心来读诗的人却愈来愈少,网络语言横行,汉语却变得贫瘠。上段《诗词大会》的走红,当我们听着别人背出那些已然遗忘的诗词,为传统文化激动地鼓掌,甚至留下敬佩的热泪,亦是人们对自己所匮乏的捡拾。
读中文系的时候,诗词课的老师曾教导我们,对于很多人而言,诗词是童子功,是骨子里的东西,过了年轻的岁月,有些事诸如读诗如果不曾尝试,也将永远错过。诗之美,读过便知,而古诗之美,若要体会得深切,则需要一定文化的启蒙与积淀。清人车万育的《声律启蒙》,其深入浅出,大抵可以当做是孩子诗歌学习中的《三字经》,读来朗朗上口,细想则颇有回味。
作者车万育是康熙时代的进士,对于诗词韵律颇有研究,所著《声律启蒙》、《怀园集唐诗》皆流传较广,特别是这本《声律启蒙》。作为声韵格律之启蒙读物,书分上下两卷,按韵分编,内容则包罗万象,花草虫鱼、天文地理,个中意象、各种典故,均浓缩于书中。单字、双字、多字成对,层层属对,既可以用以学习与检索不同韵脚以及对仗的规律,亦可用于欣赏与培养语感。书中全无枯燥的说教,而是将所有声律的常识与规律写入诗体之中,每一句教导亦是例证。有雅兴时信手翻来或在安静的时候读上几句,都能体会汉语的韵律之美。《声律启蒙》所述的工整之道,正是随意的现代汉语使用中所缺失的优雅与凝炼。
汉语的美,形神兼备,在古汉语中体现得尤为显眼,在极小的篇幅里,却能一语万言,彰显丰富的内涵。古诗之所以短小精悍,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中所蕴含的典故。作为具有一定声律常识的读者,在阅读《声律启蒙》时,如将其作为一本典故辞典,亦能收获颇丰。值得一提的是,此版本的《声律启蒙》对于文中所提到的典故,一一作了简要的注释,为读者指明了方向、标明了出处。无论是较为人所熟知的典故,诸如“青眼”的典故出自于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管中窥豹”则出典于赌博;还是相对较为冷僻的出典,诸如“书淫”并非贬义,指的是博览群书的皇甫谧,“传癖”则是同时代的杜玉,其爱《左传》成痴,而所谓“宋宗鸡”,并非是那个让少女痴迷的韩国欧巴,而是晋朝宋处饲养的一只聪颖异常的鸡,可以与人对谈;本书甚至收录了不少皇家八卦,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则是“花开唐苑,轰羯鼓以奚催”,其所讲的故事是:杨贵妃赏花,嫌弃花开台湾,下令敲打羯鼓催促,最终百花竞相盛开;每一个书中提及的典故如若遇上现今的段子手,大抵都是大有可为的好素材。
除了了解令人称奇的典故,书中的另一声律之外的养料则是可以教会我们不少意象词汇的典雅表达,“镜奁对衣笥”,尽显闺房之雅;“杨柳和烟”、“桃花流水”,好一派惬意河山。如作者车万育所言:“逸民之志,须凭诗酒养疏慵”,喝了太多应酬之酒的现代人,渐渐忘了读诗的滋味,也丢了忙碌之外的闲情逸致。汉语如此美丽,而美好之事物,值得我们坚守与传承。
《声律启蒙》读后感(三):读《声律启蒙》,乐趣无穷
文/
作家马伯庸说,若给儿子马小烦选一本国学启蒙书,必是清代车万育的《声律启蒙》。他认为,“国学对现代小孩子最大的意义,不是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审美。”
何况审美,即为人心体验世界周遭环境的感受,是一种发现美、体味美的精神活动。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翁。为什么要培养审美?木心说过:“无审美力者必无趣。” 人生啊,最重要的是做个有趣的人。寻找美,培育审美,便成了阅读此书难得的乐趣。
作者车万育是清康熙三年的进士,编撰此书是为了训练幼童有关声调、音律和格律的文学修养。此书也是当时习练诗词骈赋的必备之书。同类型的书籍还有明代的《训蒙骈句》和明末清初李渔所著的《笠翁对韵》。这些书籍的共同特点是:“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读起来,如唱歌般。”
诵读即歌唱,是阅读本书乐趣之一。阅读时,请一定要大声地朗读。比如上卷东韵的每一句:“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话音出口,韵脚整齐,唇齿留香。脑海里即想象古代幼童端坐于堂上,朗声吟诵。窗外晴空万里,口中“云雨雪风”飘来荡去,树上雏燕呢喃,草间鸣虫啾啾,多么美好的一副儿童读书图啊!
汉语言知识博大精深,我们自幼也无上述的童子功。日常中总会遇上些生僻字词。虽说不认识也无大碍,可真到用时不仅挠头,也会闹出不少笑话。认知生僻字词,丰富生活常识是阅读此书的乐趣之二。
例如,“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其中的“芰”,音“技”,是菱角的意思。可两角为菱,四角才为芰。平日里我们所食菱角,两角左右伸展似牛头。四角菱角已不多见,只有野生品种,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如果某天你逛菜市场,遇见“芰菱”,千万得慧眼识英雄!
了解典故史实,是阅读该书的乐趣之三。如杨慎的《临江仙》所言,“滚滚长江东似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中华大国,上下五千年,多少英雄豪杰的故事,都隐匿在滚滚红尘中。但倘若在阅读中发现他们的背影或是侧面,都是令人惊喜感叹的事情。
冬韵中有一句“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我不禁想起女作家凌力写少年康熙的历史小说《暮鼓晨钟》。暮鼓晨钟,意指佛寺里早击鼓晚撞钟报时之用。但凌力的小说,开篇便写康熙七岁登基,力擒鳌拜的故事。以此四字为书名,也暗示康熙是位勤勉英明之主。而四季更迭,月升日落,所有的时光都值得珍惜。
像“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清风生酒舍、白月照书窗” 等句子,边读就会边悟出许多人生哲理。“酸梅对李苦,青眼对白眉”, 自然不仅在介绍梅子有酸,李子有苦之时,更有深意的是,魏晋名士阮籍,看人可分高下,他喜欢的用青眼,不喜欢的就冲人家翻白眼。白眉指的是三国时代的马良,他的眉毛中夹有白色的。历史人物千千万,能在字里行间留下一笔,甚至只是一个名字,也是人间传奇“大人物”。
在书中,总会遇见一些活色生香的句子,“秋雨潇潇,熳烂黄花都满径; 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这句中不仅有风雨,还有黄绿,即有春风拂面,又有花开烂漫。有许多朋友觉得自己提笔无词,写出的文章不够美。其实,此句中的“扶疏”便是一个脱俗的词汇,其本意是形容枝叶茂盛,疏密有致。此词亦静亦动,堪称境界绝妙。
本书中的象声词汇颇多,极为传神。比如“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蝉鸣哀暮夏,莺啭怨残春”,其中的“细细、摐摐、鸣、啭”都形容声音。如果将书中的此种词汇学会运用,我们的文章应增色不少。丰富写作词汇,是阅读此书的乐趣之四。
《声律启蒙》,虽字数不多,却乐趣无穷。若枕边尚缺本书,那么可以与马小烦一样,选这本陪你入梦。梦中读上一句:“炉中煎药火,窗下读书灯”,生命不息,读书不止。人生美极了。
转载请豆邮联系
《声律启蒙》读后感(四):我的注释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晚照:王诜《蝶恋花》:“小雨初晴回晚照。”宋祁《玉楼春·春景》:“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晴空: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柳永《雪梅香》:“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
来鸿、去燕:罗志仁《霓裳中序第一》:“来鸿又去燕。”马致远《双调·行香子》:“去雁来鸿,催人皓首。”
宿鸟:归鸟也。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杜甫《无家别》:“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鸣虫:薛能《中秋旅舍》:“一方秋草尽鸣虫。” 郑谷《蓼花》:“晚带鸣虫急,寒藏宿鹭愁。” 舒逊《临江仙·偶成》:“鸣虫唧唧漏迟迟。”
三尺剑:《史记·高祖本纪》及《汉书·高帝纪》载,高祖为黥布(英布)流矢所中,吕后迎良医,医曰可治。高祖骂之曰:“吾提三尺剑取天下,非命乎?命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竟崩于未央宫。可见无赖亦有英雄时。项羽死前亦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二人不失为英雄哉!
六钧弓:《左传·定公八年》载,鲁定公侵齐,门于阳州。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杜预注曰:“颜高,鲁人。三十斤为钧,六钧百八十斤。古称重,故以为异强。”六钧弓,谓张满弓用力六钧,后因以指强弓。
岭北:漠北也,汉时外长城、唐时燕然都护府即是此处,元时有岭北行省,今内蒙、外蒙诸地。
江东:长江以东之地,因长江自今安徽后东北向也。古以左为东,故又称江左。今属长江下游,即皖南、苏南、浙江、江西东北、上海等地也。是词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败垓下,欲渡乌江,乌江亭长劝其王江东,羽拒之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诚英雄也。
清暑殿:《洛阳宫殿簿》内载有清暑殿,为洛阳宫中一殿。 另宋马之纯亦有《清暑殿》诗曰:“正当盛暑都无热,不有薰风亦自凉。”
广寒宫:《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明皇(唐玄宗)于八月望日与申天师中秋夜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锦绣万花谷》亦载:“冬至后,月养魄于广寒宫。”后以此指月中仙宫,传为嫦娥住所。鲍溶 《宿水亭》有诗曰:“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
途次:途中。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沿:沿袭。《礼记·乐记》:“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理。”
革:变革。《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白叟、黄童:白叟,白发老人也。黄童,黄发幼童也。一说黄口小儿,鸟幼时喙黄,成年而消,故以此称幼稚时。韩愈诗《元和圣德》:“黄童白叟,踊跃欢呼”。
颜巷陋:颜,孔子贤弟子颜回。《论语·雍也》载孔子赞回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以安贫乐道故也。
阮途穷:《晋书·阮籍传》载阮籍率意独驾,车迹所穷,恸哭而返。籍者,魏晋名大夫、竹林七贤之一也,有《咏怀八十二首》。《晋书·阮籍传》谓其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冀北:古幽都地,今河北以北、内蒙古游牧之地。因多产良马,故指群英荟萃之所。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冀北马多天下,其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言伯乐之能相马。
辽东:辽河以东之地,亦称辽左。《广舆记》载辽东为契丹东胡旧地,后号盛京。战国至南北朝设辽东郡,明时有辽东都司,今辽宁东、南二部。
濯足:污水也,取自汉北民歌《孺子歌》。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孟子·离楼》一文曾载之,中有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楚辞《渔父》中屈原投水前亦闻是歌。可知是歌盛于当时。
打头风:逆风。白居易《小舫》:“黄柳影笼随棹月,白苹香起打头风。”《韵府群玉》:石尤风,打头逆风也。故打头风亦称石尤风。“石尤风”语出《琅环记》,记商人尤某之妻石氏,思夫成疾,死前曰“我欲变成逆风,阻止天下商人远行”。
同泰寺:位于今南京东北,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年)九月建成,中有九级浮屠。《梁武帝演义》载武帝萧衍常与高僧讲佛经于同泰寺,时天雨宝花而下。《梁书·武帝本纪》又载其尝亲临同泰寺礼忏,四舍其身。是寺陈时荒废,宋改名法宝寺,后再废,传为明鸡鸣寺旧址,讹矣。
未央宫:汉宫正殿,于今西安。因在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汉书·高帝纪》载天下已定,高祖刘邦置酒宴群臣于未央宫,见群臣礼数甚严,乃叹曰:“吾今日始知天子之尊也”。
绿绮:司马相如与妻卓文君之七弦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后作古琴之代。与齐桓琴“号钟”、楚庄琴“绕梁”、蔡邕琴“焦尾”,并称四大古琴也。
青铜:古以青铜为镜。孟郊《结交》:“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欧阳修《秋怀二首寄圣俞》:“素丝悲青铜。”曾巩《喜晴》:“江平水面磨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皤:音婆,老人白也。陆游《长相思》:“面苍然。鬓皤然。”
眉绿:绿,乌黑色也。眉绿本为画眉之黛,代指眉也。苏轼《南歌子》:“半年眉绿未曾开。”
齿皓:王安中《菩萨蛮》:“美容歌皓齿。齿皓歌容美。”
唇红:苏轼《西江月·梅花》:“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浩浩:广大貌。《诗·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融融:和暖貌。张籍《春日行》:“春日融融池上暖,竹牙出土兰心短。”《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轻烟淡淡,数声啼鸟落花天;丽日融融,是处绿杨芳草地。”一说明亮貌。元稹《夜合》:“绮树满朝阳,融融有露光。”
芰:音忌。水果两角为菱,四角为芰。贺知章《采莲》:“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眉月:古诗多以月喻眉。如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未映西北墀,娟娟似娥眉”。梁武帝《江南弄·游女曲》:“容色玉耀眉如月”。亦有以眉喻月者。如晏几道《南乡子》:“新月又如眉。”陈后主《有所思》:“初月似愁眉。”
长虹:雨气也,虹彩也。李白《南奔书怀》:“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柳宗元《咏荆轲》:“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以虹喻气,语出《礼记·聘义》:“气如白虹,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