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顾颉刚自传》是一本由顾颉刚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9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顾颉刚自传》精选点评:
●与鲁迅、傅斯年、罗常培等人都交恶,看来顾颉刚的脾气是有点问题。
●论退出教育界原因一节八卦很多,文人学者搞派性,不比造反派差
●最后读到“3、4月中读《鲁迅全集》,吸取他的革命精神”这话怎么这么辛酸呢!
●不愉快的阅读体验
●顾颉刚老师写自传有股风骨在里面,文字有散文之风,让人留恋生喜,在北大的读书时光真是让人羡慕,后面的被迫反省的内容让人看了不仅内心苦楚,知识分子的风骨就那么被那个丑恶的政治时代糟蹋了。
●还是拜读《全集》吧
● 我的性格的分析
●“我怎样厌倦了教育界”
●看着目录,不象是自传的样子。
●后两部分可以对照看,1950年与1968年的观点有了哪些不同。另,1950年时,对于胡适还是百般尊敬,的确如其自述,毫无政治性。1950年自传有许多内容未收入顾潮编年谱,当然也因为那个时代所作文字的巨大缺点。但若以此为线索观察顾老一生,或能从学术生活之外发掘新的面向。又,第三部中妻儿联合起来批判顾老,读来确令人心酸。
《顾颉刚自传》读后感(一):一个始终不肯离开政治,又被政治伤的遍体鳞伤的知识分子。
对于顾颉刚先生,第一次有认识,是在钱穆的回忆录《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貌似是顾颉刚介绍钱穆到燕京大学去教书的,并进而打开了钱穆在京城的学术之路。
1、顾颉刚说到跟鲁迅的恩恩怨怨,让人想起方舟子与韩寒,对于鲁迅,顾颉刚是骂也骂不过,打也打不起,离也离不开,总之是见了鲁迅就头疼,尤其是,鲁迅被神化之后,顾颉刚更是有苦难言。回忆录中大篇幅的解释跟鲁迅之间的恩怨,即是明证。
2、顾颉刚在北京大学读书,书没读多少,戏倒是看了不少,以至于比较马氏文通写一部戏通,不过,顾颉刚先生对于戏剧确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总感觉,顾颉刚这个回忆录,一直在解释自己的为人处世,一直将自己放置在各种争论与漩涡之中,给人以小人长戚戚之感。不好!!!
《顾颉刚自传》读后感(二):顾颉刚
《顾颉刚自传》读后感(三):“这十几年是你一生中最安定的生活了”?!
看过《大家小书:中国史学入门》后才知道顾颉刚这位老先生。这本“自传”不是为了自传而写,是三类回忆文章的合集。
第一部是青少年回忆。虽然老先生一生辗转各地的经历与苏州人“眷恋温柔清幽的家园”不同,但苏州这座清雅的城市还是给了老先生文化滋养。嗣祖母除了关爱更有严厉的教导,“就是落铁也要上学”,每日反省过错,锻炼了老先生坚持做事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祖父给的影响是对典故的讲解,培养了老先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正义感的执着。北大求学时期正值民国初年,既有新思想带来的社会革命激情,也有袁世凯治下的彷徨压抑,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急剧改变着。
第二部是1950年对壮年时期的回顾总结。按照这连载题目和时代背景,推测其目的一方面是回答他人对自己人生某一阶段经历的责难,如为何与教育界人士关系不佳,为何加入国民党,为何作为教授却投身商界。另一方面是表达自己对新政府的支持态度,以及希望将自身所学所长服务于新政府。值得细读的是“从事民众教育工作”和“从事边疆运动”两篇,表现了老先生忧国忧民并脚踏实地地扶助民众。喜欢八卦的当然要重点读“我怎样厌倦了教育界”,老先生与其他民国响当当人物的过节矛盾,包括鲁迅、罗常培、傅斯年、钱穆等等,他的经历与《围城》里的三闾大学几个教授以同校或同乡拉帮结派太相似了。文人相轻只是表面现象,更内核的是争名与傲气,争名容易引发矛盾,傲气则是形成误会后不听解释。
第三部是1968年里交代解放后的大事。材料是特殊年代所写,其反映的既有老先生的人生经历,也有他在1968年时对人生经历的评价,基调是反省自己作为白专不接受改造。具体细节不做过深讨论,在此抄录1965年的部分材料,读后自然有感。1月开政协大会,在小组会上,李平心问我对尹达(注:其为老先生的单位领导,与其关系不恰)态度有改变否,我又把六二年所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归后,告家中人,妻子儿女向我斗争,我当夜写一检讨,翌日在小组中宣读。隔了几天,我到尹达家请罪,说:我自到所以来,不认识你是无产阶级,我是资产阶级;你是领导者,我是被领导者,以致犯了许多错误。他说:在所里,你没奈何我,我也没奈何你。但你要想,这十几年里是你一生中最安定的生活了。参加反帝、反修学习,自4月至8月,政协和民进不断开会,便血病迄不能痊。我自想,年龄和疾病成正比例,我天年已届,还不容我安心结束工作,偏要天天开会,本年8月又特别热,常在百度左右,我简直受不了,狂妄地宣称我不愿改造了。
《顾颉刚自传》读后感(四):《顾頡刚自传》读后
用三日零星时间读毕(电子版)。
《顾颉刚自传》读后感(五):走在历史的路上
先生一生治史,走在历史的路上。而回顾这治史的一生,三个篇章,三个时代,三种完全不同的情绪和回忆。
第一部分青少年时期最为有趣。例如祖母家规十分严格,也使得先生对于饮食方面淡泊万分,但祖母对于饮食起居却仔细周密,体贴入微。例如先生小时候身体很弱,祖母总是严格地限定我的食量,把营养丰富的食品省给我吃,凡是有壳的,有子的,有骨的,有刺的,都要剥好剔好送到口里,实在是少爷风范。
还有读书时期的“追星”生涯,非常有意思。那时先生的爱豆是最火的谭鑫培,一次价码是八毛,梅兰芳一班只一毛钱;至于马连良、荀慧只有五分钱。摘录先生的追星往事:
那时谭鑫培是北京伶界的领袖,他不常出台,只有演义务戏时才唱上几天。可是“谭迷”太多了,你按时入座,别想挤得上。我想出一个方法:老谭演戏必在夜间,我知道他在哪里演,便带了烧饼去看白天的戏。等到白天戏散,我即在池子里觅一个适当地方,坐了吃烧饼。那时看戏的条凳是直排的,和戏台成直角,所以无所谓前排。工人打扫,激起了满园的尘土,我也满不在乎。到别人拥挤进来时,我却已安然据有了好位子。那时戏票不在门口买,演到中间时按客收钱。再有一件困难,也得解决,夜戏必须12时后才散,译学馆早已关门上锁,回不去了,因此只得在白天看戏之前,在旅馆里定下一个房间。伙计们识趣,看我是学生模样而又没带行李,便用了侦探的眼光笑嘻嘻地说道:“您是到城外来听夜戏?今天好,谭老板的《空城计》。”
这样的流连忘返,当然费钱。家里给我的学费一年约三百元,这个数目在北大同学里不能算少,许多北方同学一年只带出一百数十元呢。可是也有阔人家的子弟一年用一千元,以至两三千元的。“两院一堂”的招牌,就靠这班纨袴少爷打出来,否则怎能和月薪四五百元的参众两院议员老爷们媲美于八大胡同的风月场呢。可是我一个月中可以支配的钱只有二十余元,听一次谭鑫培,戏价是八毛,加上茶资和住宿总需三元,他一连演三天,我一连听三天,这不要十元钱?再有十余元如何应付一月的开销。因此我又想出一个花样,就是不向学校包饭。那时北大饭食是学校办的,一月六元,八人一桌,六菜一汤,鸡鱼肉蛋经常有,馒头米饭随意吃,营养很不差。我停止包饭之后,省出这六元钱来听戏,虽是听老谭和杨小楼的不在其中,听其他的戏班却够了,因为到广和楼听刘鸿升一班,到中和园听小香水一班都只两毛钱,已是最贵的;到天乐园听梅兰芳一班只一毛钱;至于到广德楼听马连良,到民乐园听白牡丹(即后来的荀慧生),只有五分钱,为的是他们尚在科班中肄业,不需分取戏钱的。这样平均起来,一月耗在戏园里的加上茶钱也不过七八元。可是包饭虽停,饭终不能不吃,我便立志吃烧饼过日子。那时烧饼有大小两种,大烧饼值小铜元一枚,小烧饼一枚两个。我每天中午从译学馆出去,到东安门,便在小铺子里买四个铜元的小饼,沿着皇城根走。那时皇城城墙尚未拆除,赭墙黄瓦,很美丽的。那是一条大车路,专做运输用的,不容易碰到熟人,我边吃边走,走到户部街时八个烧饼早吃光了。到了戏园,泡一壶茶,渴也解了。戏散之后,进了前门,走到户部街的角上,拿出四个铜元来买饼,到译学馆时又已解决了面包问题。那时一元钱可换铜元170枚,一个月吃两元钱的饭也就过得去了。
第二部分中年时期涉及到工作、政治、治学上的事务及纷争。例如和蒋梦麟先生、鲁迅先生、 傅斯年先生、钱穆先生的矛盾。对于我辈而言,都是大家,不便多言,也无需多言。人际间的冲突,政治上的纷争,无损于先生《古史辨》等62册皇皇巨著,无损于所有大家的学术造诣。即使是学术上的辩论,更是促进学术发展的动力。
先生在《我的治学计划》中写道自己将燕大宿舍取名“晚成堂”。许多人看学问的事太简单,总以为什么问题只要一讨论就可得着结果的,所以一见我面,总要问道:“你讨论古史几时可以终了?《古史辨》准备出几册?”我答以:“古史问题是讨论不完的,《古史辨》希望在我死后还继续出下去。至于我自己,离开成功还远得很,总要做到晚年才可有些确实的贡献。所以,现在只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越是大家,越是谦卑,越是踏实。
第三部是特殊时期的交代资料。读来心酸,正如大家都体会到的那样,最后一句话实在太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