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鲁迅与我七十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鲁迅与我七十年》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0 20: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鲁迅与我七十年》的读后感10篇

  《鲁迅与我七十年》是一本由周海婴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感(一):八卦周氏兄弟失和事

  八道湾胡同周氏兄弟失和事件,因为当事人一方是左翼的旗帜,一方是右翼一度的盟主,可算得民国文坛第一大八卦。只不过当事者一直含糊其词不肯澄清,旁观者所知则不过是一鳞半爪,这卦聚讼纷纭,也就永远算不出个分晓了。

  大抵上说,挺兄的指责周作人的太太羽太信子擅权,挥霍,忌恨大伯丈夫跟前派自己的不是,进而诽谤之。这有一个逻辑上的漏洞,信子果然这么挥霍无度,“黄包车载进来的,汽车送出去”(鲁迅语),赶走鲁迅,岂不是少了一个大金主,今后挥霍起来要少一半的用度?贪财乃尔,岂不是巴结这个摇摇笔就有大笔进帐的大伯更符合“性格逻辑”?

  非兄的呢,无非是信从弟媳的“揭发”,说鲁迅“窥浴”,乃至“窥淫”。这在那个没有摄像头的年代,端的没法根据“事实”,只能按照“立场选择信还是不信了。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在《我与父亲七十年》里说,日本人老早的习俗,原没我们这里严男女大防,家里人洗浴原是互不避忌的。这话原本极有道理,日本人从前男女混浴的风俗,我们都多有耳闻。只不过海婴举了个例子,说他在日本上厕所,有女工闯进来打扫,正是这一风俗的遗风云云。我不免哑然失笑。以我阅厕无数的经验来看,凡有人打扫的公共厕所,打扫者多半是中年以上的劳动妇女。斯文点的,也许进来前会敲门,大多数泼辣的,还不是如入无人之境?我方便时候不便采访她们,想来她们无非是觉得“有什么好看的,谁要看”,或者“老娘看得多了,再多看你一只打什么紧”,总之若是据此断定中国的风俗极其开放,恐怕站不住脚也。

  周海婴为老爸辩护,逻辑正确而举证失当,按疑点利益归于被告的大英律例,信子当庭释放也!一笑。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感(二):都不爱鲁迅

  以极快的速度翻这书,做一番很浮浅的总结

  1.说来说去,GMD也好,GCD也罢,没有人爱鲁迅,都把鲁迅当工具,好用且用之,不好用就宰之。当然不是杀害,他太有名了,明目张胆不太好。老毛说,要么闭嘴,要么坐牢。已说明一切。

  得说,老蒋还算客气

  要是鲁迅活到解放后,不费力可以混个文联主席文化部长之类,不过我猜,他绝不会赴任。

  2.周海婴以七岁的记忆,对父亲的叙述和怀念,用的也多是二手资料,有些二手资料也经过自己加工,比如说到周建人的同居周丰三的自杀以及作者对周作人的态度,不见客观

  兄弟失和,鲁迅和周作人都未着一字,为父辈隐算是美德,周海婴对其叔父大加鞭挞,动辄以汉奸呼之,有失厚道,不懂规矩。别人可以这么讲,你没有道理。

  3.许广平解放后成为高干,贵为政务院副秘书长,无非是鲁迅的巨大影响力使然。然而母子二人时时却因鲁迅而担惊受怕,又不得不说,国家机器强大,其能量无处不在。你若一言一行,不符合鲁迅家属身份,都不能说或做。

  4.解放前,许多文化名人富有战斗精神坚决黑暗势做斗争,令人佩服,但解放后他们为何集体失声,空话连篇,自取其辱?这个现象百思不得其解。MAO主义究竟有何效力,能让众人哑巴失去独立人格

  5.周海婴没有做空口文学家,这甚好。但他爱鲁迅吗?理解过父亲吗?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他有关么?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感(三):世界上最温暖关系

  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bbs/blog_view.php?id=673995

  我把这张照片,设置成了电脑桌面。看的时候,就觉得心里隐隐地痛。

  我一直觉得,照片里的那个少年,是我。

  对于那些远去的日子,我不知道说什么,只是在望着它的背影的时候,觉得有一种灼伤的感觉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对一个男人来说,在他和这个世界的所有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父子关系。

  我一直在心里怀念父亲,在他去世后的所有日子里。对一个男孩子来说,父亲的离去,是一个世界坍塌的开始,因为从此以后,他就是一个人了。

  我常常羡慕有父亲的人,即便他们对立,即便他们无言,但在心里,他永远是一个依靠,哪怕仅仅是精神上的。但他一旦去了,你就永远地失去一个世界了。从此以后所有的日子,你就是一个人去面对了

  汪曾祺曾经说过,他和父亲的关系,是多年父子成兄弟。这该是许多男孩子(男人)的向往吧?

  那该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关系了吧?

  其实,最近的心情一直很灰暗。有时候就觉得自己所做的是那么虚妄。一切都是。在这样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念父亲,希望能把一切告诉他,听他怎么说。但他在远隔千里之外的地方,在一掊黄土之下。

  昨天晚上,有人把我以前写的文字发给我看。那些文字是我写的,但却那么陌生。陌生到我自己问自己:那是我写的文字吗?为什么我会有那样的心情?

  此时此刻的我,和彼时彼刻的我,是一个人吗?

  是,但也不是。说是,是因为还是这一个肉身。说不是,是因为隔了一条叫时间的河。在我渐行渐远路途中,我离童年越来越远,离父亲也越来越远。

  能回去吗?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样问自己,像用一把尖锐的刀,切割被时光冻得坚硬的记忆。

  迷信的人相信,一个人死后,会把他曾经走过的路沿着来时的方向再走一遍,拣拾起自己留下的所有脚印想想吧,在桥头、在岸边、在荒凉小路上、在人潮汹涌的闹市,一个人,一个脱离肉体而变得轻盈的人,在怎样安静地寻觅当年曾经留下的脚印?那么多的脚印重叠,哪一个是我留下的啊?

  我突然想到孤独这个词,它在很多时候是那么矫情的一个词,但在很多的时候,又是那么高贵,高贵到在这个世界是那么奢侈,以至于有很多的人无法拥有它。

  当我想念父亲的时候,我知道,我是因为孤独了。

  友人问我,你有知心朋友吗?

  我沉吟了很久,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最后我还是老老实实地说,我觉得我的心像废弃的古堡,荒草离离,人迹罕至

  真是个可怜孩子,你怎么有那么重的心思。友人说。

  好象父亲也这样说过我,在我一个人背着书包回家,见到他也什么都不愿说的时候。

  周海婴回忆他的父亲鲁迅去世的前三天,他一个人从学堂回家,弄堂里只有他自己,但他却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你爸爸要死了。

  小海婴惊悚转身,但弄堂里一个人也没有。这个童年的印记一直留在他的记忆里,在他70岁的时候,把它写在了《鲁迅与我70年》这本书里。

  是谁,要在冥冥中唤醒那个将要失去父亲的可怜的孩子?

  我有时候,会看见一些文字,某人说自己在少年时,如何叛逆,如何背叛和反抗自己父亲的权威。比如毛 泽 东,在《西行漫记》里,向斯诺讲述自己和父亲的对立。

  但功成名就的毛,在阔别故乡多少年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还是祭拜父母的坟。这个号召别人反封建迷信领袖,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同样作为一个父亲,当他的长子在朝鲜牺牲消息传来,又该是怎样哀伤的心情?

  面对着一掊黄土跪下,父亲这个词,如斯沉重。皇天昊极,呜呼尚飨。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感(四):第廿八回 真真假假岁月说话 是是非非历史无声

  1.第99页,倒数第六排,“贵处要用我还可以给兑回一部分去”不通,应于“用”、“我”之间加一逗号。

  2.第122页,倒数第十一排,“受到同席老餮的钦佩”有误。”“老餮”按俗应作“老饕”。

  3.第149页,正数第五排,“那种设备不足以有把两膝烧焦的”,为病句。应删去“有”字。或在后面加上宾语。

  4.第216页,倒数第五排,“这条船为了安全总共才上三十几个人”不通,应于“全”,“总”二字间加一逗号。

  5.第317,正数第七排,“她这一番淫威当然吓不倒傅、刘两位”不通,应加上宾语。但由于后句有“傅崇碧同志……”,所以加“先生”、“同志”皆不宜。最好是在“两位”前加“这”字。将“傅、刘”变成宾语。

  另,还有一处页码已忘,偏书后。将萧红、萧军称为“二肖”,不知是配合后文时间,还系误作。不过我在这里指出来,只是希望大家做个参看。

  因为前面皆作“萧”。

  这些瑕疵,如是作者误写,可为代注,或恐非。可见编者大意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感(五):鲁迅:还让不让人活了啊

  末篇《再说几句》,有段叙述:1957年,时值“反右”,毛泽东在上海小住时,罗谡南曾问他: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毛泽东答: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时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

  有学人对此进行了考证(陈晋《罗谡南1957年在上海和毛泽东“秘密对话”质疑》,载《作品与争鸣》2004.12),从当事者的身份、会议史料、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否定了毛罗这一问答的真实性。但文中也考证出毛泽东确在1957年就“鲁迅活着会怎样”发表看法

  3月8日,毛泽东召集文艺代表座谈时,说道:鲁迅不是共产党员,他是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他的杂文有力量,就在于有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小说恐怕是写不动了,大概是文联主席,开会时候讲一讲,这33个题目(指此前中宣部印发的《有关思想工作的一些问题的汇集》的会议材料,其中编入了33个人们关心的问题——引者注),他一讲或者写出杂文来,就解决问题。他一定有话讲,他一定会讲的,而且是很勇敢的。

  3月10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后,毛泽东召集新闻出版界部分代表座谈,说起:你们赞不赞成鲁迅?鲁迅的文章就不太软,但也不太硬,不难看。有人说杂文难写,难就难在这里。有人问,鲁迅现在活着会怎样?我看鲁迅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在不正常空气下面,他也会不写的,但是,更多的可能是会写。俗话说得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论者,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他会写。现在有些作家不敢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们没有为他们创造敢写的环境,他们怕挨整;还有一种情况,是他们本身唯物论没有学通。是彻底的唯物论者就敢写。鲁迅的时代,挨整就是坐班房和杀头,但是鲁迅也不怕。现在杂文,怎样写,还没有经验,我看把鲁迅搬出来,大家向他学习,好好研究一下。

  ——以上这些都发生在“反右”前,时值中央大力推动“双百方针”的贯彻实施,反复宣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文化界处于出现短暂活跃中。

  稍后,就开始了“反右”运动

  所有的美好一夜成了灰烬,一切的不可能成为了事实。

  谁,还可信任

  要么关在牢里,偷着写;要么识大体,不作声!

  发聋振聩的声音,不管是不是毛泽东的,一直充斥在几代知识分子的耳里吧……震得聋了……十聋九哑了……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感(六):雨

  快过年了,母亲命令收拾房间,于是便翻到了这本书,是高一时买的,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席殊书屋,书放在一个角落,眼看就要被送到“折扣区”,结果我把它带回了家,一直看到夜里十二点,看了将近一半多,从此就再也没有翻开过。它对于我的意义书本以外的,那天,我不是去逛书店,而是躲避一场突如其来大雨,那天,应该是上午,春末夏初的样子,学校组织电影院电影距离不远,要求我们排队步行。到了电影院,放的什么不记得了,没有人看,大家都在聊天,吵得要死,我都听不见电影的声音。这倒是次要的,我和一个同学换了座位,想和她聊天,我刚把头转过去,她居然站起来,坐到其他地方去了。他妈的他妈的。。。。。。我他妈的不看了。。。外面下起了大雨,我走在街铺的屋檐下,雨夹着风,吹来吹去。眼看身上湿了大半,先是走进了一家奶茶店,喝了杯珍珠奶茶,后来才去的书店,为了泄愤,想把身上的钱都花了,索性只有几十块,买了这本书,又去吃了一笼汤包。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感(七):南有乔木 不可休思

  首先浮现浓重的阴影,然后却是乔木的形象

  树冠高耸,树下无阴。

  他从不可休思的树下出走。

  走了好远。

  发现浓荫落在他的前方,落在他的身上,像一张网。

  我把这本传记读成一个寻父的故事

  鲁迅与我七十年。七十年啊,比他们实际共处的时日长了多少倍。

  “当时也许很疼,但是没有一个孩子会记得自己出生的经历。”(P1)

  字里行间是叹息。

  我要回忆父亲,可我都不记得了。只能在父亲的著作中寻找关于我的记忆。只能在零落的照片中,找父亲的一处手迹,甚至一个 背影。

  那张六个月大时的照片尤其令人心酸。鲁迅隐在后面,抱着海婴。

  遂想起周作人常引的霭理士的一段话:“我们手里持炬,沿着道路奔向前去。不久就要有人从后面来,追上我们。我们所有的技巧,便在怎样将那光明固定的炬火递在他的手内,我们自己就隐没到黑暗里去。”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感(八):说说写自传

  先说句可能是自大不要脸但也可能是充满了睿智和预见性的的话,我觉得以后可能会写回忆录,能够出版的对别人产生影响的那种——起码出本自己的书里头能够捎带着提到我自己。

  不讲这本可能会出版的书的文学性文字的美感,我希望我的传记的内容能够达到至少以下所说的一个标准:不管好与坏,哪怕是看了之后骂我呢,但至少能够在读者心中产生出一些思考的起点,从中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帮助。

  所以我想找出一些源于我个人的,但真正能够给别人以触动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可复制可学习的,不依附于某些天生的不可后天改变的东西——你爸爸是某首长,你的生活经验自然和卖菜的儿子的生活经验不一样,别人看你的传记觉得挺有意思,那里面可能充斥着物欲和奇遇——这一切都只是建立在你的独特的出身上,别人看了,不能够复制。而这些东西除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和窥密心里以外,你去过什么地方吃过什么开什么车参加什么酒会泡什么样的马子,都只是一种陈列和展示。仿佛我当年去上海外滩的时候,看着路边的店里面的包寻思着,我浑身上下所有的钱够不够买根包带子。这样的反差使人获得阅读动力在我看来就没什么意思了。为什么要读别人的传记?在我看来就是想帮助一下自己,充实自己的生命体验,获得心理安慰。当然在这个意义上看那种充满花边内幕的回忆录也是有意义的,起码你可以稍微体验一下那种生活,稍微意淫一下别人的花天酒地。

  我反对天生不可改变的东西。所以,我的自传一定要写出我的独特的而又真实的生命体验来,这些体验建立的基础是大众的,普遍的,是我们自己内在可以获得的。我要让读者看到,一个有着独自生命力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使生命获得什么样子的可能性,他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这中间的某些收获,道路,方法,教训,是可以被学习模仿注意的。这将构成我自传的一大部分内容。当然,如果我的生活经历找不到独特的生命体验,那我先不写——起码在书商对我的私生活实在是好奇实在是出高价之前,但如果真有这机会我就也写,既然思想的贡献没有了,个人能捞点好处就先捞点。我不是道德清教徒。

  上述是因为最近在看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真正佩服鲁迅先生的远见——后辈没有那个天赋,就不要做空头文学家。周先生的后人确是没那个天赋,一部回忆录写到他们家母亲的七姑八大姨小舅子上头去了,你说自己写写自己也就罢了,这些东西如果你不是鲁迅的儿子谁会在乎你这些无用的材料回忆。哪怕你写写自己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了鲁迅的版税大官司也都还罢了,但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太多了,这书不光内容不匝地,文学性也不强,能写出安奈伊斯那样的独特的个人的性体验的美感也好啊,可惜也没有。真后悔读这样的书。

  下午借了洛林艾伦的《开门——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前言里头引用了彼得梅德华的话:“科学家的生平,作为生平几乎都不值得一读。。。。。。。。他们的私生活可能痛苦不堪,杂乱无章,滑稽可笑,但这与他们的工作的性质或方向无关,不会告诉我们任何事情”。

  当然这是一绝对的说法了,我觉得还是有好些传记是值得读的,这些和传主能够满足某些人的猎奇心理不一样——你看《肯尼迪传》如果就是为了知道总统国宴上的菜谱,那没有必要往下看了。某些思想家的传记还是值得一读,这些东西能够,像冯克利在《哈耶克传》前言里边说的一样,读这些思想传记就像吃汤圆,汤汤水水的使思想接受起来不这么难受,起码还有些软和的东西能使精神放松,使内容不那么难搞。而且能够给这些传主的思想列一个简单的谱系。最后,即使这些人的生活不值得回忆,但可能这些生活里头有他们的思想的根源,所以这些东西还是有本身的价值的。

  我们的好些传记作品,传主本人就是些凭出生获得独特生命体验的,自己后天一点努力没有,没有任何像科学家思想家一样的贡献——所以我看见那些个叫孔东梅周海婴阿猫阿花的都来整天回忆自己小时候见着谁了吃了什么了干了什么了,实在是头疼,你要不是谁谁谁的孩子,你写这些东西别人看来纯属弱智。他们还不如那些后天单凭运气获得机会的人呢,起码让人不那么相信宿命论,是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