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人设崩塌”被群嘲:他是如何“靠家里”变成人生赢家的?
Slowtime | 慢时光
文/时光君-双木
慢时光原创,转载请联系
高晓松被群嘲了。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即将毕业的武大学生,
发微博表示自己的迷茫:
“眼前的苟且都岌岌可危,
哪有什么资格追求诗和远方。”
接着又对高晓松发出疑问:
“如果他能像我一样,还敢说出这种话吗?”
这封信高晓松看到后,
他在微博上很认真的回复了一下。
回信中,谈到了理想,也谈到了现实。
谈到了自己的经历,
“一样迷茫过,但还是折腾过来了。”
也指出了如何度过这段迷茫期:
“脚踏实地去工作,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
心里会踏实很多。”
然而,这封信发出后,高晓松就被口水淹没了。
“站着说话不腰疼。”
“何不食肉糜?”
“条条大道通罗马,而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
……
有人讽刺说,这种对钱看得开的假清纯,
只不过是在显示他自己的优越感。
看到网友的指责后,我想给大家看看,
高晓松到底是如何“靠家里”,变成人生赢家的?
“还不是有钱,才能谈诗和远方。”
大家讽刺高晓松,大多是认为,
高晓松能有现在的成就,
离不开他的显赫家世。
高晓松的家世有多厉害?
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是梁思成学生,
外公是深圳大学首任校长,外婆是著名科学家,
家族里其他教授学者不计其数。
但高晓松能有现在的成就,
真的是因为家里有钱、有关系吗?
1988年,高晓松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全国卷,分数超了录取分数六十多分。
以他这个成绩,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轻松上清华。
上了大学后,高晓松想搞音乐,
于是家里和他打赌:
“一分钱不带,给你买张车票去天津,
你要能靠你一把琴,一个星期后活着回来,
你就搞你的音乐。”
没想到在天津卖唱的第一天,
只有一个路人听出他的北京口音,
看他不容易,给了5毛钱。
第二天更惨,直接被人举报了,被带到了派出所。
这个赌,也就输了。
但高晓松还是不甘心,于是在1990年,
又集合了来自各个高校的七个人,组了个乐队 。
乐队组成后,高晓松提议去海口演出,
赚一些钱来维持乐队开销。
但大家害怕,不敢去。
最后只剩下老狼愿意和他一起。
到了海口后,他们找了一个歌厅弹琴卖唱,
一天只赚十块钱。
不仅生计都难以维持,还经常被黑社会大哥找茬,
甚至有一次发生口角后被追着打。
最后等到返回时,两人连路费都没凑齐,
只够买一个人的车票。
高晓松让老狼回了北京,自己则来到了厦门。
到厦门后,口袋里只剩10块钱。
于是高晓松打了个电话给了母亲。
高:“妈妈——”
妈:“你在哪?”
高:“厦门。”
妈:“干嘛呢?”
高:“没事,没钱回来。”
妈:沉默。
高:“你借我一千块钱吧。”
妈:“我的地理知识没出错的话,厦门应该是个码头。”
高:“是的。”
妈:“我没记错的话,你20岁了。”
高:“是的。”
妈:“一个20岁的大小伙子在有码头的地方活不下去吗?”
高:“好吧,我懂了,我偷打的电话,不多说了。”
后来,高晓松找了份在歌曲小册子标注和弦的工作,
再加上朋友的接济,才勉强立足下来。
也是在这段时间,他写下了《同桌的你》、《麦克》、
《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等作品的初稿。
回到北京后,高晓松继续创作音乐,
但那时候中国连一家唱片公司都还没有。
音乐人的出路在哪里还是未知谜。
1991年,各高校涌起一股退学热潮,高晓松也从清华退学了。
他开始把自己写的歌投递给各大唱片公司。
正大唱片音乐总监看完他的《同桌的你》,皱着眉头对他说:
“你这写的都是什么玩意儿?
怎么‘半块橡皮’这样粗俗的东西都写进去呢?
你这东西肯定不行,出不了。”
接连碰壁,直到1994年,
高晓松才把《同桌的你》、《恋恋风尘》这些歌的版权卖出去了。
高晓松这才正式的进入了音乐圈,
才有了后面校园民谣红遍全国的事。
看了上面高晓松的经历,
可以看的出来,高晓松能有现在的成就,
基本没有直接通过家里的帮助。
那是不是说不出生在这样的家庭,
高晓松也能有现在的成就呢?
当然不是。
高晓松就说过这样一句话:
“是母亲给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大家都以为这句话是高晓松说的。
其实不是,说出这句话的,是他的母亲张克群。
他的母亲张克群,无论从成就还是教育孩子上,
都配得上“超人”这个称号。
张克群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只有两条:自尊心,求知欲。
学习成绩,兴趣爱好,
做什么工作,与谁谈恋爱,一律放任野蛮生长。
对于教育孩子,张克群说了一句话:
“教育应该是理念上的教育,而不应该是具体的教育”。
意思是,应该给孩子灌输思想理念,
而不是要求他考多少分、做什么事。
具体如何做到呢?身教言传。
高晓松与母亲
高晓松曾经在他的《鱼羊野史》中提到过:
“当时我家里有好多书,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
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
这句话在哪本书第几页,于是我们家到处堆满了卡片。
我常常随手捡起一本书,一看就是一个下午。
对我而言,读书就像吃饭。”
除了看书,张克群还经常带着高晓松到颐和园,
讲每一幅壁画的意义,
讲古老房子面那些抑扬顿挫的对联,
讲每个物件的历史,
让高晓松猜那些下马石和拴马桩的作用。
高晓松从家庭得到的,第一是从容。
生命最重要的不是追名逐利,
更不是计较真与伪、得与失、贵与贱、富与贫,
而是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才是最高级的生活。
随意即使高晓松考研失败,创业失败,极为落魄,
依然可以恣意洒脱。
第二是自由。
为了研究古建筑,张克群常常开着车天南海北的转,
或者一个人背着包走遍世界。
受到母亲的影响,高晓松和妹妹也过着洒脱的生活,
只要心有理想,就不存在对或者错。
正是这种根植于心的自由,
才是支持高晓松做了一切自己热爱事情的根本。
只要认定,就不顾一切的去实现,去闯。
纵使失败了,也是一段有趣、有料的人生体验。
高晓松与女儿
为什么说高晓松现在的成就离不开家庭呢?
他的家庭并不是为他提供了
上学找关系、工作铺路等实在的捷径。
而是为他灌输了一种无用的人生观。
正是由于这种无用的人生观,
才让高晓松可以说出
“钱不高贵也不肮脏,只是一个工具”。
才让他没有急着去追求那些“实用”的东西,
房子、车子、票子,好工作,
而是多做了很多感兴趣的事,
保持了对生活的好奇心。
这种无用的人生观不是网友说的“家里有矿”,
而是心中有矿,所以才不必急着追寻现实的矿。
张克群曾说自己小时候最受父母影响的三件事:
一是看书,二是听音乐,三是杂志《知识就是力量》。
张克群后来又对儿子说: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有诗和远方。”
现在,高晓松教育自己女儿:
“希望她能心安理得地‘混日子’。”
什么是家庭底蕴,这才是家庭底蕴。
什么是精神贵族的传承,这就是精神贵族的传承。
这样的传承,又岂是金钱可以比拟的?
陈道明,同样是一位奉献无用人生观的人。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
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
不喜欢应酬,很少参加饭局。
工作之余,陈道明的时间大部分只是用来
读书、练字、弹琴、下棋,陪家人。
他弹得一手好琴。
只要在家,每天要弹上两三个小时,
兴致高时会弹四五个小时。
他画画,没有门派,不讲章法。
磨好墨汁,铺好宣纸,
手握画笔,打开地图,
回想多年来拍戏到过的地方,
然后挥笔泼墨画山水。
画好后贴在书房的墙上,
一遍遍观赏、对比,
直到自觉不错了,这幅方才作罢。
还有他的书法,
也都被评为是“娱乐圈中最好的”。
他的书法下笔流畅,没有一惯的字正腔圆,
但笔下却又是没有破坏传统书法字的结构,
非常具有个人的魅力。
他爱读古典文学,季羡林曾说,
陈道明看的书,多到他可以胜任北大教授。
他家中书房,几面墙都是书,
哥哥陈道凯曾对媒体说:
“他北京的家中连有线电视都没装,
书房里的床堆满了书,自己就睡在一堆书中。”
他还有一个大房间,
专门用来放糖人、面人、木工。
糖人、面人是女儿幼时的最爱,
他经常做一两个,给女儿当礼物。
他还经常给妻子女儿做衣裳、皮质包包,
有时夫妻俩就同坐窗下,
妻子绣她的花草,陈道明就他的皮包,
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
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
冯小刚曾取笑他“奇淫巧技以悦妇孺”,
可陈道明却说:
“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
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
心安,则身安。”
确实,现代社会的人们,
都患上了一种“有用病”,
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
有用学之,无用弃之。
但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
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
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
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
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
诗词歌赋或许无用,
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很认同梁文道的一段话:
“读一些无用的书,
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
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
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
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外卖小哥雷海为,
每次等餐,一旁的同事拿出手机玩游戏,
而他则是在一边静静地看一些无用的诗词书。
最后,他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
击败北大才子夺得了冠军之位。
董卿赞赏道:“你所有在日晒雨淋、风吹雨打中的辛苦,
你所有偷偷地在书店里背下的诗句,
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
刘慈欣在电厂当工程师时,
下班后也不爱去聚会喝酒,
就喜欢回家在电脑前写写科幻文章。
他自己也没太崇高的理想,
就想着这样平淡的小日子还不错。
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十几年后,
他写的《三体》,获得了科幻届诺贝尔奖的雨果奖。
他写的《流浪地球》,被改编成了电影,
创下了46亿的票房奇迹。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
在年轻时就非常痴迷书法,
为此还专门上了有全美最好书法教育的里德大学。
没想到十年之后,乔布斯设计第一台苹果电脑时,
便把痴迷的‘书法’运用到了字体设计中。
于是世界上便有了第一台“可以实现字体排版”的电脑。
很多人也因此爱上了苹果。
学习一些无用之事,
虽然当下不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
可是它们可以悄悄地带给你积极的心态,
乐观的性格,身心的解压剂。
并且会慢慢长成你的血肉,
在未来的某一刻,带给你意想不到收获。
最后用马德老师的一段话结尾吧:
“我慢慢明白了我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
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深刻,
吃饭游泳期待它让我一斤斤瘦下来,
发一条短信期待它被回复,
对人好期待它回应也好,
写一个故事说一个心情期待它被关注被安慰,
参加一个活动期待换来充实丰富的经历。
这些预设的期待如果实现了,长舒一口气。
如果没实现昵?自怨自艾。
可是小时候也是同一个我,
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等石头开花,
小时候不期待结果,小时候哭笑都不打折。”
假使高晓松不在被群嘲靠家世,
假使每位父母都敢于让孩子去追寻远方,
假使房、车不再是检验一个人的至高标准,
那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更有意义。
*作者:时光君--双木,90后,慢时光专栏作者,喜欢烹饪,热爱旅行。用理性认真思考,用态度安静生活。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个人微信号:sh。本文授权自公众号:慢时光(),转载请联系授权。
唏嘘…80后夫妻辞职回乡盖房子,从不露脸却爆红ins:逃离城市后,收获了双倍快乐!
·清凉一夏·
低至5折
▽
她花了15年尝遍几百种食材,做了20道生机料理,从不健身身材却完爆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