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身心俱疲,睡眠不好,精力崩盘,我还有救吗?
(答应你们的野生音频)
上周的文章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运动经历和跑步热身技巧,发现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苦衷:
很多妈妈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养娃身心俱疲,睡眠不好,精力崩盘,当下真的会觉得「葛优躺」就是最佳的选择。
其实这也是我一度对精力的误解,认为精力就是体力和脑力,随着生娃后的身体变化、年龄增长、体力下降、大脑记忆力衰退,再加上占用精力的事情越来越多,自己精力不好就是注定的。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课业非常忙碌,还要准备和参加面试,和校友联谊,每天事情太多,太多任务的截止日期都是近在咫尺,所以学校给我们专门做了个讲座,来自《精力管理》这本书的团队,就是告诉大家精力管理的重要性。
当时自己其实没太在意这一点,直到开始有孩子后,才又重读了里面的细节,那些融入生活习惯的,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精力再生技巧又再次触动了我。
精力有四个来源:体能、情绪、思维、意志,四个范畴紧密联系,缺了任何一个环节,精力都会出现断层。
这四个板块我想仔细写写,所以今天先分享一下「体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因为:
任何事情到了最后都是拼体力
运动
说起体能,大家都会想到运动。
如果对运动有些常识,其实都会有一颗想运动的心,都想要身材好,精力旺盛,气色粉嫩,可是因为日子太忙碌,能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
这时,运动可以通过间歇式训练实现。
其实这里说的运动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去跑马拉松,去健身房举铁打拳,如果找到固定的时间,哪怕只有1分钟,见缝插针地去快走,跑楼梯,在家里跑跳两圈,有条件的话,在瑜伽垫上做拉伸瑜伽。
大家应该都有同感的,长时间一直做同一件事情,无论是高强度工作、马拉松带娃,都容易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感觉身体疲劳,而这时产生的错觉,就会推动你对高糖食物的渴望。
可一旦意识到当下的自己是体能跟不上,投入再多的精力、再多的时间都是白搭后,去投入短暂训练,就能体会到情绪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育儿更能全情投入,家务做得更带劲儿。
你我应该都是深有体会的,带小宝宝并不是重体力活儿,也不需要高级的复杂技能,但是陪玩、家务、带孩子出门、上早教课,这些规律、重复甚至充满惊喜(惊吓)的生活都会一点一点地蚕食我们的精力。
我和麦一直都是自己养孩子,没有保姆没有老人,在哥倆还是小婴儿那几年也是麦事业的上升时期,从早到晚几乎就我一人在和哥倆死磕,切身体会过孩子终日缠身,永远都在灭火的状态。
那个时候,我就特意买了一辆运动型的慢跑推车,每天在孩子要午睡时就把他推出门,到江边快走,这变成了我每天固定的独处时间。
怀老二的时候这样运动
(我一直有运动的习惯,医生说慢速骑车是可以的)
或者推车快走
一个小时下来,新鲜空气,小推车摆动,自然就把孩子哄睡了,有了这段无打扰的时间,我也获得了听音频和有氧运动的机会,心率也能达到目标。
这样的「主动」休息比「被动」地哄孩子睡自己也睡着了的情况,更有利于我的精力恢复。
呼吸
今年年初,我被流感暴击,就躲在小房间里自我隔离了一个星期,因为生活突然停滞了,麦连送饭都是放在房间门口,每天和孩子的沟通只能通过视频电话,那时的我情绪是非常低落的,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接触到了「冥想」。
我发现,当发现自己呼吸急促,焦虑和郁闷的时候,越要提醒自己深呼吸,越要去关注当下身体的感觉。
快乐与否在于如何分配注意力,如果总想着负面的事情,消极的情绪就容易被放大,就容易不快乐;而关注身体当下的感觉,重担会更容易消失,头脑会变得清澈。
身体给我们感觉,大脑给我们认知层面的改变,只有身和心都感受到了,我们对负面情绪才有「我知道我知道了」的察觉。
如果你觉得冥想很虚,不如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精力来源于,氧气和血糖的化学反应,通过深度、平静、有节奏地呼吸会让身体充满氧气,这也是人闻到新鲜空气,就感觉立刻清爽起来的原因。
睡眠
在孩子睡不了整觉的时期,我严重缺觉,在任何犄角旮旯都能秒睡,就像太阳能充电,给一点就能充上;
等孩子能安睡一整夜了,我又舍不得睡觉了,我把看书看剧夫妻沟通都放在了孩子睡后,熬夜熬的是自由;
这两年,因为有了这个公号和自己的副业,我都以“睡得少,做得多”而非常自得,也处于长期睡不够而不自知的状态,人在忙碌的时候睡眠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健康因素了。
直到我的健身教练给我做体能测评时,睡眠调查问卷得分很低,其中有一项就是问精力如何,我发现,我的思维能力、反应时间、专注力、记忆力、逻辑分析及辩证能力在缺觉的情况下都会下降,从而影响了大脑保持巅峰运转的效率,续航能力堪忧啊。
睡得好对效率改进,远超过熬夜那几个小时的产能。
让宝宝养成睡整觉的习惯,合适的时机分房睡,注意睡觉房间的湿度温度和光,睡满睡眠周期(夜里要泵奶、查房的妈妈也适用)
前些日子写过一篇睡眠文章《要育儿、顾家、工作的你,睡得好吗?》里面提到,一味多睡不是最好的睡眠策略,在急需缩短睡眠时间时,睡满睡眠周期,不在「快速眼动期」醒来才是正道。
在吃方面,我做了很多研究。
当妈妈六年了,只要孩子在,能坐下来安安静静好好吃顿饭,都是非常难得的。
这些年孩子长大了情况渐渐有了改善,而回头想来,最甚的时期还是在孩子吃辅食的阶段,一顿饭下来方圆一米的地方铺满了食物残渣,每顿饭几乎都是在喂孩子、收拾残局、囫囵吞枣地进食,毫无正念。
有时饭没好好吃,人感觉累,就会转向高糖的食品,叫外卖,喝奶茶,糟糕的饮食习惯造成了我精力断层,体能衰退,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对于正念饮食我是深有体会的,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叫外卖、拔草网红店、打卡奶茶店都让诱惑越来越多,吃得越来越方便。
而真正的自由,并不是去吃更多更好更新奇的东西,而是顺应自己身体的需求,独立思考吃什么对身体最有益,这才是消费主义时代的正念饮食。
这是我们家的某顿饭
如今我吃饭的原则是这样的:
一、选择好脂肪。少吃油炸食品,少放油,减少反式脂肪的摄入。
二、减少对碳水的依赖。糙米代替白米,全麦代替镜面面,减少精致碳水(米面糖),这个对于米面大国的我们来说特别难,所以可以从一碗饭精简到半碗饭,半碗饭到不吃饭,循序渐进,用粗粮代替精精米精面。
三、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零食。升糖指数和能量释放的速度成正比,升糖越快,能量回落地越快,意味着吃完感觉精神了,但因饱腹感不足,能量也回落地快,人就进入精力断层。不在疲劳的时候摄入高糖,选择无糖酸奶、坚果、水果。
水果也是需要注意的,现在水果都是人类定向培育的产物,为了符合人类的口味,所以果糖就大幅增加了,然而,人类对于代谢果糖的机能却没有提高,所以
四、多吃膳食纤维。用蔬菜代替主食,增加饱腹感
五、减少情绪性饮食。看到广告问问自己这是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吗?是资本告诉自己吃什么,还是自己的身体决定究竟该吃什么?
对于饮食,我看过很多的纪录片和研究文献,再加上健身教练的建议,有很多料能为大家单独写写,需要的告诉我吧。
今天的文章先写到这里,精力管理是一块很大的框架,今天聊了聊如何让体能充沛,包括了运动、呼吸、睡眠、饮食。
接下来我来聊聊情绪、思维、意志对精力的影响。
上个周末开始跟读者们征集:
当妈妈后精力和体力的情况?
希望有什么改变?
目前有什么行动?
大家都来分享下吧,看看有多少你们在经历同样的阶段,也许别人的方法也能拉你一把,也许你的经历也会激励在地球上任意一个角落困惑于精力崩盘的妈妈。
我会把大家的例子整理出来一篇,入选的朋友会送出这本对我帮助很大的书《精力管理》
晨宁的话:
常来的读者都知道我喜欢图文记录故事。在大浪淘照片的同时,我摸索出了一套整理照片的方法,除了为公号素材,更为能定期把照片整理,打印成册。
返场会在明天,谢谢你们耐心等待。
微博:@儿戏国
微信公众号:儿戏国
跟你分享有趣精彩的亲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