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读后感锦集

2020-05-25 23: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读后感锦集

  《北美学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是一本由徐志啸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的283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1-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精选点评

  ●属于通俗介绍,这本书其实是个引子,如果对书中提到的学者感兴趣可以去找他们的著作来读。

  ●应该算是还不错的review吧……要做比较文学或者想在诗学上稍微紧跟时代的值得一读。话说排版纸张等是此类书籍中难得的顺眼为此也值4颗星

  ●这。。。真是复旦大学教授写的书???我手上有王万象的《北美華裔學者中國古典詩研究》,要不要做一个相似对照表???

  ●懷疑此書抄襲較多臺灣學者王萬象的專著體系--(要是我能在去美利坚之前读这本书的话,或许就会更有针对性来撰写我的research plan了,应该可以顺利去UIUC了。。。这本书适合那些想要去美国攻读东亚系硕士博士学位孩子们阅读,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作者对于宇文所安的《中国“中世纪”的终结》的评价有失偏颇。)

  ●专英,入门参考

  ●二道贩子

  ●可以了解一下海外研究诗歌汉学家。周策众的研究很有意思

  ●选题立意既关于“古典”,关于“比较”,重点阐述北美代表学者在中国古代诗学方面学术研究内涵特点风格及其专长全书总体概括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特点,大致包括由汉字结构建立诗学、视角独特、比较中西诗学等方面。然后分述陈世骧、周策纵、叶嘉莹、刘若愚、高友工、叶维廉、孙康宜、宇文所安、余宝琳、蔡宗齐(以出生年为序,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等十位代表学者的主要成就观点;而后从纷繁学说提炼出北美学者进行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即北美学者习惯运用诗歌意象进行赏析利用批评方法解析作品借鉴洛克风格理论,以及进行包括融合、抽绎、移植类比等多种类型的跨中西的比较。作者希望由此从宏观微观,宏微观结合,作较为全面系统阐释,从而为中国读者,特别是从事古代诗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在之前不小心看到了兔叔的评论,以至于我是带着批判眼光去看这本书的。里面的一些翻译确实有些问题有关于刘和高的观点作者的看法让我觉得自相矛盾。北美汉学研究特点、研究方法和北美华裔学家这三个点让我对论文又有了一个新思路。但是据说有抄的嫌疑哈哈哈哈所以要去看下一本书去啦。#013#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读后感(一):刘若愚的中国古诗英译标准

  作为斯坦福的知名教授,刘若愚教授在中国古诗的英译方面最杰出贡献是The Inter-lingual Critics: Interpreting Chinese Poetry一书。出于对语际批评家身份体认职责承担,他在不断剖析语际批评本身及其与诗歌相关群体包括读者、译者、解析者、品评者之间的关系。正如他自己在尝试对具体的中国诗歌进行翻译的时候例证时指出,英语翻译中国古诗时所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其中包括:

  对语词翻译准确度的把握;

  语言结构差异的区分(中文和英文);

  典故的翻译与解释;

  格律(韵律)的处理;

  造语用字及句法问题;

  诗歌的意象和作品中展示的诗人气度……

  以上任一项,对于中国古诗的英译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要实现“信、达、雅”则更是难乎其难。英译者又要是诗人,又要是批评家,又要是翻译家,既然精通英语和汉语,还必须要有中国古典诗的掌故和天赋,谁能做好它?但正是因为这是个尖端问题,反而觉得,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加油吧。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读后感(二):二手中的N手货

  这本书的其它部分暂时按下不表,只谈徐志啸论述余宝琳的章节,我硕论做的与此有关,暗忖自己还有那么一点点的资格来谈这章的内容,且不说本书的注脚做得极其简陋,在谈论余宝琳的章节居然在注释上引用的是王万象的《北美華裔學者中國古典詩研究》,首先不是不能参考王的著作,王老师以前来过我校演讲,看得出此人的学术功底还是有一些的,但是徐老师,您要是做北美学者的研究,难道不是首先以英文原本的著作为主么?我这边关于余宝琳的博士论文Pauline Ruth Yu, The World of Wang Wei’s Poetry: An Illumination of Symbolist Poe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Ph.D., 1976.您根本没有列入参考书目啊!而且您要是真的看过余宝琳的博士论文的话,您应该提到余宝琳的Pauline Yu, The Poetry of Wang Wei: New Translations and Commenta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的preface就是她1976年写的博士论文的前言呐,如果我们看这本书的其它注释部分可以发现的最荒谬的地方莫过于参考文献居然都是二手的,这就是说徐老师是根据已有的别人对于北美汉学的研究的成果再去榨取其中的大意而拼凑成这本书的,可是最起码的学术研究不是直接读元典么?既然这些汉学家都是以英文写作,难道不该以英文材料为主而尽量避免引用所谓的「二手材料」么?「二手材料」,是研究者的大忌,也暗示该研究者对于原著的无能为力,说得难听这就是拾人牙慧。

  因此,我想既然是研究北美汉学家的研究,就该老老实实去读余宝琳的英文论文和专书,就该老老实实地去看宇文所安的英文原著,而不要依赖译本去说事,也许读原著是个笨方法,也很陈旧,可是这就是做学问啊亲~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读后感(三):有关兴发感动

  兴发感动学说是叶先生诗学研究的核思想。陆机《文赋》有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外界的事物总是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震撼着人心,这原是宇宙间一种生命的共感,物之枯荣与心之悲喜,本来就因为有类似之处,所以才引起一种见物起兴的感发,这便是兴发感动。

  兴发感动学说对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兴”论是有所继承的。“兴”最初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及《毛诗·大序》中提出的“六义”的概念,“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关于“赋”、“比”、“兴”、“风”、“雅”、“颂”之义,历代学者众说纷纭,其他姑且不论,单就“兴”而言,也有多种解释。汉儒把“兴”理解为譬喻,以“喻”释“兴”,着力寻找诗的“政教风化、美刺讽谏”,挖掘其背后的微言大义。晋代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兴者,有感之辞也。” 钟嵘认为“兴”是“文已尽而意有余”。然而最为现代学者所认同的,是刘勰的说法,他说“兴者,起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其次,《毛诗·大序》中有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礼记·乐记》有谓“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除此之外,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祯的“神韵”说以及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兴发感动之作用的重要学说。严羽的“兴趣说”重视感发作用本身之活动;王士禛的“神韵说”重视由感发作用所引起的言外之情趣;王国维的“境界说”重视感发作用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叶先生的“兴发感动”学说是植根于她的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她汲取前人的精华并且孜孜不倦的探求“兴发感动”生命,真实记录着自己的感受与领悟。

  叶先生的兴发感动学说脱胎于“兴”论,并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她创造性的运用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来阐释此学说,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来解读、评点中国古典诗词,强调读者的感动与感知,即“兴发感动”的生命。如她在1992年发表的《谈中国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一文当中提到的“这种兴发感动之本质与作用,就作者而言,乃是产生于其对自然界及人事界的一种‘情动于中’的关怀之情;而就读者而言,则正是透过诗歌的感发,要使这种‘情动于中’的关怀之情,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延续。”

  叶先生从中西文论不同的角度出发来阐释此学说,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读了《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我认为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一本“关于北美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学者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指南。它主要介绍了陈世骧、周策纵、叶嘉莹、刘若愚、高友功、叶维廉、孙康宜、宇文所安、余宝琳、蔡宗齐等北美学者有关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内容、方法等概况,指出这些北美学者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特点和成就。如果想要寻找自己喜欢的研究视角,通过这本书大致了解各北美学者的研究概况再选择一两个学者的书籍进行深入阅读学习,再适合不过了。 这本书我认为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而关于具体的北美学者的研究的介绍在第二个部分,占据了除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之外的所有章节。书在第一章首先讲述了“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特点”,向读者举例论述为何北美学者研究中国古代诗学、为何我们要关注借鉴北美学者有关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以及比较中西诗学的方法。第十七章即最后一章,则例举了四个北美学者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具体方法,并例举相应的学者的研究内容、成果加以佐证。 以下简要概述《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这本书所记录的前五个北美学者有关中国古代诗学方面的研究的概述。 陈世骧善用比较中学诗学的方式对中国古代诗学进行研究。他认为,关于文学作品的结论的产生,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用比较不同国家文学作品的方式,可以“从文学史发展的历史深远角度看待不同国家的文学所具有的文学发展的共通规律(同),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的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自身独特的个性特征(异)”。宏观方面,陈世骧将中国的赋和西方的史诗、戏剧对照比较,又从分析《诗经》和楚辞两部作品,得出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最大区别是抒情传统和叙事道统的区别。微观方面,他探寻“诗”和“poetry”意义的源头和其出现所具有的意义,以及中国的“诗”与“志”的关系,从而发现中国诗以言志抒情和讲究韵律为基本观点,西方诗论与哲学乃至科学融为一体。而他对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姿”和“gesture”的意义的探究、比较,则发现中国古代的传统文艺思想中也有同西方现代文艺思想可相通之处。 周策纵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在这本书中主要被概括为他对诗歌“当下”美的研究,以及由中国早期的古巫和乐舞的关系,联系《诗经》学的“六诗”、“六义”说,探索中国浪漫文学的起源。他根据历史文献和文字考据,指出“当下”的含义,认为诗歌能够重现情景发生的那一瞬间,即“当下”,是中国诗歌的最高美。他认为中国抒情诗的本质就是注重现在--“当下”,即重视以时间和自我意识为中心的诗歌传统,其中,用于论证该说法的诗歌“无我胜有我”常常在教学中被提起。陈策纵对中国浪漫文学探源,《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中说得比较笼统,并没有将其观点所得过程阐释,但指出了他认为“巫术对中国古代早期文学尤其诗歌 (还包括艺术) 浪漫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这个观点,如果想了解陈策纵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应该阅读他这方面的作品。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将叶嘉莹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特色和成就,分成核心观念和研究特色两个方面来介绍。书中认为叶嘉莹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核心观念是“兴发感动的生命美学”。它说“诗歌的孕育和产生先是内心中的一种感发,而后情动于中,然后再是将这种“动”用语言表述出来”,而叶嘉莹则致力于探寻诗中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通过总自己的评赏和解析将它传达出来,让读者得到这种生生不已的感动。关于“兴发感动的生命美学”,书中谈及叶嘉莹联系李煜、王国维、温庭筠论证诗歌感发生命的来源的两个因素—“得之于自然界景物节气之变化的感发”、“得之于人事界悲欢顺逆之遭际的感发”以及三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赋”、“比”、“兴”,同时进一步指出叶嘉莹关于“诗歌作品中感发生命的本质与其所叙写的外表情事的关系”看法。这一部分的内容较多,但是仍未能分条理概括细说,而是转述叶嘉莹先生自己的鉴赏诗词时的观点、结论,在没有分析具体作品以表意的情况下,读起来也有些生涩,想要读懂恐怕也要阅读叶嘉莹先生的相关作品。研究特色方面,这本书将叶嘉莹的研究分别概括为词的美学特质及其分类、惠言与王国维词论之比较、独特的诗词评赏风格、对杜甫诗的看重与独到评析、创立评词新体式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很多很杂,例举的观点一个套一个,观点的解析部分却是以叶嘉莹先生对诗词的极少的一部分解析支撑起来,不那么透彻、清晰,没有事先了解叶嘉莹先生诗词研究方面的知识,读起来也比较晦涩。 由于中国欠缺对文学理论系统化的阐述和明确的表述,致使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翻译十分困难,又因为英语读者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需要有人对中国诗歌作批评性的解析与阐释,故此刘若愚致力于采用文学批评等西方理论比较中国古代文论,并以国际批评家的身份看待和要求自己。他对研究对象的概念做了细微的划分,将自己对文学研究对象划分为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两大部分,又在划分的两大部分的基础上做出更加细致具体的概念划分,以明确研究的对象。刘若愚善于用西方的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他借助美国学者亚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表设计的助于阐明文论概念框架的解析图表,以及参照亚布拉姆斯“四论”、结合中国古代文论的实际,分划出的中国古代文论六个分论是书中重点介绍的刘若愚的研究成果之二,书中对这两个成果的概念和一些内容进行了比较详实的介绍,读者容易对他的研究的形成一个简单的框架。刘若愚对明确研究对象这件事十分严谨,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方式也十分的研究也很深入、独特,提出作为译者的诗人、作为译者的批评家、作为解析者的批评家、语际解析等区分,《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这本书甚至对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方式进行专门的介绍。 高友工的研究成果蕴涵了传统研究框架思路所难见的理论和方法,能促发我们的思考和拓宽思路,故此他的代表作被作为剖析的典范之文。书中举例高友工的研究成果是他对杜诗和律诗的研究,这两项研究都有其创举。对于杜诗,他与梅祖麟打破了人们习惯的文学批评方法,从语言结构的批评角度来解析唐代杜甫的诗,以“导致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诗人之一的原因为何?”这个问题为立足点,以读者的直觉感受和注重诗的文字结构为批评标准,从音型、节奏的变化、句法的摹拟、语法性歧义、复杂的意象、不和谐的措词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对于律诗,他从美学角度分析和看待七律,将研究重点放在在三种美学的演进型态,并创造性地为其主体和艺术表现形式命名为“潜在美学”。他用初唐四杰论证第一个美学演进型态--初唐诗人的艺术境界,说明这个境界的诗歌“以意蕴和形式充实知觉,并将这些意蕴和形式与个人的情意表达结合起来”。第二个美学演进型态--盛唐山水诗人的生活境界,以陶渊明为研究对象,说明这个境界有“自然与悠闲的特色和对心旷神怡、独立自足世界的向往”的特点。第三个美学演进型态--盛唐晚期杜甫的恢宏境界,仍然以杜甫为研究对象,这个境界的杰出代表人物杜甫“深化和拓展了七言律诗的狭小境界”,“努力尝试形成自己新的声律模式、措辞与结构”,以“容纳比以前提供的更为自由的境界— — —即恢宏境界”。 读了《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这本书,我认为其好处是能够让读者比较全面地认识北美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优秀学者,初步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能够为进一步地阅读相关书籍指明方向。但由于这本书中写了十个学者的相关研究,具有概括性,内容简练扼要的同时也少有作者自己的创造性的观点,所以读这本书是,应抱有将此书当做阅读的“跳板”的心态,因为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大量北美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优秀学者,了解他们的研究概要,但仅仅看这本书,对其中任何一种研究的认识都只是浮光掠影,不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的。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读后感(五):《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读书笔记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是徐志啸先生所作的一本关于介绍北美学者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情况的著作,主要内容有介绍代表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研究特点和方法,以及整体的学术成就、影响与不足等。

  一、主要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分前言和后记、正文以及附录二则,第一章总体概括了北美学者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特点;第二至十六章,主要介绍了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主要特点;第十七章,总体概括了北美学者在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时采用的研究方法。下面将简要梳理本书涉及的几位学者的主要内容。

  在谈到陈世骧时,作者主要写了两个角度:一是通过宏观比较来认识中国抒情传统,注重中西比较研究;二是通过微观辨析研究中西诗学的字词区别,如陈世骧对“诗”与“poetry”、“姿”与“gesture”进行分析,让人们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解,并且有意识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在一起研究。

  在谈到周策纵时,作者主要写了两个角度:一是关于诗词的当下美,周策纵通过大量的分析得出当下美即自然美、自然即自身、自我的结论;二是中国浪漫文学探源,周策纵探讨古代各种巫的名称与上古诗歌理论观念之间的联系,着重研究六诗六义等,对进一步了解《诗经》及早期诗学观念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主要介绍叶嘉莹,在下面的内容中我将更详细地谈谈感受。

  在谈到刘若愚时,作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中主要梳理了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内容,讨论了关于文学研究对象的划分、中西文学批评的基本差异、中西文论图表解析以及对六论的辨析内容;下部分中主要梳理的是《中国古诗评析》一书的内容,谈到关于中国古诗阐释的问题以及语际批评家的身份和职责,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谈到高友工时,作者写了两个角度:一是从语言结构入手解析杜诗,高友工和梅祖麟合作的研究论文打破人们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从语言结构的批评角度来解析杜诗,并且研究了杜甫诗歌的立足点,别出心裁;二是介绍了高友工从美学角度解析律诗的特色,将律诗分为三个美学演进形态的理念,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境界”一词下了定义,对分析律诗的美学规律有很大启发。

  在谈到叶维廉时,上部分主要谈到其对“模子”概念的创设和定义及对探寻跨中西文化规律的意义,还有其主张中西方文学汇通、分析中西方差异的观点;下部分主要讲的是叶维廉在中西诗歌分析时善于在细致辨析上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的特点,以及他对中西诗歌批评之比较的观点。

  在谈到孙康宜时,上部分主要谈到她提倡中西文化并重、反对以褊狭眼光看问题的观念,以及她对文学中的性别研究,具有女性学者的独特性。下部分主要结合两部著作,介绍她对六朝诗人的研究和对词与唐宋词人的研究。

  本书主要用三章介绍宇文所安,上部主要介绍《追忆》一书中涉及的诗歌理论和方法,有距离说、举隅法、沉默美学和富有哲理的见解;中部主要从宇文所安所著的《初唐诗》、《盛唐诗》谈起,涉及宇文所安对文学史的认识、对宫廷诗和京城诗的相关分析;下部则主要以评论宇文所安的两部著作为主。

  在谈到余宝琳时,作者主要从两方面写:一是关于王维诗部分,余宝琳认为王维诗歌的艺术表现与西方象征主义诗学有联系,并且采用现象学的理论对王维诗进行评析;二是意象论部分,作者主要介绍了《中国诗歌传统中意象的读法》一书中余宝琳的主要观点。

  在谈到蔡宗齐时,作者主要介绍了他跨文化透视的特点、比较中西诗学之体系、微观诗学之比较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评价与思考

  从总体来看,本书结构框架清晰,类似总分总的章节布局,能让读者在初读时了解北美学者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特点,再去读每位学者的研究内容,最后再通过总结归纳北美学者研究的主要方法让读者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从内容中看,本书能够将所写的有关学者的主要特点和观点通过标题式的写作方式明了地表现出来,条理清晰,让读者一下能抓住主干,内容也引用许多的材料互相印证补充,较为充实,但有些地方材料太多显得有些杂乱。

  下面就以本人的阅读经历与体验为例来谈谈我对本书部分内容和阅读方法的理解与思考。

  读毕本书,印象最深的便是书中对叶嘉莹先生研究特点和主要观点的分析,由于之前读过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因此对于本书中的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体会。叶嘉莹先生多次提到“感发”一词,强调写诗写词一定要有感发的力量,发自内心、能够打动人,才能算好诗好词。从阅读这的过程中,我也能够很深刻地感受到叶教授身上那种对诗词的热爱、对传播诗词文化的不遗余力,她也以身作则,做到了“感发”。正如她最常提到老师顾随先生说的一句话:“余虽不敏,然余诚矣。”真诚的感发,最有力量。

  徐志啸先生认为,叶先生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主要包括一个核心观念——兴发感动的美学;和五个研究特色——词的美学特质及其分类、张惠言和王国维词论之比较、独特的诗词评赏风格、对杜甫诗的看中与独到评析、创立评词新体式。叶先生的诗词研究以“感发”为核心,本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印证,有些例子我曾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有所涉猎,此时阅读便更能产生共鸣。例如本书中举了叶先生曾分析晚唐诗人、词人韦庄的例子,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先生对比晚唐韦庄和温庭筠的词作,相比于温词的客观、直写意象,更展现出韦词主观、直抒胸臆的特点,意象中有了“托寓”等。如叶先生提到:“《菩萨蛮》五首最后一首,他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这二句就很可能是托寓的。”这两句体现出主人公直接抒情的特点,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也是词展现出作者主观情感、展现感发力量的体现。

  在本书所介绍的五大研究特色中,我主要想谈谈“独特的诗词评赏风格”一块,这一部分中也可主要归纳出叶先生的独特风格: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她有了深厚的文学积淀;诗词创作经历的影响;海外学习经历与爱国情怀的结合使其研究带有中西方结合的色彩;研究的鞭辟入里与细致入微,具有女性特色和浓厚的情感色彩;引入中西比较等研究方法。其中着重谈最后一个特点。在本书中举了非常详尽的例子来说明,如写到叶先生在评赏《燕台》时开始对李商隐与卡夫卡进行比较等。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先生提到了符号学等概念,讲到温庭筠《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小山”意象,便对其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分析,从外形和功能结合时代背景来推断“小山”的所指代的事物,这些中西结合的理论能更好地解释温词意象给人带来的联想感受。虽然我没有读过太多叶嘉莹先生的著作,但这一次阅读经历给了我一定的启发,在这两本著作相互结合补充的作用下,由散到整,让我对叶先生诗词研究的风格有了更体系化、理论化、概括化的认识。

  一开始拿到本书,其中的概念很多,我难以读懂,但慢慢的也更加理解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于本书的作用和定位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首先,我认为本书可以作为读者了解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情况的一本入门书,本书中列出的许多学者都是较为著名的,可以作为读者深入了解海外学者研究情况的“敲门砖”,由这本书入手,再去读相关学者的相关著作,会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本书亦可在读过相关学者作品之后再进行阅读。读过相关学者的著作之后,读者的脑海中会形成对这些学者研究内容和特点等的一些初步认知,而本书的归纳概括性较强,理论性的特征明显,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抓住所写内容的主干,对读者归纳总结所读学者著作有启发和补充作用。

  总而言之,徐志啸先生所著的《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是一本较为综合,概括化、理论性强的书,既可以作为读者了解海外学者对中国古代诗词研究情况的入门书,也可以在阅读相关学者的著作后再阅读本书。但个人认为,本书理论性较强,多术语,可以在读过相关学者作品后再阅读本书,互相补充,辩证思考,更能有所收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