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品味四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品味四讲》读后感锦集

2020-05-26 23:0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品味四讲》读后感锦集

  《品味四讲》是一本由蒋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味四讲》读后感(一):蒋勋《品味四讲》:生活美学,需要你用心品味

  最近看了蒋勋先生的《品味四讲》,书的封面素雅干净,内容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富有韵味,全书分为四辑,分别谈论了食、衣、住、行之美。 为什么要品味生活之美? 其实,美不在剧院,不在音乐厅,不在画廊,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倘若离开了衣食住行这些平凡又琐碎的细节,生活就会失去最重要的重心和中心。 蒋勋先生在书里写,“我们要强调的美,并不只是匆忙地去赶艺术的集会,而是能够给自己一个静下心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 美学并不是多么宏大的哲学概念,落到实处,它其实就在我们最平常的生活里,在一日日的柴米油盐与烟火尘埃中。 看这本书,我暂且让自己安静了下来,褪去浮躁,只想用心好好感受那些细碎又丰盈的美。 感觉蒋勋先生说得很对,“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两边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 想来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忙于生计,每天匆忙上下班,根本顾不上欣赏沿途的风景,也完全体会不到城市的美好,尽管夜市再旖旎繁华,还是没法驻足品味那份美。 而古代总有各种亭子,提醒路人驻足停留,“不要再走了,这里的风景很美。” 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让人难以发现生活中的美,你只有在不再那么匆忙时,回归到自然,才能发现生活里无处不在的美。 印象很深的是蒋勋先生笔下关于“食之美”的叙述,或许你觉得吃很简单,但仔细想想,你生活中那些很容易忘掉却又充满美好回忆的小事,往往与吃有关。 一箪食一瓢饮,简单却朴实的快乐,都在你咀嚼的过程中,在那些酸甜苦辣的滋味里。 懂得怎么去吃,也是生活美学的一个方面,吃也得讲究,速度不能太匆忙太快,不要狼吞虎咽,而应该咀嚼食物,好好品尝美食的滋味。 就像吃一笼蟹粉小笼包,你要用筷子先咬一小口,不要咬太大,然后你会看到热气一点点冒出来,再把里面的汤汁吸掉,就能享受那份浓醇的美味。 蒋勋先生说:“我们对食物的记忆非常奇特,你会发现一般人所讲的山珍海味,未必是自己一生最重要食物的记忆。” 或许你吃过了昂贵的鱼翅、鲍鱼、龙虾,觉得它们好吃,但也不过如此,有时候你最怀念的,可能只是那一碟寻常可见的小小青菜。 现在很多人因为繁忙的工作,饮食不怎么讲究了,一日三餐全靠外卖或快餐,要想真正品味到食物之美,应该像蒋勋先生说的那样,抽出一点时间,在周末动手做做菜,或者出去吃一些可口的美食,享受生活的自在与乐趣。 愿我们都能对食物用心,对食物讲究,在生活里品味美,感受酸甜苦辣的滋味,好好为自己完成生命的菜肴。

  《品味四讲》读后感(二):在生活中发现美-读《品味四讲》

  2020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轨迹,也让很多忙碌的脚步缓了下来。新冠疫情对于普通人最大的影响,大抵就是不能外出。不能外出,意味着不能拥有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不能享受到美食,无法穿着漂亮的衣服行走在祖国美丽的大地上。但实际上,在网络发达的世代,我们完全可以上网查询各种美食的做法,享受“云美食”,或者自己亲自体验一般美食的制作。也可以在朋友圈、网上博物馆、网上风景区领略大好河山。即使足不出户,我们也能感受到各种“美”。 《品味四讲》带来的生活美学,正是此时我们需要的。

  蒋勋说“美,或许不在剧院,不在音乐厅,不在画廊;美,就在我们生活中。”然而总是有朋友无法感受到美,特别是生活中的美。日常生活中有那些美好的东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感受和领会各种美?

  阅读《品味四讲》,就有机会感受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在这本薄薄的书中,蒋勋讲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生活美学?如何培养对美的认识,从什么角度理解和发现美?如何品味美?在书中,蒋勋通过反复解剖一个“麻雀”来告诉我们。比如,他多次讲到新竹城隍庙的贡丸。从如何想吃到去吃的频率,从如何做到如何吃,从什么是好吃的贡丸到如何体会贡丸中包含的对生活的认真,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食物的主要作用不全部是吃,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生活的品味和精致,也就是生活美学的真谛。

  我们和蒋勋生活在一个时代,为什么他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那么多美的东西,那么多美的细节,那么多美的感觉,而我们却忽略了,错过了,甚至因为习惯而没有了感觉?蒋勋在《品味四讲》说“生活美学的第一课应该是:懂得停一下”,又说“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虽然我们必须跟上生活忙碌的脚步,也应该在匆忙的生活里留一点自由的空间,停下来为自己做一顿食物(虽然不一定是美食),挑选一件合适的衣服(一件干净整洁的旧衣服就可以),找一个能够让自己感动的居所(也许是家乡旧式的老屋),慢慢地走一走或者悠闲地骑一骑执行层,让自己的身心第一放松,让自己开始学会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回归我们快乐的生活。

  慢下来,或者停下来,爱上生活,珍爱生命,欣赏生命。

  最后,想提一句,在所有版本的《品味四讲》中,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封面是最漂亮的。这一版中,还配了蒋勋提到的米粉,贡丸,很多蒋勋居所中的小物件,比如墙上的字画、乐器、电话,还有蒋勋多次提到的明亮的窗户以及窗外的风景。读者完全有机会感受蒋勋感受到的美。

  《品味四讲》读后感(三):所谓“閒”就是:倚在门上看月亮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从前的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慢,喜悦却在无端的等待里生了出来。

  从前的慢是一种常态,人们晃晃悠悠地过着日子,东家长西家短的串着家门,徐徐炊烟里带着归家的呼唤,胡同小巷里响起疾疾的脚步,生活的美就在这种慢里拉展开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庄子的句子,蒋勋老先生也把这句话作为《品味四讲》本书的序言,庄子说美应该是在大自然、在日常生活里,蒋勋老先生也认为美在生活里,无处不在,因为心灵有了余有的空间,所以才能有容纳美的空间,进而将美分享给其他人。

  《品味四讲》这本书就是从“美”出发,深入到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探讨如今这个所有都讲究快的时代,我们如何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发现美,去回到生活本身,去学会让自己慢下来……

  “吃”是什么?之前逛到一个讨论帖问世上是否真的有美人鱼的存在,点赞量最高的答案是“如果有的话,它一定会出现在中华食谱里。”因为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不仅体现在文化的沉淀上,还有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直到现在也依然被我们时常挂在嘴边,可比起之前的温饱之患,现在的我们对“食”除此之外还加入了不同的理解。书里提到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面一幕就是工厂为了让工人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制造出了一种“吃饭机器”,喂饭、盛汤和擦嘴一条流水线下来,非常快捷。本来原意是讽刺当时的工业时代,可放到如今却是符合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期待。

  什么时候我们宁愿去买速食的便当,也不愿花上几分钟做一个简易营养的三明治?我们吃着低质不营养的食物匆匆忙忙地填满肠胃,看不到对自己身体的善待,体会不到送入口中食物的品质,这种生活是不美的。

  真正的生活美学是什么?真正的生活美学应该是从过程中去享受生命,去爱我们的生活。蒋勋老先生在“食之美”这部分里分享了他记忆里的城隍庙庙口贡丸、淡水码头小店的蚵仔煎,还有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以及他自己也常常下厨的生活食谱。这些看着细碎微末的小事物,反而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学来。

  因为这是一种用心的、真正掌控自己生活的状态,而不是粗糙的、失控的生活局面。在书里蒋老先生常常提到“忙就是当一个人在忙碌的时候,心就死亡了”。所以学会慢下来,让自己的日子添更多些生活美学。

  《品味四讲》读后感(四):天地有大美:发现无所不在的美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这句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名言,一直铭记在心,但是对于这句话的意思并不能完全理解。长大后,也去过798艺术区、东京六本木森美术馆参观,但是并不能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看不懂这些作品想表达什么。到底什么是美?如果感悟美?蒋勋的《品味四讲》从食、衣、住、行四个方面向读者阐述生活美学,让你能在生活中找到美、感受美、享受美。

品味四讲评价人数不足蒋勋 / 2020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蒋勋,是台湾的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长于台湾,青年留学法国巴黎,50岁离开了执教多年的高校,转向公益演讲,进行“美的教育”。蒋老师真是美学大家,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林青霞评价他说,蒋老师是我唯一的偶像,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这本《生活四讲》整理自蒋勋老师在台湾IC之音所主持的“美的沉思”节目讲稿,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了生活美学。

  食:小香料里也有大学问

  蒋勋老师在“食之美”这一章中提到了两道菜:意大利海鲜汤和腌渍苦瓜,说到意大利海鲜汤里面的配料月桂时,还讲到了古希腊神话。原来在古希腊神话中,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达芙妮逃过太阳神阿波罗的爱恋,达芙妮的父亲把女儿变成了一颗月桂树。一个普通的香料,原来还有这样美好的神话故事!有文化确实不一样!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生活美学,提升自己的修养。

  衣:有独特品味的才叫美

  一身名牌真的就美吗?蒋勋老师提醒我们,要多花一点心思去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造型、体态和什么样的服装搭配到一起是最对的,这才是衣服的美感;不要太轻率的交给名牌。就像《如果没有明天》小说中的余欢水,费尽心思买了一身名牌衣服,结果却被栾冰然误以为是GAY。

  住:居住空间是教养练习

  教养有时候是一种人性的反省,就是你活在这样的空间里,愿不愿意将这个空间处理好,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快乐,并且也影响到别人。蒋老师提到的那位大学眷属令人感动:主动清扫院子里面的垃圾,当别人问起来的时候,这位眷属却说自己这是用拖把当毛笔,把大地当白纸,在练习书法。真是太有教养、太有素质了。

  行:美是一个自我选择

  现代生活中有飞机、高铁、轻轨这样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我们在拥有它们的同时,也可以保持缓慢散步的心情。当有很多出行方式摆在面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个不止是一种教养。在休息的时候,放弃汽车这类的快速交通工具,选择脚踏车或者步行,可以更好的感受路上的美丽风景。

  读过这本《品味四讲》才发现,原来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不过,正如蒋老师所说“美是一种选择”,我们可以在闲的时候选择感受美,忙的时候还是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且,巴黎当然可以选择慢下来,毕竟他们已经是发达国家,经济物质已经高度发达。而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当下最重要的还是发展经济。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个人:富二代当然可以想辞职就辞职,勇敢追求梦想;而我们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当社畜,做好自己的一份工,吃饱穿暖,这样其实也很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让我们从《品味四讲》中学习生活美学,创造属于自己独特那份美吧!

  《品味四讲》读后感(五):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苏格拉底曾说:“美是难的”。

  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美,而是如何停下急匆匆的脚步去等待一个美的瞬间。在书店遇到蒋勋老师的《品味四讲》,书封上有句话吸引我停下脚步,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于抵抗一个字——忙。

  蒋勋是谁,林青霞称他为绝望中的一颗安眠药和唯一的偶像。被誉为台湾的文化教父,数百万人因他改变,而他则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美的传奇。

  高节奏的生活之下,所有人的口头禅都变成了“我太忙了”。没有时间做饭,没有时间运动,甚至都没有时间和家人一起散散步,所有的根源都在于我太忙了。

  而读这本书,你会觉得他不过是你身边一个爱观察生活的朋友。他发现美,也愿意分享美。

  2012年蒋勋老师在TED的舞台上,沐浴着月光吟诵了一首《许愿》,所有人的情绪平静下来跟着他温柔的声线慢慢流淌。 “一个人的一生,有没有可能留出18分钟给一首诗,这个要求会不会太奢侈?” 这个问题,问倒了一群太忙的年轻人。

  体会生活之美,慢慢来,比较快。

  有句话说“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只要细细品味,可以说都与幸福有关”,我也相信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只要细细品味,可以说都与美有关。

  蒋勋老师在《品味四讲》中将生活美学分为食衣住行四个方面。中国人自古说品味,西方人也有taste一词,恰恰说明美还是要回到“怎么吃”“怎么穿”“怎么住""怎么行”四个方面。

  一、食之美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我们不要忘记“尝试”的“尝”,就是品尝的“尝”,所以人生的滋味,生命的滋味是可以去品尝的。

  如果你没有偏见,多一点好奇,对各种事物都有一种品尝之心,那么你口腔里的滋味将会是非常非常丰富的,也会留下人生非常美好的记忆。

  吃得太匆忙,很快会变成狼吞虎咽。而我们注意到“品质”“品牌”这个品字,其实是由三个口组成,一个人真的是从吃开始有了所有的讲究。

  再是人间美味,吃得多了也如草芥,吃这个字讲究搭配得当。人生也一样,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愁。

  我们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当地的历史更迭,食物也会随着文化的改变有了一步步的改变。口中滋味,心中感受,在自己的生活中,好好完成生命的菜肴。

  二、衣之美 人类穿衣服的时间特别长,每个民族都衍变出自己的纺织风格。《弟子规》里提到“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短短十二个字道明了所有穿衣的学问,美的大原则就是整洁得体。

  衣服的光洁直接影响到了这个人的第一印象,而找到一件合适自己的衣服,是穿衣的哲学。

  古时候穿衣并没有现在这么多选择,因为不同的阶级只能穿固定样式的衣服。不论古今中外,所有的上层衣服都非常的拘谨,因为衣服已经成为了一个政治符号。

  到今日,衣服只要穿着简洁、朴素、大方即可,因为我们的文化开始推崇简约。

  一种穿衣风格只有被文化认可了,才能得到长久的传承。在合适的场合,穿一件合适的衣服,有自己独特的品味就叫做美。

  三、住之美 租房子的时候很容易有一种心态,反正不是自己的家,将就一下就可以了。而刘敏涛曾在演讲中说道,即使是去拍戏住在酒店,也会铺上桌布摆上自己心爱的小玩意。

  当周遭的一切开始被倾注感情,房子也变成了家,你会觉得回家真好。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如果每个人都只是自扫门前雪,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绝不会小到只有二十坪,只有自己家,把门推开以后外面的世界也是我们的居住空间,只有这样你不管是在外面还是在家里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现代都市的人为什么会怀念小镇文化,因为小镇的历史靠口碑口耳相传,才有被尊重的人性品质与空间。

  而现代都市什么都靠广告,靠冰冷的推销,所以失了信任感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大都市里的人,没有家的温暖,其实是另一种流浪汉。 希望大家的头脑中还能保存一些小镇回忆,体会童年的无忧时光。

  四、行之美 如果从诞生到死亡是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那么我宁可另辟蹊径,人生只有一次为什么要如此匆匆度过?我可以放弃高速公路,甚至去走走迂回的山路,这样是不是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

  我的生命可以拉到更长的距离,每一段过程,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停下来驻足,欣赏。 我们为什么要一直赶路? 我们为什么不停下来?

  交通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很难去感受过去“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慢慢体会。古人造出“亭子”这种建筑,就是在提醒你,这里的风景很美注意停下来看看生活。

  速度快,并不是进步的美学。我们注意到,忙这个字一边是心,一边是亡。当心死亡的时候,就是忙碌的状态。

  蒋勋老师在《品味四讲》中教给我们体会美学的两种状态,一是生活上慢慢来,用心体会,二是拥有悠然自得的心境。

  所谓美感,就是在喧嚣中慢下来,才会得到向往的生活。

  谈到美的感觉,各人有各人的皎洁,而在《品味四讲》中,最重要的是你肯放下忙碌的生活,用一双童真的眼睛去发现美观察美。

  当你把美放在心上,美即随处可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