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品味四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品味四讲》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6 04: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品味四讲》的读后感10篇

  《品味四讲》是一本由蒋勋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品味四讲》读后感(一):《品味四讲》,关于生活美学,蒋勋在电台里有一系列讲座,这个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分别从衣、食、住、行来发现我们生活中的美。

  知道蒋勋是从细说《红楼梦》开始,160个小时陪伴声音好听温暖安静。配上书香音乐,让我有幸能够安静下来听红楼,同时也把放在书架上数年的红楼梦一书给看完了。自认为是一个极其大条的人,无法体会妹妹深情;不了解薛宝钗的圆润;不清楚王熙凤的精明能干.......一部红楼梦写尽人生人性。所以我要感谢蒋勋,让我认识一个完全不同世界,让我能安静下来。

  说回《品味四讲》,关于生活美学,蒋勋在电台里有一系列的讲座,这个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分别从衣、食、住、行来发现我们生活中的美。

  《衣》“慈母手中线 游子上衣衣服除了御寒遮羞功能外,主要也是体现的一个外在美。过去生活条件较差,一件衣服会穿很久,妈妈会织毛衣,破了,妈妈会修补。一件衣服承载了妈妈的爱,是有温度的。

  曾几何时,衣服更换的频率越来越高,每年都需要更换新衣服,也使得家里的衣服泛滥的情况下,还觉得没有衣物可穿。一方面是由于每年的流行趋势一样,大家都开始喜新厌旧起来,另一方面跟衣服的品质也很有关系。当生产衣服越来越容易,低品质的衣服无处不在,大家难免变得不再珍惜

  衣服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象征作为华夏子孙,我们的汉服是多么的精致优美。当下谈复古,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汉服,喜欢传统又精致的衣服。

  《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生活与工作的快节奏,使得快餐普及,大家吃的太随便,又太油腻。一天能够好好吃上一顿的就只有晚餐了。而晚餐吃多了是不易消化的,给健康埋下隐患。另外一点,重口味菜系的流行,很多人无辣不欢。饮食跟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是多久没有好好吃一顿饭了。

  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受儿时的饮食习惯影响的。再好吃,再精贵的菜抵不过妈妈的一盘咸菜。那熟悉味道,无论在那里都是念念不忘。每年端午,我必须要吃上家乡粽子才算完满杏花楼的肉粽再美也不如家乡味。

  我也喜欢火锅,喜欢重口味。已经在慢慢调整。从前的无肉不欢,现在可以半月不吃肉没有感觉。火锅吃的次数也很有限。希望通过饮食的调整能让心也安定下来。

  《住》“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一个家不需要太大,它干净整洁,它健康和睦,这样的地方就是人人想回去的地方,离开怀念的地方。

  在整理家务这方面我做的非常差,东西随手乱扔乱放,清洁也总是不及时。也因此不敢邀请朋友我家,真的不是不热情。也曾一度不敢看这本书,我知道生活的美学离不开家里的整洁。好在我鼓起勇气看了,也在生活中开始实行,如《活法》那本书里说的,每天进步一点点

  《品味四讲》读后感(二):读其文字,听己心声

  看到评分又吓我一跳,读几条评论大体明白了,用最直白的话来说,低评是觉得蒋老师墨迹

  可我怎么没觉得呢?是因为我本也是个磨磨唧唧的唠叨者?还是觉得蒋老师本就是该墨迹着的?亦或是,一字一句,听得懂,珍惜还来不及,哪来的墨迹……

  品味四讲,讲,讲话,讲义,分明就是讲。

  阅读过程就像跟蒋老师对话,直白,又简洁深刻着。

  读罢此书,我写这么一小段话:

  最美好的阅读体验,就是读其文字,听己心声,如一位志同道合老友相聚午后,听流水潺潺,细数点滴,所想,所感,徐徐道来。

  这里边有太多太多的语言说中我的心声,那份感动无法言表,它让你相信这世上有人与你一样,有人与你看世界观点一样,有人与你同世界相处方法一样。

  那有人会说,看着一样了,有什么意思

  有意思

  那是一份难得的心灵认同,会让人坚守内心信仰,不会为小范围内的浑浊蒙蔽了双眼,犹如明灯,点亮心火

  何况蒋老师道行更高,一些谏言能够指点迷津,更有某些话语能伴随前行脚步期待着下一个转角与下一个真理相遇。

  至于看不进去一说,我从不觉得什么东西是看不进去的。

  看书应该是详略得当,有粗有精,看得懂的好好看看,看不懂的可以留着,以后的日子说不定哪天忽然想起,新有体悟,实在不喜欢的就不要看,书海无涯,此处无缘下处还会相聚。

  我在哪里都有强迫症,唯有读书时,看不进去的就放下。厚厚一本书,哪怕只有三言两语让我感兴趣,让我有感触,甚至能让我记住,我都觉得没白读。

  蒋老师真好,很难得,我觉得他就像生活中相处时让你觉得很舒服的人。不强势,很亲和,平平淡淡的跟你分享生活的感悟,告诉你些有趣的东西,就是这样。

  教人从容,教人平和求同存异,该是好好读读的本真吧

  《品味四讲》读后感(三):打开心灵的窗子感受到生活的美

  一直很喜欢蒋勋的书籍,从《美,看不见的竞争力《生活十讲》孤独六讲》到刚刚读过的《品味四讲》,这些书籍都非常不错,读这些书的时候,内心很平静踏实,却能激起我对生活的热爱,是一份掷地有声的感觉。聚像一个慈悲善目、学识渊博长者在和你聊天,娓娓道来。没有隔离的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舒服。

  《品味六讲》里,蒋勋提到,他的一位朋友每晚都去听音乐会,蒋勋偶然遇到他,这位朋友说道:我好忙好累啊,我要去听音乐会。蒋勋说,听音乐会本来是一件非常愉悦开心的事情,如今却变成了任务事实上,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他们会认为听音乐会、看艺术展览才是感受到美,才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很多时候,只要你有心只要用心,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生活的美,生活处处都有美,只在于你是否打开了心灵的窗子。

  春天来了,你有没有感受到春风和煦花儿微笑……在上班、上学的路上,工作繁忙间隙,抬起头看看外面的天空,你会发现那真是美好啊。我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提起一个片段,我很感动。九月桂花开,一位年轻的妈妈,用手帕包着一束桂花,放在女儿的枕边,女儿在桂花的香味和妈妈的爱中安心地睡着,这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呢。

  13年秋日的一个午后,我陪妈妈逛街,路上有许多卖甘蔗的人,妈妈说,你看那个男人的甘蔗多干净啊。确实是这样的,他不像其他卖甘蔗的人那样叫卖,他只是专心致志地切甘蔗,他也没有像其他的人那样把甘蔗皮扔在地上,而是扔在报纸上,他的态度、他的做事,在那一瞬间,我居然想到一个词语高贵是的,他很高贵。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可是认真地开心地做好一件事尤其是自己本职工作,这是职业态度,可是如今很多人都没有这种态度。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提到了吃和穿。吃是一种文化,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很多时候,我们接受不了的恰恰是别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而不是批判。至于穿衣服,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时尚达人软件,教人们如何穿衣打扮,这是好事,可现在越来愈多的人都在盲目追风,追逐名牌奢华大牌,不可否认的是名牌衣服的款式、裁剪、颜色质量,确实是非经典的,可是这不是奢华,普通的衣服也不是说不好看。衣服重在适合。一件衣服的效果一半在衣服,一半在人。

  前几天,我穿了一件黑白的短款大衣同事们都说好看,其实这件衣服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和我的气场风格相符。一个同龄的女同事问这件衣服是什么牌子的,我说不是牌子的,但是衣服质量不错。她说,衣服再怎么好,终究不是牌子的。听完她的话,我就再也不想说什么了,我无意与她争吵。牌子真的那么重要的,难道所有牌子的衣服质量都很不错吗?这是一个误区

  欲速则不达,在这个发展迅速时代里,人们做什么都要快,很怕一慢就会被淘汰掉,可是很多时候,慢其实一种进步,快会让你忽略掉很多幸福快乐

  愿每个人都能够打开心灵的窗子,随时感受到生活的美,让精神松松绑,心灵吸吸氧。

  《品味四讲》读后感(四):生活美学

  蒋勋的文字有一个特点,就是行云流水,给人很温柔的感觉。

  读过《孤独六讲》《生活十讲》,还有《欲爱说》等等,这本书显然不是蒋勋最好的一本,因为是他录节目时的语言,出书者也是另有人重新排版,所以出现多处重复,许多段落反复出现,可我仍然津津有味的看完了。

  因为他让我静下来了。

  暑假读了不少书,有名著,有历史,有哲学,我很清楚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我真正喜欢的,我是把它们当作一种学习,我觉得我应该读,但读时并不轻松,也无大乐趣。但蒋勋的文字,却使我自然而然放下那些书,轻轻松松看完了,而且很快乐,还有收获

  关于生活美学:

  学会欣赏生活中小处之美。不要总是贪婪远方的美景,在家里附近就能发现许多美。

  学会照顾家,家是一个充满人性的地方,有爱,有用心。

  享受自己做美食的乐趣,亲近食材,想像食材成长的过程,烹饪会变得更有生趣。

  如果走到别处,留心细节,会给人很多惊喜

  天地有大美,生活处处皆小美。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美是选择,还有节制。太过度的东西,都会不美。

  《品味四讲》读后感(五):夏天读起来很凉快的书

  就好像忽然之间,书店里到处都是蒋勋的书。西单商场里拿了一本蒋勋的促销书《品味四讲》。平说,这就是传说中夏天读起来很凉快的书吗?

  本书是从食、衣、住、行四个方面展开来讲生活的美学。书读完了,只有一个感觉——太散。而其实本书也是整理自他近几年主持的一个叫做“美的沉思”的节目。读他的书,让我想起见过的一个台湾某大学校长。他们说起话来,就好像涓涓流水,细微处蕴含个人的生活哲学,大概是这样。并未接触过太多台湾人,这不禁让我想知道是不是台湾人都是这样的慢性子有条不紊

  本书并未是按照我们顺口所说的衣食住行来写,反倒是把食放在书的第一章。我想某种程度上,食的确比衣重要多了。衣服是表达,是外在,而食是感受,是内在。

  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所以蒋勋讲慢食,讲手工制作,讲天长地久小吃,讲回忆里的美食,讲手洗衣服,讲服装体温,讲小镇文化,讲步行。他讲的所有这些,我认同可是却也像我身边任何一位朋友能说出来的话,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无法能完全达到。因为很多时候,真的很难慢下来,也有太多不自私想法不能让自己慢下来。

  在蒋勋讲的所有话里,我最喜欢他说的——美是一种感情。常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美,大概就真的只是喜欢,或者记忆,或者难忘,各种不一的感情

  这大概真的是本夏天读起来很凉快的书。

  :为什么蒋勋的书里,这么多“你看日本怎么怎么样”。

  《品味四讲》读后感(六):no.2 美与自我

  这本书让我几次拿起几次放下!拿起的唯一动机是期待后面有更精彩更有趣的内容,放下的想法真的是太罗嗦了。反反复复就在讲如何让美与自我发生关系?我认为,一是要慢,心境慢下来抵制所有的忙。心亡则忙,慢下来,才有心境去感知衣服的温度,食物记忆中的味道,以及房子“家”的温馨布局的品味,还有行走的方式等等。都是在慢的节奏下,才会留心周遭与我们发生的关系…书中有个观点是,当你可以快,但你选择慢的时候,这才是行的美学。其实除了谈到慢,还透出来美也是一种放弃,放弃拥有舍得之义。二是敏感。粗旷的人不会端详一件旧衣,直到泪影婆娑!而敏感的人会品尝一道美食,吃出妈妈的叮咛,小时候的记忆!这就是敏感的人,会更多体察到生活表像之下的二三层内容!三是心境。所有与美的感悟,越过快感体察,感受到的生活之美都是为了我们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在繁荣社会生活中,我们打开一扇美的通道,会体悟到书法之美,摄影之美以及生活之美,也即是在心境中寻得一块栖息心灵美的绿洲

  此外,书中也散落地谈到了美与社会发展,美与国家格局之间的关系!

  如谈到四美在快餐文化,高速时代,建筑雷同,高楼平地起的现代社会,美越来越趋同,越被淡漠,被忽视…而谈到美与国家格局的关系中,美的标准与趋势也是一种强势与弱势的斗争!犹如清末剪发之流行,犹如国际上近几年的中国风等等,都在探讨其实美的发展与流行趋势根本上也是强势与弱势文化,实力的比拼!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命”!

  《品味四讲》读后感(七):品味的构建

  一个人品味的建立,离不开阅历、教育、选择。而品味两字,先要有品,即尝试,后才能觉出味道。这是一个求稳、求进、求快的年代。尝试的前提是好奇心和包容心,而好奇被视作古怪,包容多被看作无偏爱。所以我们这代人,少有品味。

  现在有很多书,在教你穿衣的品味,读书的品味。而大部分内容都是一个既定的结果。它其实是在说,现在流行什么,什么会让你看起来比较有品味。可悲,连品味这个东西也需要别人亲手交给你。其实不该是这样的。

  品味是在讲诉一个人的经历,是一个很私人的东西。正如蒋勋在书里所说的,你只有让心闲下来,仔细去品读,才知道什么是符合你自己品味的。蒋勋有说他的品味是正确的、唯一的吗?没有。他讲诉的是发掘品味的一种方式,而非结果。这不是什么穿衣、民宿、汽车指南。这是告诉你一个人怎么去认识这个世界,怎么认识自己,怎么解读经历,怎么尊重心灵和肉体。美是好的,是稀有的,是独特的,是在衣食足之后生出的一种需求,它需要的物质基础并不高,因此有清贫且快活的人,也有富裕而俗气的人。

  慢下来,读一些好书,做一些无用而美好的事。看清自己来时的路,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至于品味,就在一呼一吸间很自然地形成。品味不是雅,不是取悦他人,其实是一种个人气质,取悦自己。

  《品味四讲》读后感(八):那些比较有触动的话

  《品味四讲》(又名《天地有大美》)蒋勋作品。 “序言”中提到书名来源——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谈及庄子谈美,是从大自然、一般生活中去发现美。最动人的是“庖丁解牛”,专注继而在工作中历练出一种美,也惊醒了文惠君返回到生活现实寻找真正的美,及延伸出来的“游刃有余”,使自己从许多牵绊与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到纯粹的自我。 书的最初篇《生活美学的起点》,从“生活”切入“美”,作者抛出一个关于“景观”的看法。景观,是坐在窗口可以眺望出去的一个空间。给自己一个窗口,给自己一个悠闲的可能,看日出日落,看潮起潮落,感受生命与大自然的对话,继而给自己一个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大自然可以治疗我们,可以让我们整个繁忙的心情放轻松,找回自己。汉字“忙”,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灵一定会死亡。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尊重,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的一种尊重。如果这种尊重消失了,人活着再富有,也会对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美是一种生命的从容,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如果处在焦虑、不安全的状况,美大概很难存在。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两边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古代园林里,所有的路都是弯弯曲曲的,到了这个空间不要匆忙,让自己的步调放慢下来。宋代绘画里凡是画亭子的地方,一定是景观最好的地方,绝对不会随便添加上去。因为这个亭子表示说:你人生到了最美的地方,应该停一停,如果不停下来就看不到美。所以生活美学的第一课应该是:懂得停一下。生活美学的起点,是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发现无所不在的美。 随后,作者从“食、衣、住、行”出发论述生活美学。(一)食之美。(1)认识美的重要开始:吃。对一个地方的记忆常常是跟“吃”有关系的。生活美学最重要的,是体会品质。但现实生活当中最大的矛盾,是我们离开了农业社会、手工业社会,很多东西是工厂里量产而来,很少会有“人的关心”在里面,重视量往往就忽略了质,“质量”这两个字是矛盾的。“吃”真的是人类认识美的一个最重要的开始,如果吃得粗糙,吃得乱七八糟,其他的美大概很难讲究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第一个被糟蹋的大概就是吃。所有上班族对“吃”都很难做到所谓的讲究,因为时间太匆忙了,匆忙到只是把自己“喂饱”。慢食的艺术,从过程去享受生命,热爱生活,因为你觉得你为生活花过时间、花过心血,你为它准备过。食物透过舌头、口腔,在唇齿之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应该是有所品味地去吃,很精致地去吃,不要把“吃到饱”作为饮食的唯一目的,记忆才绝对不会粗糙,不会是吃过却没有感受,或粗鲁的“吃饱”感觉,可以细细地品尝。在生活美学里,各行各业的人都会被尊重,因为他把米粉做好了,他把贡丸做好了,他不是一个空口说白话、讲一大堆空洞理论,而最后踏实的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尊敬每一个对他自己的专业认真的人,所以生活美学是呼吁我们回来做自己,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全世界这些吃的记忆只说明一个事情,就是人类在长久吃的文化当中,其实是把吃变成了信仰、变成了传统、变成了历史。 (2)口中的滋味,美好的记忆。我们对于食物的记忆非常奇特,你会发现一般人所讲的山珍海味,未必是自己一生最重要食物的记忆。再好吃的东西都应该要有调配性,美学是一种和谐。如果你没有偏见,多一种好奇,对各种食物都有一种品尝之心,那么你口腔里的滋味将会是非常非常丰富的,也会留下人生非常美好的记忆。 (3)酸甜苦辣的丰美人生。谈跟生活有关的食物美学,有一部分是指不同地区有相异的食物材料,更重要的是,“材料”在文化的漫长历史当中,最后是如何被“料理”出来。大吃大嚼的人速度太快,他的味觉其实十分混乱,所以给他再好的食物都没有用,所以要慢慢把生活步调放慢下来,以找回味觉。当味觉越来越麻木之后,其他的感官可能也会流失。食物不只满足肉体而已,也有心灵的满足在里面。我们觉得这个人真是吃不消,这个事情真是吃不消,那是因为太浓、少掉了搭配,并没有好坏的问题。一桌子的菜肴中间,从前餐到甜点,其实就像是一个人生的搭配,甜酸苦辣咸,各种味觉搭配在一起,才是完美、丰富的人生,生活的美学也才真正得到一个完善的处理。 (4)料理一道生命的菜肴。生活美学其实是安慰我们自己、鼓励我们自己的一个最重要方法。快乐建立在一些点点滴滴的生活小细节上,过程本身会让你快乐起来。从历史角度看待料理文化,展现了一个民族长期生存下来非常复杂的经验,所以料理呈现出民族美学。日本料理懂得分别出一条鱼各部位的用途,制作最顶尖的生鱼片时,有些部分会丢弃不用。但中国菜肴里很少有丢弃的部分。而美国觉得太麻烦,吃鱼是头尾都剁掉、骨头剔掉,就吃一块鱼肉。西方人吃鸡鸭大概只吃胸肉。你会在脑海里浮现一些好像始终忘不掉的食物和料理,它们不只是口感上的回忆,不只是美食当前那种口腔里的快乐,甚至会变成很特别的视觉记忆、嗅觉记忆,甚至会让你在心灵上有一些特别的感动。所有的美通常产生在悠闲文化当中。你找的可能不只是小吃,而是小吃周遭的人的生活美学,周遭人的一种温暖,以及小吃文化给你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记忆。 (二)衣之美。(1)身体与服装。衣服的文化,与我们的身体发生关联。因为理教、习惯而穿着的衣服,和御寒发生冲突,比如夏季穿西装打领带,在空调房间里开会,很少有人想到对男士上班服装进行一点革命,可以轻便一点,更实用、美观一点。如果你与名牌背后支撑的文化不协调,放在身上会很勉强。那件纯棉的衬衫真像一个爱人,它让你觉得整个皮肤上有一种非常好的质感。服装虽然是一种风尚,可是一窝蜂的风尚并不完全是对的,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跟着流行,反而没有真正美感的自我判断。什么叫美?有自己独特的品味才叫美。不管服装、鞋子,其实都是一个人身体的记忆。记忆是一种美感,全新的东西就少掉了记忆的深情,没有深厚的感情在其中。人类过去的纺织历史还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其实衣服不是像今天替换得这么快的。服装文化的背后其实相当有趣,不同的服装其实有强势、弱势的区别,我们可以从服装来判断社会结构的多面性呈现。 (2)创出独特的服装美学。人们穿衣服的历史非常漫长,每一个民族都发展出各自的纺织文化。不同民族在漫长的人类服装历史里,依据自己的气候、生态、物产,发展出了不同服装的织品,中国的丝绸、麻,印度的棉花,蒙古的皮毛等等。服装分出阶级。我觉得服装最容易反映出阶级性。不论古今中外,所有上层阶级的衣服都非常拘谨,因为衣服已经变成一个政治符号,但却缺乏亲民性。所以我常常觉得服装的目的之一,应该是要让自己觉得舒服安适。一位政治领袖如果聪明的话,可以创造出新的服装美学风格出来,人民是可以接受。当人们需要强烈管理一个团体的时候,都会用到制服。消除你的特征,让你原来的气派跟霸势忽然消失。服装其实包含了一个人自己的个性在里面。我们既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也该了解自己的个性,所以服装最能够反映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部过程。服装的色彩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我们在服装美学上几乎已经全盘皆输,没有自己独特性的风格跟色彩,其实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3)珍惜美好物质。生活美学是希望所有的朋友在食、衣、住、行当中能够满怀对物质的感谢,因为这些物质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相信今天很多人家里剩下的菜饭可能比吃下去的还要多,也就变成了蛮大量的浪费,这种浪费其实损害了人对于物质的一种珍惜。我们应该明了所使用的物质跟我们之间的关系,大量地耗费物质并不会使我们快乐,可是如果手上握着一些小小物质,感觉到那个物质的快乐,这才是环保的概念,回到一种对物质美的珍惜程序。很多衣服饰品都被商业标示成昂贵的东西,可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人心,其实人心才是最宝贵的。我善待一个物质以后,它跟我身体产生很多记忆,所以我会很珍惜这种记忆。我称这个感觉为服装的体温,去感觉一下服装的体温,我相信是服装美学一个非常不同的开始。平常穿衣服时好像只在意它们是否御寒或者好不好看,可是衣服的背后其实有一个文化美学。全世界的人现在在日常生活当中,服饰大概都越来越接近,也许一件衬衫配上一条牛仔裤,这样的服装其实有一点国际化,可是国际化就是民族文化及民族个性的丧失。民族性是在非常长久的历史当中慢慢演变出来的,民族服装可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穿和服的日本女性常常会让你觉得她的身体有一点往内含,和西方女性服装挺胸起来那种美的自信很不一样。每个民族最后非常知道自己身体的美学,需要用什么样的服装来呈现。很多国外的名牌服装,其实是依照自己国人的身体美学设计的。现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或一般政治人物,男性服装早已全盘西化,其中没有任何一点点所谓民族或者本土的意义在里面。一套服装必须在文化上被认同,才会产生长久的影响力。如果暂时没有找到民族服装特征的时候,至少能抓住简单、朴素、大方这几个最基本的原则,我相信就绝对不会出错了。服装是一种形象,下一次你在公众场合出现的时候,可以重新思考自己的服装究竟带给别人什么样的印象。 (三)住之美。(1)把“房子”变成“家”。让自己一天的三餐都有所品味地去吃,让自己身上每一天穿的衣服、鞋子都能有自己生命的风格在里面,也特别强调这些美,点点滴滴遍布在生活里,才构成生活真正的价值。这些“美”不需要太昂贵的价值,而是必须要“用心”。所谓的“用心”,是你关心你自己的食物、你关心你的衣服,它就会有一个风格出来,不必跟别人比较,要有自己的自信。我们特别强调的生活美学,是希望能够从很朴素、很健康的物质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生命风格。提到住,大概想到的就是房子。我们去过一个城市,很重要的一个记忆,是关于建筑的记忆。对于一个城市的美感,通常是因为那个城市有一个风格。因为停留的时间并不久,可是至少它有一个门面。所谓“门面”,就是一种建筑的印象。其实美,就是找到其中的一种和谐。城市印象、居住环境,也是在找这个协调性。空间的美并非只存在于单栋建筑,而在于建筑跟建筑之间构成的一种协调性。台湾为什么不美,因为它整个大环境当中掺杂了太多外来元素,而这些外来元素本身没有产生出风格的一致性。一类朋友,你觉得他不太希望别人去他的家,好像他宁可在外面活动,所以都市里才会出现很多咖啡厅、小茶店,让人可以应酬或交际。事实上有另一类朋友,你会觉得刚认识没多久,他就希望你到他家去,他会很得意地告诉你这个家怎么怎么布置。(事实上我这个阅读者并不认同这个观念,还有一类人并不是没有好好经营自己的家才不希望别人到自己家去,纯粹是不希望被打扰。)其实,房子并不等于家,房子是一个硬件,必须有人去关心、去经营、去布置过,这才叫作家。有些人只有房子,并没有家。你的生命要在这里停留一段时期,这个才叫作家。我希望居住环境中,大家能够先把房子变成家,再开始去营造一个空间的美学。巴黎为什么会美?因为城市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了,所有过去人生活的遗址、遗迹都未被毁坏掉。我们的城市是一个不断消除记忆的城市。京都为什么美,把一千年以前接受唐代文化的一个城市整个延续了下来。大家现在至少应该停止对美丽古迹的损毁,付出更多的关心将它们保存下来。家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让你离开职场,我们在工作上的认真和专心,其实必须要有休息的时候。过去我们常常觉得居住环境只想一件事就好,就是方便性。现在很多房屋广告的诉求是:打开窗,你可以看到一片山,或一条河……大家的观念已不同于以往。家应该要去经营,尤其结了婚,有配偶、孩子之后,你更应该回家,因为家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如果这个家变成妻子不愿意回来,丈夫也不愿意回来,我想你绝对知道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不愿意回家了。 (2)居住美学与人文品位。我一再强调,房子变成家,是里面有了人性的温暖,那才叫作“家”,不然它就只是一个房子。一个房子就算非常昂贵,若是里面没有人住进去的温暖,它就失去家的意义,我们也不会爱上它的。美是幸福跟快乐。在生活美学里谈到跟我们息息相关的居住问题,应该如何经营一个有人性空间的家,如何与周遭环境的人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课题可能已经不是建筑专业人士的职责而已,更包含着每一个使用空间的人,怎么去认识自己跟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建蔽率就是一个房子跟另外一个房子之间留出适当的空间,让我们留有一点点生活空间,人不会被压挤到心灵和生理都出现问题,因为当空间距离不够时,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会变得很容易,心里的焦虑跟烦躁都随之发生。过去人类在盖房子时的心态,是希望这个房子能够维持好几代安居乐业。几百年前一个小小的村落,都是小老百姓,可是他们会订出一项生活品质的公约。再想想看我们今天,社区里车子该如何停,垃圾该如何处理,处处都发生问题,其实最需要的是一份社区的公约。如果社区里没有一份道德公约,法律规定得再严也是没有用的。日本也是一个非常拥挤的地方,东京绝对不会比我们的城市来得空旷,但我会被日本人的守法跟道德性所感动,就像他们排队的秩序,以及每一个人遵守自己的空间跟他人空间的关系,那秩序是什么?秩序就是你的尊重。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居住空间本身是难度很高的教养练习。教养有时候是一种人性的反省,就是你活在这样的空间里,愿不愿意将这个空间处理好,让自己跟别人都感觉到快乐,并且影响都周围的人。每一位朋友不管居住在大城市或者一个小的市镇,散步的时候,不妨试看看你能不能在周边环境里,找出一栋让你感动的建筑。我说的建筑,可能是民居,可能是教堂、庙宇或学校。如果有这样的建筑,你会觉得散步时绕来绕去很想走过它,因为那样一个环境是让你快乐的。 这一篇章还提到了日本的枯山水与苏州园林。日本的居住空间往往比台湾还要小得多。我到日本友人家里,发现他们一家几口人住的空间比台湾小很多,可是干干净净。有时候他们的院子小到只有一米见方,可是他会懂得在地上铺着白石头、种一支竹子,回家时看到那一支竹子映照在白粉墙上面,完全像一张水墨画般,非常地美。当时我就联想到古老中国的建筑空间里其实有类似的手法,像苏州园林,经常在白粉墙前种一支竹子,称为“以竹为画,素壁为纸”。朴素的墙壁当纸,以竹子作画,竹影子打在墙上就是一幅画,不必另外挂画了,这些都是营造居住环境质量跟空间的方法之一。 (3)保存小镇文化。表演活动开始前的十分钟左右,我们叫做“尖峰时间”,大部分人都会在那个时刻进场;如果建筑空间没有考虑到对尖峰时间的控制跟设计的话,同时到达的人士会立刻壅塞在入口处。大都会必须要用空间规划的方法纾解所有的人潮,否则这个城市一定会发生问题。第一个强调先把自己的家整理好,你愿意回家,你有一个美好温暖的家。你能够从自己的家扩大到对社区的关心,所以社区里面垃圾不会乱倒,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邻里之间互动热络,这才是一个人性的空间。我们跟这个都市都有息息相关的感情在里面,并非只是把这么多人放在一起,最后大家都在这个都市里变得彼此陌生,甚至彼此憎恨。乡村失去了乡村的宁静、小镇失去了小镇的素朴。所有的乡村跟小镇都急切地向大都市学习。所有的乡村、小镇人口一窝蜂全部涌进了大都市——大都市里的人,其实是另外一种流浪汉。 (四)行之美。(1)合乎美学规则的“移动”。现在有很多朋友都居住在城市里,在其中上班、居住,可是心里却一直会有想逃开的念头,很想到有山有水处去住去度假,好像我们是不得已才留在城市里似的。我想若是大家都想逃开这个城市,这里将永远不会有改善的一天。交通工具带来行的方便,同时也改变我们的心情,改变我们整个人类在城市当中移动的速度、空间感,跟某一种精神的状况。“行”的美学,必须要对城市规划有非常宏观的远见,不然就永远在挖马路、修马路,为了拓宽路而打掉人行道、拔掉百年老树。没有百年大计,怎么拓宽道路也是不够的。同时也不要因为交通工具的改变,而盲目地追求速度感、盲目地追求一种空间的改换,最后也可能变得更为茫然或者一无所得。我会觉得周休二日如果想要“休闲”的话——你一定要注意到:“闲”是一种自足的、充满自我选择性的满足感。其实所有的美学都在于自己的心境。如果我们的心境没有办法维持一个比较悠闲的状况,那么衣食住行拥有再多的物质性的改善,也不见得就会带来满足感。如何在拥有最快速交通工具的同时,仍保有自己永远可以缓慢散步的心情,这两种情况其实互不冲突。 (2)快感≠美感。美是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放弃,而不是贪婪。当许多东西在你面前时,你要有一种教养,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其中的哪几项就好了。“悠闲”这两个汉字,“悠”的底下是指心灵的状况、是一个跟自己心灵的对话过程。“闲(閒)”,“门”中间一个月亮,或者“门”当中有一个木,你多久没有在你家门口的那棵大树底下靠着、走一走路、乘凉,觉得树荫很美?悠闲,是先把自己心灵上的急躁感、焦虑感,能够转换成比较缓慢的节奏。我所谈的速度,重点不在于快跟慢,而是自己能够百分之百掌控的稳定感,不是失控状态。如果不是自己在控制速度,而是被速度带着走,最后你就会失控。在每一个过程当中,都有你生命应该停下来浏览、欣赏、感受的事物。我们不要变成物质的奴隶。譬如我可以吃得多,可是我也可以吃得少。那些不是昂贵的食物,但让我品尝到生命里面轻淡的滋味,这才是美。 (3)快与慢平衡的生命。虽然说富有之后才有美的可能,但是我们并不见得这么盲目地乐观,因为富有带来的不一定是美。选择是慢慢培养、教育出来的,在没有这个好的教养之前,我们真的无从选择起。我相信物质永远不会变成真正美的东西,物质会变美,是因为人给出很多的情感,就是你真正很细心去烹调的那一道菜,你很精心地去洗出来的一件衬衫,你付出的爱使物质变美了。一个人面对很多的物质无从选择时,就会产生慌乱状态,而慌乱的状态刚好构成不美的现象。在行的部分最后的美学规则,其实就是踩刹车,永远要做踩刹车的准备。我常常在想:人最幸福的时刻,会不会是在梦想还没有达成之前,对梦想还充满了希望的时刻?我发现好多朋友在梦想完成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很大的破灭跟失落。我最近常常喜欢写四个字送给很多的朋友,就是古老的一个成语“来日方长”。我觉得这个成语里面蕴涵许多的祝福在其中,因为感觉到后面还有很长的日子,所以速度可以慢下来,可以慢慢去感觉自己的生命,而不用觉得好像已经急迫、焦虑,慌张到没有未来了。应该一只脚踩着油门,另外一只脚永远准备刹车,这样你才会有一个平衡,你才有停下来爱生命、欣赏生命的可能。

  《品味四讲》读后感(九):三星送给前面的30页

  在网上看完简介买的

  看完觉得确实只有简介值得看

  曾经在去柬埔寨旅行前仔细的看过蒋勋老师的一套访谈节目,讲吴哥文化,觉得受益匪浅,当我踏上那片红土地,可以对眼前的景物有更多的体察。

  但客观说这套书,确实含金量不够高。

  品味四讲,衣食住行,生活美学。

  对于衣,我以为会讲如何追求舒适的自我风格,结果蒋老师在忧国忧民想帮助政界和台湾找到民族的世界的定义

  对于食,慢慢食,还算和期待一致。

  对于住,我以为会讲一个居所内在的舒适度,讲少即是多,结果蒋老师继续忧国忧民在谈台湾的城市风格

  对于行,我以为会讲如何深度的感受世界,结果蒋老师在依然在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规划,我深刻记住了巴黎的高速路沙滩,oh yeah~

  书中一边说不要贪恋太高的艺术追求,而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去感受生活之美,一面又站在政治和城市治理的角度谈城市和地域性的风格问题

  我不否认后者的重要性,但一本书读下来,除了传达作者的思想和见闻之外,对于到底该如何增长自己生活中的美学感受,似乎实用度不够高。如果我都不能独善其身,又怎么会有兼济天下的机会呢?

  打发时间随意翻翻吧

  《品味四讲》读后感(十):品味之于生活,生活之于希望。

  因为看了孤独六讲,我对蒋勋爱得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当看到这本品味四讲时,毫不犹豫买下了它。

  蒋勋在书中反复提及的观点:

  1、生活要慢,不求快

  2、懂得珍惜,勿浪费

  3、找到适合自己的

  食、衣、住、行绝对算生活的大课题,可我倒觉得蒋勋没必要啰嗦出将近300页的书来。书中很多内容都重复了,若是浓缩成一个短篇就刚好。

  就像我们吃饭,没必要吃到饱,七分刚刚好。

  所以在我刚翻读时,是好吃的,大概到了第三部分【住】的时候就饱了,大概能猜出接下来要讲的事情,从“好有哲理”到“差不多讲同一个事”。点到为止,才容有念想。

  本书阐述的是很浅显的道理,稍有脑子即懂,不是难啃的苦涩文学,所以不需要反复赘述。

  孤独六讲可以做书的原因是,它观点独到,围绕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展开论述,这六个关键词我只能想到一二,且没有先入为主的见解。孤独比品味难解释,因其更抽象,能从褒贬两方面进入,品味基本上指美好的事物。

  关于生活,一般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忙是在扼杀一个人的生活品质,但生活的迫不得已和社会的推波助澜容不得人类远离匆忙。每个人也都在为终极幸福付出着努力。只是,不是每个老板都是亲爹亲妈,利益本身就是以剥夺另一个人利益而存在的,即使最底层的你也在想方设法占小便宜(去超市买打折商品难道不是?)

  当吃饱穿暖不再是生活的主旋律时,人们就更容易思考关于如何快乐的问题。

  蒋勋认为的快乐是,悠哉生活,看沿路风景,有一个温暖的家或城镇,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信任的关系,连一只野猫都必须要是真诚。

  我完全赞成,举双脚赞成。

  不可置否,也有人眼中的快乐是,穿梭于红灯酒绿,享受速度与激情,思淫欲,穿金戴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有你的活法,我并不能强行灌输我的观念在你身上,井水不犯河水,你的阳关道人声鼎沸,我的独木桥阒无人声。

  毕竟,如果社会都是慢的,就没有慢可言了。

  另外,关于“找到自己适合的”这件事更重要,不光是着装、食物、房子,还有工作、朋友、爱人,除了父母无法选择以外,我们都要去找寻适合自己的人事物呐。

  如今,流行被流行扑杀,盲目地从众心理,人云亦云地处世态度,让内心更加单一和封闭。我喜欢豆瓣的原因是,这里就像一个大棋盘,每个人都是一个棋子,在自己的格子里散发着光芒,互相欣赏,尊重别人的同时便是尊重自己。

  只愿我们都能遵从内心而活,不被逼迫。

  生活,本是一场冒险。

  但愿你能找到希望所在,不被束缚,心之所向即所往。

  多一点留恋忘返,不把坟场当最后的归宿,而找到一个叫做自由的归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