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裂缝中寻找微光: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在裂缝中寻找微光: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读后感摘抄

2020-05-26 23: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裂缝中寻找微光: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读后感摘抄

  《《在裂缝寻找微光文化大师风骨温度》》是一本由牛皮明明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2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在裂缝中寻找微光: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读后感(一):品味大师,寻找微光

  回顾我们过去的岁月,我们会发现,在过去的征途中,就出现了很多的大师,他们身上有特别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今天我们就在《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这一本书中,来了解过去的那些大师的生平,以及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

  作者前言当中,我觉得他写得特别美。这里跟大分享,他在其中所说的很有激励性的一段话——“人在大地之上,应该有两种人生。一种是正在经历的人生,一种是思考中的人生。如此而言,一个人的人生才足够富足,富足到寿命得以在现世延长,富足到让自己在经历身体时间的劳役时,依然可以灵魂上做一个绝对自由的人。”所以,我觉得他这一段文字就在告诉我们阅读重要性,我们不仅仅要经历自己的人生,我们还要通过阅读去了解其他人的人生,在其他人的人生当中,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否有价值有意义

  说到爱情可能大家头脑当中最先想到的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吧。虽然很多传闻在他们两个人身上发生,但是他们二人之间的情真的是可以给我们以很好的一个见解。他们二人的故事当中我知道了爱情最好的状态,就是当找到自己真正热爱东西时,两个有趣的灵魂自然就走到了一起。两人对于建筑的热爱,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我了解到了许多的事情,并不仅仅是二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还有更多的是二战在建筑上面的那种执着与刻苦。

  他们两人对于建筑的热爱超越国家,超越了民族。在他们眼中,建筑是人类遗产和文化,不能因为一次战争,就摧毁掉人类的文化。所以说,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古建筑都值得被保护尊重。那个特殊时期,家有家仇,国有国恨,但文化却没有国界,在文化面前他们二人保持住了,学者该有的客观严谨冷静,他们是中有大海的人,这也是读书人应有的气度胸襟

  通过阅读他们的故事,我了解到他们二人之间的情比金坚,也了解到了二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那一种专注与执着。他们的故事当中,我找到了爱情最好的状态,婚姻最美的一面,事业最强的一种。

  为什么咱们要去阅读这些大师,因为大师的风骨里蕴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典范。通过阅读咱们可以去了解他们的精神典范,让他们的精神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与其记住他们在他们的领域所获得的巨大成就,不如去了解他们是如何克服获得这些巨大成就过程当中的困难的方法与努力。

  《《在裂缝中寻找微光: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读后感(二):逆境中生长,最终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意志坚强的乐观主义者用“世上无难事”人生观来思考问题,越是遭受悲剧打击,越是表现得坚强。——西尼加

  确实,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和打击。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人会被打击倒地,而常常也会有这样的情况:逆境使人有所建树。

  在这本《在裂缝中寻找微光: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中,作者牛皮明明为我们收集了民国大师、现当代的艺术大师等二十位的人生经历,为我们展现他们在逆境中生长,最终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二十位大师,他们出生的年代不同;这二十位大师,他们专注于不同的领域;这二十位大师,他们有男也有女。但是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坚持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挡他们的步伐,最终成就了他们自己。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50多年开始学画画,当他79岁的时候,看到了富春江,住下来。结果被其以前上司的外甥推出江中,幸亏得一樵夫所救。当他80岁的时候,他开始正式画《富春山居图》。

  因上司贪污而被牵连入狱,他没有被打倒;因大画家王蒙嫌他年龄大不适合画画,他也没有被打倒。

  他就是想要画画,于是他用其一生做了一件事,画了这幅传世名画。这幅画成就了他,他造就了这幅画。

  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27岁是翰林,当过中华民国的教育总长的书生,是当时地位最高的读书人,这个人就是蔡元培。

  他的眼中学识才是最重要的。他在北大任职的时候,跟陈独秀说可以当文科学长,跟梁漱溟说可以当北大老师,评论张竞生可以来北大教哲学。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才能最重要,只要有才能,蔡元培就敢任用。他革新了北大的学术和自由之风,于出北大出现了胡适,辜鸿铭,鲁迅等人。他鞠躬尽瘁,一生在教育事业上,去世时却清贫如洗。

  有井水处有金庸。武侠小说因金庸而盛行,他创造了一个武侠的世界,独一无二。他们家“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连康熙都曾为查家宗祠提字。

  金庸创办《明报》初,是靠着《神雕侠侣》等小说救活。给员工发完工资,他自己就没有钱了,于是请员工打牌,再赢点给自己;到后期,他也请员工打牌,再输点给员工当福利。直到六十七岁时,金庸把《明报》卖给了长得像自己大儿子的企业家。

  有些人喜欢收藏古玩,有些人喜欢收集邮票。曾经有一个人设计的邮票,升值了30万倍,他就是黄永玉。谁能想到当年连留级五次的他,被退学后,爱上木刻。自己拿着枪打猎,吃饱了,晚上就再木刻。终于二十年后,从黄逃学变成画坛鬼才。

  这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生故事,除了他们,还有叶嘉莹,王小波,梁思成等人的故事。另一种讲故事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他们一段不同的人生经历。

  他们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也有起伏,也有苦甜。但是他们经受了磨炼,不忘初心,保持了真性情,坚守了自己的想法,也在逆境之中有了自己的建树。

  本书的作者牛皮明明,除了是一位作者,还是一位诗人。喜欢这本《在裂缝中寻找微光: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的朋友,不妨去作者的公众号去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尤其擅长讲古今人物故事,既精炼,又充满哲理。

  正如海伦凯勒所说过的,虽然世界多苦难,但是苦难部是能战胜的。这些人的故事,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些启迪,逆境中不怕艰苦,这是人生中的修行。他们的故事,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在裂缝中寻找微光: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读后感(三):那些“真性情”带给我们的除了感动、温暖,还有人生启示

  保持“真性情”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很多人可以在一件事情上保持“真性情”,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真性情”,但若想要一直坚持自己的“真性情”是非常困难的。

  就比如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

  袁世凯过世之时,全家闹哄哄的准备分家产。30多个弟弟妹妹一齐来找袁克文拿主意。之所以找二公子拿主意,一来怕大公子独断,二来认为二公子公正。谁知,二公子袁克文一甩手看戏去了,爱咋分咋分,不管!

  袁家二公子克文是一个戏痴,啥事都不能耽误他看戏。袁克文从来不把钱财放在眼里,他可以为“义”耽误看戏,却绝不会为“财”耽误看戏。

  还有一次,“狗肉将军”张宗昌给袁克文送了三万银圆,想让袁克文到上海办报纸。张宗昌说:“二爷,等您报纸办成了,赚的钱咱俩对半分。”结果,袁二爷在上海一家古玩店看上了一套珍贵邮票,三万银圆转眼间就变成了手上了邮票。

  《在裂缝中寻找微光: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一书中,如袁克文一般“真性情”的大师还有很多。

  除却大家比较熟悉的梁思成、蔡元培、金庸、叶嘉莹等大师之外,还有几位我知之甚少的性情大师。 晚清时期第一个能够熟练运用七国语言的马相伯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马相伯60岁之前的人生用博学多才可概之,用英雄无用也可概之。总之,马相伯60岁之后,在遇见了蔡元培之后才真正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自蔡元培来找马相伯学习拉丁文之后,前来找马相伯的学生日渐多了起来,这让马相伯动了办学的心思。在他的多方努力之下、在耶酥会的支持之下,震旦学院成立了,这是中国的第一所私立学校。

  只要是想要求学的学生,马相伯一概同意入校学习。甚至,马相伯还接收了当时因写嘲讽清政府“反诗”而被通缉的于右任在这里读书。为了避免麻烦,于右任在震旦学院期间更名为“刘学裕”。

  马相伯的办学理念很快遭到了耶酥会的反对,耶酥会只想教育传教士,马相伯却希望能够教育出更多的栋梁之才。就这样,他们被赶出了耶酥会,震旦学院没有了。

  为了继续办学,马相伯东奔西走,四处游说筹款。终于,1905年的中秋节在吴淞废弃的提督衙门里,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开学了。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接受胡愈之主编采访之时,突然泣不成声地说:“我是一条狗啊,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任何一个时代,做坚持自己的人都是很困难的,更加困难的是自己的“特立独行”与他人的“隔隔不入”。

  已经远去的文化大师用他们的坚毅、他们的倔强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大的高贵就是紧守内心。 做“真性情”的自己,无问西东。

  《《在裂缝中寻找微光: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读后感(四):大师励志课

  大师励志课 过去经常听到别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书上这么说,电视里这么说,老人也这么说。听的看的多了,也就耳熟能详了。这意思比较好领会,就是不论你干什么,都有出头之日。行业上没那么多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人做出来的程度,才让人分出来高低贵贱了。好的行业里,也有做的稀松平常的;不被认同的行业里,也有干得出类拔萃的。这就是术业有专攻,可能从前和现代还有些区别,过去多讲广博,现在则强调专精,这也是时代形势使然。 但是,客观地讲,在上层领域活动的,终究是占统治地位。比如文化艺术领域,无论文学、美术、舞台表演上,这都属于上层建筑,是精神领域里的东西,高着物质生产方面一大截呢?这里面有个次序问题,精神建立在物质之上么,物质是基础,之上建筑精神。所以,方方面面的领域行业的大师说出来,还是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多。或者说,比较普及。一个泥瓦匠,混的好的,顶多可以成为建筑师。世间的建筑师不多,留名后世的更少。但是诗人作家就多了,大师级别的也比比皆是。随便五六岁的小孩子,也知道些,因为要背诵唐诗啊,那就知道李白、杜甫啊。 所以,《在裂缝中寻找微光》这本书中选择介绍的大师,一共20位,基本都是文学艺术界的。文学上有余光中、王小波、叶嘉莹、金圣叹、金庸,画家黄公略、黄永玉、潘玉良、朱新建,还有演艺界的侯宝林、孟小冬、袁克文,梁思成和林徽因也是文学和建筑艺术的结合,都是综合性人才。就马相伯、陈六使,那算实业家教育家吧,没其它什么低层次的人。这就是现实情况,能成为大师级别的,普遍在文学艺术领域多。一个人一旦成为大师级的人物,那么他的经历和感悟就可以介绍给大众,成为人们追求、摸索、模仿的对象了。 看书中的这些大人物们的所作所为,的确是可以给人很多启示的。一个呢就是,你想成为大师,你这人基本上必须有聪灵智慧的基础,这是事业成功的根本。没有这条,一般的事情都不好做,更谈不上当什么大师了。二是呢,你具备了成为大师的才干,还需要有那个供你发挥的舞台,也就是社会环境。所谓,时势造英雄,人不能和历史大势抗衡,那是螳臂当车,不智,愚蠢。这两条,放诸四海而皆准,不说真理,说准则。大概率的准则,情况就是这样。 必有非常之人,乃成非常之事。比如朱新建的风骨,有魏晋人的行为趣味。那是古风尚,兴起则来,兴尽则止。买张飞机票就可以去香港看朋友,吃完一顿饭,就走。这性格,杠杠滴吧,画画都是其次了。古人也这样,黄公略四十多了,说画画家也不要了,抬脚就走,又四十多年,学成了画的天下绝品。人说四十不学艺,黄公略就是不听,而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和表达,就是要画画。这行藏,够奇特了。但是也是,就这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大师了。金圣叹也是,临掉脑袋,还和儿子对对联,和刽子手开几句玩笑。这不就是性格吗?普通人,绝对没有。 弘一法师,四十多,妻儿事业全抛掉,当和尚,成为律宗祖师,这就是气派。干啥都像样。尽管有艰辛曲折,可是最后都走过来了,迈过去的山都不叫坎儿。所有的大师,每一种经历都让人回味无穷,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哪怕看热闹,也得啧啧称奇。王世襄就是玩,袁克文就是玩,一个是玩成了玩家,一个最后败了家,但都是潇洒任性,不按常规,这就是大师。挖掘大师的闪光点,汲取大师的优异点,自己也就有受益,如果真能成点什么,那也要感谢大师,感谢这本不一样的励志课本了。

  《《在裂缝中寻找微光: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读后感(五):中国大师们的三种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存在过许多的文化大师,他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时代,留给世人永远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

  由诗人、自由作者、百万粉丝公众号“牛皮明明”创始人牛皮明明撰写的《在裂缝中寻找微光: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为我们徐徐拉开历史大幕,呈现在眼前的是20余位文化名家的人生故事。他们或学问高深,或艺术卓绝,或品格高尚,或玩出高度,或自成一派……他们是时代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读他们的故事,我能够从他们身上读出三种崇高的精神。

  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在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的时候,有一批像蔡元培一样的大师,把振兴中华、振兴教育作为己任,用自己的高尚情怀和一切能量为那个乱世的中国选才。蔡元培先生是真正中国学人的楷模,他讲“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带入到了大学,也播洒到了那一代的老师和学生心目中,成为真正的学术灵魂。为了为国延才,他把个性鲜明却有大才的陈独秀等人聘请到了北大,还把梁簌溟、鲁迅、冯友兰等名家大师延聘到北大,让北大成为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国文化最辉煌的时代。“求知不分贵贱,校门向每一个年轻人敞开”“校长不是官僚,校长室向每一个学生开放”“学问是最高的文凭,学识是读书人的通行证”……蔡先生践行了一位教育家、思想家的崇高理想,成为了那个时代地位最高的读书人。他先后当过中华民国的教育总长等政府要职,但是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是政府高官,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人,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他敢于向教育顽疾开头,立下了“凡无学识,误人子弟之中外教员,一律开缺,永不延聘”,不惜得罪当时的高官贵胄,只为他心中矢志不渝的学术理想。还有晚年致力于为国为民办教育的马相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为了留住在外中国人的精神之根举全力兴办教育的陈六使,为南洋华人最后的体面。

  追求真我的精神。李叔同是中国近代以来一位一位在文学、诗词、戏曲、绘画、书法、佛学等方面均有极高造诣的一位大师,他前半生将自己在作文、著述、育人等方面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为当世留下了翩翩公子、文坛大师的美名。不过,这不过是他人生旅程中的前半程。在1918年的杭州,李叔同与相爱11年的妻子真正的分别了,他为了找到自己的内心、找到真正的自己而遁入佛门,从此世间多了一位名叫“弘一法师”的禅宗大师。“人的一生有两次生日,一个是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是的,遁入空门的弘一法师也真正的在浩渺的佛法中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此外,勇敢追求自己的大师还有黄公望、袁克文、潘玉良、金圣叹王小波等等,皆为当时后世留下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人活着就是好玩的。在中国近代文化大师中,黄永玉一定会是一位公认的有趣好玩的大师中的大师。他不仅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国画、版画等名画杰作,也留下了“现实版的老顽童”的美誉。人们想到老先生,首先会想到的是他的画,熟悉他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好玩。老先生真正把人生紧紧的攥在自己手中,把自己的生命过成了有趣好玩的样子。他50岁考驾照,60岁随手画了一张猴票暴涨30万倍,80岁上时尚杂志,90岁开个展,93岁飙法拉利……黄老是有趣的人,王世襄、朱建新等也把人生活成了诗。

  当然了,在《在裂缝中寻找微光: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一书里,牛皮明明还浓墨重彩的讲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叶嘉莹、余光中等文化大师的坚守,展现了一代学人追求卓越的感人故事,他们都是有风骨的大师,永为后世后人感佩和铭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