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国度的读后感大全
《十月国度》是一本由[美] 雷·布拉德伯里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月国度》读后感(一):筑造十月国度 —前言
嘿,要是你,你会怎么做呢?置身在一片变动不居的秋日风景中,被荫影、润物的雨水和风吹草动的窸窣声环绕,你会怎样筑造自己的家园?
从我出生的那天起,我就开始我的筑造行动了。哦,我的天哪,我已经能听见你们说,作者要开始胡扯了。不,不,我告诉你们,这可是个对我影响深远的事实:我记得自己的出生。
这怎么可能,你发出质疑,哪有这种事情。
千真万确,这就是我的回答。
很多很多年以后,我才为这不可思议的记忆找到了原因:我是一个在娘胎里待足了十个月的婴儿。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在暖烘烘的娘胎里多蜷缩了二十八天,也许是三十天,它让我有足够的闲暇来培养我的视觉、听觉和味觉。我是睁大眼睛来到这个世间的,对我的所见所闻无不心知肚明。我尤其记得在被挤出娘胎那刻的震惊。我要永远离开原先的窝了,外面的世界比起里头冷飕飕的,四周尽是陌生的面孔。
这都仰仗我在娘胎里多赖了一个月,让我早早就磨砺了我的知觉。
你得承认这给了我常人并不具备的优势。自打出娘胎的那一刻起,我的视网膜就能完整记录下一生一世的隐喻,大大小小无一遗漏。
从那一刻开始,我的生命就烙上了记忆。
我母亲是默片的狂热爱好者。我三岁那年,她就带我去电影院观赏《钟楼怪人》,看朗· 钱尼骑在钟上朝教堂下的恶人泼洒滚烫的铅水。
直到十七岁那年,几个不正经的朋友带我去好莱坞的某个剧院重温这部电影,我才再度与那个驼背的怪人相会。走进剧院前,我告诉我的朋友,上次看这部电影时我才三岁,但我清楚记得它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由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于是我向他们描述电影里的重要场景。到了剧院,我的描述果真一幕幕地在银幕上再现。
《歌剧魅影》。同样的情形。一九二五年。它深深地烙在我后脑的黑暗深处。
《失落的世界》。同一年。那些恐龙直到我三十多岁还萦绕在我心头。我索性将它们付诸笔端,然后携手恐龙动画大师雷· 哈利豪森,制作出了电影《原子怪兽》。
乍一出生就有了知觉,随后便和驼背的怪人一起爬上巴黎圣母院,跟随神秘的幽灵一起在歌剧院里神出鬼没,与雷龙一起坠落史前的悬崖绝壁。这些诡异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让我在十二岁那年就自然而然开始了写作。
接着我在学校里展示我绘制的骷髅。那些奇妙的摇摇欲坠的骨架,只需蜕去人类的皮囊,就焕发了它们的生命。
接着我发现自己活着—那年我十二岁。接着发现我会死—十四岁。 继而又见证了祖父、姐妹和几个朋友的葬礼,
那段时间我常常在午夜里惊醒。
于是无可避免地有了《十月国度》。
在七年级写完第一个短篇时,我就知道我已走上了通往不朽的正确道路。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不朽:在你的有生之年,便不断在某时某地收获别人对你的记忆;而在你死后的若干年里,这些记忆将依旧挥散不去。
从十二岁开始,我就知道自己陷入了一场非生即死的较量,每写一个新的故事,我就赢得了比赛,每偷懒一天就会面临灭绝的危险。我别无选择,只能写作。十二岁以后,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在写作。死神尚未将我捕获。当然,他终究会胜利。但时至今日,IBM电动打字机的声音仍然在阻遏他贪婪的欲求。
你可以在你的书写生涯里把午夜活成正午。每当隐匿于IBM高大的机器堡垒后,我就忍不住朝那个黑暗的化身投掷火球,向他发出新一轮的挑战。
正因为这场比赛,才有你眼前的这部作品。《小杀手》当然就是我。《返乡》家族是我在家乡沃基根的家人,他们伴我度过了我的青春时光,接着便幻化成了挥之不去的魅影,萦绕着我的成年岁月。《骨骼》则源于我对自己肌肤下骨骼的觉察,在X光片中看见自己苍白头骨的震撼对这个故事也颇有助益。
《埃纳尔叔叔》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我太爱那个大嗓门、急性子的瑞典叔叔了,于是给他改了名字、添了翅膀,围绕他写了这个故事。
《轮到你了》讲我被困墨西哥的恐怖经历,我在一条走廊里遭遇了很多再也不想见到的木乃伊。
《罐》再现了我十四岁那年在海边嘉年华的见闻。整整一长串的瓶瓶罐罐,里面漂浮着神秘的物质,它们困扰了我许多年,直到我将其写成这个故事。
最后,在我踏过青春期的门槛之际,“电先生”,那个嘉年华魔术师,召唤我远离坟墓和葬礼。他用圣· 埃尔莫的火焰之剑触碰我,向我喊出明智的忠告:“去追求永生吧!”
我听从了他的忠告。
于是我来了。
于是它来了。
十月国度。
欢迎你们到此一游。
雷· 布拉德伯里
加利福尼亚,洛杉矶
一九九九年一月
《十月国度》读后感(二):欢迎来到十月国度
01
欢迎来到十月国度。
这里的四季昏暗无光,这里的午夜漫漫无边,所有离奇的人与事都会在这里找到存在的合理性,因为这里是追求永生与不朽的飞地。
十九个故事,想要逐一分类不算难事,总归是在惊悚怪谈、讽刺寓言和温情童话里跳转,更有同时涵盖三者的绝妙脑洞。只是在体裁之外,布拉德伯里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和对宏大命题的反向解构同样值得关注。
死亡是人物的家常便饭,因为死后可以复生,或以某个或某几个部位的特殊形态存于世间(《罐》),或以吸血鬼这种不死者身份继续生活(《楼上的人》)。于是死亡不再是令人心生恐惧的事情,更不会让人存有半点敬畏,生与死的界限模糊不清,连肉体都不会轻易消失,更不必说精神的湮灭:死亡只是生存的另一种形态。人体结构也不再神秘,甚至被赋予了独立于人的主体地位——如何确定是你在控制着躯体的结构,而不是由骨骼掌握着你的命脉、引导着你的行为?《骨骼》所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主人公哈里斯的骨骼在神秘医生M.穆尼甘的吸引下觉醒,拥有自由意志的骨骼躁动着争夺身体的掌控权,而哈里斯最终在骨痛中失去了自己的身体,被穆尼甘抽骨吸髓,成为一只胶状水母——或许那并不是真正的水母,而是被拆掉骨骼后的哈里斯的大脑。
02
孩子一定是天真可爱、不谙世事的吗?并不尽然。十月国度里的孩童总是有着超年龄的成熟心理与冷静魄力,与他们尚未成熟的生理特征形成鲜明对比:十一岁的道格拉斯能够完整记下祖母处理鸡腹的全过程,这些令他激动不已的料理经历最终助他杀掉楼上的吸血鬼,甚至冷静地将其掏腹又缝合;还在襁褓之中的婴儿更是有着惊人的能力,可以凭借柔弱无辜的外表伪装,从容杀害双亲——毕竟没有谁会提防一个婴儿。冲突和张力所以存在,因为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约定俗成的规矩来推测他者,却忘记了孩童只是成人社会的不完全参与者,他们的行为与思想无法用此世的规则强行框定。
婴孩弑亲可以视作某种隐喻,其成长所需的养分与关爱是对父母生命时间的占有与压榨,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谋杀”。而当这种无意识变作刻意为之,婴儿便不再处于生命的初级阶段,尽管身躯仍然柔软脆弱,但他学会了主动狩猎,会尽力排除一切影响其攫取营养的障碍,以延长自己在绝对宠爱中的停留时间。荒木飞吕彦在《JOJO的奇妙冒险:星尘斗士》中设计的替身“死神13(Death Thirteen)”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为反派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强设定、低破绽替身,它的所有者却是一个智力超群的婴儿。成人社会的道德准则无法约束体系之外的婴儿,人性原本的生存欲在智力加成下暴涨,进而迸发出意料之外但合情理的战斗力与破坏力。
而创作中以超高频率出现的“道格拉斯”也的确是某种暗示——以自己曾用名作为系列故事的主人公之名,布拉德伯里反复告诫读者:不要小觑孩子们,他们无所不知,他们过目不忘。
03
命运也是布拉德伯里钟爱的话题,不论是《风》还是《人群》,命运总会给每一个精致利己之人悚然一惊的结局。“在人群中浑水摸鱼,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以这种方式杀人更容易,借口也很简单:我们不知道移动一个受伤的人是危险的事,我们无意伤害他。”从众之人的心理无外乎此,但他们的命运也在选择沉默之际有了预兆,发往周边的求助信号无济于事,下一个便轮到自己。与之相比,《镰刀》的宿命意味更为强烈。割麦的镰刀就是那把握在死神手中的镰刀,只是这一次割断生命的不再是Parcae,而是无端被选中的普通人。命运的选择权真的就此握在自己手中了吗?恰恰相反,德鲁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的死期逼近,然后亲手收割他们的生命。逃离没有任何用处,因为命运就潜伏在四面八方,监视着代理人的一举一动。
那么便只能束手就擒吗吗?
布拉德伯里没有答案,也没有人知晓答案。
04
选集的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创作生命的,这可能是悬在每一个创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究竟应该在什么样的时刻、以什么样的姿态退场,布拉德伯里借作家达德利·斯通之口如此说道——“写作对我来说很像芥末和苦菜,在纸上紧张地遣词造句,体验巨大的心灵痛苦。眼看贪婪的评论家捧我上榜、拉我下榜,像切香肠一样把我切成片,午夜把我当早餐吃进肚子里”——曾经珍视的创作变得苦不堪言,就是该停笔的时候。
时机当然重要,因为潮流总像时钟来回摇摇,从复杂到简单,又从简单回到复杂。只有聪明人才能捕捉到文化潮流的近日点,又在退潮前从容抽身,完美谢幕。至于这是否真的是创作者的真实想法,在名利和不朽的诱惑面前似乎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谁又会真的记得那些文字和落笔时的激动与痛苦呢?
只有时间吧——尽管时间本就是最大的谎言。
05
若是能选,还是做埃纳尔叔叔吧。哪怕翅膀因生活琐事而不再敏捷轻快,哪怕曾经唾手可得的自由与远方无法到达,我自愿被爱捕获,拥有另一种快乐。
十月国度里不存在两全其美,这里也一样。
《十月国度》读后感(三):十月国度——欢迎走进筑梦师的世界
本来应该在上周前完成读书笔记的,推迟到了今天,很抱歉,读后感虽迟到,但仍是用心拜读了此本短篇合集。非常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赠书,上海译文长期以来一直是我最爱的出版社之一,不知道读什么书好,就跟着译文买就行,绝对不会踩雷。这次赠书更让我发现,译文不仅引进新书的水平很高,而且在挑选读者上也别具慧眼。(咳咳,此处并没有夸自己的意思。)
下面让我们言归正段,谈一谈读这本合集的感受。
遇见雷.布拉德伯里是我近段时间的惊喜。众所周知,科幻小说作家的想象总是很丰富,但文笔大多数却都很糟糕。而布拉德伯里文笔之流畅,用词之巧妙,语言之丰富让人不得不折服。此前有拜读过《华氏451》,这是如《1984》一般冷峻的小说,也有拜读过《蒲公英醇夏》,这是一个美国乡镇的故事,如《奇风岁月》一般充满了孩童的天真和童趣。雷布拉德伯里既能写出令人毛骨悚人的故事,也能写出温暖的让人为之一笑的天真。而《十月国度》这本短篇收录的大多是构思奇巧,细思极恐的小说,短篇的质量都很高,故事曲折,结局耐人寻味。
《侏儒》是我喜欢的的一个短篇,小小的身体里孕育着大大的能量,侏儒外表或许令人歧视,但他却拥有普通人无法拥有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布拉德伯里温柔又细腻,让我们瞧一瞧他是如何形容侏儒的,“因为他是我们永远也成为不了的那种人——你和我,还有这码头上其他人都成不了他……为什么我们拥有健全的体魄,而他瘸拥有丰富的头脑,能想到我们拥有也想不到的东西。”雷对作家的评价至高可见一般,即使是侏儒,灵魂的丰富亦可让他变得高大。
《轮到你了》与前段时间很火的日剧同名,这也是个恐怖小说,妻子最终没能逃出成为木乃伊的命运,布拉德伯里在营造恐怖氛围的能力上一点也不迅于史蒂芬.金。
《洞悉之眼》讲述了一个无聊至极的人是如何一步步得成为先锋派艺术大。语言夸张幽默,充满了讽刺。布拉德伯里是如此描述一个人的无趣和平庸,“有时,他们甚至都想不起自己自己上班的公司叫什么,那家毫无色彩的公司也一直把他们当做白墙上的白色涂料。”这个比喻真是太有趣了!
《骨骼》,人的骨头长在身体里,它与我们密不可分,倘若有一天你犯了疑心病,觉得骨骼一直在试图反抗自己,侵蚀自己的肉体呢?假如你遇上的医生并非医生而是一个对你的虎视眈眈想要把你吃干抹净的变态呢?本篇的想象依旧惊人。
《罐》罐并非普通的罐头,每个人看到的罐里的东西都不相同,你的故事是什么,你所见过的死亡是什么,罐便是什么。
《湖》儿时深爱的玩伴溺死在湖水中,尸体却从未被打捞出来,多年后我携妻子再回来,玩伴的尸体被 发现,小女孩长成了大人,妻子却变得陌生。(对不起,其实我没有特别看懂这篇 - 。-)
《使者》狗狗曾为久卧病床的马丁带来生活里所有的乐趣,传递着世界的蛛丝马迹,也曾带来他深爱的姑娘,有一天,狗狗死了,接着它从坟墓中走来,为马丁带来了死亡。
《玩火》福克斯和肖,试图拯救一个暴躁的女人,但失败了,玩火自焚,情绪可以致人于死地。
《小杀手》明明知道布拉德伯里在胡说八道,婴儿怎么会想方设法杀死父母呢?但本篇读下来依旧让人害怕,想到了恐怖电影里的鬼娃。年轻的父母请务必不要读这个短篇。
《人群》到底是车祸杀了人,还是那些一拥而上的群众,那些旁观者们杀了人呢?
《玩偶匣》我们是自己所处世界的上帝,这里变幻莫测千奇百怪,而我们的世界又难以被别人所知,终将成为上帝的圣子在旁人眼中不过是嬉闹的孩子,孩子的话语尽是戏言。
《镰刀》个人认为这个是最富有想象和哲理的故事。镰刀并非普通的农具,它是死神的器具,你握着镰刀,你就成了死神。麦田并非农作物,而是一个个生命。你握着镰刀收割着麦田,便是在收割一个个人类的生命,而你对此一无所知,你只是一个想要吃饱饭,养活家庭疲惫的旅客。有一天你发现了这个秘密,你终将要要举起镰刀收割亲人的生命,你拒绝,但注定要死的人怎么会因你放下镰刀便活下去呢?于是你明白,你也并非死神,你与镰刀一样,不过都是死神的工具罢了。麦子只能每天一刻也不停止得割下去,人只能不断死去,被收割。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的故事,人类对自身的存在和死亡总是充满了疑虑和探索,人因什么而来,又因什么而死,死后又将去哪里?
《埃纳尔叔叔》这是一个治愈系故事!因为意外无法飞翔的埃纳尔成为了风筝,继续在天空中翱翔,孩子因此开心,而自己实现了再次翱翔的愿望。
《风》狂风是魔鬼。
《楼上的人》人肚子里的东西不是一定都相同的,内脏有可能是心肝肾肺,也有可能是形形色色的玻璃,租客也有可能是吸血鬼。
《蓄水池》我们在城市下方的蓄水池里游走、相遇、拥抱、热恋。可惜,这是个童话。
《返乡》是雷.布拉德伯里挥之不去的亲人们。“别难过,人各有命,人各有志。你有属于你的好运,你的财富。这个世界对于我么来说已经死去。我见得太多了,你要相信我,最自在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这是属于亲人的淳淳教导。布拉德伯里爱他的亲人们,亲人们也同样热烈得爱着他。
《绝妙之死》才华横溢、颇负盛名的作家在如日中天之时退出文坛,从此只留下来关于他的传说。他究竟为何封笔呢?布拉德伯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短篇,也写过长篇,他过世后总统为他致悼。具有如此影响力的他在写这篇小说时是否设想了有一天也江郎才尽,有一天他也会封笔,或者倘若他并没有成为作家,而是开始新的生活,竞选议员,做司法官,图书管理员,污水治理负责人,那会是怎样呢?
《十月国度》收录的每一个短篇都非常精彩,布拉德伯里宛如一个造梦师,他把你引进了一个又一个光怪陆离,奇奇怪怪的世界,翱翔在这些梦境中,你会或是毛骨悚然,或是潸然泪下,又或是拍案叫绝。
《十月国度》读后感(四):秋之子民的午夜漫步
今年北国的初夏分外凉爽,忽如其来的阵风甚至残留着秋的萧瑟,延宕的出行和缓慢的复苏让人惊觉两个十月之间竟会过得如此快,好像十月和另一个十月之间只是一个又一个变化多端的秋。这时在树枝摇曳的落地窗前、在夏花颔首的公园长椅上、在“恶龙“穿行的铁轨车厢里,翻开这本黑色电影镜头般装帧封面的《十月国度》,踏上黑白灰三色编织的奥兹国柏油马路,可以说是恰如其时。而我又从未读得如此慢,因为生怕错过哪一个十字路口字迹模糊的路标,门廊石块下不知通向哪扇门的钥匙,或是“犯罪现场”的指纹与足迹。
在本书尚未正式面世之前有幸试读,这阅读本身不就是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娘胎中对出生的记忆”吗,如同在隐喻的丛林里和作者签订秘密契约,推开地窖的门一睹为快,躲进混沌故事的“子宫”中,在细雨中秋居,又要耐得住无人可诉的孤独,在没有先见、解读的雾霭中行过“死荫之谷”,误入险象环生的字谜歧路。午夜时分,杯底的咖啡渍像变形的罗夏测试昭示着故事的死亡终局,猫咪满足的呼噜声是通往浩瀚星辰的飞船引擎,19篇爱与黑暗的故事带我们寻觅雷·布拉德伯里这位永恒十月的国王。
雷·布拉德伯里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说过:”我在很多别人的诗中找到写短篇小说的灵感。事实上,有好多次我从诗中取一句,把它变成了短篇小说.诗是我的一个爱好,也可以说是我生命中的中心……”评论界和读者常把老雷称为“科幻诗人”,或是“通俗杂志诗人”(poet of the pulp),老雷的诗意隽永和浪漫奇想既是其作品的文体,也是其本体。老雷在那一辈“黄金时代科幻大师”中有些“非典型”,他笔下没有太空歌剧式的银河帝国与异星战场,未见拷问技术和伦理的人工智能,或是对时空概念的翻新探索,反倒是更多从爱伦·坡、狄更斯、海明威、沃尔夫等经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将目光从星空转向阁楼、从星际旅行转向游乐园、马戏团怪诞的表演,从新奇的机器转向人自身的“非人”属性,从异次元时空穿梭转向怀乡感伤的童年夏日与笼罩死亡阴霾的冰冷十月等时间体验,他笔下的火星人同样面临“人性的,太人性的”挣扎,湖底沉睡的少女和门后还魂的老妇同样顽强地抗拒时间的审判,侏儒扭曲的灵感和大师隐退的平淡一同以讲述通往不朽。
老雷的每一部短篇都像一把上膛的手枪,只是不看到最后不知瞄准我们的是魔术师的玫瑰还是杀手的子弹。奇妙的比喻和隐喻编织的蛛网是故事的“玫瑰花蕾”,有时是人的物化异化或自然的机械化,比如“管理员木然站着,像一尊尊在融化的蜡像”(《侏儒》),“高兴得像旱灾过后新抽长的玉米”,“眼睛盯着,犹如别针插在针垫上”(《罐》),“所有的热狗摊都被钉上了金色木板条,像把夏天活活钉死在一个个棺材里”(《湖》),“狗狗乌黑的毛卷曲得像钟表的发条”(《使者》);有时则反转为生物的拟人化或是赋予物体以生命特征,比如“他们的雪茄是黑暗中的萤火虫,他们的声音是夏夜里蛙的低语......青蛙们鼓起喉咙像甲状腺肿大的妇人在这美妙的夜晚大喊大叫”(《罐》),“雨伞直挺挺地靠在墙上,像一只收起潮湿黑翅膀的死蝙蝠”(《楼上的人》);“火车记性差,转眼就能把一切抛在身后”,“水像个魔术师,将你锯成两半,让你感觉身体分了家”(《湖》)。
诗意氤氲的优美修辞就像蛰伏在玫瑰花瓣上的水珠,而老雷讲故事的魔法决定了这是晨露还是毒蛇的涎水。在老雷浩如烟海的短篇中,《十月国度》里收录的19篇故事也很难归类,它们散见于科幻、奇幻、惊悚、怪谈、时尚杂志、飞机读物等各类刊物,有些又可以融入严肃文学主流文学的队伍。比如《返乡》这一篇,虽然登场“人物”都是吸血鬼,但轻松日常的笔调又像是《亚当斯一家》《吸血鬼日记》那样有些后现代风格的解构作品,这种刻意为之的“不伦不类”也导致作者一开始投稿《怪谭》惨遭拒绝,最终还是被杜鲁门·卡波特慧眼识珠选中推荐到自己做助理的时尚杂志《小姐》(Mademoiselle),并围绕老雷的这部短篇,策划了哥特风格的1946年10月万圣节特辑,这也成了老雷进入纽约文学界的一块敲门砖。
虽然这些在幽冥晦暗之边界游走、蕴藏秋之思想的故事难以归类,初读之下,还是试着以个人感受将它们大致分到四块漂移勾连的大陆上:
一是惊悚怪谈,包括《侏儒》《轮到你了》《骨骼》《罐》《楼上的人》。
《侏儒》中怪诞的“三角恋”让人想起《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变奏的欲望投射,又像是作者对童年回忆里《钟楼怪人》的某种改编,哈哈镜迷宫和偷窥孔的设定让人联想到电影《上海小姐》《精神病人》等畸形情感的视角呈现。跳舞的侏儒和看起来善良的公主原本就像格林童话的元素,但这位侏儒不仅有着悲惨的童年,还以此为灵感搞起了创作,会想象的侏儒成了巨人,而陷入嫉妒的男人成了又黑又小面目狰狞的侏儒。
《轮到你了》取材于作者在墨西哥一段猎奇又困窘的旅行。这部接近中篇的小说初看之下是本辑中最神秘的一篇,开放的文本和多重解读藏在灵异的巧合和形象化的暗示中。首先主角这对夫妻的名字就是约瑟夫和玛丽,因此整个故事也弥漫着宗教/异教色彩,约瑟夫买到的骷髅糖果上写着玛丽的名字,而玛丽回忆的祷告是对着圣徒约瑟夫的石膏像;Dejavu一般的耦合也营造出故事不祥的氛围:开头送葬队伍男子头上的包裹和玛丽在宿命时刻撞见男子头上顶着篮子像呼应,一排排的墨西哥玉米卷和地下墓穴一排排的木乃伊像对照,总想着尽快回家的人被这股神秘力量留下了,而对死亡开着玩笑的人还在路上。S先生提供的一种文化批判解读可以把约瑟夫和玛丽看成是两种对待异质文化的态度,玛丽恐惧、排除、拒绝新鲜事物,急着阅读美国杂志、急着回家,害怕被异域的幽灵俘获,而终于发现自己是艾略特所说的“空心人”,而更能欣赏这种美的约瑟夫,挥一挥衣袖潇洒独行。
《骨骼》一篇像是汉尼拔版的卡夫卡《变形记》。当骨骼比“我”更像“我”,我便成了那一坨多余的肉。“从来如此”“习以为常”的我自身,其实经不起细究的审视和“透视”,过度地去感受我自身,我反而成了身体的外来客,骨骼也成了肉体的“他者”。肉体衰老、肥胖,而骨骼清癯恒定,骨骼比肉体更长寿,甚至比“我”更长寿,这样看来似乎骨骼才是“我”的主人,肉和骨的博弈也是自我和他者的变异。故事的结尾,化身 “哈梅伦的吹笛人”的角色拿走了他的“战利品”。
《罐》中的惨白之物投射了每个人的欲望和恐惧,是“蕴含在死亡中的生命和蕴含在生命中的死亡”,给有的人带来声名和威望,也给有的人带来报应和诅咒。 《楼上的人》的故事看起来和《怪房客》一个蓝本,但更接近于节日炉火边讲述的黑童话,最好边塞火鸡边讲。
二是讽刺寓言,包括《洞悉之眼》《玩火》《人群》《玩偶匣》《镰刀》《风》。
《洞悉之眼》呈现的画面像极了随处皆是的那些文化沙龙,充斥着米兰昆德拉所说“媚俗”之人,这些自诩为精英的二流人物寻找、构建了一个想象中“乌合之众”的代表,把无聊当有趣,把低俗当猎奇的样本,以满足自己的“一流”YY,殊不知这位庸俗的“集大成者”从来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玩火》里自以为有权利预警危险,但行好事去“灭火”的保险员,自己反倒成了给危险添柴的“纵火犯”。
《人群》中在各种灾祸现场迅速赶到的面孔,就像共同赴宴的秃鹫、食死徒,他们是“看客”,是“吃瓜群众”,是推波助澜的媒体,甚至就是事件的幕后凶手。
《玩偶匣》里的小男孩和“侏儒”一样,从小生活牢笼一样的“敌托邦”里,在“大他者”的凝视下生活,夹层蛋糕一样垂直分布的伪天国随着母亲(老师)的消陨而坍塌,森林外的世界在男孩的脑海里是母亲灌输的“死亡”,其实是他生活的真正开始,而最悲哀的是,这一套严密监视的体系破裂在不明所以的外人眼里不过是孩童的游戏罢了。
《镰刀》是本辑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故事。故事开头类似农夫与金鱼之类经典童话的展开,通常是“不幸的主人公突然被幸运之神眷顾,但是因为贪得无厌又重回潦倒” 这样的道德训诫,而镰刀上的铭文“支配我者支配世界”又让人回想起被指环王支配的恐怖。日复一日无用的劳作的农夫的身上有希绪弗斯的影子,但当他终于发现麦田的秘密时,才知道死神和上帝的两副面孔是无上的权力也是最恐怖的诅咒,从一个人的离去到一场战争、灾难中一个世界的毁灭,老雷笔下的这位“麦田里的守望者”就这样在欲望和责任的挣扎里,等待自己被收割的使命,大屠杀后写诗是残忍的,但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诗。
《风》里主人公电话另一头的朋友像是每一部灾难片中都会出现的那个疯疯癫癫的先知,是日常家庭的打断者,妻子眼里的损友,当那位愿意相信他的朋友终于敞开家门,先知已经“献祭”了自己。这可以是自然的风,更可能是来自社会、思潮方方面面的“风向”,而身处暴风眼中的我们总以为能现世安好、独善其身。
三是抒情挽歌,包括《湖》《使者》《蓄水池》。
《湖》和《蓄水池》这两篇“水形物语”属于相似的感伤恋语,《湖》从主旨气质上接近于乔伊斯的《死者》,《死者》中提到“最好在某种激情全盛时期勇敢的进入另一个世界,切莫除着年龄增长而凄凉地衰败枯萎”,《湖》中男主想到早夭的初恋感慨“死亡不允许成长或改变,她将永远年轻,我将永远爱她”,回过神来,岸边的妻子也是陌路人,类似的情形在电影《45周年》中讲的也很透彻。
《使者》是男孩和狗狗的羁绊情感,最忠诚的朋友带来外面世界的一切,春鞋秋冬,还有死亡。开头美如童话,结尾画风一转感觉又启发了老金的《宠物坟场》。
四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书写,包括《小杀手》《埃纳尔叔叔》《返乡》《绝妙之死》。婴儿可以是杀手,杀掉父母的青春、精力和时间; 奇异生灵的特异功能在家庭生活中可能被驯化成做家务的帮手,翅膀也成了闲置的装饰。《返乡》是整部集子里最温情的一篇,像极了回到老家和亲友团聚的我们,这么格格不入、别别扭扭,但爱和包容也是我们回家的理由。《绝妙之死》简直就是老雷给自己设计的完美结局,从巅峰中隐退的传奇作家,不再“叙事“,专注”做事”,成为“现充”花花世界里活着的人,同时成为世人心中不朽的作家。《从前有个老太太》这篇,和《死神与少女》(收录在自选集《夏日遇见狄更斯》)对照阅读,自会会心一笑,可算是“我和死神有个约会”的搞笑版和浪漫版。
其中个人最喜欢的top5是《镰刀》《轮到你了》《玩偶匣》《湖》《绝妙之死》。(寻找排序接近的有缘人)
除了在枪炮和玫瑰的行文情节间游弋的功夫,老雷最大的特色是他向内审视的视角。宏观上,这是从外在的宇宙星系转向人的七情六欲五脏六腑,微观上,这是手术刀一般向内解剖的视角,是潜伏在视网膜背后的视角,是自我作为他者的视角,是未生之人记忆的初见和已死之人向人世间最后一瞥的“余光”。在《侏儒》里,这双眼睛是畸变的放大和缩小;在《骨骼》和《楼上的人》里,这是看向自身深处的“透视”,看到每一个肌理的缝隙,看到鬼怪如同火鸡肚子一样的“内部”;在《罐》里,这是众人投射自己内心所见之物;在《骨骼》和《罐》中,这最后一瞥属于死者,从瘫软在地板上的片刻、从封存在罐子里的“葬身之处”,被剥离了主体的悬浮的凝视;在《人群》中,这是人群对个人以目光为凶器的“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也是我对人群面孔捕捉的“见证”。
老雷笔下,每一部看似“超现实”实际”极现实”的寓言结尾都有一抹哑然失声的悲凉底色,这边是乌托邦墙体的崩塌,那边是警察眼中的童言童语,这边是主宰着所有生命的镰刀和麦田,那边是视若无睹路过的人,这边是被风暴追赶包围的孤立先知,那边是事不关己隔岸观火的盲众,无声的呐喊划破那一个个张大嘴巴的木乃伊,读者也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被远处的闷雷唤醒,听到了自身深处心脏漏跳的一拍,骨骼滋生的回响。这边是通过阅读接近不死的灵魂,那边是通过写作与死神博弈截获通往不朽的列车。
《十月国度》读后感(五):【2020/05/18】『我在娘胎的这十个月中,就已经建立好了自己的国度』
【2020/05/18】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美]雷·布拉德伯里 十月国度
『我在娘胎的这十个月中,就已经建立好了自己的国度』
——雷·布拉德伯里是自己世界的国王!
惊艳!!!
2018年年底的时候读过雷·布拉德伯里的《华氏451》,不长的故事,不过178页,却也足够能够明白被称为经典的理由。虽然作者说那一本是“当时是在写廉价小说”,可即使是被他本人这般嫌弃的作品,我在读到所有人为了文学去努力记住保护的时候,内心还是涌起了巨大的感动。
2020年6月出版的新书,有幸作为提前批的试阅人,收到书自然是开心,可看到厚度和字数的时候又优点担心,怕太长怕故事会不会太宏大怕太负担。可我这样的顾虑显然是太多余了。不算第一篇《十月国度》,整本书一共是十九个短篇故事,每一个都精致小巧,很像是读更丰厚充盈的“短经典”系列。
《侏儒》:一开篇就被深深吸引,即使身体矮小,可也有“丰富的头脑,想到我们永远想不到的东西”,他的灵魂丰富的充盈,而像拉尔夫这样看不起侏儒的人,即使再俊美,不理解他人孤独安静的灵魂还要加以毁灭的,也是最糟糕的人。
《轮到你了》《罐》:这两个短篇可以连在一起说。这简直可以和之前本谷有希子的《异类婚姻谭》,还有最近上译在推荐的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的《鞋带》并成一个“恐婚四部曲”系列了。每个人的解读都会不一样,可这两则在我的脑海中就是恐怖故事了。《轮到你了》那一段地下墓穴的描写太精彩,妻子被震惊之后的心中的恐惧完全就可以想象到,而对比丈夫的无动于衷,诡异。可《罐》的设定就更诡谲了,最后《罐》里究竟是什么呢?我心中的答案让忍不住抖了一下。
《洞悉之眼》:像是写给成年人的寓言故事,为了融入别人失去自我,这样的受欢迎不要也罢。
《骨骼》:怕骨骼觉得骨骼在侵蚀自己的人最后成了水母,想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还有菲利普·罗斯的《乳房》。
《湖》:太美好太美好的故事了。想到了乙一之前写过的少女救自己负责家教的男孩结果溺水昏迷五年的短篇,故事的结局我在脑海中极尽yy成一个爱情故事,学生时代的喜欢很纯粹。就像《湖》中十二岁的马丁和泰丽。虽然结局不圆满,可故事太动人,“人都会长大。我也长大成人,可她却没有变化。她还是那么小,那么年轻。死亡不允许成长或改变。她还是那一头金发。她将永远年轻,我将永远爱她。”像读川端康成《藤花与草莓》时一样,感到心动。
《使者》:狗狗是我们的好朋友!
《玩火》:还是不要多管闲事了吧!
《小杀手》:全程对应《The Baby Boss》一点儿也不违和,婴儿的恐怖,感觉会促进一群丁克夫妻的产生。
《人群》:用来讽刺聚众看热闹的话,我觉得会有很棒的效果。
《玩偶匣》:很奇幻,有一种黑色童话的感觉,谁是谁的玩偶?
《镰刀》:精彩!“支配我者,支配世界!”每一次挥动镰刀砍掉的麦子,都是存在于这世界上一条条的鲜活生命。原来之前老人死后信上的“命中注意在这世上孤独无依的我”是这样的意思。
《埃纳尔叔叔》《返乡》:埃纳尔叔叔太可爱了!拥有绸缎般漂亮翅膀的埃纳尔叔叔因为飞行失误失去了自己超常的感应能力,可是他想飞。孩子们的话给了他灵感,他成了孩子们的“风筝”,即使猜到了也觉得童真美好的结局。他和妻子的对话也正能量满满“我们都生活在茧里。你看我多丑呀?可总有一天,我也会破茧而出,像你那样展翅高飞。”“妳早就破茧而出了。”
《风》:难道最后他被风吞噬成为了风?
《楼上的人》:他是一个实心的人。
《从前有个老太太》:固执却有趣的灵魂。
《蓄水池》:城市容不了你我,城市下方的死城中,那一摊蓄水池有我们的爱情。
《绝妙之死》:作家最棒的隐退方式。我最后设计了自己的“死亡方式”,却在另一个程度上复活。真的是最好的收尾故事。
十九个短篇故事,每一个都很经典,翻译更是令人惊喜,有点像之前读《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一样,读到一半就去查翻译者的资料了。对我而言是很精准的翻译了,而且也没有说要特地用多么高深、装逼的字眼去体现文字的精彩,而是很舒服很自然地把你带进文字的情境中。之前读雷·布拉德伯里的时候其实我没有注意到他的文笔,而在这本书中,我发现他用植物形容人的心情,用动物的模式模拟人类的行为,这样的比喻读起来真是有意思。
读完整本书之后,我也没有因为意犹未尽而遗憾,反倒是因为编辑们认真安排的故事顺序,在阅读上享受到了更大的快感。
前一秒我还在为《轮到你了》《罐》感到婚姻是恐怖,下一秒我又在《湖》中收获了纯真爱情的美好;
正当我为《湖》恋爱之纯粹动容的时候,下一秒的《小杀手》又让我觉得婚姻故事中突然出现一个婴孩的可怕;
当我觉得《埃纳尔叔叔》童真又美好还在怀念之余,又在《返乡》中看到了埃纳尔叔叔的温柔;
正当我快感慨终于要看完这本故事的时候,《绝妙之死》的收尾又给我的心上重重的一击——“我宁可做一个活着的人,也不要做一个死去的作家”。
原来科幻大师的怪谈再荒诞,最后留给我们的依然是对于现实当下生活热爱的殷切交代。这个短篇的收尾,真是让我心头为之一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