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斩》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斩》影评100字

2020-06-04 22:07: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斩》影评100字

  《斩》是一部由冈本喜八执导,仲代达矢 / 高桥悦史 / 久保明主演的一部喜剧 / 动作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斩》精选点评

  ●開場好,但故事平淡,落魄武士目農民,世情

  ●武士片集大成之作

  ●反类型,炒鸡欢乐~

  ●7.5/8 仲代武士形象中最特别的一个;中同归皆大欢喜结局农民与武士的对比;虽然战后日本武士电影总体表现出对武士制度抨击态度实则彰显武士道诸如忠礼仁的精神

  ●依然是诉说武士不平不同的是加入用心棒般的喜剧元素 配乐有特色加一

  ●真够无聊的,等于是拖沓版的《椿三十郎》,抄来抄去的垃圾

  ●故事兼有《用棒》和《穿心剑》的影子,仲代的表演,冈本的剪辑得好开心

  ●开局不错,后面就大失水准了,牵强紊乱,基本就是对老黑《椿三十郎》拙劣模仿了。

  ●4.0。

  ●仲代沦为一个跳梁小丑,冈本喜八要拍武士片儿还差的很多。

  《斩》影评(一):typical

  各种typical,构图,运调度,叙事,演员的表演。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部有明显西部片影子的剑戟片,全片围绕的是要不要做一个武士,要不要杀,这个立意是反西部片的,却又没有附加什么正义邪恶之类的判断在刀上,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反战的思维

  我很赞赏喜八的调度,他在多人场面下的调度尤其精确,其他的演员会呈现一种样子关键的演员会呈现另一种样子。比如Hanjiro刚入伙,在老大和其他人一起听训话,别人都是纹丝不动背影,只有他晃来晃去。让你没法不注意他。再比如,结尾处农民的鼓点敲起来,很多人呢开始跳舞,Hanjiro在人群寻找着Genta,这时候人群向一个方向,Hanjiro向相反方向,你一眼就能看出来他。这些说起来很基本,但是拍戏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设计

  还有东野英治郎,戏不多,但是老爷子就是会演,一出场就让人印象深刻,提着一条害怕屋檐上的猫吃了。他长的有点像志村乔,初一看我还以为是志村大人。仲桑正值黄金年代,他跟喜八合作最多,此时应该是他顶峰时期。他这个人物典型,其他戏里也会见过,比如椿三十郎,但是三船演法和仲桑就是有不同,应对一件事,三船是用迅速准确的反应,而仲桑则是有充分准备。他们两个是不同的,三船身上没有一丝邪气,仲桑则有一点坏劲儿,但不多,多了那就是胜新太郎了。

  最后想到的就是剑戟片的美学,像开头那种荒凉凋敝的置景,在许多刀剑片里都看得到,Genta来到小镇,好像用心棒一样,只不过叼着人手的狗换成了一只拔了毛的鸡。剑戟片的破败景象,香港武打片也常见到,我以为这就是学习日本的,乱世。倩女幽魂开头的世就让人印象深刻,乱世才会有妖魔鬼怪。以前国内武打片也有相似的,比如双旗镇刀客,比如黄河大侠,都是有荒凉乱世感。后来到黄飞鸿出来,就不一样了,再到卧虎藏龙,简直就是在欣赏大自然的优美壮丽,在竹海上飞来飞去,谈情说爱,武侠俨然成了仙,而不像过去生活在地狱里的怪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简单说,就是剑戟片多是反战反强权,构建乱世,让人生恐怖之心。现在这种思路不再是主流了,看北野武拍座头市,毫无所指,空无一物。李安、徐克也都是舞刀弄剑的爱情戏。时代过去了,过去了。

  《斩》影评(二):我只是个流浪汉

  原本想认真的写个影评的,可是到了这会——距离看完这部电影两个小时左右光景,我已经没什么认真的心思了。电影比预想中的要差。在我原本就没看过几部日本的武士片中,这部算是最差的了。就是同他本人导演的《大菩萨岭》相比,也是相差太远。

  电影的开端还是很吸引人的,两个落魄的流浪汉,上野领地荒败的街景,有点貌似黑泽明的《用心棒》。这种黑白的日本武士片虽然讲的都是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感觉都是些没内涵的武打片,可偏偏这种片子往往都有很深的寓意。剖析人性也好,诉说政治观念也好,讲解人生哲理也好。总之导演要表达些什么。在看这部片时我也一直在考虑这部片的表达。可是越看我越不明白,刚开始以为是通过谷彦的经历和态度,表明对于武士和政治世界的看法,或是以谷彦其人来说事——一个曾经的武士现在的流浪汉的复杂心态以及人物结局来阐述人生哲理。要么就是田端,总该通过田端表达些什么吧?——一个一心想成为武士的忍辱负重的农民。他是不择手段也好,利益熏心也好,他的结局向人揭示一些道理。问题是故事的发展让人越来越摸不清头脑,越看越糊涂。

  电影开头的两个流浪汉,就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两个人物,田端和谷彦。在他俩戏剧性的相遇后不久,电影节奏突然就乱了。什么暗杀、什么叛乱、什么内奸、什么出卖统统都来。我从没看过元素这么多的武士电影,看的我都晕了。刚开始看觉得谷彦像《用心棒》里的三十郎,田端像《七武士》里的菊千代和《雨月物语》中的藤兵卫的混合体。整个电影又像是《椿三十郎》。看到后面直接懵了,实在领会不出导演的意图。

  不光是导演的意图让人晕菜,更晕菜的是主角谷彦的很多行为我确实想不明白。特别是当谷彦得知了鮎矢的阴谋后,他先是采取行动,抓住叛徒新路君,之后把他带到山上,想去跟被围困的哲多吕众人说明情况。当他到山上时,恰逢遇到鮎矢派来杀哲多吕众人的雇佣兵。其实鮎矢的意图就是让雇来的武士去杀哲多吕,在让士兵埋伏,等雇佣兵和哲多吕众人打起来时,坐山观虎斗,在将其一并绞杀。这时的谷彦我怎么想也应该是告诉雇佣武士的头他们的阴谋,在联合哲多吕,大家一起冲出重围。可是他偏偏不说,还夹在中间,一会帮这边,一会帮那边,我是怎么也看不懂。最后竟然自己一人跑去暗杀鮎矢,让人打了个半死。

  总之就是整部片子看的很不明白。特别是结局,简直是让人喷饭。真是搞不懂冈本喜八。想了想,或许是导演在电影起初想涵盖和表述的东西太多,最后搞成这样一个不伦不类。不是说不能涵盖,《七武士》就涵盖了很多内涵和蕴意,可是整个电影拍的天衣无缝,成了无法超越的经典。看来只能说冈本喜八没能控制住整个电影,无论是节奏还是故事发展。当然电影的一些细节还是把我的很好,包括人物前后的交代也基本上明朗。但是当一部作品在大的主旨上出了问题,在优良的细节也无济于事了。

  或许只有电影中谷彦常说的那句话:“我只是个流浪汉”,这看似无所谓,内心却是充满无奈和失落的话语能表述清楚这部电影吧。

  《斩》影评(三):杰作

  岡本喜八的《斬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好看。

  这片看得我实在舒服,冈本的掌控能力,确实胜出那些"异色"导演许多。

  这片可谈之处甚多,可以说分分钟都精彩。但限于篇幅,我只想简单谈谈影片的第一场戏。

  开场首先是环境交代:大风暴,败落的小村庄。风暴与这村庄显然都有象征意义,风暴预示接下来将要发生的风波,同时那湍流也有助于营造不安,紧张的气氛,点出各种力量的暗流涌动。村庄或可以理解为整个武士阶级的腐败与其统治下的社会的败落。

  人物:片中第一个特写镜头,田畑半次郎在沙尘中揉揉眼睛,这时他脸上的表情已令我忍俊不禁了,这也为其在整部影片中的喜剧性表现定下了基调。(当然,整个影片都富于喜剧色彩,且喜剧元素始终蕴含于叙事之中而不致流于刻意)。后来旁边的武士跟他说话时他的作答都极简炼,人家问了他N句他才吭那么一声,肢体动作也极为minimal,你就看到他在往前走,脸部表情,身体姿势都全无变化,直截截的动作,让人觉得好笑;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多日未曾进食,因而极力最小化能量输出----直到他听闻附近老妇家就有饭吃,立刻喜上眉梢,整个像变了个人似的。

  为了让这出戏拍得富于趣味,冈本安插了乌鸦与野鸡这两个“角色”,可说是此幕的神来之笔。乌鸦最先出现在死去老妇家门前,暗示老妇的死亡。半次郎发现死尸之后失望地走了出来,肚子里咕咕作响,这时那只野鸡屁颠屁颠地跑到了他跟前。镜头接半次郎的表情,以及他随野鸡运动而扭动的脖子,心中所想已不言而喻。果然他立马就猫下腰想去捉鸡。这时仲代演的兵頭弥源太走了过来,他也像半次郎之前那样眼神直直地往前走,因此大概没有注意到50公分以下正在发生的事,直直地走到两者跟前,把鸡吓跑。半次郎被他搅了好事,自然动怒,弥源太则说:你不要叫嚷,叫得我肚子都要抽筋了,用词与刚才半次郎与旁人的解释一模一样,不由得他不消怒。两人说话间,肚子又双双开始抗议,这时那只野鸡居然又屁颠屁颠跑到他们跟前,两人便很有默契地,一齐弯下身子,两面包抄,眼看就要得手。说时迟那时快,这时又跑来一个人(笈川哲太郎),也是个走路不看地的主,脚下一踢,飞起一颗石子将鸡吓飞。再接下来,小yakuza跳出来要复仇,半次郎接过空中的包裹,仲代打开雨伞并将小yakuza击倒,几个动作多么潇洒,剪辑多么利索。半次郎打开包裹发现里面是饭团,自然毫不客气地大嚼起来,仲代要他归还原主,半次郎则不客气地说捡到谁归谁。即便后来归还的时候又偷拿了一个。仲代上前与笈川搭讪,拿出那根头簪(应该是落在包裹里了),也为下文笈川未婚妻的出场做了铺垫。

  这场戏其实还没结束,不过我不想多分析了,细节处理是此片得分之处。而这开场把人物性格,人物地位(有句对白提到笈川的叔父是该族的家老,因而他成为七人小组的头目也就不奇怪了)都简炼地做了交代;并通过不多的几句对白自然地将故事背景交代得相当清楚。那个本子写得那真个是好,且相当有利于电影化的表现。查了下冈本喜八本人也参与了剧本写作,那就难怪了。

  《斩》影评(四):《斩》:嬉笑怒骂间的人生百态 武士精神迷思下的灵魂世像

  我们谈论日本文化时总是绕不过对日本精神的阐述,其实,日本学者也曾说过,过去的日本是武士所赐,他们不仅是日本的国民之花,也是日本文化的根基。如果离开了武士的伦理观,便无法认真系统地谈论日本的传统。如果抛开武士来谈日本,就葬送了日本一大半传统伦理意识。可见,武士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欣赏日本电影的时候,从过去的剑戟片、历史片到现在的悬疑片、都市片几乎都可以看见电影创作者对武士精神的选择和拿捏。在日本漫长的历史中,武士不仅决定了过去,从中也能窥见他们的未来。因为任何一种精神都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融进新的文明中,变成时代的一部分。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七武士》、《座头市》、《大菩萨岭》这种直接体现武士电影的精神,然而我们不要忽略了每一位电影创作者都对“武士精神”有不同的理解。或赞美、或批判、或肯定、或遗憾,不管怎样,我们透过“武士精神”不仅可以看见遗落在历史中的人生百态,还可以看见武士精神迷思下的灵魂世像。

  最近重温了日本导演冈本喜八拍摄与1968年的电影《斩》,虽然不及《大菩萨岭》、《日本最长的一天》那么有名,但细细看来也不失为一部极具风格化的剑戟片。电影依然围绕“武士精神”,只是冈本喜八在这里给“武士精神”进行了现代化的注解,消解了“武士精神”的神圣化,让它多了一些世俗的情趣和味道。

  电影《斩》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两个浪人因为意外被卷入一场权力阴谋中,其中一个以前是武士,现在只想做流浪汉,一个以前是农民,现在只想做武士,由此展开了一场啼笑皆非的阴谋打斗。

  电影一开场,一个武士从远处走来,我们跟随着武士的身影,进入这座凋敝的小镇。这是一座饱受战火摧残的小镇,房屋凋敝,环境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切的存在都是合理性的,因为电影一开场已经暗示我们,这是一个“乱世”。

  身在乱世,什么最合理?生存。

  生存,武士对生存的渴求,武士在乱世中的求生欲念,而这正是导演冈本喜八想要表达的,武士是英雄但也是凡人。

  农民——武士:

  第一个出场的角色是农民,他便卖了土地,来到这座凋敝的小城,希望成为武士。因为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生存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他也不知道如何才能生存,于是,将“武士精神”作为一种生存基础。

  武士的产生并不是偶然,而是伴随着日本社会的土地纷争。武士最初是作为土地所有者的私人保镖和打手出现的,产生的直接动因就是帮助土地所有者保护土地。农民深知土地的重要性,但又无奈的卖掉了土地,可见,在他心中,他并不知道土地的价值,更不知道“武士”的意义,

  武士——浪人:

  第二个出场的是人物是浪人,他曾经是武士,尽管放弃了自己的身份,但身上依然保持着武士的聪慧和忠诚。他之所以放弃武士身份,是因为当初经历的种种让他万念俱焚,完全违背了他对“武士精神”的理解,他现在希望的也只是能在这乱世生存下去。

  武士的社会身份是战斗者,因而他们的活动范围总是以社会为中心,主要职责是完整杀伐任务。然而,武士也很可能因为身份的变化而卷入某件阴谋,这也是第二位出场的浪人为什么放弃武士身份的原因。

  武士——武士:

  第三个出现的人物是武士,对他来说,他需要做的就是恪尽职守,忠君爱国。武士阶层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和信念,他们的言行都将受到限制和规范,就算死亡也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完成。而武士的生存较之前两种显得更加悲凉,因为他们的生存是建立在突如其来的死亡之上的。武士因为杀戮而生,因为战争而存,两者合起来便是武士一生的使命。

  冈本喜八并没有按照传统惯例来设计武士形象,而是基于自己对武士精神的理解来设计了三个不同基层、不同经历的人。他们在面对同一问题——生存时,暴露出来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真实的样子。从这一点来看,冈本喜八并不希望用“武士”这样的身份来给人物“镀金”。而是让人物在极端环境中自然而然的暴露出真实的样子,以此来反证“武士精神”中的虚伪成分。

  在《斩》这部电影中,人物除了作为不同层面的“武士精神”来展现之外,他们还代表了冈本喜八想要表达的一切,他对“武士精神”的思考,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以及对日本未来的思考。

  现在,我们来严肃的讨论一下这三个人物在电影中的实际作用,以及导演冈本喜八在他们身上隐藏的日本文化“密码”。

【现实主义者:农民】

  任何民族的生存方式都根植于他们所处环境能够给予的内容,每个民族的生存方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又和他们的生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生存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日本独特的民族风貌和精神文化自然是和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电影中的农民代表了日本社会的现实主义者,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拥有土地,意味着拥有生存的权力。而在电影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被现实流放的现实主义者,他贱卖了自己的土地,却希望成为武士。武士这一概念在他这里并没有具体形象,他仅仅是为了生存。土地面积小,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这些都是农民放弃土地的原因。导演在这里动了恻隐之心,他并没有将全部的悲剧都放在这个现实主义身上,而是给了他乐观积极的性格和好运。

  关于他的命运我们不得而知,跟随着这个现实主义者的脚步,电影的张力也在不断变化,电影情节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推进。

  【自由主义者:浪人】

  车尔雪尼夫斯基曾经对人生的三种模式进行了划分,第一种是宗教的,主张牺牲自我,压抑自己,克制欲望,第二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第三种既是世俗的,又是忘我的,构筑在个人以及社会的高度自觉的基础上的。

  根据这样的概念,我们可以将第三种称为合理的利己主义者,但我更希望将第三种成为自由主义者的生活方式。曾经在哈耶克的书中了解到,自由主义者对于社会的态度,就像一个照顾植物的园丁,为了创造出最适宜它生长的条件,必须尽可能的了解它们的结构以及这些结构是如何起作用的。

  电影中的浪人就是这样的角色,他看起来无欲无求,实则世事洞明。他参与阴谋,心中却有一把道德标尺。他虽然放弃了武士身份,但在他的言行中,依然有武士精神中光明磊落的一面。同时,他也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这里的自由,并不是纯然消极,而是和世间的功利拉开一段距离,活得潇洒通透一些。

  【民族精神之魂:武士】

  武士精神是日本民族精神之魂,1984年,相良享教授表示:平安末期登场的武士在日本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伦理思想,此后,又长期占据社会精英位置,成为人们效法的对象;除武士的伦理观外,日本的传统便无从说起;抛开武士,就葬送了我们传统伦理意识大半。可见,武士在日本社会上的地位。

  冈本喜八在这部电影中塑造了一群处于暴风中心的武士,他们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同时,又因为阴谋权力争斗而逐渐失去信仰。其实,这也是冈本喜八自己对武士精神的一种思考和反问。武士精神放在形而上的层面来看,可以得到无限的赞美,我们可以说武士是日本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社会群体,也可以说武士代表了日本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和顽强进取的民族精神。然而这种带有冒险性的武士精神最终走向了疯狂的武力扩张,不管是在电影内还是在电影外。

  我们在冈本喜八的电影中看见的是一群充满矛盾的武士,在他们身上看见的更多的是生存欲的趋势。当阴谋被揭穿之后,他们身上的沉睡的武士精神才清醒,然后拿起手中的剑,捍卫自己的生命和尊严。

  《斩》上映之后,争议最大的并不是冈本喜八对于这部电影的态度,而是结尾。电影很明显有两个方面的批判,一个是对于时代的批判,还有一个则是对于武士精神中的虚伪的批判。而在结尾处,似乎一切又都恢复了的以前的样子。

  农民和浪人归隐,武士继续自己的任务,所有的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有影迷表示,故事结尾无法表露出导演的具体态度,削弱了电影的批判性和思辨性。我反倒觉得这样的结尾是最好的,有人需要土地,有人需要自由,而有人需要信仰。

  电影总会结束,而生活不会,我们看见的所有喜怒哀乐都不过是人间即景。有阳春白雪,也就会有下里巴人。有人生百态,也会有灵魂世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斩》影评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