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她红颜祸水,却不知她铁骨铮铮
慈怀君说
在战乱频发的古代,提到“美人”一词,人们大都会联想到“红颜祸水”。
不管是和纣王日夜饮酒作乐的妲己,还是“烽火戏诸侯”的褒姒,还是荒淫无度的妹喜,她们的存在确确实实影响了朝代更迭发展。
但有一个美人是个例外,后人提起她,多用“巾帼英雄”来形容,对她人生际遇也是颇为同情。
这个人就是西施。
作为“古代四大美人”之首,西施之所以能名留青史,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身上的三个闪光点。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念念不忘朗诵
即使卑微,仍心怀大义
西施,又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在越国一个名叫苎萝村的小地方。
那时候的西施父母不会想到,自己怀中这个小小的女婴,日后会成为越王灭掉吴国的重要筹码之一。
西施从小体弱多病,尤其患有心口疼的毛病,公平的是,上天虽然没有给她一个显赫的家庭条件和强健的身体,却给了她一副倾国倾城的容颜。
西施生得有多美呢?
据说,当她在溪水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也被她的美丽惊艳,忘了游动而沉下水底。
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那一场战乱,西施的人生也许就是嫁给一个普通男人,平平淡淡过完此生。
可偏偏,她的美丽让她注定不能平凡。
公元前494年,吴国和越国之战中,越国惨败,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被迫向吴国求和。
不久,勾践和范蠡一起入吴国为奴,这一去,就是三年。
在这三年里,越国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身为越国人的西施,自然也深受其苦。
越王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发誓一定要雪亡国之耻,为此,他采纳了大臣文种的“灭吴七策”,其中最关键的一策就是“美人计”。
范蠡奉命全国遍寻美人,在苎萝村里,他遇到了让他惊为天人的西施,互生情愫。
如果这是一个太平年代,范蠡和西施绝对是一场才子佳人的爱情佳话。但是,在国仇家恨面前,个人的情感,又怎能凌驾于民族大义之上?
于是,范蠡带着西施和另外一个美人郑旦,一起回到会稽,教她们歌舞、步履、礼仪。
外柔内刚的西施,明白自己肩负着复国重任,她日夜苦练,在三年时间里,练出了绝美舞步和优雅的仪态,再也没有原来浣纱女的样子。
就这样,当一切准备妥当后,西施离开了故乡和自己所爱的人,被送去了吴王宫中。
一个心怀大义的女人有多飒?
我想,从西施身上就可以略窥一二。
虽然她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女,可能连字也不识得几个,但是当国家有难时,她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将儿女情长放到一边,甘愿放弃自身荣辱,以柔弱之躯担起家国重任。
虽身份卑微,却活得光芒万丈。
身处逆境,忍辱负重
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用在吴王夫差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
夫差灭越国后,自认为已经报了父仇,再加上看到勾践装出来的那副恭敬样子,渐渐放松了警惕,变得耽于安乐。
所以,当越国投其所好奉上美人西施、郑旦,夫差被二人美色迷住,立马将后宫的莺莺燕燕全部抛到脑后。
尤其西施肤白貌美、婀娜多姿的模样,最得夫差喜爱。为了讨美人欢心,他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
远离亲人故乡,待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身边,西施又怎会真的喜欢这样的生活呢?
但是越国一日不复,她就一日不能卸下肩头的责任。
所以,她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去迷惑夫差,让夫差在日日饮酒作乐中,不理朝堂,荒芜政务。
因为在越国那三年的勤学苦练,到吴王身边时,西施已然成为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子。
夫差特意叫人把御花园的长廊挖空,放进大缸,覆上木板。然后西施就穿上木屐跳舞,轻踏旋转间,裙边的铃铛泠泠作响,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夫差便把这舞蹈命名为“响屐舞”。
这厢夫差沉溺享乐,那厢勾践却日日卧薪尝胆,休养生息,训练军队,只待时机一成熟就立马杀吴国一个措手不及。
从被进献吴王,到越国灭吴,西施在吴王宫中,整整待了十年。
这十年,对夫差来说,是享受;对勾践来说,是蛰伏;但是对西施来说,却是身与心的煎熬与等待。
她不仅要迷惑夫差,刺探对越国有用的情报,还要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宠爱不衰。
更重要的是,这十年,是一个女子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可是,人活一世,哪有什么一帆风顺?
这条路,从来都是既有清风万里,也有坎坷曲折,当在逆境中时,只有始终不放弃心中的希望,才能熬过漫漫黑夜,走出困境泥泞。
一如西施,用十年的忍辱负重,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苦尽甘来,看淡名利
公元前473年冬,寒风萧瑟,大地一片凋零之色。
越国再次兴兵伐吴,一举攻破吴国首都姑苏城。念及当年夫差对自己的不杀之恩,勾践也对夫差动了恻隐之心,想把他流放甬冬。
可是夫差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伍子胥之言,让自己陷到这个地步。”
说罢,55岁的夫差挥剑自刎。
吴国灭亡后,西施的去向却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有人说,在与夫差的朝夕相对中,西施早已不知不知陷入爱情,所以在听闻夫差死讯后,亦生死相随。
有人说,吴国灭亡后,吴国人把一腔愤恨全都发泄到了西施身上,把她用锦缎层层裹住,沉入江中。
还有人说,越王垂涎西施美色,想要把她收入宫中,越王后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下令把西施装入牛皮大袋子,沉入江底。
然而,最广为流传的说法却是,越国复国,范蠡看出勾践是个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人。所以他早早为自己留好了后路。
在离开之前,范蠡在姑苏找到了西施,两个有情人执手泪眼,重拾旧情,泛五湖而去。
曾经,他们为了国家大义不得不忍痛分别,如今,一切尘埃落定,他们终于可以厮守终生,白头到老。
这是最浪漫的说法,却也是西施最众望所归的结局。
但不管是哪一种结局,西施都没有利用自己的美貌去谋求名利,更何况,她还是越国灭吴的大功臣。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西施这一柔弱女子,却活出了自己的铮铮铁骨。
国家危难时,她挺身而出;任务完成后,她又放下一切,宠辱不惊,不为俗世繁华沉迷。
或许在这些年的沉浮中,她早已明白:比起外在的喧嚣,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才是幸福生活的真谛。
美人在骨,不在皮
编剧墨宝非宝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美人骨,世间罕见。有骨者,而未有皮,有皮者,而未有骨。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
在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里,长相美丽的女人何其多!可为什么独独西施名列四大美人之首,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争相歌颂的对象?
其实,真正打动我们的,并不是西施那貌若天仙的长相,而是她心有大爱,忍辱负重,却又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
最最重要的是,她的故事让人感叹之余,也让我们深深懂得:
世事浮华,如过眼云烟。在时间的冲刷下,多少人迷失本性,变得随波逐流,忘了自己曾经的初心和愿望。
可是,不管境遇如何,只要我们内心坚定,就一定可以活出自己的光芒,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样。
就如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所说:
“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
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注:配图来自《西施》剧照
*作者:淡淡翠,山野草木,煮字为茶。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
每一种人生都有独特的意义
每一个故事都值得反复品味
长按下图识别
即可进入读书社群,免费听书
↓↓↓↓
大家好,我是兹心,最近很多读者说收不到慈怀读书会的推送,那是因为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时间线被打乱啦!
只要「星标」慈怀读书会,就可以快速在订阅号列表上方找到我们啦,欢迎评论、转发、在看,我们每天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