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乌菲的一生》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乌菲的一生》观后感摘抄

2020-06-19 22: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乌菲的一生》观后感摘抄

  《乌菲的一生》是一部由亨里克·鲁本·甘茨执导,索伦·莫灵 / Miri Ann Beuschel / Lisa Nilsson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菲的一生》观后感(一):酒过反而清醒

  也许真没有人拥抱过乌菲,不是什么药都能起到治疗效果,比如虚度的人生,被卡住的文字。

  先说信仰本无错,曲解信仰的含义就是错。有一幕手手相牵,和着钢琴声一起吟唱圣歌,对着惨白的十字架,为所谓的“病人”祈祷治愈,“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用于乌菲也未尝不可。

  丹麦影片,特有的光影,色调,我一直的爱,电影允许多种类型,吸引眼球无需刻意波澜起伏跌宕,真实生活的样子,情绪本就反复无常,欢闹沉默也会泪泣,真实就足够,何必要从众。

  《乌菲的一生》观后感(二):酒过反而清醒

  也许真没有人拥抱过乌菲,不是什么药都能起到治疗效果,比如虚度的人生,被卡住的文字。

  先说信仰本无错,曲解信仰的含义就是错。有一幕手手相牵,和着钢琴声一起吟唱圣歌,对着惨白的十字架,为所谓的“病人”祈祷治愈,“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用于乌菲也未尝不可。

  丹麦影片,特有的光影,色调,我一直的爱,电影允许多种类型,吸引眼球无需刻意波澜起伏跌宕,真实生活的样子,情绪本就反复无常,欢闹沉默也会泪泣,真实就足够,何必要从众。

  《乌菲的一生》观后感(三):你看到的你的人生只是你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

  非常感谢电影节,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非美电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电影中父与子的矛盾,妻子的调合,阴差阳错的安排,面对天天自闭在家打手枪的儿子,夫妻俩找来妓女本是帮助二儿子解脱心里和生理问题。但是二儿子却自己走了出来,三儿子阴差阳错与安排的妓女搞了第一次,原本得意洋洋却又称为人生最大的焦虑与困惑。人生充满意外和惊喜,也充满不确定性。许多问题可能不一定是我们的经验和聪明的头脑解决的。最后乌非临近去世,与太太最后的交谈。几多欢喜几多愁,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的真相或者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也许没那么坏,也许正是这些支持了你的人生。

  《乌菲的一生》观后感(四):诗与三个儿子

  每个人都会死,我们写诗,是因为我们可以忍受。

  反反复复,死与不死,非得癌症疾病之类的才能提醒人好好去活吗… 三个儿子分别代表乌菲的梦想、事业、信仰方面,不用多说曾经的故事也可以看出是被压抑的梦想,不靠谱的心理咨询能力,以自己为信仰。看起来就难喝的汤也许代表一段战争创伤。

  一呼一吸带着烟,说实话不知道这里代表着什么,哀愁和误解?很喜欢那个画面被一口浓烟充满,散去之后三个儿子并排坐在沙发上,也许这个时候他无法逃避,只能面对妻子抛弃他出走,父子间尚有各种问题的现实。 在亲子关系的拒绝和封闭,三个儿子和乌菲隔着箱子倒立拥抱,冰山有多冷就不用说了,之前那一刻开始融化了吧。人总是用荒诞的形式说一些自己不好意思说的话。

  最后真是泪目了,老小孩带着打字机走了,手扶在按键上,继续活着吧。

  《乌菲的一生》观后感(五):灵魂在天上飞,我们还是要回到人间

  我不懂电影,不太在意镜头,只关注故事给我心灵的感受。

  乌菲的一生,北京电影节引进的一个丹麦的电影,片场很空,大概我估计只有十几个人吧。来的人多是单身,座位一个隔着一个坐,也是有趣。

  看电影的时候想抽烟,想喝酒,想去泡吧。因为这是自由啊,是舞动的、每个年纪都应该有的舞动的灵魂。

  影片故事很简单,乌菲的一家五口,乌菲、星期二和星期六会跟他做爱的妻子、乌菲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叛依了基督教,影片中结婚了,次子到影片结尾还没有性生活,小儿子的第一次给了乌菲找来解决次子抑郁问题的妓女、也是乌菲的患者。乌菲是一个精神科医生吧,或者说在小镇上,是这些精神有障碍的人的精神导师,他不让他们吃药,他们吃洋葱、杜松子酒、浓汤宝做出来的汤,他们喝很多很多的啤酒,他们抽很多很多的烟。

  结束的时候,我发语音给朋友说,这电影讲了自由,触摸灵魂。

  朋友说,丹麦社会福利很好,人们可以什么都不做,你行么。

  我说,你非要让我从天上下来,啪地一下摔在地上。

乌菲的三个儿子,我喜欢中间的次子,帅。

  在欧洲游荡的时候,我觉得整个人对生活的感觉都不一样。不想做事情的时候,我就把音乐开到最大,躺在水泥地上,是的,我的70年代老房子没有地板。冰冷的地面给我的不是寒冷,而是一种和大地接触的感觉,虽然我住在4层。那种感觉是,虽然在读书,虽然要写很多很多的作业,虽然有很多很多paper要读,但还是有那么一点空闲,我还是可以很自由地呆着,什么都不做。

  自由不等于无所事事,但有时候自由是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如果选择忙碌,那也是自由。只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被时间,被命运推着,我们得做点什么,或者觉得做点什么就是充实的生活了。

  已经想不太起来,自己本科的时候有多忙了。那个时候,可以一整天不怎么吃饭,瞎忙。也没怎么读过书,社团也没有怎么混明白,但是似乎哪里都有自己的身影,那会儿真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都喜欢,什么都忙。唯一确定的是,喜欢非虚构写作,但文笔不好,喜欢看人喜欢看故事,但从未真正下笔,下笔太难了,我得先去买一盒烟,买个烟灰缸,再买块地板,然后可能就是烟把地板烧了,还烧了我的文学梦。有梦是好事。

  毕业以后,常常怀念那一片土地,那片青青草原,还有二教大草坪狼人杀的那群人,他们都和我的青春一起去哪里了呢。

  这两年,找工作的事情一直是心底的一块石头,压的人啊,有时候真喘不过气来,也常常劝自己,生活是一个漫漫的过程。常常羡慕一些活的精彩多姿的人,因为我在20岁以前的世界大概就是好好学习,考一个好学校,以后找一个好工作,似乎没怎么去问过自己有什么爱好。喜欢看电影,也不过是因为那是别人的故事,向往着、羡慕着电影里的虚幻人生罢了。但回头来看,生活真的要这么着急么,又或者说,我们可以慢下来等等灵魂么?

  听着很老的歌,有国语有粤语,有情有爱有梦想有激情。丰富的情感世界呀,你如何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找到一处安放,又或者,你为何要安放?

  灵魂,在天上飞,但我们的双脚在地面,踏着,踏着。

  ——Sophia写于4月18日,星期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