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裸杀万里追》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裸杀万里追》影评100字

2020-06-23 22:18: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裸杀万里追》影评100字

  《裸杀万里追》是一部由柯纳·王尔德执导,柯纳·王尔德 / 赫特·范登贝赫 / 肯·甘普主演的一部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裸杀万里追》精选点评:

  ●标记第5000部。非洲猎奇片,以主人公逃脱土著追杀为线,展现非洲原始风情。2星半。

  ●还好我懂非洲话,不然不知道里面那么多非洲话都说的是什么

  ●本片获39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一群黑人追呀追,一个白人逃呀逃,然后穿插一些不相关的非洲风景和动物的镜头。总之,似乎打了两次盹。

  ●奇迹啊 恶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虚伪。为种族隔离政策提供依据

  ●628 EE CC

  ●周二夜,原始非洲,一路追击,动物凶猛,纯朴小孩

  ●1.故事原型是发生在1808年北美,跟随过路易斯克拉克探险的 Colter的著名历险,追捕他的是黑脚印第安人 2.Mel Gibson启示的原版 3.导演就是主演

  ●六十年代彩色胶片下的非洲草原与如今的高清数字纪录片相比简直如艳丽的印象派画作!此片算是后来一系列在南非取材的经典动物与人文学电影的早期滥觞了。献俘庆典一场的文化奇观展示给人印象深刻,即使有一定的种族偏见在内,但这么多真实的部落群演尤其是看上去相当有健康美的部落女性还原出的各种庆祝习俗都很真实。整个追杀段落虽然很是白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意淫感,但氛围还是拍的挺纪录化的,动物间弱肉强食镜头的不断穿插,始终催动着的鼓点声,都带来强烈的原始冲动的气氛。抓奴隶烧村一场看的惨烈,最后部落小孩没有被“文明”所诱惑,还是回归了家园,黑人勇士也惜败而归,算是守住了点种族平等的观念。

  ●好平庸好无聊的一片啊,只有非洲的风景可以看看。

  《裸杀万里追》影评(一):越直白,越吸引

  完全是冲着这名字去看的——《裸杀万里追》——我承认其中更有一丝邪念。

  在从三亚回来的飞机上看完,我当时就震惊了:此乃一部非洲风光片也。

  放在今天,其实是一特好的保护动物公益宣传片。推荐各位还是拨冗看一下。伴随着紧凑的非洲打击乐,玩一把1966年的CS。

  《裸杀万里追》影评(二):在196年就有这么杰出的彩色宽银幕拍摄技术!!

  可以说这是一部动作片,没有过多的语言,除了开头和结尾一些英语对白。

  看了这部电影想到了《小姐弟荒原历险记》(Walkabout)。叙述的都是现代人误入土著部落后的惊险历程。

  《小姐弟荒原历险记》里面包含了很多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反思,以及对原始土著生存状态的讴歌,光这部电影我就看了好几遍。

  而《裸杀万里追》里面却把土著描绘成报复心极强,头脑不那么灵光的群体;男主角是头脑灵活、毅力坚强、并且还充满爱心的大叔。

  思想上,这部电影是没什么好论述的,但其中的土著音乐和镜头设置倒是令人惊叹,在196年就有这么杰出的彩色宽银幕拍摄技术、良好的取景技巧,真是厉害厉害。

  《裸杀万里追》影评(三):对于非洲的了解仅止于“根与芽”

  【1991年在东非的坦桑尼亚由16名中学生组成的小组,并由珍·古道尔研究会指导支持。 1993年发展到欧洲和美国。近10多年中,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7500多个根与芽小组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学校、社区和企业中,小组的规模从几个人到几千个人不等,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开展自己的项目。】

  而珍古道尔是最早一批被人类学家选中,作为保护黑猩猩的研究员前往非洲,与她一同前往的另外一名女性,远不如她有名,并且因为保护黑猩猩,与当地土著结仇,而被暗杀。

  从文明社会的角度来看,也许黑猩猩比土著更值得保护,但是从当地土著的角度,猎杀黑猩猩是他们一本万利的生存之道。以文明社会的生存法则去对抗丛林的代价,是血腥而巨大的,珍古道尔,明显是聪慧的,只是把这个项目当成了一块跳回文明社会的跳板,从此跻身上流社会,因为再也没有比他们更需要慈善和公益,来彰显身份和获得名望的了。

  同样幸运的是电影的主人公,主人公一开始就主角光环傍身,懂得当地的人情世故,并且一早起来试图与土著建立友好关系,当然现实中大概率活不下来,但影片给了观众意外之喜,毕竟人类社会需要这样的希望,让人不把生活看得太绝望。

  有一点不同认同,记得某篇文摘说,土著喜欢把白人当做种马,让自己族群的妇女与之交配,留下优良基因,所以一开始被一群妇女拖走的白人,我以为是这个作用,哪能想到是这么简单粗暴的。

  人类学家宣称人类最初是从非洲走出来的,而这一点似乎被学界公认,所以人性的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只是原始社会更简单粗暴,这种感觉在阅读《天真的人类学家》时更有延伸,人类学家其实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存在,他们是文明社会中唯一会跳脱阶层身份,去接触人群的一群人,而且这种脱离在他们回到所处社会环境时,又会恰到好处的恢复,所以他们的观察往往都是极其生动有趣又有深度的,毕竟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维度的,善于思考的头脑能发现更多的层面。

  《裸杀万里追》影评(四):剥去文明的外衣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们都实在太无知太自大了,任何一种认知无非只是人类在小小的企图揭开世界的真相,但世界真的有所谓的真相吗?没有人能回答。

  本片拍摄于1966年,采用的是好莱坞完美的经典构图,观赏起来优美舒适。即使感觉残忍的桥段估计比起80年的《人食人实录》来说也是小巫见大巫了(经历过70年代性和毒品洗礼的美国人似乎对电影中的残忍麻木了许多)。并且在本片里,导演善良的避开了直接呈现杀戮,而只是将被杀死的动物和人置于镜头之外。

  但这些直接的残酷并不是导演所要告诉我们的(《人食人实录》等片正是以此为买点,包括直接用到名字中的《世界残酷写真》、《非洲残酷写真》等,从而使mondo这个词流传开来,最近的传承应该算是Happy tree friends了),而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文明之于人的意义等问题的探讨,电影不是写论文,导演只是把一个可信的故事(根据花絮中讲述的一个以印第安部落为原型的真实故事改编)摆在我们面前。

  导演不断地交换展示着人和动物为了生存而捕食的画面--人也是动物,人在此时此地没有任何资本高高在上,男主角用标枪插中一头鹿,却被凶猛的狮子抢了去,只得摸摸饥饿的肚皮叹息,人当然可以用智慧战胜狮子,但狮子只是为了生存而吃鹿,它不会像影片开头的猎人那样贪婪的只是为了好玩儿而猎杀没有可用象牙的大象,而有用的象牙无非也是满足人类的作为人自我感觉高高在上的那点虚荣罢了。

  男主角作为一个白人被当地的土著捉住并被当作比赛用的工具而扒光衣服像猎物一样的奔跑在非洲大陆上,此时他的学识,他之前可以视土著为劣等民族的那点自信统统帮不了他,他和土著人被放在了同一个基点(作为人类--同一个物种来说这本来就是同一个基点啊)。科学让一群人自我膨胀起来,他们视自己更高大,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这根本是幻觉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中任何生命都无疑是组成世界的一部分,即使它们拥有毁灭整个世界的能力,但他们永远也无法再造一个一模一样的世界,这并不是科学水平的高下问题,而是对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尊重问题。

  最终,男主角跑到了白人的领地,回到了所谓的文明世界,而追逐他的黑人无奈的返回自己的部落。在分手的一刹那,男主角与追逐他的首领相互微笑致意,在这一场生存游戏中他们最后都活了下来,白人狼狈的获救,土著人尽了最大努力虽败犹荣。此刻的默契似乎是导演通过他们向观众们表示我们合作向你们讲完了这个故事,你们可以整理整理衣服离开电影院了,离开这两个小时追逐的非洲大陆了,带着你们对文明的反思,对生存的审视。

  《裸杀万里追》影评(五):“这只是一场游戏?!”

  王尔德,王尔德。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很多人姓王尔德,但当我们想起这个姓氏,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个名为奥斯卡的阴柔男子,他总是如此文质彬彬,衣着考究,披肩的长发顺滑地勾勒出他柔美的脸部线条,忧郁的眼神望着这个世界;他是阴质文化演化到极致后的结晶。不过,这次我要讲述的是另外一个王尔德,他名为康奈尔,他是奥斯卡的反面:他是野蛮,是肌肉,是自然,是人类的动物性,是生存的最终法则。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因为观看他的电影几乎只会有两种本能反应:呕吐或者震惊。小心!当诞生于现代都市文化的电影器械和史前的非洲丛林遭遇时,其结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走进非洲

  千万不要幻想这是一部《走出非洲》,它不会向观众提供人种优越说的春秋大梦,在异域风情中成就一对中产阶级男女的虚幻爱情;也不要想象这是一部《加勒比海盗》,当不同种族的人在这里遭遇时,后现代式的搞笑戏虐只是遗忘历史、粉饰太平的伎俩。在电影史的谱系中,《裸杀万里追》应该和沃纳•赫尔佐格的《阿奎尔,上帝的愤怒》、《重见天日》和梅尔•吉布森的《启示》放在一起,供奉在百年种族侵略史的血腥祭坛上。但康奈尔•王尔德并不是赫尔佐格式的天才/疯子,也不是梅尔•吉布森式的天主教徒,当这位原为运动员的演员/导演步入非洲的“黑暗之心”时,一切在电影美学上的精致刻画都被撕扯到粉粹了,一切宗教的虚妄救赎都无法容身于这片炙烈的土地,什么跨种族的爱恋和感情都将沦为笑话;在康奈尔•王尔德的镜头下,只有肉和肉的相撞,人性早已泯灭,意识形态已然蜕去,因为这里,就是人类所诞生的地方:弱肉强食是唯一的真理。

  虽然制作于1966年,《裸杀万里追》看上去仿佛应该是“历史中第一部电影”(著名影评人David Thomson语)。片中的康奈尔•王尔德没有名字,他被称为“人”(The Man),片中的土著黑人也没有名字,他们被称为“追捕者”(The Pursuers),它甚至不需要对话(这在有声时代的好莱坞电影中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所有一切都靠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来传达:所有这一切都赋予了本片以原型象征的意义。不过,和同为原型叙述的《圣经》不同,《裸杀万里追》刻画了一片上帝和神圣被放逐的土地,所谓的文明只是片尾那幢孤零地矗立在丛林深度的白色碉堡,在其余的时刻,本片总是让我们冰冷彻骨的感觉到,如果没有高科技和娱乐文化的麻醉剂,竟然还有多少的恐惧和仇恨暗藏在我们幽暗的内心大陆之中。

  非关种族

  值得庆幸,《裸杀万里追》并不是制作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在我们这个时代,过于伤感和廉价的人道主义总是会使电影工作者们捉襟见肘,猎杀或者残害一只动物便会引起骚动和游行示威(即使这是由化妆师和高科技完成的!),道貌岸然的观众坐在柔软的沙发上眼神呆滞地望着电视银幕,些许暴力和血腥的镜头便会让他暴跳如雷;“政治正确”是电影人腰包的首要保障:请别让那些生活在梦幻之中的人们接触到过多的真实吧!

  《裸杀万里追》并不是为我们这个时代准备的电影。在这里,大象会在镜头下直接中弹轰然崩塌,白色的象牙被毫无怜悯的锯下,留下庞然大物的身躯剖膛开肚,长镜头下,黝黑的身体出入于大象血渍淋淋的空洞躯体,取出里面的内脏,烧烤于炭火之上。人类并不会比大象好过太多:被土著人囚禁的白人最终要不是被砍头,要不是被乱刀砍死,更有甚者,土著人会在他的身上敷上一层厚厚的红土,架在篝火之上,生烤活人。而所有这些,只是这部梦魇般的电影的开始。

  对于所有那些种族主义者来说,这些镜头几乎都是违背天良的撒旦涂鸦。但请别误会,康奈尔•王尔德既不想以“东方主义”的眼光来审视这片赤土而给西方人以侵略的口实,也不想去挑战、解构那些陈腐的种族主义神话,在《裸杀万里追》中,白人和黑人,狮子和犀牛,蛇蝎和针芒植物,所有万灵皆为主角,所有生物都为平等,所有人都必须对自己的生存负责,每一个战士都有自己猎杀的正当理由,而上帝/自然则皆站在他们的另一边。

  在无数的镜头中,我们看到康奈尔•王尔德智慧地用摄像机去替代和模拟动物的视点。对于这些上古生物来说,白人和黑人之间的侵略和反侵略、追捕和反追捕、猎杀和反猎杀,都不过是一场天天上演的古老戏剧而已。它们漠然地矗立在分裂离析的土地上,等待着其中一方的死亡,直到那个时候,它们便可以有机可趁,不费吹灰之力地攫取自己的食物。《裸杀万里追》并不是当代流行的野外生存肥皂剧,它不向人物提供精诚合作的互助,也不向人物提供沟通和勾心斗角的可能性:在文明的触角并未涉及的所在,人类永恒地孤独;没有了社会性,人就是一头动物。

  低俗三部曲

  毋庸置疑,《裸杀万里追》是一部经典的低俗电影。和那个时代美国最著名的低俗电影大师塞缪尔•福勒一样,虽然康奈尔•王尔德至今仍然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他的作品却以更加大胆和爆裂的姿态置疑了美国与资本主义的白日梦。1955年,康奈尔•王尔德淡出银幕,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制作公司,这个公司不仅生产了经典的黑色电影《大爵士乐队》(The Big Combo),而且也生产了王尔德自己的三部曲:《裸杀万里追》、《抢滩总攻击》(Beach Red)和《无茅之枪》(No Blade of Grass)。这三部电影分别以史前、二战和未来的叙事场景勾勒出了王尔德对人类历史的悲剧想象,凛冽的影像风格足以让当今的低俗电影模仿者瞠目结舌:毕竟,在我们这个后现代时代,还有哪个导演不是从热血少年期所读的那些手淫读物中猎取灵感的呢?而真正的低俗电影却应该像王尔德那样来自于对人性暴力的直接感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