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张颖:极致地重视自己的时间,才能被财富眷顾
6月19日,极客公园和B站共同举办了Rebuild 2020 Move on现场。
在现场,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和极客公园创始人&总裁张鹏,以及B站UP主“硬核的半佛仙人”进行了一场对谈。
这次对谈的精华版文字,经极客公园和经纬中国授权,今天由罗辑思维和得到App独家首发。
我们也为你准备了完整版视频,欢迎你查看。
1
1
1
创造尽可能大的财富,意义是什么?
张鹏:你早已经财富自由了,还是强烈地要创造更大的财富,为什么?
张颖:身价跟现金是有重大差距的。很多朋友可能理解不了,一个人值1000块钱的身价,但他现金可能只有10块钱。有时候身价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身价是不能100%变现的。
所以我觉得,赚更多的钱,把它变成更多的现金,你就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有意义的事情太多了。就在我脑海里面,我能想象到这些钱能花的地方。
比如慈善,比如更好的内容的投入。我跟半佛也聊过,纪录片、视频电影。我特别喜欢这方面,从《燃点》到《徒手攀岩》,到今年还有两三部纪录片,到未来有意义的电影。
有了钱,你可以照顾身边更多的人,有可能小圈子能再放大10倍、20倍,所以很有意义。
半佛:对大多数人而言,钱就是生活的一个必需品。像刚才张颖老师讲的,作为一个已经登顶山顶的人,肯定是胸怀宇宙的,看到的东西是更多、更宽广的。但可能在我看来,更多的情况下,大家都是比较艰难地在活着,在生存。
所以在我看来,钱可能还没有那么高的理想,我会觉得钱是一个自由的“赎身劵”。
所谓自由不是说你想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
1
2
1
怎样看待“办公室奋斗X”?
半佛:一个蛮有趣的话题,就是现在大家谈论的“奋斗X”。类似于我工作做完了,晚上6点想走。然后“奋斗X”其实跟我做的差不多,但他就是要去“熬”,搞一些其他有的没的,老板不走他就不走。
他会带着整个风气一起这样,让大家都“熬”,像这样的人,他坑了更多的人。
但反过来讲,你是一个老板,你也会喜欢这种能力不差、态度又特别好的人,虽然这个态度对于同事而言是有问题的。
你有这样的员工,你也会愿意为他多创造一点这样的机会,老板选这个“奋斗X”有什么错呢?
这其实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大多数的人作为一个工作者,拿了这样一份工资,拿多少钱办多少事。我按照公司的要求,把我的工作做完了,理论上我就可以了。
现在的问题是,一个同事奋斗了,如果你不跟上,你有可能会成为老板眼中的懒惰者。
张颖:第一,我觉得这种“奋斗X”的数量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有能力又付出,又跟老板打交道,然后又情愿在办公室花很长的时间,这类人我觉得在任何公司都没有那么多,会多到导致抢光所有“你给我一分钱,我做一份工作”的人的未来和机会。
第二,对那些我就想花这段时间做好本分工作,没有太多其他想法的人。这个社会是分级的,你因此得到的东西也就是大概这样子,就不要渴望太多的升职、带来更多的财富,有一天自己又有悟性再去创业赚更多的钱了。
第三,如果有人说,我必须要只出一份力一份工作,但是我又想有效地跟这些“奋斗X”去抗衡,有什么方法?
我回答也是一样的。你还是要思考,要在台面上的、要有一定底线的,怎么去打动老板?怎么去打动直接上司,让他们同样也重视自己,甚至更重视?
为什么叫“奋斗X”,而不是叫奋斗者?因为他每天除了完成工作之外,并没有更多的工作做,也没有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就只是熬时间。
张鹏:你们俩没聊另一个视角,就是你们没觉得这样的人在这个公司里,就真能得到认可?
张颖:我觉得最终其实还是每个人要想清楚你自己想要什么,就是这份工作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你真的就想“我赚这些钱,不想付出太多的”。你看到了“奋斗X”,你心里有可能有怨言,你又不想付比他付出更多,又没有这种心机去跟别人博弈。
1
3
1
张颖是如何找到优秀创业者的?
张鹏:你投资、你的财富,说白了也是因为你看到了那些优秀的创业者。你在当年是怎么识别这群人的?
张颖:你如果问我,从实践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可以说是正反两级的例子。
反面的是,我可以这么说,针对我们做的早期投资,所有要求我们在签投资条款的时候,签排自己行业里面其他竞争对手的公司,后来全部都歇菜了。这个约束越宽泛,公司歇菜的速度越快。越窄,生存的时间更长,但最终也会歇菜。
我们至少投了600家公司,数据是百分百。
当你跟一个创业者聊天,每一次聊天你都下意识地再给他加分,不停加分,有可能聊团队、聊愿景、聊打法、聊怎么去分股权,我会不停给他去加分。
然后你投资了,然后你再去未来跟他交流,一个月两个月的频次,每次你去见他,你都发现它在不停地被各种各样的外部的资源,外部的能量在滋润。然后再提升自己,你就会觉得这个人怎么变成了不一样的人呢?
他的观点越来越成熟。当初我们讨论的一些事情,我觉得没戏了,他去做了,但是快速地调整了。这种人你都不用问公司的数据、公司的细节,公司一定是在越做越好。
关于一些其他的一些底层的东西,大佬们说出来的在文章里面基本上没错,但都没什么用。
你怎么去定义什么是心胸呢?人格魅力你怎么定义?如果你在2012年见到张一鸣,你在2010年见到王兴,哪来的人格魅力呢?如果你在2008年、2010年见到我,哪来的人格魅力?
张鹏:能不能讲讲,你见过的那些失败的公司是怎么没了的?
张颖:我先讲成功的。首先,好像看起来是经纬所有成功的项目,都是我投的。但绝对不是。
我在这里面可能贡献了20%都不到,而且就算20%是挂名,我是董事,也是好几个同事的努力,和大家一起的判断。
经纬很多的经典项目案例,最终的成功跟我作为一个掌门人、创始人,关系非常少。只是大家比较熟悉我,我代表了“经纬”这个标签。
第二,关于失败创业者的总结,我不会在任何公开场合点评我们一家失败的创业公司的名字、跟细节、跟创始人。
张鹏:如果要是把自己挺好的牌“打飞了”,一般都会有什么样的原因呢?
张颖:过于乐观、乱花钱、对现金流基本的理解力都没有。半佛对现金流的理解非常深,你说说。
半佛:因为我之前开过店,包括火锅店,也开过饭店,然后我就会意识到现金流的重要性。
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会出现什么“幺蛾子”,如果没有一年甚至两年的现金流,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你一定会“死”。
然后加上我以前做的是DD(Due ,尽职调查)的工作,会看到企业赔钱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情是我看着他的上游跟下游,他的现金流是在萎缩的,不管是上游的账期还是下游的结算,它在这方面是没有把控力的。
而他的对手可能会做得更好,这个时候我就会认为这家企业即使账面是盈利的,但他一定会“死”。
我自己确实失败过,所以类似“一朝被蛇咬”,如果没有个几年的现金流放在那边,我是不会踏实的,可能就是“现金流PTSD”了,过于谨慎了。
张颖:像他这样对现金流的理解,我们很多的创业者都没有。
折在他们不熟悉的,但是必须又是基本功的点,这简直就是荒唐。那么蓬勃发展的一个行业,你融了那么多钱,我们又支持了你两三次,现在弄成这样,其实非常悲催的,他们的压力很大,我自己心里面也是非常的沮丧,这种沮丧其实这段时间其实有一定的负面的循环,导致我就觉得早期投资太难了。
张鹏:虽然你不会去说公开的抱怨或者怎么样,但是你确实会有一个判断,比如这个人我是不会再投钱,这个时候会有的对吧?
张颖:对。
半佛:你眼中就是见到了最傻的投资人,当然我们不说具体的公司,说给你感受比较深的。
张颖:我们有个项目,马上要上市了,公司要报材料,其中一个投资人就开始拒绝上市文件的签字,他对公司创始人说“我觉得你上了市会很惨”。当然这是人家的判断,判断也不一定错对吧?“如果你要让我在上市文件上签字的话,你要帮忙协调卖老股,我要退出一部分。”这个投资人说。
然后在博弈过程中,他打电话给我,说这个公司的资产就是非常好,我们两个如果联手去找大的战略投资,一定能把它卖掉,一定是个好价格。
虽然我也认可上市之后这家公司的股价,第一市值不够大,第二会压力蛮大,但这个投资人找错了人,我绝对不会做这种背后捅创业者一刀的事情。绝对不会。
我研究生毕业之后通过校招去了投行工作,很不喜欢那种文化,因为我当初不是一个非常冲突性的人格。那个时候有一段时间在投行里面也做得非常的憋屈。
我觉得有几个非常绝望的时间点:每次到周五的时候,我们都会像逃难一样想各种方法躲起来,不想被别人去分配工作。有时候躲到车里面,有时候躲在厕所里面,我在厕所里面站在马桶上待过两个小时。
那段时间经常被欺负,但是这些东西加起来,我觉得是巨大的财富。对后面我做投资怎么判断人,判断人性,跟创业者的互动,不欺负别人,然后真正让他们认为我跟他们是平等的,不是装出来的。
这种东西你日复一日地这么去做,其实就能产生巨大的优势,就能建立很强的个人的口碑。
你这样建立这种跟别人的差异化,在创业者的心中的孵化,就能真正的变成一个护城河。
1
4
1
疫情对工作与工作量、心情与思考、投资与被投有何影响?
张鹏:张颖我想问你,跟疫情之前比,你的工作状态或者工作量有什么变化吗?
张颖:基本上回到了100%的状态,一天大概7-8个会,进公司的门基本上就不太出去。
我的理解是,不停地优化轻重缓急,不停地在24小时里面挤出更多的有效时间。
我们有自己的团队,有行业小组,有合伙人。我现在的角色,只是在最后的几个环节,帮忙把关一下创始人,然后问一些比较没有前置准备的很刁钻的问题,比如自己的经历,阅历,人生。
所以这七八个会如果能安排的好,其实能饱和等于两三天的工作量。
这样子,我一般工作3周到4周,同事们就受不了我了。我觉得这是良性的压力,但有些人会觉得是承受不了的压力。再加上我也会烦,你在公司看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你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做得更好,我就会想办法出去,然后放松,基本上现在的出去更放松。
张鹏:所以你是个冲刺型跑法,对吧?集中在一个事,做完跑完,然后开始那边修养,然后再跑。
张颖:我觉得时间异常宝贵,所以这里面的投入产出比要不停微调跟提升。
我非常介意,不喜欢跟无聊的人,在无聊的事情上,花任何时间的投入。
我觉得是对不起自己,因为你自己主动地选择性地在家里面看纪录片,或者坐在马桶上很长时间,对你自己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别管别人觉得有没有意义,你自己是不是觉得有意义就够了。
另外,我自己觉得把投资这个事情做好,在我今天这个角色前置的条件,是很多的时间应该是独处,因为你已经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跟很多人交流了,你需要时间去消化,你需要去想一些东西。
通常对一个投资机构来说,比较长远的、关键的大的方向,都是少数人决策出来的,我肯定是最关键的决策者之一。
我有一个黑本,每年大概我能写6本。比如说我会写这周需要做的事情,轻重缓急排序,比如说一个关键的会,开完会之后,我记比较深刻的一些总结,比如说创业板现在开始注册制了,科创版的改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从系统层面,从基金层面,我应该做什么事情,写下来。
有时候我有一个非常天真的想法:没有人打扰,没有声音的打扰,然后我闭上眼睛拼命去想,我能把所有问题的结论跟方法都能想出来。这个东西是天真的,不可能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会去走这个流程。
张鹏:就因为你身边本来都是这帮非常优秀的人,你获得他们的信息已经很充分了,所以你反而觉得这些交流够了,要留时间去想。
张颖:yes and no。yes,是,我觉得在今天这个节点,我能比很多其他人更有效地去获取大量的信息。
但另外一个no,如果你能跟各行各业里面真正有思考的人,坐下来,然后再有一定时间段的交流,一个充分的交流,他们能分享给你很诚实的回答。
这种交流也是必须应该有的,而且要保持一定的频率。但问题是你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面找出来一些头部的人,你如果跟10个人去开会,只有大概一两个人,你能聊得很透。
所以如何非常高效地、前置地有一份人员的名单,然后通过一定的交流跟投入再去提炼,其实是非常难的。
在一个很多人的场合下,大家吃饭聊天,我更觉得99%都是废的。但是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发泄,对他们来说在创业的这种漫长的道路上,他们需要这样的东西,但是对我来说我不需要。
另外一点,就是很多人的思考的节奏、维度、速度、跨界性都不够,我会觉得没有意义。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要跟有效的人做有效的交流。
但是怎么得到“有效的人”的标签,怎么找到他们?我觉得每个人的思考、拿捏、取舍都是不一样的,非常难。
张鹏:有没有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恰恰在疫情期间投了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项目?
张颖:我们在疫情期间投了STARFIELD,做人造肉的,现在也跟很多的商家在合作,我觉得还是蛮有意义的。
随着今天看全世界的这种人口的增长,然后各种各样的天气跟环境的因素,其实我们看人造肉,还是把它当成一个未来能爆发的行业,在这里面也许会有一些持续的投入,这是一个点。
另外进口的替代,它的市场不够大,天花板有可能就是10个亿,你在这里面有可能占一个百分之三四十。但是,今天从一个国家的战略诉求跟这种外部的环境的变化,这一类的公司哪怕它的天花板不够大,加上收入跟利润、战略意义,也是一个有可能值得投资跟比你想象更大的资本空间的一个思考。
今天的我,今天的经纬,因为我们过去聚焦移动互联网而带来的成功和财富,一些明星公司的持续发酵和发展,能带来未来的一些财务回报。
我自己心里面的一个算盘,让我们今天更加地敢大胆,更加勇往直前地,去投一些更加能振奋人心,更加能让我兴奋的一些行业:如航空航天、新药研发、硬科技。
张鹏:你认为这是比原来更大胆了?
张颖:百分之一万,而且我心里面能承受,因为我把这些前沿投资的最终失败想成是必然的,把成功想成是偶然的。
张鹏:我觉得你的思路跟原来移动互联网那一波不是完全一样,这点还挺有意思的。
张颖:我们从2014年开始已经系统性地在移动互联网之外做布局了,到大概2018年左右,经纬在移动互联网、大文娱、to C这方面的投资其实占20%都不到了。近几年,我们更加积极地在各个领域里面铺开布局,包括教育,企业服务,B2B,医疗(特别是数字医疗),航空航天,电动车等,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比如说,我们投资行业里面很多的机构融到了钱,他们都会公布我融了多少钱,多么的振奋人心。
我们就从来不会。因为你再融多少钱,总有人融比你多,你融到了钱了,明星的创业者就开始一窝蜂去找你吗?更多来找你的,不一定是非常高质量的创业者,高质量创业者有可能还是需要你主动去发掘,去交流,去拿下。
张鹏:感觉你特别反感被别人的惯性裹挟。
张颖:对。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别人做的这种事情,我自己认为是对的,我们也会做。这里面不完全是那么绝对的,如果那么绝对,就变成盲目的固执。
张鹏:咱也务实地讲讲疫情,对你们投资投后的企业冲击比较大的会是谁?
张颖:我觉得是跟旅游相关的。我们在这个行业里任何的布局,任何一家公司都有某种程度上影响。另外一点,竞争跟热度行业而带来的迷茫更混乱。
比如说芯片,芯片这个行业现在投资热度有可能放大了50倍。 另外一个行业新药研发、基因检测、基因治疗。热的一塌糊涂。
这里面估值就会被盲目的抬高,那个时候你很难精确地作出判断,你只要不出钱,别人很快就会出钱。这有点像最火的时候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在就发生在芯片上。
你在这里面,怎么去拿捏?怎么去组建一个高效的团队?因为你也不能不投,所以这种东西也是不容易。
1
5
1
如何降低对未来最头部明星公司的错判率?
张鹏:你现在最焦虑的东西是什么?
张颖:我现在最焦虑的跟我两年前、一年前还是一样,就是如何降低未来的最头部明星公司的错判率?
我如何在今天见到10年后的下一个王兴,下一个张一鸣,下一个程维,然后最后证明我们对他们的判断是对的。这基本上今天是无解,但我从三个维度尝试去解决。
第一,从平台的决策的层面。希望在流程上在方法论上,大家的讨论上,在所有不最重要的几个节点上,是否能提升平台的决策有效率。
第二,行业小组的角度来说。
我怎么样去匹配好行业小组,从合伙人到VP到投资经理之间,最良性的一个组合,能让他们在量跟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同时错过的东西又有一定的回访机制,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导致我们能抓住过去错过的一些早期项目,降低错判率。
第三,合伙人的个人成长。
我觉得今天我们公司在任何一家公司,个人成长的节奏都开始不一样了。有些人开始明显撞到一些天花板,有些人在迅猛提升自己,在不停证明自己的价值跟自己的产出。
我能做什么?帮助每一个单独合伙人取长补短,然后一起琢磨出他的缺点,然后帮助他,看看是否能成长。
这几件事情我每天都在努力,每天都在思考,但是没有明显的效益。在我脑海里面,一直在想还有什么大刀阔斧的方法。
比如说这个人不行,我对他失望了,我相信我直觉了,我直接把他给“干掉”。比如说大胆的提升,一些年轻人给他更多的权力。但最终,我还是觉得靠老天爷。
现在有一点我是非常清晰的,就是我们现在每天已经筛选、提炼掉很多不值得见的人跟公司了。
今天在我这个层面,80%的时间其实最终完全是在浪费的。我真正只有20%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最后这些事跟人大概能帮我们赚超过75-80%的钱。
但是这个时间到底是什么?我只有在3年5年之后回访,才看得出来哪些是无效的,这就是真相。
我80%的工作时间其实都是在浪费。所以才会焦虑、失落,这非常揪心,也非常烧脑。我真的是要出去花一定时间骑摩托车,我周边的人都是跟商业没有任何关系的。
1
6
1
怎样看接下来“国际化”的变化?
张鹏:现在提到国际化,大家都会觉得是一个退潮。甚至有的人会很悲观,认为这就是一个“只要归零,就逐渐会走到归零”。你怎么看?
张颖:我觉得国际化跟全球化已经这样子了,你不可能让它归零,完全所有的国家都是我国状态。
在今天全球化,如果你把它当成了某一个高点,在一定的时间里面各国的收缩,对全球化这种紧密的关系会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全球化已经那么息息相关了,很难完全归零。中国在制造业在很多地方的优势,很多国际企业也不是说搬走就搬走,特别是在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时,他们有对收入跟利润的追求。
如果搬走,中国本来的一些工厂,你又脱离了很多的本身的生态链,也许对它的收入跟利润反而有更大的压力。
张鹏:你接下来投资的什么策略、方向、信心会变吗?
张颖:这种猜测、思考一丝都不会动摇我对中国的高度看好,100%聚焦的可能。一直以来,我们经纬有一点我觉得做得很好,在大方向、大高度方面是毫不犹豫的。
所以今天我们更加坚决,要聚焦中国,把有限的“子弹”全部都放在中国,然后寻找各行各业最优秀的创业者。
过去的12年证明我们没有错,未来的10年,我觉得对很多人来说,其实是有可能动荡加大了,但是不代表中国不会继续出优秀的公司。
我跟李想聊天,跟何小鹏聊天,跟程维,王兴,张一鸣……能感觉得到,他们的雄心,他们心中的梦想。优秀的人在中国太多了,为什么要去其他地方投资呢?
1
7
1
关于张颖的直来直往
半佛:张颖老师讲我认可的投资不是刻意神秘化的、刻意高端化的事情,但是反过来讲,你要做一个投资人,如何吸引更多的创业者选择他们?
张颖:今天的80后、90后跟00后,会占我们未来要投资的创业群体70%以上,甚至80-90%。
我自认为,他们喜欢的投资公司跟投资人,应该是比较真实、相对爱憎分明的。我也相信,今天如果你被更多人关注,其实在工作跟生活上要找到平衡,我某种程度上更加有趣一点。
张鹏:其实最后我想问个比较私人的问题,就是你这个性格,是不是在这段时间里“拉黑”了不少人?
张颖:答案是有,但是我没有拉黑任何人,但是他们在我心里面的位置已经非常的滞后了。
张鹏:这种位置调整是因为什么?
张颖:主要还是创业者。随着我自己在进步,虽然在缓慢进步。如果我看到身边的有些创业者,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心血,他却没有在进步,而且在后退,变得非常极端。当我想清楚之后,我就会往后靠。
张鹏:张颖说话都是特别直来直往,也不装。你是完全不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吗?还是说,这是你的一种风格?
张颖:我没有说我不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我只是觉得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今天这个年龄,更从容的情况下,我觉得没有必要过多掩盖自己的真实观点跟态度。
特别是我跟创业者交流的时候,这种简单真实的风格,我觉得第一是对别人最大的尊重,因为你跟人家交流也就一个半小时。
第二,这种风格也比较鲜明,喜欢的他就会非常喜欢你,不喜欢的你就别拿我们投资这种,而因此我们错过收益,我觉得也能理解。
第三,如果头部的、特别牛的明星创业者大佬们,对我不屑或者是不认可,我的接受度其实非常高。反而我对普通人、站在一线的工作者会如履薄冰,比较小心,不想让别人感觉不好。
张鹏:但我觉得至少有一点就是说,很多人有时候坦率直白,风格是他的一个包装,你其实是先从对自己怎么看,先对自己坦诚对吧?坦诚到一定程度,你的坦诚对别人才是真的。
张颖:比如说最近地摊经济,然后有些投资人、创业家就想摆摊。
张鹏:你就超级不屑,是不是?
张颖:摆个摊子在那做秀,我说傻不傻?大哥,这种“蹭流量”能给你带来什么?你如果真的要摆地摊,你摆3天以上,每天8个小时,我服你。
要真正有收入,真正有一些思考,你真的在做一些尝试,但就摆一下拍照片,这就是作秀,荒唐。
感谢极客公园和经纬中国授权,“罗辑思维”和得到App独家首发。
本文有删减,如果你想看完整版访谈,请详见公众号“经纬中国”。
推 荐 阅 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收获,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