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的影评大全
《模拟》是一部由Abed Abest执导,Abed Abest / Vahid Rad / Majid Yousef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模拟》精选点评:
●中间漏看了五分钟……这是倒叙吗?
●和女朋友不停的聊了两个小时,捋清了很多问题,这两天会写一篇长篇影评
●看不太懂
●趣味有限的游戏电影。
●好看,但没看懂..
●170619@大光明
●倒叙结构,故事本身与主角叙述的嵌套设计,极简的场景,实验性极强的镜头运用,一场不知道为什么愈演愈烈的惨剧,是否是某种现实的高度象征?在男人之一卷入这场打斗前,老父贤姊幼甥一家其乐融融,他不会预见到跨出家门去做客,最终的结局是分崩离析~世界上还有什么如此无可避免地带来灾难?
●伊朗電影就像是一塊金字招牌,很難出爛片,非常具有實驗性的一部電影。舞台劇式極簡佈景,拍攝手法上又保證了影片的電影感,倒敘結構讓影片形成環形結構,推演著故事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劇,同時又在故事層面形成時空環形,強化了悲劇的重蹈覆轍。#SIFF2017#
●这个点果然适合在家睡觉,来看了一部很有意思的片子,但是剧情似懂非懂,评论里也都围绕着舞台布景和叙述手法,或者过度解读[捂脸]
●siff不知看什么?买伊朗电影吧 错不了
《模拟》影评(一):当事者,旁观者和现实旁观者的互文
上海电影节看的,听说在伊朗拍电影,因为有很多“禁区”所以很多题材都不让拍,而且是严格到匪夷所思的角度。在这样背景下要讲清楚一个故事,只能用话剧的形式。
青年因为一个事故进了警察局,在混乱中导致自己的外甥女丧命,他伤心出走他国,数年回来后却目睹另一个青年相同的命运。这种循环看似无意义,似乎在向低俗小说致敬。
然后另一个值得推敲的细节是商人在讲述自己悲伤遭遇的时候。三个旁听的年轻人都在忍不住发笑。年轻人是来找乐子的,或许是吧别人的悲惨当成一个笑料来看待吧。等后来他们自己经历一遍的时候不知道会是什么滋味。
所以那个商人是不是就和伊朗一样,而我们这些旁观国有没有听着他人的惨事发笑?如果这个不幸降临到旁观者自己身上又将如何?
这个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吧?
《模拟》影评(二):重叙事结构而轻剧本的伊朗实验犯罪题材
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新锐导演的实验性作品,这部来自伊朗导演Abed Abest的处女作《模拟》也不例外。虽然没有任何记载,但在我记忆里,这种分段叙事和打乱线性时间的手法最初似乎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而始作俑者要数昆汀·塔伦蒂诺那部鼎鼎大名的《低俗小说》和马其顿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的《暴雨将至》。这位新锐伊朗导演想必是深度迷影人士,即便不是昆汀或曼彻夫斯基的崇拜者,也肯定对千禧年代以来叙事风格实验的作品滚瓜烂熟。打破场景间隔的舞台剧环境设计借鉴了拉斯·冯提尔的《狗镇》,而完全倒序讲述的方式又是遥遥呼应法国导演加斯帕·诺那部臭名昭著的《不可撤销》。这种迷影型的作品肯定能讨好一大批同样口味的影迷群体,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剧本的内容不够充实,单薄的剧情无法撑起这种精心设计的叙事实验,特别是类似的宿命故事看过太多次,自然难以引起太深刻的思考。
我比较好奇的是导演采用绿色道具和演员们蓝色的鞋子,这种常见于好莱坞大片里的CG效果装置在这个故事里的功能何在。我本以为导演会在最后放大招,将所有的极简背景用电脑换成实景,但事实上并没有。而另一处令我倍感迷惑的是镜头设计,有不少高空俯拍的角度,以及人物对话中突然暂停,然后转到另外的角度再继续进行的小花招。这种像是有人在监视器后观察并操纵的上帝视角,最终也没有派上用场。我原本猜测整部影片采用的是元电影结构,在看不见的法庭上叙述一场审讯,透过隐身法官的视角在反复播放和观看事件来龙去脉的监控记录片,当然看到最后发现也并非如此。感觉导演过分侧重叙事结构的实验,却忽略了剧本的深化,令观众渐渐失去观赏趣味也是意料之中。
《模拟》影评(三):和女友观影后不断聊2.5个小时内的观影报告
和女友观影后不断聊2.5个小时内的观影报告
整个聊天过程中我们走路,坐地铁,骑电瓶车,买烧烤,给狗狗擦尿。
在这个过程中讨论各种电影想要传达的不同想法。
只是两个人纯瞎聊出的结果报告,如感到幼稚,就当看笑话吧。
先废话一堆
我和女友都自认为看了不少电影,俩人也都是影视行业工作者。
在看到电影节有这部电影后,想去看看trailer,发现imdb上都没有
后来用google搜索,在YouTube上发现这部电影有另外一个英文名,才搜得到。
引发我很大的好奇。
看完这部电影,在大光明门口抽烟的时,
两人共同感叹,很久没遇到看不懂的电影了。
我应该也从来没写过长篇影评,就让这部模拟来破处吧。
以下是我们聊天得出的一个又一个推论。
根据我俩的时间线分为不同的解读阶段。
1.看完后在大光明门口抽烟。
首先是感叹演员的演技及其超长表演。
还有对事件细腻的刻画程度。
以及感叹每一个决定其实都可以改变结局。
Motion control镜头的设计还有很多伪升格镜头也很优秀的完成。
一开始认为电影是根据声音进行场景分离,
不同环境音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真实与虚幻的故事。
当时的想法就是期待有人二刷帮我来分析分析。
2. 回去的一号线上
我俩在聊天的过程中,
认为虽然打破线性叙事结构,但是应该有玄机在里面。
女友有提到,为什么由一个年轻人扮演撒谎的老兵,
引发我想到他们明明穿着Tee,但是三男之一的父亲却说他们穿的衣冠整整。
同一个人扮演上尉,少校,上校。
三名男子一开始反而在警察局撒谎说自己在海关工作。
得出的结论是,其实这几个场景其实是完全分割的。
只是由相同的人扮演不同的故事,然而不同的故事刚好能拼凑成同一个故事。
随之误导观众。
引发观众过度解读。
比如开场寓言般的介绍出场人物。
女孩死而复生的重新介绍。
3. 在下了地铁骑电瓶车的路上
然而我认为,在这样的国家,做这样一部电影。
这样长篇幅的台词以及大段的表演肯定会有长时间的rehearsal。
导演不会随意拍一部电影然后让观众过度解读。
他的这部电影会有很清楚的目的,以及隐晦的表达。
4. 路上饿了买烧烤
刷了刷影评,记得猫眼上有人说是老兵战后创伤。
这没有说服我,但是让我换了一种思考方式。
之前都是银幕上看到的东西来揣测导演的想法,
那么现在就直接设定一个导演的想法来往后推测出想要让观众得到的信息。
在这样的设定情况下,
我设定导演的初衷是个“东西”,而不是故事,因为虽然它是个悲剧故事,
但是对电影而言,真的只是个悲剧而已,没有任何冲击感。
而这个东西,或许是个“宗教”,或许是“文化”。
导演因为这个设定后,在来选择用“模拟”这种叙事方式及其结构来讲这部电影。
第三步设定人物时候,再把这个人物设定成战后创伤而已。
所以这个战后创伤不可能是首要信息。
当然这种猜测的弊端是一开始错了,后面的猜测全是错的。
5. 给狗狗擦家里的尿。
为了这部电影导致让狗狗一个人在家呆着,尿了不少。
在这个过程中,女友因为之前老兵创伤后遗症认为这可能这是部讲
“战争”
的电影。
一下点醒了我门俩!!!!!!!这里要说老婆你最棒!!!
对,这应该就是一部完全讽刺战争的电影。
a.首先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模拟,它所模拟的就是战争(这里的战争不只是一场战争)
.在这样一个男权的中东国家弱势群体里只有三个人:有病身残的男性,妇女,以及儿童。
其他人物各自代表这不同的权利及其势力。
c.一开始(可能是当地文化原因),三名男子密谋商讨如何去别人家,三个男子代表着不同的国家,想要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撒谎的老兵)。
d.但是撒谎的老兵却说只可以来一个,也就是一个国家。
e.然而三人最后还是去到了老兵的家里。老兵一开始说在和另外(国家)官员聊天,他们不方便参与。
f.最后让三人进入客厅,撒谎老兵对待外来的三个国家态度很好,虽然有所调戏,但是要表给表要酒给酒,要烟去买烟。
g.撒谎老兵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并不想让别人来他自己认为的家(可能是以色列)。他在警察局撒谎说是他们是强盗,从老兵的角度或者这个国家来说,这三个人就是强盗。
h.在他们发生争吵后,第三方势力接入(警察),这里的拍摄视角也很奇特,几乎90度的俯拍。
说明这个第三方势力看到的东西并不全面。不像一开始镜头一样的全景或者常规镜头。
i.第三方势力接入的方式也很奇妙,翻过了不存在的”墙“,踢门而入。
j.大家会去认为这个是讲女孩悲剧的电影,然而女孩是被外界势力”军医“撞死,军医代表的国家我到现在也没想清楚。军医是双胞胎扮演,很有玄机。
k.在这部电影里,墙是不存在的,只有门,绿色的背景根本就不是墙。说明在这个星球上根本就没有界限,都是我们自己造出的”门“,国界。人是能在空间中自由跨越。所以在这部电影里真正出现的绿色的墙是时间维度,只有在时间维度变换时,才会存在这个墙。
L.出现争吵后,最后受伤的还是人民,女孩。
M.本电影里出现的其他三个颜色,蓝色的鞋,红色的袜子以及白色的车,难道是代表所有的武器及有价值的东西都被美国控制?
. 除了车子之外,出现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女孩的血吧?这个还没想清楚。
O.三个男子是三个国家还是三个宗教,还待定。(如果是三个宗教的话解释更加合理,这样这部电影的世界观更加大)
. 我要睡了。。。
因为这部电影真的信息量实在太过庞大。(比如,三个男子之一,割线的那位,一开始不去跳舞,后来采取激进的方式是保守派宗教的想法。撒谎老兵重复说忘了自己有枪,是被逼使用武力,以及悲剧的重复等等等等等)
太多太多
未完待续
附上随地尿尿的钱钱,为了惩罚他,在他面前吃烧烤
《模拟》影评(四):触发家庭崩溃的第一元凶不是出轨,居然是它
触发家庭崩溃的第一元凶不是出轨,居然是它(点击兰色字关注)
在陪着葫芦暑期美西游的飞机上,看了一部伊朗影片《模拟》。
这是柏林和上海电影节展映片,用非常独特的极简元素将舞台剧的魅力展示到了极致。
腰间别一根绿棍子或一把绿手枪,就表明了警察身份。
嫌犯被铐上绿手铐。
各个房间门是绿色的,警察用来记录的夹子是绿色的,问询桌是绿色的,甚至桌上电话也是绿色的。
导演对绿色的偏爱,也真是没谁了。
除了布置简洁,导演还用了倒叙和场景切换,把社会伦理片拍成了烧脑片。
估计整部片子成本不会超过15万美元,但用心程度和传递出来的精神内核,像这些绿色一样令人惊艳。
尤其是,整个剧里充满了悲观与宿命情绪。
似乎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三个年轻人喝了酒,琢磨着找些乐子,就给一哥们儿打电话,想上他家去玩。
哥们儿好客,摆上酒继续喝。其间说起自己的经历,因为一件事情被警察问话,结果媳妇带了孩子去找他。
不想,孩子在车里睡着了,媳妇就没叫孩子下车。谁知,这时正好一辆救护车鸣笛通过。孩子被笛声惊醒,推开车门,被救护车撞倒……
这本来是一个悲伤故事,但三个听众因为喝了很多酒,所以没当回事,甚至还以为在说段子,个个窃笑不止。
悲剧自此开始。
四个人一边喝,一边拧大了音响音量。其间,主人出去接电话,一人觉得音量太大,想关小找不着开关,顺手拿了桌上一把小刀子,扬言割断电线。
主人正好回来,急忙阻止。醉酒状态下,言语上升为动手,旁边拉架的主角也一下子变成了全武行。
情急之下,主人掏出了之前战争时期留下来的枪。
枪声响起,警察把他们都带走了。
到了警局,受了刺激的主人,直接将三人诬告为入室抢劫,而且说得有板有眼。
罪名加重,三人回不去了。
主角给姐姐打了一个电话,让她记得叫老爸晚上起来吃药。
姐姐坐不住了,来到警局质问警官。
其间老爸打来电话,也要来,就把姐姐的闺女也带来了。
因为孩子在车里睡着了,就没叫下车。谁知,正好一辆救护车鸣笛通过。孩子被笛声惊醒,推开车门,被救护车撞到……
这一幕,熟悉么?
只在几十分钟前,让主角第一次听还笑个不停的“段子”,竟然这么快就发生在他自己身上。
他再也笑不起来了!
这时候,本以为导演会收尾,却又用了一段长倒叙,说了主角等三人去哥们儿家里作客的前传。
主角很孝顺,给老爸买了药,叮嘱老爸按时吃,还和关系亲密的小外甥女抱高高。
这一段,似乎在说明,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的发生,既与出轨无关,也不在原生家庭。
那么,悲剧原因到底是什么?
只能是酒!
实际上也是,如果没喝酒,三人跑到哥们家里去玩,打屁聊天,肯定出不了事儿。
退一步说,如果喝而不多,保持去哥们家之前的状态,也出不了事。
那会儿,主角还知道孝敬老爸,抱抱外甥女,叮嘱她早休息。
所以,一切都是喝酒失控惹的祸。
喝酒之后,反应迟缓,觉得别人的正经诉说都像玩笑,不以为然。
而醉酒之后,暴力倾向提升,一旦遇到阻拦,哪怕只是言语不当,就会立即上升为拳脚相向,再往后发展,就是动刀动枪了。
《念念》里,妈妈从小将一对儿女教育得特别好。
但是,父亲是个酒鬼,喝多了就打人,是整个家里最不安定的因素。
最后,母亲被迫带着女儿远走他乡,而父亲也越发暴戾,最后郁郁而终。
《纸牌屋》里,安德伍德极度憎恨父亲,甚至在他的墓碑前撒尿。
究其原因,是他父亲是一酒鬼,喝多了就打人。
安德伍德后来当上了总统,嘴上虽不承认,但心里明白,与妻子克莱尔比起来,自己差很多,而这些劣根性有一大半遗传自酒鬼父亲。
所以,在《模拟》里,可以比较确定地延展出这样的判断。
主角虽然没从父亲那儿继承酗酒的劣根性,但却从朋友和环境中获得。
如果他不在发生如此悲剧后认识到这个问题,引以为戒,改掉这个坏毛病,那么,后来仍有可能令悲剧继续。他的后代会继承这种劣根性,反过头来恨他。
莎士比亚曾经这样告诫后人:“我虽然瞧上去这么老,可是我的气力还不错;因为我在年轻时候从不曾灌下过一滴烈性的酒。”
还有一句说得更为直白:“每一杯过量的酒都是魔鬼酿成的毒汁。”
雪莱也说过:“他们常常为了减轻痛苦,而花钱买醉,也买来疾病。”
有时在外面吃饭,会看到这样的画面。
父亲的杯里有酒,旁边孩子也闹着要喝,父亲不但不阻止,反而笑嘻嘻地拿起筷子或勺子醼一点儿往孩子嘴里送:“来!尝尝看!”
要是问他为什么,他多半会如此解释:“这有啥,让他喝一点儿,觉得不好喝,就不喝了!”
多么冠冕堂皇!
实际情况是,孩子看到你喝得这么起劲,有样学样,即便当时觉得不好喝,以后也会觉得好喝的。
葫芦过三岁生日时,许了一个心愿。
当时问他,许的啥?
他脱口而出:“希望早一点,可以像爸爸一样喝酒!”
全家皆惊。
虽然只把这个当作一个段子来说,但饮酒尤其是父亲饮酒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可见一斑。
因此,一直到现在,葫芦到十八岁方可饮酒的限制一直没有放开。
而葫芦妈,一直对我两次喝酒后断片的事耿耿于怀。
一次是喝大直接睡单位了,电话不接,短信不回。葫芦妈叫了朋友同事们一通找,好容易找到。从此,她留下心理阴影,只要我在外面有局,超过十点仍未归,必然微信不断,而且必须留下“失联可能”联络人。二是后来又有一次喝大了,同学直接送回家,脑子已经不记事了,但就记恨十点后微信不断这事,所以看见来接的葫芦妈仍然死活不下车,扬言还要回单位睡。这次给葫芦妈造成的伤害更大,一边对饮酒失控产生了更可怖的心理,一边还反思是不是自己做得过了。该反思的不是她,而是我。
对失控危害的认识,一直认识并不深刻,总认为没大事,直到第二次喝大后才有所意识 。
这之后,花了很久才重新树立她对我饮酒可控的信心。
男人,尤其是为人夫、为人父者,责任重大。
不能当坏榜样。
要真改,关键是“真认识”。
其实,一味禁酒没有太大意义。
喝一点儿,怡情。但是喝多,失控,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必须制止。
而在实际生活中,从“喝一点儿”到“失控”,往往只在一线之间。
如果“一线之间”控制不好,就应该连一点儿也不要喝。
“千古一相”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酒入口者,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弃身。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
周作人也说过:“但得酒中趣,勿为醉者传。”
从心理层面上说,男人喝酒,是一种自我释放,更是一种价值认同的需求。
正如《模拟》的导演,其实想通过这样的案例来反映比酗酒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在如今伊朗,价值观正失去平衡,民众无责任感。那么,靠什么来维系呢?或许只有近似相互吹捧的饮酒,互证“价值”。
可是,一旦饮酒失控,隐藏在酒醉状态下的价值差异就会突显出来,从而引发链条断裂,激化矛盾甚至产生致命冲突。
折射到我们的生活中,没那么剧烈。但是,压力渐大、家庭关系趋紧这样的现实情况是类似的,因醉酒而带来的影响,同样值得反思。
男人出去喝个酒,吹牛打屁,无非也就是通过宣泄调整一下心理失衡。
而要想通过桌上比别人更能喝来实现“价值”和“地位”,那就离失控只差毫厘了。
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酗酒者逃避自己问题的方式是:无论把自己说成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把自己说成是一个酒鬼。”
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也总结过:“你不能使一个酒徒成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喝酒会使他们忘记应该做的一切事情。”
如果我是《模拟》主角的父亲,我会让他谨记“少壮饮酒,老来只能喝水”的训诫,对于他去喝酒,不制止,但一定让他学会把握度。
把握度,即是把握自己的人生,保持人性最后的底线。
人无完人,意识到这一点就不晚,既是对自己负责任,也是对家庭负责任。
酒是一种液体火焰,它迅速、准确地把人的心灵中一切人性的东西统统烧尽。
别等到“模拟”失效后再去调整,因为实际生活已经给出了如此严酷的答案。
不要颠倒目的和手段,为了喝酒而喝酒。
希望我们能够成为酒的主人,而非奴隶。
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也为了我们自己。
触发家庭崩溃的第一元凶不是出轨,居然是它(点击兰色字关注)
文 | 葫芦爸
ID:Hulupapa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