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00字

2020-07-14 23: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00字

  《人性枷锁》是一本由[英] 毛姆著作,89.00元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徐淳刚,页数:8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一):枷锁无处不在追寻永不止步

  这是一部值得你把《序言》和《译后记》都认认真真读完的伟大作品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迄今为止,我还从没有阅读过如此扣人心弦欲罢不能自传体小说,或者说是一个人历程成长发展史

  与一般的作家不同,毛姆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这种传奇,首先在于他的人生经历。他出生在巴黎,10岁前父母双亡,由叔叔抚养长大;他学过医,过助产士;他当过演员,开过救护车,甚至从事过间谍这种危险职业。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无疑是《人性的枷锁》这本书内容如此精彩叙述如此到位、篇幅如此之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当你知道这部作品的雏形作者24岁时就已经完成,是不是很敬佩?如果你知道了这部书当时没有出版,历经30多年的积累沉淀,在作者临近不惑之年用了2年时间创作完成,是不是更感到震撼

  其次在于他的创作风格。这部作品没有复杂的叙事结构,没有华丽语言表达,有的只是随着主人公年龄增长一年一年的平实描述,准确、丰富、深刻描绘出一个跛脚小孩的人生成路线图。在这条坎坷的成长道路上,有鲜花、有荆棘,有希望、有失望,有追求、有破灭,有生存、有死亡,不管是美丑还是善恶,都在作者或平静激昂,或沉默挣扎,或沉思或顿悟笔触娓娓道来。这种写作方式,让你不必受到复杂结构的干扰,跟着主人公一起体验他的生活感悟他的精神世界

  再者在于作品追求的意义。法国思想家卢梭有一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个主题贯穿作品全程,也是主人公一直苦苦追问问题: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每个人来讲,自由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人一生下来就被套上了各种枷锁,尤其是具备自我意识之后,更是觉得枷锁无处不在。这种枷锁无外乎物质的、精神的以及自我的,好像耶稣十字架,即使肉体放下来,心理上也时时背负着,没有办法逃脱或扔掉。任何所谓的绝对自由都是自欺欺人,除非你在那块“波斯毛毯”中找打了人生的最终意义。

  阅读外文作品,翻译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经典文库译者都是大家高手,阅读起来毫无违和之感。诗人译者徐淳刚老师文学功力深厚,翻译独到传神,经典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菲利普到阿瑟尔尼做客,阿瑟尔尼太太回忆起她的婚前生活,用到了“我当姑娘时”这种表述方式,更让人感到温暖亲切。不知道南方的女士依据当地风俗怎样称呼婚前的自己,作为一个北方人,老家的女性长辈们提起结婚以前,都是这样称呼那时的自己。这种兼顾信达雅的翻译风格与水准,极大丰富了作品的可读性。

  对我来说,毛姆曾经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读了《人性的枷锁》之后,我有了一种把毛姆所有作品读完的冲动。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二):枷锁是用来冲破的,而不是妥协的

今天看到了新闻中关于贵州坠湖公交车的通报,解释原因是公交车司机因为诸多不顺而蓄意报复社会,听到这个词语想必很多人都会感到触目惊心,他的人生的陪葬品竟然是多条人名,这种行为不仅可恨,更是可耻。生活中,我们见到很多的类似的现象,比如“医闹”,这些人的心理无疑是不健康的,很多情况下,他们会觉得生活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处处碰壁,没有活下去的欲望。如果心理不健全,就去看心理医生,如果埋怨社会的不公,拜托,你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好了,为何要左右的别人的人生,荼毒社会,这种人显然已经丧失了人性。

毛姆

人生本身就是不易的,大人们经常会对我们说,到社会上你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当然有好人也有坏人。而还是学生的我们就是温室里的花朵,然而进入社会的初期将对这社会大大的问号。而关于人生,对于人性,很多的作家已经给出了答案。毛姆的《人性的枷锁》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恶劣的环境中正常生活的小朋友菲利普。在社会家庭的层面他是不幸的,他没了父亲,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离他而去,所以他只能跟着自己牧师伯父生活,而疼他的只有他的伯母;而在自身的层面来看,他是身体不健全的,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这些无疑不是整个人生的“枷锁”,但是对于菲利普来说,这些“枷锁”并没有禁锢他前行的脚步。

菲利普有着自己的人生的“枷锁”,但是他并没有变得颓废,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自卑而放弃追求更好的生活。记得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也从两者做出了选择,选择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在《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也选择了与生活抗争,而抗争的过程是充满荆棘的,但是即使有不健全的身体,但是他是身残志坚的,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也许抗争才是他生命的底色,虽然最后归于平淡,但是这也是他努力抗争的结果,如果他破罐子破摔,最终可能也见不到有颜色的天空。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当然写作风格也是非常的“毛姆式”,故事很集中,没有过多的线索,而且很多的描写都是非常具体的,抽象的描写微乎其微,这是毛姆非常重要的写作特点。阅读毛姆的作品就会有种特别畅快的感觉,语言简洁、平实。而《人性的枷锁》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在世,我们会面对很多的枷锁,这些枷锁也是很多方面的,但是我们要做的绝对不是害怕这些枷锁,而是去攻克它们。生活的各种挫折给我们的应该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纠结于此无动于衷,这不是一个勇敢者的姿态。毛姆的作品似乎让我们更有一种信念去寻找内心的方向,而不是面对生活的压抑去报复社会,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三):人生的意义不过好好的活着

  在《士兵突击》中三多说,人生的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在《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也同样对人生的意义进行过探索,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悟,每个阶段的思考都让人痛苦,因为他发现好像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他不停地完善着自己的人生图案,当个牧师(伯父的规划),发现自己骨子里根本不信神;想当个画家,画了两年后发现自己不是画画的材料;想当个会计,却厌恶会计的枯燥无味和周遭尔虞我诈的环境;想当个医生,在行医中他找到了快乐,却最后因投资失败不得已辍学去当个商店导购,他从未停下对人生的思考,他规划着自己取得医生资格证书去西班牙,然后去东方周游,好像一切都在预计中,直到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与莎莉),他才发现人生真正的意义,不过是好好的活着,他原来真正想要的就是组建一个家庭,与相爱的人相守而已。故事的结尾,他微笑着拉起莎莉的手,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仿佛拥有了全世界,太阳高悬,阳光灿烂,人生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人性的枷锁》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体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缚,以及主人公最后摆脱这些枷锁的成长历程。

  无疑,这篇小说围绕“人生的意义”塑造的人物都很典型,每种人都是一种“枷锁”,唯有摆脱这些“枷锁”才能好好活,有意义的活。

  比较典型的,如主人公,菲利普。这世上有谁又是十全十美的人呢?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残疾(或者身体或者心理)在人世间孤独地行走。如果内心强大,他可以慢慢修炼自己,如果内心不强大,他就会被慢慢击溃,躲在自己铸造的枷锁中,锁死自己。菲利普就是我们,他帮我们经历了一切,同学的嘲笑,老师的不负责任,一个人无人理解的孤独……当经历完这一切,他重新回到他上过的小学时,他竟然“渴望自己重新变回孩子,就像那些晃晃悠悠穿过四方院子的孩子一样,这样,他就可以避免再犯旧日的错误,重新开始,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当听到海沃德的死讯时,他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他拼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何在?最后他在克朗肖送给他的波斯地毯上找到答案。“在生活巨大的经纱中,他幻想的背景没有意义,也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一个人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股线,编织自己的图案,从而获得个人满足感。有一种图案,最明显、最正确也最好看,那就是:出生,成长,结婚,生子,谋生,死去。但是,生活也有别的图案,复杂而美妙。”他意识到“幸福和痛苦,一样微不足道,他们的到来,和生活中的其他所有细节一样,仅仅是让人生的图案变得复杂。无论什么事,都不过是在人生的复杂的图案上增添了一笔,而且,当末日来临时,他将为它的完成而欢欣鼓舞”。

  再者,如代表对宗教信仰破灭的大伯。大伯说,信仰可以挪走一座山,但是,他满怀诚心去祈祷时,信仰并没有治好他的跛脚。他意识到“信仰是外界强加给他的,这完全是环境和榜样在起作用”甚至当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摆脱了这一切时,心不禁砰砰直跳”,他对自己感到惊讶,因为这么轻易地不信上帝了。他目睹了大伯临死前的一切,大伯因为惧怕死亡,而意志坚强地躲过了死神的一次次降临,他对“活”的渴望,他对“死”的恐惧,他和死亡的恐惧交战,却并未得到他深信不疑的上帝的一丝眷顾,最后不过是“嘎嘣”一声,伴随着四肢一阵抽搐,然后死去。回顾大伯这冷漠自私的一生,对任何人都不曾献出自己的一点爱,最后按部就班孤独的走完这一生,这难道是人生的意义吗?

  比如,代表情欲枷锁的米尔德丽德。他爱这个女人,从这个女人身上他才知道他以前从未爱过谁。他不介意他的缺点,身体也好,性格也罢,他都爱,他都不在乎。于是他陷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荒唐之中,被这个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被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抛弃,为她痛苦。在她被有妇之夫抛弃后,收留了她,还替她养孩子;在她流落烟花柳巷时,拯救了她,再次收留她。他把这一切归结于柏拉图式爱恋时,她受不了了,暴怒,把他的家具毁成一片狼藉。他解脱了。“现在,他除了几件衣服和一箱书,几乎一无所有。不过,他心里挺高兴。”偶尔在街头看到熟悉的身影,还是会想到她,她在干什么?她还好吗?但是,无论她好与不好,这都与他无关了。回顾米尔德丽德这荒唐的一生,什么是意义?她也不过在荒唐中想让自己活得好一点而已。

  好在,最后,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都归于平凡的轨道上安静的、平淡的活着。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呢?好好活着,跟珍惜的人在一起好好活着。难道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人生充满了各种机遇,也有各种各样的枷锁。但是你若明白,人生的意义就是好好活着,你也会抛却那些强加在身上的枷锁,努力前行。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四):人生的意义不过好好的活着

  在《士兵突击》中三多说,人生的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在《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也同样对人生的意义进行过探索,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悟,每个阶段的思考都让人痛苦,因为他发现好像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他不停地完善着自己的人生图案,当个牧师(伯父的规划),发现自己骨子里根本不信神;想当个画家,画了两年后发现自己不是画画的材料;想当个会计,却厌恶会计的枯燥无味和周遭尔虞我诈的环境;想当个医生,在行医中他找到了快乐,却最后因投资失败不得已辍学去当个商店导购,他从未停下对人生的思考,他规划着自己取得医生资格证书去西班牙,然后去东方周游,好像一切都在预计中,直到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与莎莉),他才发现人生真正的意义,不过是好好的活着,他原来真正想要的就是组建一个家庭,与相爱的人相守而已。故事的结尾,他微笑着拉起莎莉的手,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仿佛拥有了全世界,太阳高悬,阳光灿烂,人生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人性的枷锁》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体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缚,以及主人公最后摆脱这些枷锁的成长历程。

  无疑,这篇小说围绕“人生的意义”塑造的人物都很典型,每种人都是一种“枷锁”,唯有摆脱这些“枷锁”才能好好活,有意义的活。

  比较典型的,如主人公,菲利普。这世上有谁又是十全十美的人呢?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残疾(或者身体或者心理)在人世间孤独地行走。如果内心强大,他可以慢慢修炼自己,如果内心不强大,他就会被慢慢击溃,躲在自己铸造的枷锁中,锁死自己。菲利普就是我们,他帮我们经历了一切,同学的嘲笑,老师的不负责任,一个人无人理解的孤独……当经历完这一切,他重新回到他上过的小学时,他竟然“渴望自己重新变回孩子,就像那些晃晃悠悠穿过四方院子的孩子一样,这样,他就可以避免再犯旧日的错误,重新开始,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当听到海沃德的死讯时,他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他拼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何在?最后他在克朗肖送给他的波斯地毯上找到答案。“在生活巨大的经纱中,他幻想的背景没有意义,也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一个人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股线,编织自己的图案,从而获得个人满足感。有一种图案,最明显、最正确也最好看,那就是:出生,成长,结婚,生子,谋生,死去。但是,生活也有别的图案,复杂而美妙。”他意识到“幸福和痛苦,一样微不足道,他们的到来,和生活中的其他所有细节一样,仅仅是让人生的图案变得复杂。无论什么事,都不过是在人生的复杂的图案上增添了一笔,而且,当末日来临时,他将为它的完成而欢欣鼓舞”。

  再者,如代表对宗教信仰破灭的大伯。大伯说,信仰可以挪走一座山,但是,他满怀诚心去祈祷时,信仰并没有治好他的跛脚。他意识到“信仰是外界强加给他的,这完全是环境和榜样在起作用”甚至当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摆脱了这一切时,心不禁砰砰直跳”,他对自己感到惊讶,因为这么轻易地不信上帝了。他目睹了大伯临死前的一切,大伯因为惧怕死亡,而意志坚强地躲过了死神的一次次降临,他对“活”的渴望,他对“死”的恐惧,他和死亡的恐惧交战,却并未得到他深信不疑的上帝的一丝眷顾,最后不过是“嘎嘣”一声,伴随着四肢一阵抽搐,然后死去。回顾大伯这冷漠自私的一生,对任何人都不曾献出自己的一点爱,最后按部就班孤独的走完这一生,这难道是人生的意义吗?

  比如,代表情欲枷锁的米尔德丽德。他爱这个女人,从这个女人身上他才知道他以前从未爱过谁。他不介意他的缺点,身体也好,性格也罢,他都爱,他都不在乎。于是他陷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荒唐之中,被这个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被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抛弃,为她痛苦。在她被有妇之夫抛弃后,收留了她,还替她养孩子;在她流落烟花柳巷时,拯救了她,再次收留她。他把这一切归结于柏拉图式爱恋时,她受不了了,暴怒,把他的家具毁成一片狼藉。他解脱了。“现在,他除了几件衣服和一箱书,几乎一无所有。不过,他心里挺高兴。”偶尔在街头看到熟悉的身影,还是会想到她,她在干什么?她还好吗?但是,无论她好与不好,这都与他无关了。回顾米尔德丽德这荒唐的一生,什么是意义?她也不过在荒唐中想让自己活得好一点而已。

  好在,最后,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都归于平凡的轨道上安静的、平淡的活着。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呢?好好活着,跟珍惜的人在一起好好活着。难道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人生充满了各种机遇,也有各种各样的枷锁。但是你若明白,人生的意义就是好好活着,你也会抛却那些强加在身上的枷锁,努力前行。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五):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阅读《人性的枷锁》的人,都在经历一场人生中的自我的修行。

荷兰图书馆的三位绅士

上面这句话是我在阅读《人性的枷锁》后第一时间脑海中冒出来的,并不是什么社科的思考,不自觉的冒出来了,这句话似乎来自于书中的故事,似乎来自于时代的背景,似乎来自于我目前的人生经历。

在谈这本《人性的枷锁》前,我想应该先来说一说本书的作者——毛姆。标题这句话是他一本书的书名,这句话我常用在各类和别人谈及或在文章中写起读书的场景,这句话最深刻、直观、全面的表达了我对阅读、读书的理解,生活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唯有阅读可以一直伴你闯荡,为你带来不同于他人的自己。我先说回毛姆,这是一位爱读书的人怎么也绕不开的作家,这几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火遍了各大线上书城和线下书店,围绕《月亮和六便士》以及作家毛姆的读书会、讲座、线下读者讨论数不胜数,很多人把《月亮和六便士》当成了目前所处这个阶段的“人生之书”,曾经也和不少读书的朋友在群里聊起这本书和作家知道深夜。

毛姆作为一个人物个体来讲,我认为他很难被定义。有人说他是个毒舌作家,但是读他的作品十分痛快,有人说毛姆如导师般的存在,读懂毛姆才能读懂人生,更有人说也有人说他很幸运,虽然儿时就经历了父母双亡,叔叔抚养,身材矮小且说话口吃,被同龄人欺凌等等,但他是不多的活着就能享受写作带来的名利的作家……想要对他下个准确的定义太难了。但不管怎么说,大家可以一致同意的是,毛姆毋庸置疑的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他之前,写书的大多穷困潦倒,比如《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乞力马扎罗的雪》的作者海明威等,在那个时代想要靠写作是根本吃不饱肚子的,他们需要另外的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写作只能当做一个副业。当然,似乎写书的作家、画画的画家、谱曲的音乐家都是这样,可能是时代带给职业的特性。而我们的毛姆就不同于众,刚过而立之年就已成名,所著的作品在那个百姓大部分吃不饱的年代就随随便便卖了几千万册书,写的剧本大大出名,拥有城堡般的豪宅,赴宴会喝名酒抽雪茄,享尽了这世间的名利。我们还能从一些资料中看到,毛姆不仅富有,还很帅,可谓是作家这个行业里的人生赢家。如果你大量的阅读毛姆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笔下是没有什么“幸福的婚姻”,“矢志不渝的爱情”,都是些及时行乐、游戏人间的男女,这大概跟他自己的感情、婚姻及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在这就不展开来说了,《人性的枷锁》带有半自传的性质,正如他在书中所说:“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您可以自己到作品中去感受。

毛姆的画像

“打翻了牛奶,哭也没用,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力量都在处心积虑要把牛奶打翻。”这是《人性的枷锁》中,我读到后思考了很久的一句话,这本书我上面说他是毛姆的半自传作品,其实我们也能在其中读到很多自己人生中的一些影子,你或许会因书中的情景而触景生情。书中主人公菲利普先生的一生都在于束缚于身上的生命中的枷锁做抗争,菲利普出生就跛脚残疾,从小就因此自卑,特别是在面对他人的目光,好在他的出身不算太差,父母早逝但留下了一笔资产,足以让它可以实现留学自由,菲利普来到德国读书,到巴黎学艺术绘画,去英国学习医术,这期间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这些经历让菲利普先生拥有了丰盈的底蕴,善良的品性,也因此获得了自己的友谊和爱情,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和毛姆儿时的一些经历可能十分相似,因此种种主人公菲利普先生打碎了自卑的枷锁。当然,在故事里菲利普的后续人生中我们还看到了他发现了自身上情感的枷锁,他遇到了爱人米尔德丽德,他对她的爱可称为爱到卑微,一次又一次的接近,给予能给到的最好的物质享受,甚至就算米尔德丽德有了别人的孩子,他依旧爱着她,生下这个孩子并负责照顾,就算辜负诺拉也依旧爱着米尔德丽德,经历了种种之后,他才明白那些肤浅的爱情都是青春的错误,最终他选择斩断这一些,砸碎这个枷锁,这其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毛姆的经历,并且为甚毛姆的笔下没有灿烂的纯贞的爱情故事。当然故事的后面还有破产、新的爱情……依旧是一幅又一幅新的枷锁,在未来的人生依旧困扰着菲利普。在这样的一个人生般长度的故事中有亲情、爱情、友情、理想等等,这些都是重重的枷锁,苦寻自由而难得,最终发现这些人生中的羁绊构成了人性本来面目。这本书让我们知道,生活中辛苦而普通的我们并不高高在上,阅读这本书时我们无法站在更高角度去可怜故事中的人们,更多的是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

人身上的枷锁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写道:“在这世上,最为珍贵是寻常。” 这是一部成长型的小说,我们在阅读厚厚的书籍时如同感悟人生的厚度,你可能看到书中主人公的经历后回去思考,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人生的意义全部来自于我们对她的赋予,而当你对人生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往往这又是你感到痛苦的根源,但这些意义的成功与否本质上是一样的,她们都不能超越生命本身。我们应在努力后、尝试后认清现实,接受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无愧于我心就好,枷锁优势是难以挣脱的,因此,我们还有一种在方式,带着枷锁起舞,当你懂得寻常之好,自然体悟到了如何去当下固执挣脱贪嗔痴,挣脱人性枷锁的束缚。这让我又想起纳兰性德在《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写道:“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六):原谅自己的荒唐:虽于枷锁之中,也要直面人生。

  

我以前不爱读国外小说,因为要分清楚外国文学名著里的人名都足够让我抓狂。一不小心人物关系线都会混杂,所以对于外国文学,除非必要,我一般敬而远之。

但唯独对“故事圣手”毛姆的小说,我是比较热爱的。从《月亮与六便士》、到《刀锋》、再到《人性的枷锁》,这几本小说里的角色,每个都独具特点,我可以从人物性格特色去区分这是谁,而不用去记很长的名字。

毛姆

而且,书里人物给我的感觉,就像真实存在的一般,好像每一个虚拟角色都是真实存在的独立个体。更何况《人性的枷锁》是以毛姆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撰写的长篇小说。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身有残疾的主人公菲利普从孤儿到成长的完整过程。讲述菲利普试图冲破人性的重重枷锁获得自由的故事。

读这本书,有种很沉重的感觉。

因为你会发现,人生的信仰、道德,也可以是人性最真实的面目;爱情、友谊,可以被人性所改变;崇尚的理想、艺术,可能是给你沉重枷锁。这一切原本可以是美好的事物,都有可能让你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委实说,这本书读下来,就好像在书里看到了自己。人都说“童年悲惨的人,长大了会特别孤独”,对于这句话,我以往特别赞同,也是深有体会。自认为,长大后之所以可以忍受一个人来来往往的孤独,是因为童年过得不够幸福。

然而,但我读过《人性的枷锁》之后,我才明白,去他的童年悲惨长大孤独,生活还不是你自己的选择吗?

管他童年悲惨与否,最主要的是现在,既然生命没有意义,那为何独自忍受孤独?为何不是享受当下呢?

每一个人都一定会长大,但能成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多数其实是个人自己的选择。

就好像菲利普,尽管他经历残疾、友情背叛、爱情玩弄、信仰崩塌只有,他还是能够选择热爱生活的人。

在我看来,生活便是枷锁,而这所谓的枷锁不过是激励我们变得更强的垫脚石罢了。

不是还有那句话:“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使我们强大。”吗?

自拍书籍内页图

这些垫脚石,可以在某一个瞬间击垮你,但最重要的是你的选择。如果你站起来,那么你可以冲破枷锁,遇见不一样的人生;如果你被打败,那么这个枷锁将永远存在你的生活中,你吃饭、睡觉,无一不被影响着。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生活,哪能无拘无束,一旦有了笃拌,就有了枷锁。但枷锁不是拖垮你的借口,所有的结果,都是个人的选择不是?

我在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时候,就记住了小哪吒那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

是的,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菲利普身上。哪吒的“枷锁”是天命所为,但他的选择,却给自己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这就是怀着一颗向阳的心,就能不惧风雨。那些挫折、那些委屈,在日后都会是你闪烁光芒的回忆。

整本书中,菲利普一直在追求人生的意义。带着这个问题,菲利普走了很多个城市,经历了很多亲人朋友的生死离别。

直到最后,才明白:人生没有意义。人活着没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死亡更无足轻重。

我们的人生就好像一张白纸,从出生开始,色彩和图案都是由自己去描绘,能否成为一幅美丽画卷,纯靠自己的选择,而这幅画卷存在的目的,仅仅是美,并无其他意义。

所以,人生一世,及时行乐。

书读到了后边,倒是没有多少感慨了,或许生活就是如此,在情绪的大起大落之后,终将尘埃落定、趋于平和。

有人说,结局的菲利普走出了人性的枷锁,获得了新生活。但我好像不那么就觉得,卢梭的那句话名言,其实还有下半句“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人真的能挣脱人性的枷锁走向自由吗?

倒也未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