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7-18 23:1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是一本由[英] 保罗·梅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2017-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精选点评:

  ●原来作者是个新闻记者... 我佩服作者强大的知识储备,但对于概念都没阐释清楚,逻辑不清晰,最后也没说明白如何应对的写作水平我无语凝噎,尤其讨厌引用文学小说过来类比的

  ●非常启迪人思考的一本书:从长周期视角来看,下一个“拖入全球市场”的会是哪个国家?作者认为,“伴随金融危机和人口结构带来的长期停滞问题,信息技术已经剥夺了市场力量创造活力的能力”及相关展开的论述值得再思考。

  ●东拼西凑,白左呓语

  ●小说式的视野、通俗的文字风格在加上故事的直觉,让经济学本身的曲高和寡多了一些“人味”,总让我不得不和中国的发展相联系,我完全同意作者技术革命带来的“破壁”效应将重塑个人、企业、国家三者间的关系,如今网络支付技术的颠覆式创新都可体现这点,但在中国大背景下这种“技术革命决定论”似乎染上了一层迷雾,若缺乏制度变更,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效应将被消弭或逆向而行。总之,任何的时代都需要制度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吧!

  ●“后资本主义会让你们自由。”我觉得作者有点太理想主义了,作为一个记者,感觉他对于经济问题的理解深度有限,历史的部分写得还行

  ●第一次看相关类型的书,似懂非懂。

  ●无聊 没有逻辑

  ●信息量很大但似乎没有被很好整合体系性稍差。对资本主义当下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被运用来改变资本主义也有很好的解读,但是最后提出新经济模式却略显单薄,可能也没有足够强大理论建构来颠覆自由市场,虽然其也有很多逻辑上的硬伤。抛开作者宏大的建构,专注书中细节

  ●近期重点新书, 品牌产品线‘’新政治经济学系列’的书,反思后资本主义时代,是英国浓茶型政治经济读物。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读后感(一):值得一看,但梦想终究是梦想。

  前面历史介绍的部分写的还是挺不错的,马克思经济的解读也比较有趣,而且也提出了可谓狂想的观点。但面关于新经济的部分几乎无法认同。Wikipedia只能作为一个个例来看,Wikipedia之所以能运营下去除了其它地方能领到工资的有闲大神们的业余时间以外,每年不还是得号召大家捐款,鄙人每年也一样尽一些绵薄之力,除了的确有用以外,也是赞赏这一高尚的理想。但理想毕竟是理想,并不见得所有的理想都能成为现实,整个新经济的立论在我看来一部分是基于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人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恶,这并不足以支撑新经济的逻辑。另外一部分是基于知识免费的想法,那知识究竟应该免费吗,免费以后再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刺激大家继续努力呢?当然有一部分人可以为了高尚的理想去努力,比如能够放弃华尔街高薪去nasa工作的人,但这毕竟只是绝少一部分人,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人的道德水平真的能有这么高吗?绝大部分人都是凭借着物质刺激或者说经济利益的驱动去工作的,资本主义成功的一点就是如书中所说给人以努力变成改变生活和命运的信念,的确在现阶段看来资本主义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通过适当的修正在眼下看来资本主义还是最符合人类发展本性的一种制度。从这一点来讲同一系列的《拯救资本主义》要比本书提出的观点更加现实。按照书中的逻辑和发展不就和当年苏联行进的轨道一样吗?当然你可以借助大数据等新的工具来进行规划,那当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人已经无法分析再借助ai来进行判断的话,人类都已经不是被同类奴役还是被ai来驱使了吗。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梦想,但是梦想终究还是梦想,人作为物种的进化远比不上社会制度和科技的进化,也许等人这个物种进化到一定阶段了,才有可能实现书里面的梦吧。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读后感(二):我们如何应对未来的变化

  2018年第57本

  一本探讨资本主义走向的专著,其实阅读这样偏向经济史以及未来经济展望的书让我有有一种体会,就是我们所经历的、或者说我们所熟知的经济史只不过是一个特殊情况下的短期行为,放在历史长河来看,很多所谓的“稳态”可能终究只是“过渡态”,很多所谓的金科玉律,可能只是限定性条件下可以描述先行的经验公式。这样的想法让我对于经济世界多了一份敬畏,即很多事情的发展很可能会超乎你的想象。

  按照作者的思路,资本主义已经处于新老交替之时,主权信用货币体系(布雷斯顿倒塌,美元与黄金脱钩)伴随货币超发(主权国家天生有征收铸币税的动力)终将会造成国家信用的坍塌。同时一旦一个国家从制造业立国转向金融至上的时候,就代表这个国家开始走向下坡路了。(这一点对于现在美国所鼓吹的制造业回流和中国处于金融周期的顶峰之时局颇有感触)。那么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就会面临衰败的风险。

  诚然在现代经济学发展到如火如荼的今天,各种货币和财政政策调节日益频繁的当下,我们仍然不能避免经济周期的存在,康德拉季耶夫的50年周期理论似乎时至今日仍然走奏效,我们当下还是处于在2008年开始的下行周期之中,经济周期中的上升浪距离我们还有一些距离。

  经济周期从衰退走向繁荣的主因固然众说纷纭,但是不外乎以下两点,一个是新科技的全面刺激(未来这个是确定的,一定是AI技术,但是必须是AI全面融入产业和生活之中时候);另一个是存在超低利率和大量闲置资本,投资需要钱,尤其是便宜的钱,这一点现在经济环境似乎有这个条件,毕竟存量资本足够大、并且全球长时间处于了低利率区间,但是毕竟全世界、尤其是中国还在经历从高杠杆向低杠杆率水平的转化过程之中,还需要假以时日才能让资金重新在资产价值底部之时开始拥抱风险。

  最后回归到我们,无论未来经济何时开始腾飞,对于当下的我们最好的就是蓄势、然后等风来。当然最好能与AI、大数据、现代金融、新产业等这些交叉行业近一点,让自己成为这些行业里的复合型人才。毕竟离风口越近,风来的越早,也会越猛烈。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读后感(三):后资本主义的前生今世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都爱谈“新经济”,概念五花八门。在英国著名财经类主持人保罗·梅森的《新经济的逻辑》一书中,将“新经济”的逻辑指向了新资本主义。

  如保罗·梅森开篇总结的那样:“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的系统,它已经达到其适应能力的极限了。”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垮掉之后,谁将接棒经济,保罗·梅森的答案是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书中,梅森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传统资本主义的危机、后资本主义主义理论与后资本主义转型方案,转引了各类大家的理论,读来颇为令人信服。

  所谓“后资本主义”的定义,可以追溯到德鲁克:“知识已成为特定资源,而不是别的某种资源。”德鲁克看到了后资本主义的本质之一:知识经济;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后资本主义”的内涵又融入了信息社会与认知资本主义。根据梅森在书中的归纳,后资本主义根基于新技术,落点于知识资源,对于目前的经济社会,后资本主义大抵有以下三大影响:弱化工作、弱化价格、弱化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后资本主义”的使命,是为了接替陷入危机的传统资本主义,所以必须明晰资本主义的危机。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的周期理论可以作为其理论基础,在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中,着重解释了前三个长波周期,第一波是1789年到1849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年,共60年;第二波为1849年到1896年,上升为24年,下降为23年,共47年; 第三波从1896年起,上升24年,1920年以后是下降趋势。康德拉季耶夫认为,生产技术的变革、战争和革命、新市场的开发、金矿的发现、黄金产量和储量的增加等因素都不是导致长波运动的根本原因;长波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固有的属性,尤其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而“后资本主义”则可以被理解为第四个波,新技术的改变是基础,但不是根本,真正值得关注的则是资本积累的方式的彻底改变,“法定货币”的改变、金融化的产生、全球失衡等。

  针对这样的情状,梅森提出了经济转型的“零号工程”解决方案,其中需要关注五条基本规则:第一,面对复杂和脆弱的系统,要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第二,要注意生态可持续性;第三,需要转型的不仅仅是经济,更重要的是人的转型;第四,需要关注全方位处理问题的能力,诸如全球化等一揽子问题;第五,要让信息化的力量最大化。

  总之,无论是后资本主义还是其他新经济的形式,都需要回归问题的本身,解决人的问题与社会的问题。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读后感(四):经济的过去与未来

  说起经济,很多人会说它不能使自己变得富裕。但是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明白经济学的常识不会使你变得富裕,但是它可以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但是经济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给人带来的伤痛是深远的、也是难忘的。

  经济的范围涉及非常之广。生活上的方方面面,例如:衣、食、住、行、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我们就生活在经济中。对于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都都有他们自己的发展模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凯恩斯和哈耶克之争。即使到了今天,他们所代表的派系也没有让某一方服气。也许永远不会有结果。事实证明两种方式缺一不可。

  这本由英国作者保罗•梅森写作的书《新经济的逻辑》,从开始就提及康德拉季耶夫曲线。作为20世纪经济学巨人之一,康德拉季耶夫在他短短40年岁月中,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他活着的时候,康德拉季耶夫和凯恩斯、熊彼特、哈耶克以及基尼被并列认为全球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在熊彼特的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大量引用了康德拉季耶夫曲线来论述以及证明他的理论,进而发展出他的创造性破环理论。历史上的幸运的是总有一些伟大的人物来指引我们前进。随着凯恩斯,熊彼特等一代人的离去,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尽管他自己自称为他是社会生态学家。在1993年,他写道:“知识已经成为特定的资源,而不是别的某种资源—它促成了我们社会的‘后资本主义’。它创造新政治。”这位90岁高龄老人、约瑟夫•熊彼特在世的最后一位学生虽然有些操之过急,但他的洞察无疑是正确的。这位出生奥匈帝国的书香门第之家,经历一战和二战,知道战争的残酷性。而他也写作了《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他遇见了互联网社会。德鲁克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那都是非常恰当的问题,但是25年已经过去了,我们仍旧没有一套有关于信息资本主义的综合理论,更不要说后资本主义了。

  想要了解后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可以问的是什么导致了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崛起?这是一个有着争议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后资本主义的转型也是类似的等级,那么我们要学习了解内部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弄明白技术的作用和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当你身处转型中时,为什么会觉得转型如此难以理解。很多问题就明白了。

  对于本书,作者探讨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两种经济模式,以及两种模式的弊端。对于已经到来的共享经济,更是颠覆了以往的经济模式,因此在未来只有那些懂得经济转变的人,才能理解经济的趋势。作为新政治经济学之一本书也是非常值得阅读。

  《新经济的逻辑: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应对未来》读后感(五):马克思与新自由主义的融合与挑战

  为什么《新经济的逻辑》被命名为后资本主义,审核不严的原因吗。作为记着写这本书,希望在理论边界通过深思熟虑实现突破未免勉为其难,毕竟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庞杂体系,没有深厚的学术训练以及天生的敏感与洞察,说实话很难,难免陷入肤浅的堆砌和主观的设想,说服力和价值大打折扣。 只所以打四星,是对我个人的启发以及作者思考和融合观点中的创新和努力。作为生在社会主义中国,自小接受马克思主义体系教育,却又在经济改革大潮中受西方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熏陶和影响,个人对经济发展的本质确实缺少深度的思考和形成自己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土地和劳动力,资本要素的理论,在劳动剩余价值促进经济繁荣和发展的理论一度奉为圭臬,但在接受到匈牙利熊彼得的创新和企业家价值理论时,也发自肺腑的赞同。而关于工人阶级剩余价值在经历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知识经济的预测和转型实践中,日益体现现代经济体系下工作价值创造本质的演变。

  这本书对上述观点皆有演进,不过作者从动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质疑传统理论分析的依据,提出未来发展的格局源于对传统观点的颠覆,改造和再反思。

  作者从新自由主义,自私个体利益最大化决策带来自由市场的繁荣,小政府格局下带来的2008年经济危机谈起,思考自由主义在新形势下是否面临着终结的思考和论述。

  回归历史,从康季耶夫的经济长波50年周期谈起,反思在20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和研究过程中造成的激烈社会冲突,衍生为马克思主义背景下的工人阶级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分析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失败以及俄罗斯在农业社会下实现的社会主义机制。在违背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基础上通过集中计划经济一度利用体制的相对优势实现了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抗衡。

  当然,马克思主义形成于观察,思维实验和实践,实践层面的问题在于计划经济高度依赖于系统化固定模式的运作有悖于人类运作的实际模型,而相关的计算能力不足以支撑国家维度的参数变量计算。以现代能力来看,计算的速度可行,但社会的因素变革已经难以回归证明失败的模式。而苏联曾经的有识之士被清洗和清算,已经挑战了人类的文明底线,其没落和消亡是一种必然。

  相对而言,自由主义因其自我革新,相互制衡和自由辩论的模式,依赖于市场的自我调节,虽然可以战胜不确定性带来的决策失误风险,但同时因缺乏监管,协调,难以实现高效率的规模效应,内部耗散严重,在本次新冠疫情中中美应对的优劣势显而易见。

  作者没直接给出理论创新的药方,但对信息社会的变革如何在动态中演进和发展,不断调整优化的思维和模式。其中关于信息社会崛起的共享经济以及维基模式颇为推崇,但在实际场景中往往难以切合实际。

  好多问题不会有答案,但会有开拓思路和视野的观点碰撞,不断融会贯通,也许突破就在前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