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屏案》读后感精选
《漆屏案》是一本由[荷] 高罗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裸脊线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漆屏案》读后感(一):谈谈第二辑总体的印象吧
翻译文本,译者下了很大功夫,尽可能列举了荷文本原文细节,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有助于了解其它版本的细微变化。
高罗佩的原文有更多关于性的描写,包括同性恋有关的桥段,毕竟唐代社会多元而开放。在此前的陈胡译本则被大量删减或略过不提。
豆瓣上有些评价说什么「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探案剧《神探狄仁杰》竟然改编自荷兰人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实属扯淡。电视剧的剧本是钱雁秋另起炉灶,跟高罗佩的小说毫无关系,人物除了狄仁杰,没有第二个主要角色是同名的。
当然,如果非要抬杠的话,也可以说有根据高罗佩小说改变的电视剧,80 年代和 90 年代都有过电视剧,不过没多大影响力,现在在 YouTube 上可以找到这个剧,服装道具比较粗糙,相对来说,还算比较忠实于小说文本。这些剧各有名字,并不叫《神探狄仁杰》。
大概是出版社对销量更有信心了,第二辑定价比第一辑提高了不少。
《漆屏案》读后感(二):漆屏还为妻平,人设终会崩塌
看完第一辑的最后一本《铁钉案》,深感物是人非,以为接下来要看到狄公落寞入京师,打开第二辑的第一个故事《漆屏案》,扑面而来却是轻松愉悦的氛围,好像系列宇宙重启一般,时间场景又从676年清冷的北州回到了664年的牟平。出差在外的狄公带着亲信乔泰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小县来了次忙里偷闲的“公务旅游”基友行,想着回到办公室堆积如山的作业,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情,索性吃吃烤肉,泡泡温泉,与乔泰二人打打拳消消食,看看当地购物指南给妻眷买买珠宝手办,再跟着地导去网红景点打打卡,何不乐哉。当然,作为“送便当”体质的侦探角色,每到一地,必有杀气。
这次的双线案情相比于第一辑的至少三主案交错并进,情节上有所精简,除了案情,作者出于西方读者阅读习惯的考虑,对章节标题、出场人物和楔子部分都作了简化,其实作为中国读者,自觉并不像高公所说“对人物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复杂的家庭关系极感兴趣”云云,只是顿觉做笔记的压力小了一些。
看起来清爽的背景下 ,也是暗藏玄机,这是关于叙述、人设、扮演与故事本身的故事。一边是县令夫人银莲被害,另一边是商人离奇跳水自尽,这次的两个案子并不像之前那些错综复杂的诱拐、私奔、谋杀、嫁祸人事勾连,而是有着相似的情境和动机——幸福的家庭表面看来都差不多,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里凶手心中完美的谋杀,其实要做的是讲一个完美的故事,让所有听众信服、甚至自己都相信而沉醉其中的故事,这也是作者对于叙述性诡计的巧妙运用。
故事中的元素有命中注定的爱人,琴瑟和谐、志趣相投的夫妻,还有遗传的厄运、无法摆脱的失心疯、宿命般的诅咒和痛不欲生的鳏夫......似乎踩中了所有痴男怨女奇情浪漫故事的要点。其中县令夫人案的题眼就是屏风上的故事,这是所有书生的梦想人生,十年寒窗、进京赶考、金榜题名、举案齐眉。仿佛屏风就预示并见证着他们“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而屏风中人物的“凶兆”的故事很像是日本怪谈和巷说百物语的风格,这就是婚姻故事中的“地狱变”。画中人是理想的生活,过于理想了,以至于最后成了替真正的夫妻在活。画中人永远青春年少、两情相悦,现实中则是柴米油盐、有苦难言。画中的“凶兆”是真实的吗?好像只是错觉和托词,是“话”不是画。那是虚幻的吗?就像道林格雷的画像一样,投注了太多感情,那里的爱意与杀机就是现实。
高公总喜欢在“诗情画意”里埋下线索。狄公在翻看夫妻俩的诗作时就说,夫人的用词精妙,而丈夫的诗作里也有类似的用词,可见二人所见略同、合作愉快,但正是这个“看起来很美”才是狄公揭穿伪君子面目的证据之一,有多少外人看起来和谐的关系下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肆无忌惮的压榨和索取,又藏着多少不与外人说的难言之隐,细思极恐。这一边的罪人沉溺于故事和假象,活在自己精心打造的人设里,最终为了维系早就崩塌的人设试图痛下杀手(虽然最后被证明是“对象不可能犯”);那一边的受害者是被套上了疯狂、恐惧的人设,被算命的故事所“害”。甚至匿名行事的狄公也是巧妙运用大忽悠给他的那个人设来卧底侦查行走江湖。
人言可畏,这两件案子就展现了话语和故事的力量,这就是当下人人消费人设、维系人设、为人设所累、被人设吞食真实的自我,又乐于看着“眼见他人气高,眼见他人设崩了”“秀恩爱,死得快”的现实。
《漆屏案》读后感(三):《漆屏案》——真亦假来假亦真
《漆屏案》是《大唐狄公案》第二辑中的一部。在译后记中,高罗佩说,他的第一辑出版后,读者反映人物过多,因此他在创作第二辑时只给狄公安排一个助手。这部小说中包括两个案子,都是与妻子出轨有关。在这里就不剧透太多了。总之反转再反转,还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其中一个案子与本书题目——漆屏——联系紧密,这四扇屏风非常精美,据说高罗佩的这个故事也是受到自己家里从东京购买的明代漆屏风的启发而写成的。
这部小说兼有中国公案小说与西方侦探小说的感觉,其中又掺杂着东方神秘感。其中对人性的剖析十分到位,毫不留情。夫妻,可以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同心一体,却也可以成为“最难防的枕边人”。究竟真心有几分,恐怕只有自己知道了。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探案剧《神探狄仁杰》竟然改编自荷兰人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但是狄公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存在的,他是唐朝的一名官员,曾历任地方县令,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判官之一。中国人也写过他的故事,清朝一位未署名的作者写了《狄梁公与四大奇案》。荷兰人高罗佩在1943年来到中国重庆做外交官。他从小就着迷于中国文化,长大后成了一名汉学家。他在重庆期间对于中国的公案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翻译了这部《大唐狄公案》。但是感觉故事太少,意犹未尽,因此在二战后就开始动手自己创作以狄公为主角的中国公案小说,前前后后出版了17部。
此外本书的译者也是很厉害,用词全都是半白话半文言,让人仿佛又回到了大唐,与狄公一起联手探案。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狄仁杰”的形象一直在我脑中盘桓,沉稳淡定,轻抚长髯,虽然没了“元芳”辅佐其出谋划策,但是狄大人仍然慧眼如炬,明察秋毫,任何一个小细节他都不会错过。 最后必须要提一下《大唐狄公案》这套书的装帧,好翻又古香古色的裸背装再加上压印有“New Judge Dee Mysteries”的黄褐色皮条儿,顿时让人产生收藏的愿望。
我们都爱看神探的故事,也盼着我们身边的神探越来越多,保卫老百姓的安全,为老百姓做主申冤。
《漆屏案》读后感(四):偷得浮生半日闲
《漆屏案》作为第二辑之开端,与第一辑相比,无论在案件的背景、参与人还是案件性质上都有了新的改变。《漆屏案》是这一辑四个长篇中神话(传说、民俗故事)色彩最弱的一则,故事本身直接以推理作为切入,在狄公的抽丝拨茧之中,将两个看似无关的案件相联系,给出了漂亮的推理答卷;同时这一个故事中狄公不再具有官方身份,在行动上更多便利,也因此将狄公本人的性格展现的更为全面。
从推理的角度看,本册中涉及到的两个案子都是典型的以反转取胜。最易被证明为凶手的人往往不是真凶,推理小说的读者大多深谙这个道理。本册中两个案子都从这个最易被证明为凶手的人出发。首先是柯志元自杀案,凶手很直接就是老柯自己。而且这是一桩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自杀案,目击者众且证词一致。这起案件唯一的问题就是,就是没有尸体。这是一个很暧昧的点,考虑到老柯自杀的环境,最终没有找到尸体也属合理。但是这起案件的关键在于事前预知,即算命的存在。这实际上构成了推理小说中常见的“预告杀人”的影子。再加上其他的细节,这个案件由此成为了一起需要再审查的疑案。另一起案件则可以说是这期自杀案的完全相反:没有目击者,只有尸体,尸体还在非案发现场被发现。很快这起杀人案的凶手就向狄公自首了。除了“凶手”早早登场外,将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案件串联起来的正是“预言”。前一起自杀案中有老柯算命被告知案发当日正处大凶之时,后一起案件有刻意被更改的屏风图案带来的杀人预告。然而这两个案件都有诸多疑问,比如老柯的尸体去了哪里,又比如为何古典花瓶打碎的巨响竟然没有吵醒婢女,这些林林总总引起了狄公的质疑进而才有了抽丝剥茧的推理。
略过推理细节不表,这两个案件中透露出了许多现当代经典作品常用细节值得一说。首先是,无论死者是谁,最亲密的人往往受到更大怀疑。本册中的杀死伴侣就是一个典例。第二个则是在漆屏案这个故事中,屏风的作用让人想到了横沟正史的经典作品《狱门岛》。虽然后者的故事走向更偏向于童谣杀人事件,但是以宿命为寄托,以屏风图案为依托这两点在《狱门岛》和《漆屏案》中都有凸显。第三,同样是漆屏一案,当一个患有疯癫遗传症状的凶手主动投案,再加上漆屏的浓厚暗示意味,种种细节都指向了阿婆的经典作品《ABC杀人案》。甚至当结局呈现的时候,都没有推翻这个感觉。但是后面的反转推翻了这一切,与柯志元自杀案相映共同指向了对亲密关系的反思。至此须就这一册案件的核心展开说明。两个案件最终都指向了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与孜孜不倦塑造恶女形象的横沟不同,高公的这一系列狄公案作品凶手男女比例平均,甚至男性略多。女性凶手还大多是有不得己的苦衷犯案。但是本册的凶手却都是基于亲密关系的角度从心理或身体上伤害自己的亲密之人后,再为一己私欲而将对方至于死地。高公对两起案件的凶手交代之中颇为冷淡,倒也显出了高公对这样凶手的不屑与愤懑。
最后,简单说一下本册中狄公的真性情。可以看出脱去官服没有了家眷牵挂的狄公,更为洒脱与自由。颇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味。不仅亲自化妆走访查案,更是乔装打扮深入烟花之地甚至勾起往事。而最终对案件真相的探究,也显现出狄公绝非仅是居庙堂之高,也不是被礼仪道德所束缚而完全不近人情。相反,感情流露的狄公显得更为真实与可敬,在对其中一名凶手的处置上甚至是温情的。本册以狄公的深入同时辅之以乔泰的嫉恶如仇性格与高强武艺,阅读可谓刀光剑影与抽丝剥茧相交替,掩卷却余音不散。
P.S 本册译后记透露的这个细节非常有趣。让人不禁莞尔一笑。
译后记部分《漆屏案》读后感(五):【2020/07/05】『转变成死神的狄公,度个假也要破个案』
【2020/07/05】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荷兰]高罗佩 大唐狄公案之漆屏案
『转变成死神的狄公,度个假也要破案』
2020年之No.220
《大唐狄公案》第二辑的第一本《漆屏案》,从整体上看案件蛮简单。第一年蓬莱任职解决《黄金案》之后的狄公和乔泰去牟平旅行度假,碰到了两桩离奇案件。狄公和乔泰假扮身份调查案件,然后根据众人言语中的漏洞抽丝剥茧,发现了真凶是谁。而最后八页的略带着点罗生门感的狄公口中的最终真相展示,让整本书在最后有了一个小小的反转和高潮。
最后这样的设定真好。其实从整本书来看,并没有第一辑的五个案子有意思,因为是太喜欢第一辑所以满怀期待看第二辑,发现案子从某种本质上来说是婚外情、出轨引发的血案就少了点惊喜,所以最后的小反转就稍稍弥补了一下我觉得故事可能不那么吸引力的缺点。每章的标题简化成“一”“二”“三”其实蛮遗憾的,因为我非常喜欢第一辑中翻译老师给出的每章节标题的翻译,特别优秀。不过胜在整本书的案子情节虽然一般,但是狄公和乔泰在这本书中的设定意外讨喜可爱,所以整本书读完之后也是心情相当愉悦,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完全没有一点儿的压力。
假装身份这样的行走怕也是为了增加人生经历,狄公一听到夏良不尊重女性的发言就不爽开打真的豪气,在地上画圈念经哄着说这样守着尸体就不怕了也很孩子气的可爱,狄公你这是认真的吗?最后来了一下撮合特别好。我一直喜欢在整个系列中狄公所展现出来的对于女性的尊重还有给其他人机会这样的性格。他允许人无完人存在,只要心底依然存着良善,他就不会轻视。撮合什长刘五和石竹这一幕仿佛看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马普尔小姐,这可不是多管闲事,是父母官对于百姓的一份责任感啊。
在第一辑中知道乔泰的身份之后就对他产生了滤镜,这一本的乔泰简直就是古美门化身,颜狗和精准吐槽的台词出现每每都让我笑喷。想到他的过去就觉得他依然能有这样的台词说出来特别好。看女人的品味也很好啊,虽然最后没有结果。
所以第二辑我可以看到乔泰找到心仪的姑娘吗?